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时至2020年,韩国恢复汉谚混用的可能性还有多大?是否随着时间推移,此种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回答
时至2020年,韩国恢复汉谚混用的可能性,老实说,并不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这可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论调,而是基于韩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考量。

要聊这个话题,得把历史往前倒一倒。汉字在韩国曾经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那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在朝鲜王朝时期,直到近代以前,汉字(韩语中称为“汉文”)一直是官方书写体系和士大夫阶层的日常交流媒介。很多重要的文献、法律、历史记录,都是用汉文书写的。谚文(Hangul),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韩语字母,虽然在世宗大王时期就被创制出来了,但最初的推广是遇到了阻力的。贵族和知识分子更习惯使用汉字,觉得谚文“不够文雅”、“不够严谨”,难以承载复杂的思想和精妙的文辞。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20世纪初,尤其是日本殖民时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日本出于殖民统治的目的,也在推行日语,但同时也间接促进了朝鲜本土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尤其是在反抗和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战后,特别是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韩国(大韩民国),汉谚混用逐渐式微,最终被谚文彻底取代,是一个非常明确且有力的趋势。 原因有很多,咱们一条条捋捋:

教育体系的彻底改革和谚文的普及: 韩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就大力推广谚文,将其作为国家官方文字。学校教育也全面转向以谚文为主。汉字教育虽然一度存在,但其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最终被边缘化。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谚文是他们习得的第一套也是最主要的文字系统。
国民识字率的提高和信息传播的便利性: 谚文的书写和学习门槛相对较低,非常适合大众传播。随着教育普及,国民识字率大大提高,通过谚文能够高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这进一步巩固了谚文的地位。
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推动: 在后殖民时期,韩国社会高度重视民族认同和文化独立。废除或减少使用曾经与中国文化紧密联系的汉字,被视为一种确立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方式。谚文作为韩国自主创造的文字,自然成为了民族文化象征的一部分。
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韩国社会日益依赖高效、便捷的文字系统。无论是报纸、书籍、电视、互联网,还是日常的标牌、广告,都几乎被谚文所占据。汉字在这些领域的出现,反而显得不那么普遍和必要了。
汉字教育的“尴尬”地位: 虽然如今韩国一些学校仍有汉字课,但更多是作为一种选修或辅助性的学习,其重要性已经远不如前。很多韩国年轻人对汉字感到陌生,甚至需要通过专门的汉字能力考试来证明自己掌握一定的汉字水平,这本身就说明了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已非必需。

那么,为什么说随着时间推移,恢复汉谚混用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呢?

这就像你问一个从小只吃米饭的人,他有多大可能突然爱上吃面包一样。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生长在一个几乎完全由谚文主导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文化消费,都围绕着谚文展开。突然让他们去适应一种需要随时切换到汉字的学习或阅读模式,这不仅增加了学习成本,也与他们已有的社会经验相悖。

而且,目前韩国社会并没有出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呼吁“恢复汉谚混用”。虽然有人会怀念汉字曾经的地位,或者认为学习汉字对理解韩语词源、历史文献有帮助,但这种声音更多是学术界、部分知识分子或者怀旧群体中的讨论,并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或政治推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任何可能性,但“恢复到以前那种程度的混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可能会出现一些“微小的变化”,例如:

部分领域对汉字的需求增加: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或专业人士可能会在特定领域重新学习和使用汉字,比如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哲学探讨等领域。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存在: 汉字可能会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存在,出现在一些具有传统意蕴的设计、艺术作品或特定场合中,但并非作为主流的书写工具。
个别的个人选择: 仍然会有一些韩国人出于个人兴趣或职业需要,去学习和使用汉字,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

总而言之,时至2020年,韩国恢复汉谚混用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谚文已经完全确立了其在韩国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主导地位只会更加巩固。代际之间在文字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只会越来越大,使得“恢复”变得更加困难。韩国人已经习惯了用谚文来表达和理解一切,再让他们回到汉谚混用的时代,就像是让现代社会回到蒸汽机时代一样,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不是说汉字不好,而是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自有其逻辑和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恢复是不会恢复,但会在温水中逐渐走向语文功能的总失败。

总括说下拼音化所造成的影响(东干语、朝鲜语、越南语):

A、古代文学:

(1)越南语的古代文学时间短、作品少、语言变迁小,越南语本身音节数量>2500,所以喃字转化为拼音,损失小。汉语文言全部抓瞎,翻译需要不少括号汉字,当然,这不算越南语文学。

(2)朝鲜语的古代文学,本土词本身就是写成拼音,时间短、作品少、语言变迁小;但汉借词音节很少,信息损失严重,所以总体信息损失也很可观,现在需要各种括号汉字。汉语文言全部抓瞎,比越南更严重10倍的抓瞎,翻译需要海量括号汉字,当然,这不算韩语文学。

(3)东干语是直接放弃汉语古代文学,东干语本身定位混乱,汉语古代文学很可能并不被东干人视为自己祖先的文学。

(4)汉语、日语,古代文学全用汉字写(日语的所有古代文学最晚到江户时代都已完成训读化)、时间长、作品多、语言变迁大、词根音节合并严重,导致没人敢出版《全拼音唐诗三百首》《全拼音百人一首》。中日的文字学者由于完全处理不了唐诗与和歌,遑论书面文言,导致80年代双双宣布拼音化彻底失败。

B、现状使用及未来:

(1)越南语音节数量>2500,过得最爽,词根保留最多,造词能力最强,但仍然出现了「南/男合并」、「双曲线直接写成 hyperbol」 这样的情况。越南语拼音化其实也是没办法,因为越南语终究不是汉语方言,所以喃字作为「地方土字」会形成一个疯狂的负担。

这一点粤语就不会碰到,因为粤语是汉语方言(而且词汇是中古汉语后代,比闽语接近主流)。日语也不会碰到,因为日语用训读。粤语和日语都可以将地方土字控制在一个较小的比例。

越南语存在偷懒借用中国汉字词汇的问题。

(2)朝鲜语则要区分为本土词vs汉借词,本土词语音面貌古老,词根保留 -n、-ng、-m、-r(相当于二等)、-p、-t、-k(相当于入声)、-s(相当于去声)、-rp、-rt、-rk、-rs(相当于二等+入声), 对接的是上古汉语的状态,所以固有词拼音化本身是没什么信息损失的。

朝鲜语最大的问题是汉借词音节过少,而汉借词比例又很高,所以造词功能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比如「男闺蜜」竟叫做「男子saram亲旧」,年轻人受不了,缩减成「nam sa chin」,但这个操作首先一是已经承认了拼音化带来的造词啰嗦;二是「nam sa chin」本身辨识度也很差,会让人以为是一个叫「南XX」的地名,必须要靠上下文辨识。

朝鲜语去除汉字之后,在辨识度的压力之下,造出啰嗦词汇,年轻人又将其压缩,实际上只是在进一步占用磁盘空间,终有一天,这种「压缩词」的辨识度会全部亮红灯,迎来彻底的总失败

北朝鲜存在严重偷懒借用中国汉字词汇的问题,比如「自力更生」。这种偷懒,维持了语言运转良好的假象,但归根结底依赖的还是汉字。

(3)东干语——作为汉语官话,音节只剩1000个多些,拼音化后成为了拼音文的最恶版,看似可以运转,实则类似于一个生病的人仍然「活着」,但已经无法去参与大部分活动。

东干人从中国跑出去之后,实际上仍在持续偷偷借用汉字词汇,比如「联邦」「联合」,50年代一批伊犁人加入东干,又带去了一堆「化学、护照、法官、无线电」等词汇,改开后东干人和伊犁来往增多,又开始借,等于还在偷借汉字词维持运转。在东干语里,「博物馆」竟叫做「Muzei房子」,从这种词就可以看出,拼音化后,词根衰亡、借词泛滥、low词上位的总乱象

一门汉语,沦落到「教授、律师、地铁、汽车、西服、车厢、化学、地质学、几何学。。」全部借用斯拉夫语言,这就是拼音化带来的总质变。他如果只靠自己最初那批汉语词根,只能用来描述农夫和农妇的生活。

现在学中文、学汉字的东干人越来越多,「拼音文」已经完全失去独立观察的意义了。


真相就是:不论是东干人、朝鲜人、越南人,都遇到了放弃古代文学、词根衰亡、造词啰嗦、借词泛滥、low词上位的乱象,但严重程度都是 东干>朝鲜>越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严重。

并且三者一直在靠中国的汉字词汇维持「表音文可以运转」的假象,只是程度高低深浅不同罢了。

user avatar

目前来看,基本没有希望:

  1. 汉谚混用始终是一种小众地位,只有那一小波人在坚持,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是不愿意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突变的,尤其是由简到繁的突变。
  2. 取消汉字对韩语的日常使用来说,并不是什么巨大的损失。中国人总嘲笑他们抛弃了汉字早成了如何如何麻烦,但举来举去也只能把“防水”,“放水”以及国会重名那几个老例子翻来覆去地说。事实上韩国人日常使用韩语用得好好的,没那么痛苦。当然,取消汉字对韩语的文学等严肃性创作来说,应该是一种较大的损失。

另外,我能理解很多中国人希望周边国家,比如韩国,甚至越南,恢复使用汉字的心情,但是真的不要抱太大期望。咱们看看网络上为简体字辩护,反对恢复繁体字的中国人有多少就知道了,从简体字恢复到繁体字这样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尚且不能接受,我们真不用期待已经用了多少年拼音文字的他们去重新接受汉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