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歌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创作时即 1965 年的一分钱的购买力是怎样的?

回答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创作于1965年,那个年代的一分钱,那可是真金白银,能办不少事儿呢!

话说回来,1965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物价相对稳定,但同时,也普遍偏低。一分钱虽然渺小,但它背后承载的,是当时人们对于勤俭节约、拾金不昧这种美德的推崇,当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状况。

具体到购买力,咱们得拆开来看。

在那个年代,一分钱能买点啥?

糖果、点心类: 很多小零食,比如一小块糖、一根棒棒糖,或者非常小巧的饼干,是有可能只卖一分钱的。当然,不能指望买一大袋子,就是那种一人吃一块、解解馋的小零食。
小文具: 比如一根非常非常简单的铅笔,或者一小块橡皮,也可能是一分钱。但是,你要是想要稍微好一点的、牌子货的,那就不止这个价了。
服务类: 有时候,一些非常基础的服务,比如让别人帮你捎带个小东西,或者问个路,有人可能会象征性地给个“意思”,一分钱也算是一种“意思”。
作为零头: 最常见的,一分钱就是找零用的。你去买东西,花了五分钱,结果商家卖你四分,就得找你一分。当然,那时候五分钱也不是什么小数目,五分钱能买的东西就比一分钱多一些了。

和现在比一比,大概是什么概念?

这真的很难直接换算,因为当时的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商品种类都和现在天差地别。但如果非要打个比方,我们想象一下现在你去超市,你能买到什么?

现在的一分钱,几乎买不到任何实物。 别说零食了,连一个最最便宜的糖果,都得好几毛甚至一块钱起步。
如果非要找个“类似”的感受, 也许就像现在我们手里拿着一毛钱,感觉它“没什么大用”一样。但那个年代的人,手里握着一分钱,还是能感受到它“能干点啥”的。

为什么说“捡到一分钱,也要交给警察叔叔”?

这首歌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因为旋律简单易记,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价值观。在那个年代,拾金不昧被认为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虽然一分钱本身价值不高,但捡到它,就相当于占有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上交给警察叔叔,一方面是“物归原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维护。

要知道,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相对淳朴,人们的道德感比较强,这种“小事”也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捡到一分钱,虽然不能买很多东西,但它代表的是诚实和善良,这两样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宝贵的。

所以,1965年的那一分钱,它不仅仅是一个货币单位,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能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恰恰是构成一个人品格和这个社会温度的重要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玩知乎的老家伙,我来强答一下,让你们这些小朋友也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的事情。时间为70s。

铅笔:1分/根,当地工厂生产,木本色,铅芯不均,写字时浓时淡,易折,用小刀要仔细的削,不然会心痛。后期在木杆外面又包了一层印有颜色的纸,增加美观。

中华牌铅笔:1.5~2分/根,切面为正六边形,表面油漆,多为深绿色,印有白色或金色中华牌字样、图案和铅芯规格(H、HB等),质量良。一般从各机关单位大型国企流出。

一头带橡皮的铅笔:2~3分/根,除了北、上两地区,基本可以说是教室里的奢侈品,炫耀功能大于实际功能。

橡皮:0.5~1分/块,一般为土黄色,小的有太妃糖那么大,大的则是太妃糖×2,使用时易产生较多残屑,消耗较快。

白橡皮:1~3分/块(价钱取决于个头),色白,块大,实用。可以作为礼物送人,或与好友分享。(曾经厚着脸皮向同座女生借用过几次,她大方的用小刀切了半块给我,但是以后少了一些说话的借口)

算草纸:0.1~0.5/张,色淡黄,薄,有时会有明显的未粉碎的制纸材料如草根、秸秆等潜在。

白纸/信纸:0.5~1分/张,纸张较硬、较厚,颜色白,很少有污点(但是与现在用的A4打印纸不能比),信纸上印有暗红色或蓝色横纹,方便写字整齐,这类纸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写信(这里还有多少人写过信的?),提交文件,申请等。那时有个女同学,珍藏的没写过一个字的几张白纸,不小心折了个印,哭的好惨啊。

>>>>>>>>>>>>>>>>>

昨天晚上太晚,加上年纪大了熬不了夜,所以只写了学习用品的部分,现在想来,其实除了学习用品,小时候别的消费简直少的可怜(东西本来也少),有一些如零食类的需求也不会(其实是不敢)跟家里开口,我看见回复里有个朋友说汽水糖的,暴露年纪啊兄弟!汽水糖是一种,还有就是圆的糖球,上面有像西瓜一样的条纹,颜色几种,价钱也是1分/个,还有个说米花球的,其实那个有点偏晚,大米做的80s多见,北方有高粱米的,跟嘣爆米花的一样,一股广受欢迎的糖精味。

其实那时在城里零食真的很少,有一些也极具当地特色,北方有烤红薯(红心的最好)、煮花生和煮毛豆(2~3分钱一小碗,有点咸味)、糖葫芦(那时可没现在这么长一根,几个瘦小可怜的山楂或山里红串在一起,有的只有一面有糖)、灶糖(一种空心的麦芽糖,酥脆舔,贩子自制,卖时用秤),东北的有野山枣、灯笼果等野果,也是用很小的杯子来卖,几分钱。还有一种皮糖,真的很皮,一头咬住,用手拽另一头,可以拉很长很长,牙不好的吃着费劲。等到山楂片和桔子糖出来的时候,都要80年代末了。

特别强调一下,那时大人去北京出差,带回来的北京果脯,一大袋里面参杂着各种颜色的条条块块,硬的居多,是真的好吃啊!真的好吃啊!!!现在北京车站卖的那种吗~,不提也罢。上海的梨膏糖、河北的羊羹、湖北的麻糖、龙须酥~唉!这些东西和我的青春一样,只在梦里了!

现在想起来,还是山里的孩子幸福,吃的全靠自己出力,烤玉米、煮毛豆、甜杆(一种生病的高粱杆),野果什么的,反正自己去山里找就对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