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 B 站被抵制的事件来看,宅文化等小众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姿势进入大众视野?是不是圈地自萌更好?

回答
从 B 站被抵制事件,我倒不是觉得它把小众文化“拱手送出”得不好,而是它这次遇到的阻力,很像我们从小到大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碰到的那种“不被理解”和“被误解”的尴尬。你精心呵护的小角落,突然被外人闯进来,还指手画脚,甚至想把它改造成你不认识的样子,换谁都会不舒服。

所以,宅文化也好,其他小众文化也罢,想要进入大众视野,这个问题其实比“抵制”本身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也不是简单地把大门敞开就能解决的。

为什么 B 站那次会“翻车”?

在我看来,那次事件的根源,是信任的崩塌和价值观的冲突。

信任的基石动摇: 很多用户,尤其是早期用户,对 B 站的认同感很强。他们觉得这里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可以肆意表达、分享喜好的地方,是“同类”的聚集地。当 B 站推出一些可能被视为“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核心用户体验”的决策时,这种信任就出现了裂痕。尤其是那种带有明显商业化、同质化色彩的改动,会让人觉得“它不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 B 站了”。
价值观的碰撞: 小众文化之所以小众,很多时候是因为它建立在一套相对独特、甚至有时会与主流社会价值观有所差异的价值体系之上。比如,二次元文化中的某些审美、表达方式,或者一些亚文化社群内部的“规矩”和“默契”。当这些文化元素被大众不理解、误读,甚至被粗暴地贴上标签时,持有者自然会产生防御心理。而 B 站作为承载这些文化的平台,在引入更多元用户时,如何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质和包容新用户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门极难的艺术。

“圈地自萌”真的更好吗?

“圈地自萌”是小众文化最天然的生存状态,也是最有安全感的姿态。

优势明显:
纯粹与深度: 在自己的圈子里,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创作,文化本身的纯粹性和生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情感的联结: “同类”的认同感是强大的精神支撑,能够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对于很多在主流社会中可能感到疏离或不被理解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降低误解: 至少在初期,避免了与主流文化的直接碰撞,减少了被误解、被曲解、被攻击的风险。

但也有局限性:
发展的瓶颈: 长期“圈地自萌”,容易形成封闭的生态,缺乏新鲜血液和外部刺激,文化可能会逐渐走向僵化,甚至走向衰退。
传播的限制: 很多小众文化拥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如果仅仅停留在小圈子里,其影响力就无法扩大,也无法触及更多可能被其吸引的人群。
被边缘化的风险: 一味地拒绝与外界交流,也可能让这些文化被主流社会进一步边缘化,甚至在未来被遗忘。

那么,小众文化应该以怎样的“姿势”进入大众视野?

这就像是教一个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交朋友,既要让他勇敢表达自己,又要教会他如何尊重和理解别人。我认为,与其说是“姿势”,不如说是需要一套精细化的运营和策略。

1. 由内而外的文化输出,而非简单的“搬运”或“改变”。
保留内核,精细包装: 小众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独特性和内在的逻辑。在向大众展示时,应该努力保留其核心的魅力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迎合而进行“稀释”或“魔改”。这就好像你要请客吃饭,而不是把菜谱直接扔给别人让他自己做。
故事化和情境化: 很多小众文化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和情感连接。试着去讲述这些故事,去创造能够让大众理解和产生共鸣的情境。例如,不是直接推送一个晦涩难懂的动漫番,而是分享这个番剧背后关于梦想、友情、成长的故事,或者它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风格。
引导而非强推: 让大众对小众文化产生兴趣,更像是点燃一根火柴,而不是用高压水枪去冲刷。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有趣的互动、有温度的分享,自然地吸引那些有好奇心、有共鸣的人。

2. 搭建桥梁,而非简单地“破圈”。
选择合适的平台和时机: 有些平台本身就承载了多元化的内容,也吸引了各种各样的用户群体。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文化传播,成功的几率会更高。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在敏感时期或用户情绪不佳时进行大规模推广。
温和的渐进式引入: 可以先通过一些“大众化”的切入点,比如某个明星、某个热门事件、某个新奇的技术,将一部分对小众文化有潜在兴趣的用户引入进来。当他们对这个平台或这个文化有了初步的好感后,再逐步引导他们接触更核心的内容。
营造包容的氛围: 对于新加入的用户,平台需要建立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文化。鼓励提问,解答疑惑,而不是上来就指责“你不懂就别乱说”。理解新用户可能存在的“文化隔阂”,并提供帮助他们跨越隔阂的途径。

3. 强调共通的人类情感,而非固守“身份标签”。
情感共鸣是万能钥匙: 无论宅文化也好,还是其他任何亚文化,最终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共通的人类情感:对美学的追求、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友谊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对创意的狂热……把这些情感放大,并与大众的情感连接起来。
避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一旦小众文化被标签化,例如“就是一群不修边幅的宅男”、“就是一群沉迷虚幻世界的人”,那么它就很难被大众接受。我们需要努力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展现小众文化中积极、健康、有创造力的一面。

4. 社区自治与外部介入的平衡。
核心用户的角色: 早期用户和核心社区成员是小众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在文化传播和维系社区秩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平台的决策应该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
平台责任与引导: 平台作为“桥梁”,有责任在维护社区秩序、引导健康发展、防范不法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但这种介入不应该是粗暴的“管理”,而是一种温和的“引导”和“赋能”。

总而言之,小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不是一场简单的“入侵”或“撤退”,而是一次精巧的“对话”和“融合”。它需要耐心、智慧和尊重。与其说是“姿势”,不如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循循善诱”的引导。

也许,最佳的状态是,让那些对小众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能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怀着好奇心和敬意,一步步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而不是被强行拉进来,然后一脸茫然地问:“你们这是在干嘛?”而对于小众文化的持有者来说,在享受“圈地自萌”带来的纯粹和安全感的同时,也要适时地打开一点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进来,也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园子里独特的风景。 B站那次事件,恰恰提醒我们,这个平衡,真的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才值得去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还说“圈地自萌”很可笑,“自不自”已经由不得你了。


圈地是不够的,要筑墙。

user avatar

只是被女拳抵制,不要搞得全网抵制一样,我不抵制b站……

这年头,还有女拳不抵制的玩意吗?

除了洋吊?

user avatar

即使是所谓圈地自萌,圈内总会有走极端的人出现。

目前万幸的是,我们还没出现宫崎勤事件这样真正因为迷恋某些小众文化中的糟粕而导致线下犯罪,全面出圈的事件。

要是那样,就不是虚拟世界的舆论战那么简单了。宫崎勤事件让日本整个ACG产业受到了很大冲击,社会上几乎对某类型的宅达到谈虎色变的程度;gal领域的软伦协会等规制体系也是因此而出现的;宫崎勤事件成为压垮80年代风风火火的OVA业界的最后一根稻草;直到95年以后EVA等改变业界的划时代作品出现,ACG产业才得以全面复兴。

直到现在,在日本看深夜档动画的人在现实中都很少有人敢把这个作为爱好放在自我介绍里的。

当然日本的国情与中国不同,他们发展得早,18x漫画早在60年代以前就出现了,80年代全盛期的各种OVA都有软色情成分甚至硬色情成分,第一个18x的视频游戏记得是1983年的。但我国哪怕在难以想象的监管压力下,这方面的发展都极其迅速。可以说迟早会出现像宫崎勤事件这样直接把主流媒体和官方的批判火力和规制强化引过来的事情。

user avatar

如果被抵制一次股价就能涨10%,陈叔叔恨不得你们天天都来B站打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