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混音时要求歌曲「三频均衡」在某种意义上是否是对回放设备的一种妥协?规定回放设备的标准是否必要?

回答
混音时谈论“三频均衡”,我理解你指的是在混音过程中调整低频、中频和高频的相对响度,以达到一种你认为悦耳或平衡的声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回放设备的一种妥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普遍可听性”的追求。

让我们仔细拆解一下:

“三频均衡”为何是对回放设备的妥协?

1. 回放设备的差异性是事实: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你放在工作室里的监听音箱,它对各个频段的响应是经过厂商调校的,可能比较“平直”或具有某种“参考性”。然而,你的听众可能在以下设备上收听你的音乐:
手机内置喇叭: 通常高频尖锐,低频几乎没有。
廉价耳机: 可能低频过多,中频浑浊,高频黯淡。
汽车音响: 很多汽车音响为了在嘈杂环境中被听见,会人为地强化低频和高频(所谓的“smiley face” EQ)。
高端HiFi系统: 理论上响应更全面,但其音色特点也各不相同。
笔记本电脑喇叭: 类似手机喇叭,但可能稍微好一点。

如果你的混音在你的监听音箱上听起来完美,低音有力,人声清晰,高音闪亮,但在这些其他设备上听起来却失衡——比如低音轰隆隆听不清,人声被埋没,或者高音刺耳——那么你就需要调整。

2. “三频均衡”是一种平均化策略: 当我们说“三频均衡”时,我们往往是在寻求一种在大多数常见播放设备上都能被相对良好地感知到的声音。这可能意味着:
不过度强调极低频: 因为很多小型设备根本放不出来,即使放出来也容易失真或让声音变得浑浊。
确保中频的清晰度: 绝大多数人声、旋律乐器、吉他、键盘等都集中在中频。如果这里有问题,音乐很容易变得“听不清”。
避免刺耳的高频: 过多的高频在一些解析力不强的设备上会变得尖锐、恼人。

所以,“三频均衡”是在避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因为任何一个极端都会在某些回放设备上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它是一种将音乐的“信息量”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分发到各个频段,以便在各种设备上都能被不同程度地接收到的努力。

3. 音乐风格和听音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音乐风格对“均衡”的定义也不同。电子音乐可能需要更强的低频冲击力,而古典音乐可能更注重中高频的细节和空气感。同时,混音师听音乐的环境(房间声学、音箱特性)也会影响他们对“均衡”的判断。为了让混出来的音乐在不同听音环境和设备上都能适应,混音师会更加小心地处理各个频段的相对关系。

那么,规定回放设备的标准是否必要?

从理论上讲,是必要的,但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且可能适得其反。

为什么是必要的(理论上):

1. 统一的参照系: 如果所有人都使用符合特定标准的设备来评估和制作音乐,那么混音师的反馈会更加准确。他们知道自己的混音在“标准”设备上会是什么样子,从而可以更自信地进行调整。
2. 减少信息失真: 标准化可以确保音乐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其声音信息的失真最小化。就像视频制作有DCIP3色域标准一样,音频也可能受益于明确的回放标准。
3. 提升整体音频质量: 如果设备制造商都朝着满足音频标准的方向努力,整个音频生态系统的音质理论上会有所提升。

为什么实践困难且可能适得其反:

1. 技术实现与成本: 建立和普及一个所有人都接受且能负担得起的“标准回放设备”体系是极其复杂的。这意味着要制定非常具体的指标(频率响应曲线、失真度、动态范围等),然后让所有设备制造商(从手机到汽车音响)都去符合。这会极大地推高制造成本,或者淘汰大量现有设备。
2. 用户偏好多样性: 用户对声音的偏好是极其多样化的。有些人喜欢“温暖”的声音,有些人喜欢“明亮”的声音,有些人喜欢“强劲”的低音。强制性的“标准”可能会剥夺用户选择自己喜欢音色的权利。正如有些人不喜欢原厂调校的“平直”声音,而是喜欢一些带有音染的设备。
3. 艺术表达的限制: 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而“声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回放设备被严格标准化,可能会限制音乐人对声音进行独特处理的自由度,因为一旦超出了“标准”,听众就无法获得“正确”的体验。这可能扼杀一些实验性的声音设计。
4. 设备类型的多样性: 手机喇叭、监听耳机、录音室监听音箱、普通消费级耳机、汽车音响,它们在设计初衷和使用场景上就存在巨大差异。试图用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这些设备,既不现实,也可能丧失了它们各自的优势。例如,手机喇叭的“标准”不可能是一个全频段响应完美的喇叭,它的标准应该是“在手机这个狭窄的限制下,发出最清晰、最有辨识度的声音”。
5. “标准”的定义本身: 即使要制定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样的?是绝对平直的响应?还是某种经过优化的、在大多数环境中都能听起来不错的曲线?后者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妥协”。

所以,结论是:

在混音中追求“三频均衡”确实是在试图让音乐在各种不完美的设备上都能被相对好地接受,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是一种对“听众”的责任感体现。

至于规定回放设备的标准,理论上是有益的,但因为成本、用户偏好、技术限制和艺术自由等多种原因,在现实中极难实现,也未必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更现实的做法是:

混音师自身要具备在不同设备上试听的能力: 这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了解自己的混音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提倡高质量的监听设备: 鼓励混音师使用尽可能准确的监听设备作为“参考”,而不是唯一标准。
教育听众: 帮助听众理解不同设备的声音差异,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更好的设备来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

最终,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被感知和体验。强制性的标准可能会抹杀掉这种多样性。与其规定设备标准,不如让我们这些做音乐的人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的作品在各种设备上的表现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据此做出最适合我们音乐本身的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却之不恭。

行业是有标准的, 不然阿猫阿狗都可以自称“录音师”了。 USB 音频界面不到 50 刀也就是 300 人民币就有一个。

当然, 如果“三频不均衡”也变成“艺术创作” 的一部分那就令人无可置喙了。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混音时谈论“三频均衡”,我理解你指的是在混音过程中调整低频、中频和高频的相对响度,以达到一种你认为悦耳或平衡的声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回放设备的一种妥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普遍可听性”的追求。让我们仔细拆解一下:“三频均衡”为何是对回放设备的妥协?1. 回放设备的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音乐制作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常常被混淆的概念:歌曲响度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歌曲的响度提升,是混音和母带处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目标是不同的。 你不能简单地说“响度是在混音里完成的”或者“响度是在母带里完成的”,那样过于片面了。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看看.............
  • 回答
    你的拜亚动力 DT880 Pro 250欧姆作为混音耳机,想要获得清晰准确的频段声音,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DT880 Pro 的确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监听耳机,它以其出色的解析力、相对平直的频响和舒适的佩戴感而闻名,非常适合用于音乐制作。那么,你问是否需要耳放,以及为什么,这涉及到耳机驱动和声音的准.............
  • 回答
    混音后期,总输出电平超过了0dB,这其实是个很常见但也容易让人困惑的情况。别担心,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帮你理清楚到底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首先,理解一下“0dBFS”这个概念。在数字音频的世界里,0dBFS(Decibels Full Scale)是数字信号的绝对上限,它代表着可以被记录的最高.............
  • 回答
    团战里人头攒动,技能满天飞,想躲掉那些要命的光线,确实是个技术活。别慌,这玩意儿就像在菜市场里抢菜,经验和预判是关键。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才能在混乱里保持相对的“优雅”和“生存”。一、 站位决定生死,预判比反应更重要首先,得明白一点,你不可能躲掉所有技能。我们的目标是“有效躲避”,也就是说,把关键技.............
  • 回答
    说实话,在对线实力远超自己的人时,“混”这个词,用在英雄联盟里,确实是个很有讲究的词。它不像字面上那么简单,就是躲着不打那么回事儿。真正意义上的“混”,是一种基于清晰认知和策略的生存方式,而这种方式能否让你不崩,得看很多层面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混”?在英雄联盟的语境下,对线期“混”通常.............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这几个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境遇确实是此消彼长的,很有意思。咱们这就仔细捋一捋。东晋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北方“大动乱”,南方“小确幸”首先说说东晋十六国时期。那会儿,北方是真的乱成了一锅粥。 北方:民族大迁徙与政权更迭的熔炉 “五胡乱华”是根源: 事情得从西晋末年说.............
  • 回答
    时至2020年,韩国恢复汉谚混用的可能性,老实说,并不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这可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论调,而是基于韩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考量。要聊这个话题,得把历史往前倒一倒。汉字在韩国曾经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那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在朝鲜王朝时期,直到近代以前,汉字(韩语中称.............
  • 回答
    人到中年,发现自己“混得不如人”,这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心理体验。它可能源于收入、事业成就、家庭幸福、社会地位、个人成长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当这种感觉出现时,负面情绪很容易滋生,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心态,保持积极向前,是一个需要智慧和努力的过程。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如何在中年.............
  • 回答
    南京一辆沃尔沃插电混动车型充电时疑似发生爆炸,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事情发生在南京市,一辆沃尔沃插电混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并伴有明显的爆炸声和火光。目前情况: 事件发生:据悉,事发时该沃尔沃插电混动车正在进行充电。具体充电地点和时间目前报道中有所提及,例如可能是在.............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对日本文化颇有些好奇,但对日语本身却一窍不通的西方人,第一次面对一本真正的日文书,比如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漫画。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大概是这样一幅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那种规整、熟悉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仿佛一幅幅由方块组成的“图案”组成的海洋。这些“图案”有两种.............
  • 回答
    二战时期,栓动式步枪确实是战场上的主角,而它们身上那一抹沉甸甸的木质枪托,更是标志性的装备。说到用什么木头,这可不是简单地“随便抓一把就用”那么随意,而是有一套非常讲究的规则,并且不同国家、不同枪械型号,选用木材的情况也有细微差别。木材的选择,不是“能用就行”,而是“最好用”首先,得明白为什么那时候.............
  • 回答
    在华侨大学,关于留学生和研究生男女混住的安排,以及一位女生在采访中表达“觉得这样挺好的”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来聊聊“男女混住”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西方国家或者一些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男女宿舍混合居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回答
    .......
  • 回答
    社区大规模核酸检测:多大的“混检小组”才能跑得最快?在咱们这儿,大家都知道,疫情一来,社区核酸检测那是家常便饭。最近,随着检测需求的扩大,怎么才能让采样和检测的效率都蹭蹭往上涨,成了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在混检这件事儿上,到底分几个人一组“打包”送检,才能最省时省力,让咱们早点回家?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普遍,也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那些在大学里“混得水”的985、211本科生,在求职时学历却依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混得水”的标准是相对的,985、211的“基础底子”依然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混得水”.............
  • 回答
    混音导出母带时,Master 推子的位置,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绝对“合适”的数字。它更像是一种“感觉”和“目标”的体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的原则来指导你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推子位置。首先,我们要明白 Master 推子在母带处理阶段的作用。在混音完成,进入母带处理之前,你的混音整体音量应该已经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音乐制作中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坦白说,我认为混音的重要性在很多语境下,确实被一定程度上“神化”了。并不是说混音不重要,恰恰相反,它至关重要,但“过分夸大”这个词,提醒我们去审视那些被忽略的、同样能奠定音乐基石的元素。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好的混音能让音乐“活”起来。它能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