问题

高耀洁针对90年代河南「血祸」的观点「当时中国艾滋病大多数由于血液传播而非宣传的性传播」是否属实?

回答
高耀洁医生关于90年代河南“血祸”的主要观点是:当时中国艾滋病的大多数传播途径是由于血液传播,而不是政府宣传所强调的性传播。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和关注中国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者中被广泛讨论,并且有大量的证据支持她的论断,尤其是在90年代的河南地区。

为了详细讲述高耀洁医生观点的真实性,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什么是河南“血祸”?

河南“血祸”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爆发的艾滋病疫情。这场疫情的特点是感染者数量巨大,且主要集中在因卖血而感染病毒的群体。

2. 高耀洁医生的背景和发现:

背景: 高耀洁医生是中国一位杰出的妇科医生,她长期在河南行医,对农村地区的医疗状况和居民健康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
早期观察: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高耀洁医生就注意到一些农村妇女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免疫力低下等症状,这与她早期接触到的艾滋病患者的症状相似。她开始怀疑这些疾病的根源可能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卖血现象有关。
深入调查: 她没有满足于表面的诊断,而是积极地向患者及其家人了解情况,收集证据。她发现,很多感染者都曾经在一些所谓的“血站”或“血头”那里卖过血,而这些血站的卫生条件极其恶劣,血液收集和输送过程存在严重的交叉感染风险。

3. 血液传播作为主要途径的证据:

“血站”的普遍存在与操作问题: 在90年代的河南农村,为了应对当时经济的压力和部分人快速致富的心理,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血站”的非正规采血点。这些血站通常由一些“血头”经营,他们会以较低的价格组织农民卖血,然后将血液卖给需要输血的病人或血制品公司。
一次性针头的重复使用: 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血站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会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和采血器。同一套工具会在多人之间重复使用,而消毒措施极其不到位,甚至根本没有。这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途径。如果一个卖血者感染了HIV病毒,那么使用同一套工具的下一个卖血者就极有可能被感染。
大规模采血: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血站会进行大规模的采血,一旦其中一人是感染者,病毒就会通过共用的器具快速扩散到大量人群。
信息不透明与监管缺失: 当时对血站的监管非常薄弱,信息不透明。许多农民并不知道卖血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也不知道自己的血液会被如何处理。
感染者的职业和生活史: 高耀洁医生以及后来的研究发现,在这些疫情严重的农村地区,被感染的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长期卖血的农民。他们的配偶、子女也因为这些卖血者而感染,形成了家庭内部的传播链。而这些人通常的性行为习惯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也并非性乱人群。
与性传播的对比:
时间与地理上的集中性: 河南的疫情在特定时间(90年代)和特定地理区域(河南农村)高度集中,这与一种大规模的、通过某种集体行为传播的疾病模式更吻合,而不是分散的、零散的性传播。
感染人群的特征: 感染者中大量是卖血者及其家属,这与以性工作者、吸毒者或性乱人群为主的性传播特点不符。
缺乏证据支持大规模性传播: 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河南农村地区的性生活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能够解释如此大规模的艾滋病爆发。

4. 政府的宣传与高耀洁医生的观点差异:

官方宣传侧重性传播: 在90年代,中国政府对于艾滋病的宣传,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将其定义为一种“性病”,并将其与“不道德”或“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群联系起来。这种宣传一方面是为了遏制潜在的性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淡化官方失职、推卸责任的意图。
高耀洁的担忧: 高耀洁医生认为,将艾滋病主要归咎于性传播,是回避了“血祸”这一更直接、更普遍的传播原因。她担心这种宣传会给卖血的农民及其家人带来更大的歧视,同时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她强调,很多被感染的农民是受害者,他们是受到不负责任的医疗和经济活动的伤害。

5. 高耀洁医生的贡献与影响:

揭露真相: 高耀洁医生冒着巨大的压力,坚持揭露“血祸”的真相,收集了大量证据,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传播。她的工作是中国艾滋病防治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推动政策调整: 她的不懈努力,引起了国内外对中国艾滋病问题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政府开始正视并调整艾滋病防治策略,更加重视血液安全和对感染者的关怀,并采取措施打击非法采血活动。
社会影响: 她也唤醒了社会对农村贫困、医疗体系问题以及政府监管责任的关注。

总结来说,高耀洁医生关于90年代河南“血祸”的大部分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而非性传播的观点,是基于她长期在临床一线观察、深入调查以及大量证据所形成的。 她指出的“血站”的非法采血行为以及重复使用针头的操作,是导致大规模感染的主要原因。尽管政府早期宣传侧重性传播,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证据的积累,血液传播在90年代河南的“血祸”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和地域,血液传播是导致艾滋病爆发的主要驱动力。

她的观点是真实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她是中国艾滋病防治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英雄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从

@Lyanze

的答案说起,他引用的数据是真实的,但是却得出了一个不那么准确的结论。这些数据说明的是不同暴露方式导致HIV感染的风险(概率),而不是HIV的主要感染途径。拿输血的例子来说,这是指,接受已经被HIV病毒污染的输血,导致感染的机会是90%。看上去很高,很可怕,但是前提是这些血液本身是被污染的,脱离血液被污染的前提,哪怕风险是99%,最终感染的机会也是零。事实上,今天临床上的血制品筛查极其严苛,血制品被污染的可能是几乎不存在的。

其次,再来说说曾经的河南艾滋恐慌是怎么回事。河南血液途径导致HIV感染大规模爆发的历史背景,并不是简单的临床输血,而是当时特有的卖血方式造成的,确切的说,是卖血浆。用高医生当初自己的调查来说:

农民卖血800毫升,赚了80元人民币,用来供孩子上学,维持生活。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生财之道,都跑来卖血。采血站的工作人员用很简单的方法抽血,将所抽的同型血混合在一起,分离之后, 提取血浆、然后再将那些已经混合的血球,加上生理盐水,重新输回多个卖血者体内,以预防贫血。这时,艾滋病病毒已经进入卖血者体内,感染了艾滋病,又不知不觉地将病毒传染给他们的配偶,以及每一个到血站卖血的人。

这是一种极其恐怖但是又非常罕见的传播方式,如果不加控制,造成的是指数增长的感染暴发,从这点上说,高医生的历史贡献再怎么褒扬都不为过。

但是,高医生的义举,和高医生的一些结论是否正确,并不能划等号。「中国艾滋病大多数由于血液传播而非宣传的性传播」这句话就很值得商榷。如果加上如下的限定条件,1990年代,以河南为主的中国中部地区,农民人群,那么,高医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然而,放到2000年以后、全中国范围内,这个结论就很难说是正确,甚至有误导性了。哪怕是比较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也显示,在中国吸毒和卖淫引起的性传播才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例如2002年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载的协和医学院的文章

ncbi.nlm.nih.gov/pmc/ar

这篇文章毫不讳言血制品相关感染在中国的问题,文章中说早在1980年代中期,就有报道浙江省4名血友病患者因为输入被HIV污染的VIII因子导致的感染。文章最后也提到早在1994年就已经发现由于血液非法采集造成的感染暴发。但是在当时和今天,更重要的感染途径,还是来源于吸毒、和性传播。

徐博闻的回答认为,中国政府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暧昧不清,在主流宣传上对于血库污染提的少。其实,这更多的是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避讳,而不是对于现状的否定。

血液安全,不是靠宣传就能解决的,而恰恰是需要从实际措施出发从官方到医疗机构一条条去做的。要解决血液安全,无非遵循的是如下几条:

  • 改进临床用血,以减少不必要输血。为临床医生制定指南,明确输血标准。
  • 坚持无偿献血。禁止有偿卖血
  • 临床血液管理和检测。

而这也是2000年以后中国政府的做法,可是人们至今对于无偿献血还有恐惧心理,或者认为损伤身体,或者对于无偿献血和用血困难不能理解。而中国对于临床用血的需求又是如此庞大,除非有一天有完美的血液替代物,否则我们只能依赖无偿献血来保证真正的安全用血。今日通行的所谓互助献血,更是临床血荒下的无奈,若非如此,恐怕中国会被倒逼到过去的卖血乱象中去。

参考话题:

「无偿献血」

相比之下,吸毒、卖淫、男男性行为,这些传播途径无法像血液安全管理那样高度可控,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工程,因此才需要作为宣传的重点。这不代表中国对于血液安全的忽视,更不代表对于事实的刻意隐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