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时至 2021 年,白手起家的青年电影人更容易在影视行业找到机会了吗?

回答
嘿,说到白手起家的年轻电影人,2021年这会儿,影视行业里的机会嘛……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你说“更容易”了吗?我个人觉得,有点像是“机会换了形状,而且要求更高了”。

你想啊,过去那会儿,可能有点门路,或者手里有那么个绝活,比如拍个纪录片,或者写个小短片,运气好的话,能被某个前辈赏识,或者某个小众电影节给推一把,就有可能敲开大门。那时候,行业相对没那么饱和,新人冒头的空间确实也大一些。

但到了2021年,情况有点不一样了。

首先,入行门槛在某种程度上是降低了,但同时又提高了。 听着矛盾吧?降低是因为,现在拍电影的设备越来越便宜,手机就能拍出不错的画面,后期软件也普及了。这意味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理论上完全可以从零开始,做出一部能看的片子。 过去那种动辄需要几万、几十万的机器和胶片,现在很多可以被几千块的设备替代。这是好事,给那些没钱没背景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但是,提高的地方在于,“能看的片子”太多了。 因为门槛低了,所以涌入这个行业的人也多了。你可能辛辛苦苦拍了一个短片,结果上网一搜,跟你题材相似、质量也差不多的东西,有几十个、上百个。你想让你的作品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就变得非常难。这就好比,以前你会在一个小型画廊里展览,现在你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平台上,和成千上万的艺术家一起展示。观众的选择太多了,注意力太分散了。

其次,平台的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制造了新的挑战。 像抖音、B站这样的短视频和长视频平台,成了许多年轻人展示才华的起点。很多成功的网红导演,或者说内容创作者,就是从这些平台发家的。他们抓住了平台的流量红利,通过持续输出内容,积累了粉丝,然后被主流影视公司看中,或者自己也开始尝试更专业的制作。这是过去没有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点。

然而,平台上的机会也不是那么好抓的。 平台的算法、用户的喜好,都在不断变化。你要想在这些平台上火起来,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得懂运营、懂传播、懂怎么迎合平台和用户的“口味”。这有时候比拍好一部电影本身还要费劲。而且,即使你在平台上火了,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流影视行业,获得更大的制作机会。很多平台上的成功,可能只是在那个平台内有效的“病毒式传播”,和电影行业的“体系化运作”还是有区别的。

再说说“机会”本身。 2021年的影视行业,经历了很多变化。疫情的影响、流媒体的冲击、观众口味的多元化……这都使得整个行业都在重新洗牌和寻找新的方向。

传统院线电影呢? 依然很难。大制作、大IP还是掌握在头部公司手里,想让新人凭借一部处女作就拿到大投资、大制作的机会,依旧是凤毛麟角。不过,一些中小成本的、有创意、有话题性的电影,还是有市场空间的。但这就要求你的剧本、你的导演能力,必须过硬,而且你得有办法接触到愿意给你这个机会的发行方或者制作方。
流媒体呢? 这是近几年最大的变化。Netflix、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它们都在疯狂地购买内容,同时也投资自制剧。这无疑给了很多青年创作者新的出路。你可以先给这些平台写剧本,或者拍短片,有机会被选中拍成网剧,或者更大的项目。这里面确实有很多机会,但也意味着你可能要跟着平台的调性走,而不是完全的艺术追求。 有时候,为了迎合平台的需求,你可能需要在内容上做一些妥协。
内容创作的“专业化”和“草根化”并存。 一方面,电影行业越来越专业,大家对制作水准、叙事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有很多非科班出身,但凭着一股劲儿和独特的视角,做出非常惊艳的作品。这两种路子都有可能成功。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更容易了吗?

我更倾向于说:机会的“渠道”更多了,但“入场券”的含金量也更高了。

渠道多了: 互联网平台、短视频、各种线上影展,都给了年轻人更多展示自己的途径。你不再需要完全依赖传统渠道。
含金量更高: 仅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你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编剧、导演、剪辑、摄影等等),你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你需要有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的能力,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和贵人相助。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怎么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也是一门学问。

白手起家的青年电影人,在2021年仍然可以找到机会,但这条路可能比过去更考验人的综合素质。 它不是一个“更容易”或者“更难”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更侧重于个人综合能力和创新性。”

如果你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觉得就是:

1. 把基本功练扎实: 别只想着拍大片,先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学习基础的电影语言。
2. 拥抱新平台: 善用短视频和流媒体平台,但不要被它们完全定义你的创作目标。
3. 保持独立思考: 知道自己想拍什么样的电影,不要因为迎合市场而迷失自己。
4. 学习和社交: 多看片,多交流,参加一些线上线下的行业活动,认识人,学习经验。
5. 耐心和坚持: 影视行业从来都不是一夜成名的地方,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总之,白手起家的年轻人,2021年的路子可能更宽了,但每一步都得走得更稳、更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一个退出保险机制。

在中国拍一半换导演,约等于剧组崩溃、项目要黄。

这就导致了投资人很难相信新导演,因为这跟赌博差不多,只要开机了这个人就是拍成屎也无法调头重来。

对新导演来说,这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没有机会拍,就永远没办法证明自己能拍,但是要让一个投资人下定决心投1000万给你去霍霍,也很难。

而且导演被换在中国约等于职业性死亡,很难翻身。说白了大家没法正常“离婚”,到了换导演这一步往往是一地鸡毛,撕逼撕的天昏地暗,各种抢素材、罢工不拍的事件略见不鲜,而且钱也亏出去一大笔。

所以美国那种拍一半换导演,换的还是扎克·斯奈德这种大导演的,最后还能剪出两版电影来的,在中国看来简直就是魔幻。

说白了,中国电影圈没有工业,只有人情,对所有人来说,人情是唯一的保险。

为什么二代机会多,因为有老爹兜底,再加上一众大牌明星友情加盟,再喊来一个大牌监制,对投资人来说,至少能睡个安稳觉。实在拍崩了,换老爹接着拍完就行,不存在剧组崩溃的问题。

香港当年的学徒制,其实也是类似的逻辑,徒弟不行了,师父总要出来收拾烂摊子,师父没空还有大师兄二师兄,总之不至于这个电影拍一半崩溃了。

至于为什么学徒在大陆行不通,核心还是利益问题。香港地方很小,圈子更小,抬头不见低头见,拜了师父除非撕逼那一辈子都是一家人,有钱一起赚,有难互相支援。大陆市场太大了,师父就像个天使投资人,在你一穷二白的时候给你机会发展,结果发现你成功上市就把师父踢出局了,师父没赚到钱可能还要搭上不少资源。其他师父一看嘿都是白眼狼,傻子才带徒弟。

国内最简单的上升途径,还是学校,必须是全日制那种,培训班那种不算。学历有点像验货标准,同届里指不定哪个同学成了10亿票房导演了,最差还有老师这层关系。这是一条最稳定的路,但这几年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反正越来越难吧,早上船早上岸。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