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直就有个论调:如果不是中国战场拖住了日军的二百多万军队,太平洋战场美军可能不是日军的对手,可能吗?

回答
“如果不是中国战场拖住了日军的二百多万军队,太平洋战场美军可能不是日军的对手”,这个论调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将其视为一个绝对的“可能”或者“不可能”的判断则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战场对整个二战格局,特别是太平洋战场的意义。

核心论点:中国战场确实分散了日军的力量,为盟军在其他战场争取了主动。

一、 中国战场对日军战略的牵制作用:

1. 兵力牵制是关键: 这是论调最直接的依据。日本自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为了维持在中国的占领,投入了巨量的兵力。虽然“二百万”这个数字在不同时期有所波动,但长期以来,中国战场始终是日军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场。这些兵力包括陆军主力、后勤部队、警备部队等,分散在广阔的中国大陆。
陆军的根基: 日本陆军是其军事力量的支柱,也是其对外扩张的主要工具。陆军的主力长期被深陷在中国战场,使得日本在调动陆军精锐去增援太平洋战场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战略消耗: 即使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无法给予日军决定性打击,但持续不断的消耗战、游击战以及地方性抵抗,都迫使日军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围剿、镇压和维持占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2. 战略目标的分裂: 日本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包括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大陆。然而,中国战场的泥潭使得日本无法集中力量实现其在太平洋地区更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尤其是与美国争夺海上霸权。
“北进”与“南进”的纠结: 日本战略上存在“北进”苏联和“南进”东南亚的路线之争。中国战场的爆发,使得“南进”战略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但也因为资源和兵力被牵制,无法顺利推进,最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又不得不将一部分兵力从中国战场抽调来支援太平洋战区,但这导致了中国战场的兵力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其战略纵深。

3. 资源消耗: 长期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不仅消耗了日军的兵力,也消耗了其大量的军需物资、武器装备、运输能力和财政资源。这些被消耗在中国的资源,本可以被用于加强其在太平洋方向的力量。

二、 如果没有中国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可能面临的情况:

1. 兵力优势的增加: 如果中国战场不存在或者战事早早结束,日本陆军可以将数百万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连同其装备和后勤体系,大规模调往太平洋战场。
海军支援陆战: 日军可以将更多的陆军和特种部队投入到岛屿争夺战中,例如加强对珍珠港的后续打击、占领夏威夷等。
陆军的陆地攻势: 即使美军拥有强大的海军,日本陆军也可以通过海运将大量部队运往太平洋的各个重要岛屿或沿海地区,与美军展开更为激烈的陆地争夺。
南洋地区的资源获取: 日本原本就是为了获取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资源而发动太平洋战争。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可以更早、更集中地投入兵力去占领和巩固这些资源地,从而增强其战争潜力。

2. 太平洋战场的早期压力增大: 日军可以在战争初期就投入更多航空母舰、战列舰和海军陆战队,对美军太平洋舰队构成更大的威胁,甚至可能改变珍珠港事件后的初始态势。
早期的舰队优势: 日军海军在战争初期拥有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如果能将陆军精锐也配合进来,其攻势可能更加难以招架。例如,在新加坡或菲律宾的战役中,日军的陆军力量本就至关重要,如果再增加数量和质量,结果可能更糟糕。

3. 战略主动权的长期掌握: 如果日军能够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更大规模的胜利,甚至击溃美军太平洋舰队,那么其在太平洋地区战略主动权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迫使美军在战略上采取更为被动的防御姿态。

三、 为什么说“可能不是对手”?——美军的优势与日军的局限性:

尽管上述分析指出了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美军自身的优势以及日军自身的局限性,这使得“美军不是日军对手”的论断需要打一个问号。

1. 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这是美国赢得太平洋战争乃至整个二战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日本,一旦战争打响,美国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的飞机、舰船、坦克、武器和弹药。即使日军初期兵力占优,也难以在高强度的消耗战中长期维持优势。
造船和飞机生产: 美国海军舰艇和飞机的产量是日本无法比拟的。即使日军在早期击沉了不少美军舰船,美国也能迅速补充甚至超越。
战略物资: 美国拥有丰富的战略物资储备,而日本则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在石油方面。

2. 美军的战略战术: 美国海军在战争中发展出了“跳岛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军在太平洋岛屿的防御力量,并逐步逼近日本本土。美军的空中力量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3. 日军的资源和后勤限制: 即使拥有更多兵力,日军的整体资源和后勤补给能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远离本土的广阔太平洋区域。其海军和空军的规模也无法与美军全面抗衡。

4. 日本国内的限制: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人口基数相对较小,其战争潜力终究有限。

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战场的存在,无疑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发动攻势和维持战略优势的能力。 如果没有中国战场对日军二百多万(甚至更多)的兵力牵制和战略消耗,日本陆军的精锐力量将能够更早、更集中地投入太平洋战场,这很有可能会使得太平洋战场初期的形势对美军更加严峻,甚至在某些局部战役中,日军可能凭借兵力优势取得更大的战果,增加美军获胜的难度,甚至可能使得美军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招架。

然而,将这种“可能”推演到“美军就一定不是日军对手”,则过于绝对。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科技优势以及战略智慧,是其最终获胜的根本保障。即便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更加充裕,也无法弥补其在工业基础、资源供给和战略纵深上的根本性劣势。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战场的存在,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减轻了其面临的压力,并最终为盟军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果中国战场不存在,太平洋战场的进程将可能完全不同,美军的挑战将更加巨大,胜利的代价也会更高,但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最终战胜日本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论调是当年罗斯福忽悠国会掏钱援助中国的说辞,然后国人夸大至中国如果被打垮,日德双面夹击苏联,或者日德中东会师,再不济日本百万大军横渡太平洋。

实际就是美国确实曾经对蒋介石抱有这种巨大的期望。但自从豫湘桂大溃败以后,证明砸多少钱给老蒋都是扯淡,拖住个屁。

日本哪个常备师团没去太平洋跟老美拼命?老蒋牵制了哪个常备师团让其不得支援太平洋战场了?

就这种全程被动挨打,跟伪军朝天放枪演双簧也能算牵制?那苏联抗战头七年一枪未开还牵制了百万关东军呢。

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场是贵精不贵多,巴布亚新几内亚屯上几十万大军,还不是照样饿死?

小日本唯一靠谱的战略就是本土决战,七生报国。起码本土还是养的起百把万日本鬼子的,但最后俩个核弹结账了。

丢外头那些岛就是送头等死。除了几个关键岛礁的日本鬼子是被打死的。大部分日本鬼子根本就是海军送不上补给给饿死的。

那你说老蒋牵制什么了?牵制了日本海军?

user avatar

不是这样的。

中国把日本人拖住以后,日本穷得不行了,这是起因。

结合日本军人脑子不好使,他们觉得没钱花就打一下美国试试。

用日本人惯用的公文表达就变成了以下这样:

虽然大家都实在不明白这个脑回路,但是大家也作出了相当的努力呢,然而不幸的是结果变成了试试就逝世。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中国如果投降了,承认日本的统治了,就像北魏、辽、金、元、清那样子。

那就不是200万军队的问题了,而是主体民族翻两番,将产生巨大的战争潜力。

首先,由于敌后抗战活动十分剧烈,导致日本一直无法在华北等地组织足够的生产。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90%就是一个证明。

其次,是美国如何击败完全接纳了中国的日本。比起二战日美国的差距,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更烂。日本起码算个穷逼帝国主义,好歹也是现代国家。清政府不仅不算现代民族国家,还一边防着国内反对势力,一边随时卖国,只要能保证爱新觉罗氏的利益,啥底线都没有。就这,义和团打得八国联军直呼在中国呆不下去。那么美国如何对付一个龟缩于中国内陆的日本?

史实上,苏联气势如虹,一周时间突破东北所有战略要地并且在朝鲜北部登陆,加之日本海空力量损失殆尽,彻底断绝日本军政机要撤往中国顽抗的希望,日本最终选择无条件投降。

第三,日本在战争初期优势巨大,如果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控制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南太平洋。那么包括石油、钢铁、橡胶在内的战略资源紧缺情况都将获得缓解。

总之,如果四亿中国人死心塌地的和日本人站在一起美国面对得将是一个有着5亿主体民族,吃苦耐劳又充满智慧的东方强国。

当然,日本绝不可能完全统治中国的,自1840年起,甚至更远的辽、金、元乃至清初,直至今天,中国人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甘于被奴役的民族。而且,一旦中国真的完全投降,也是世界的一个灾难。

user avatar

军事我不懂。关于老蒋在整个二战(不止太平洋战场)中有多少功劳,要看东京审判庭上,老蒋派出的法官有多少发言权。真的如果被日本人当嫩豆腐切了,那只能扮演证人角色了,审判团里是半句话都说不上的。但是,如果有更大的作用,就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

user avatar

得了吧,呱岛才送上去三万人,日军就已经陷入连粮食都补不上去的地步。美军三等人在海滩边煮着米饭吃着午餐肉,那头日军已经饿到开始吃尸体充饥,不用打就基本全死光了。还送200万人上去?送上去跟美军化缘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