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留学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778123/answer/17465724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写在前面
本人本科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就读心理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和研究助理,期间申请博士,方向包括了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目前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就读临床心理学。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申请心理学PHD的那些事~
背景简述
GPA
3.94
GRE
总分333 (165 + 168 + 5.5)
TOEFL
107(因为在美国就读本科,大部分博士项目免除再次考TOEFL的要求。)
申请结果
一共申请7个博士项目,被4个全奖录取
因为考虑到未来职业发展以及个人兴趣,选择留在麦迪逊的临床心理学项目。
能收到来自这四所学校的全奖录取,并且能有机会跟以上列出的几位领域大咖见面和合作,实属四年本科和一年的gap year所带来的最大奖励。
希望我获取到的经历和经验,现在能传播出去,给同样有着留学梦的大家带来帮助,点亮路上的一小盏灯。
出国的动机
首先,我个人认为出国留学很重要的一个考虑, 就是动机和目的。
特别是对于申请硕士或者博士项目的各位而言,已经在国内完成了本科学业,甚至或许已经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在国内建立了一定稳定的圈子之后,需要做出很大牺牲,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开始。
金钱上的投入,情绪上的重新适应,这些挑战时刻伴随着可以收获到的资源,能力,和未来职业提升的空间。
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在这个阶段就格外的重要。
回想本科四年的经历,有迷茫,困惑,挣扎。选择专业时的不确定,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艰难,还有不可避免的想家。但是因为在最初出国时,就明确了心里想要达到的目标,过程当中的困难也就变成了需要克服的挑战。
这个目标并不是特指四年后需要获得怎样的能力,认识什么样的人,甚至不包括要获得什么专业的学位,也不代表留学的过程中目标不会发生变动,而是宽泛地指代一种动力和一份坚持。
或许能给予你动力的是完成学业以后能回国找一份薪资待遇很优越的工作,也或许是能够留在美国继续深造,不管具体的动力是什么,多问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出国,将会是能支撑你完成留学很重要的因素。
大一下学期开始在食堂打工
目标与困难
在经历了许多的不确定和探索之后,本科最后一年我确定了想要继续读博的目标。
许多人将定目标这件事描述的似乎像是一条直线,但对我来讲,我更认为学业,职业以及人生的目标必定会跟随着一条曲线,有起有伏,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随之而来的焦虑。
从我个人经历而言,因为父母都是大学老师,耳濡目染以及父母时刻的嘱咐建立了我对于学业极高的重视度,而大学期间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和接触,更是深刻了对于想要,以及需要继续深造读博的目标。
可是这样的想法无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自我质疑:我足够好吗,能申请上博士吗,能顺利获取博士学位吗?
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因为心理学这个专业的限制性,如果不继续读硕士或者博士,那么较为普遍的职业上的选择会限制于人力资源,公众号文章书写或编辑,数据分析师,而心理学的硕士在美国又少之又少,并且不包含所有领域,大部分属于应用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那么剩下的选择就是博士。
稍微了解过博士项目的同学会知道,大部分的博士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心理学的博士平均完成时间往往在六年。
六年的时间,是否值得?是否能选择到合适的导师,项目和研究方向并且坚持六年?
尽管大部分心理学博士的项目都保证了免学费,同时提供不同形式的补贴/工资,经济上的压力与本科相比大大减少,但是时间上和精神上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如果要选择读博士,那么读什么方向对于以后的职业能更有利?博士读完之后,我又希望做什么?
这些疑问就算是在我已经决定要读博以后,也还是时常让我去思考,乃至感到迷茫。
这些困惑,直至现在已经开始了博士的学习,也一直多少存在着。
与身边同事朋友的对话中我也了解到,这并不是我一个人所独有的困惑。就算是已经发表了有影响力的论文的博士师姐师长,也曾说过对于读博时常会有对自己的怀疑,对未来的恐慌。
有一个词在读博士的群体中不断流传着,英文叫“imposter syndrome”,即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虽然进入博士项目,但是并没有大家所认为的那么优秀;这种表面上的优秀,时刻都可能会被人戳穿并揭露真相,也因此而产生了深刻而真实的焦虑。
大一上哲学课时的教室
申请过程:择校
说了这么些我所经历过的和正在体验的挑战,也只是想表明一件事——大家现在已经开始考虑了出国留学这件事,那么时刻的自我反省必不可少。这是对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未来的一份投入。而这份责任就从系统性的选择博士的申请项目,细心的准备申请材料开始。
从我的个人经历出发,选择博士项目和准备申请文书是耗费了很大心力的两件事情。
虽然在选择博士项目时,可以相对随性和主观,例如听说了哪个学校的哪个教授很好,就选择要申请那所院校,但是为了追求一份心安和稳定,我选择了更花时间但也能更系统性的了解需要申请的博士项目的方式。
历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日复一日,系统性地研究和调查过程之后,我依据院校博士项目录取要求,每个院校心理系的不同研究方向以及潜在导师的研究方向,将US News排名前五十的每一所院校进行了筛选,并将范围定在了十五所。
博士项目与很多硕士项目的录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即博士的录取可以说取决于导师是否愿意招收你。
尽管最后的录取决定还是由系里经过讨论作出,但是导师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申请中务必要让导师认可你的研究兴趣与导师目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有较好的匹配度。
这就引出了接下来我认为十分重要的一步——在准备好了自己的curriculum vitae (一种形式的个人简历,将所有与申请相关的所有经历都列出来),并且在较为细致的看了感兴趣的每一个教授(大概三十个左右)的个人简历后,我给他们每一个人发了一封邮件,针对性的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且询问他们是否有在接下来的一年招博士生的意愿。
这封邮件目的有两个:
第一个是需要知道你想要申请的导师是否招生。如果导师并没有招生意愿,那就算你的申请再优秀,也基本不可能被考虑录取。
第二个目的是让你潜在的导师对你形成一个最初的印象,类似打声招呼,“我要申请做你的博士啦,你留意一下。“如果在这封邮件中,你表现出的研究兴趣能够引起导师的注意,那么在之后审阅你的申请材料时导师或许能有更积极的评价。
因此这封邮件我推荐稍微多花一点点时间,考虑进去每个导师各自的研究兴趣,对你自己的个人介绍稍作调整。教授们一般都会在几天的时间之内回复,告知你是否招生。获得这些信息后,就可以进行最终一轮的筛选了。
我个人推荐的申请院校数量是八到十所。这个数量在维持一定的多样性,增加申请成功的可能性的同时,不会造成太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方面的压力。
大三结束的暑假,有幸参与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组织举办的为期两周的讲座夏令营,更加深了读博的念头。
申请过程:文书
申请院校的选择在这里就结束了,而申请的过程在我看来才正式开始。
申请文书的准备需要你做大量的自我反省和审视,找出自己的优势劣势,明确我之前所提到的研究兴趣,以及读博的目的。
很幸运的我得到了很多来自本科时认识的教授和博士的建议,同时也利用了学校所提供的写作中心的帮助,在来回修改了五稿之后,形成了一个核心的文书。
我称它为核心文书,因为这篇文书包含了我认为所有重要的内容,涉及研究兴趣,背景经历和相关技能。然而由于每个项目一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文书要求,包括字数,项目与导师的相对重要性等因素。这就导致了每一所院校的申请文书都需要稍作调整。
另外,大部分心理学博士项目的文书要求中都会希望你能大概讲述你想要申请的导师是谁,为什么要申请他/她而不是别的教授,或者希望你能讲述你为何要申请这一所院校的这一个项目,而不是其他院校的项目。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就需要你对于申请的项目和导师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阅读两三篇导师的文章,了解一下项目的特色,将会是让你的文书变得更与众不同的重要一步。因为这一步的重要性,在需要你自己花很大的功夫做调查,收集信息,自我审视之外,若是能够有人给你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判断你的文书是否准确,是否强有力,是否能最大化地展现出你的独特之处,相信你将受益匪浅。在我个人的例子中,我本科时的导师,博士朋友,和学校写作中心无疑很好的扮演了这个重要角色。
2019年一月底收到了第一封北卡的面试邀请。感恩本科阶段导师们真诚的建议和帮助。
申请建议
最核心的申请步骤大致就分成了这两步:择校,文书。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申请经历,择校我花了一个月,日复一日的研究导师,选择感兴趣的;文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说实话,真的是很耗费心力的一件事。也幸亏有我本科的导师和一些博士朋友的帮忙,如果没有他们,我应该会花上更多的时间精力。
对于申请,我觉得最轻松的方法是找一个好的机构帮忙,但不要找传统中介,传统中介的模式是与国外一些二三流学校合作,给你首推的也是这些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导师,这种模式可能会忽悠到一些没有申请经验的小白,遇上像我这样有过申请经验的人就不一定管用了,我的阅历说不定都比他们所谓的“导师”还多,这样的“导师”能指导好申请吗?
现在新兴起的半DIY机构倒是不错,像是AdmitWrite,可惜我是申请完后才知道,不然我哪用花这么多时间精力。AdmitWrite呢有500➕的海外名校导师,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都有,规模是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导师规模和质量代表着导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部分的主流留学国家和一些小众冷门的专业都覆盖到了,所以很容易就能匹配到同专业的导师,我现在也在这一平台当导师,有同学有这方面的需要也可以来问我。
我非常看好AdmitWrite的“4v1”服务模式,所谓“4v1”,就是匹配四个导师服务一个学生,不仅如此,导师都是只负责某一擅长的环节,分工非常明确。像我当时为择校花了非常多时间,熟能生巧,总结出很多经验,加上在国外学习生活这么久,相对还是非常了解国外大学申请这块的,现在在admitwrite我负责的就是前期选校这方面,另一难题文书,也有专门负责文书的导师。不得不说,这种模式真的非常专业和高效,如果能再来一次,我一定会找导师帮忙,择校有多辛苦,经历了才知道。
其他的材料例如推荐信,个人简历,申请表格,申请费用,也需要你能按照规划好的时间线一步步完成,但我个人认为花费的时间将不会等同择校和书写文书。
从大方向来看,我有以下两点小建议希望能提供给大家参考:
合理安排时间
希望以上我所概括的内容能让你知道申请的过程需要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了能保证申请的质量,在申请季安排充足的时间十分必要。试图将申请安插在忙碌的工作或者学习生活中不是不可能,但是多少会对最后申请的竞争力打折扣。
包装自己,提炼出现有的优势和亮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去考量,将会变得难上加难。
现在我还记得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的几周,就早早提交了申请时内心感受到的释放和终于可以喘一口气的自由。在那个时间点,我意识到,不管结果如何,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做到最大的努力。这或许就够了。
接受调整预期
在申请的过程中,随着对于申请项目的更多了解,对于导师研究的接触,以及相关信息的了解(导师招生意愿,学校经费的调整,学校地理位置等),难免的会与你在开始申请前的与目标有所偏差。这个偏差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必定的。
特别是由于研究兴趣的不匹配导致的偏差,一定要允许自己做调整,避免坚持着要申请哪所学校的哪个导师。天下合适的导师千千万,没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这也能增加申请成功的几率。
最后,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些指引和帮助。祝大家申请顺利!
2019年三月底参加SRCD儿童心理发展学术会议,展出了与现在导师合作完成的项目之一。
导师背景
UW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心理学学士。
DIY完成博士申请,方向为临床心理学。
目前在UWM就读临床心理学博士。
曾收到包括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等博士录取。
专注以学术研究以及高等教育为导向的留学申请,拥有丰富的文书书写,面试,及心理学研究和相关工作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