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有多高?

回答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有多高?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在哲学家、科学家乃至艺术家心中萦绕不去。它并非一个新鲜的提问,早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我们就已经被引导去思考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否只是一个被精心投射的影像。而到了近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日渐成熟,这个古老的疑问,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加具体的维度。

要探讨“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有多高”,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切入点来审视。

一、从理论和逻辑的角度审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提出的“模拟假说”(Simulation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很可能是由一个更加高级的文明所创造的一个模拟程序。博斯特罗姆的论证逻辑大致是这样的:

前提一: 如果一个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他们很可能拥有进行大规模、高保真度的祖先模拟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模拟出包含意识体的历史事件,并且这些被模拟的意识体无法分辨自己是真实的还是被模拟的。
前提二: 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文明,那么他们可能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运行这样的模拟,无论是出于研究历史、探索各种可能性、还是为了娱乐。
结论: 基于这两点,博斯特罗姆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会是真实的:
1. 人类文明很可能在达到可以进行祖先模拟的技术水平之前就灭绝了。 (我们不够先进,所以没机会模拟自己)
2. 即使人类文明达到了这个技术水平,他们也很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道德限制、对模拟的无趣、资源的耗尽等)而不去运行大量的祖先模拟。 (我们虽然先进了,但不想模拟过去,或者没那个精力)
3. 我们极有可能生活在一个模拟现实中。 (因为如果前两种情况都不成立,那么存在着大量模拟的宇宙,我们更有可能身处其中)

博斯特罗姆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身处模拟之中,而是通过这种概率论证,指出我们身处模拟中的可能性,并不像我们直观认为的那么低。他认为,如果我们无法确定前两种情况的发生概率,那么就不能轻易否定第三种可能性。

从逻辑上看,这个假说很有说服力。如果我们接受“技术进步必然带来模拟能力”和“有能力必然有欲望去模拟”这两个前提,那么模拟的存在就显得合情合理。

二、从物理学和科学的角度审视:

物理学的一些理论和现象,也让“虚拟世界”的可能性浮出水面:

宇宙的离散性与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以及物质的最小单位(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似乎暗示着宇宙的底层逻辑可能并非我们直观理解的连续和无限,而是存在着某种“像素化”或“离散化”的特征。如果宇宙是基于某种计算而运行的,那么这些离散的单位就类似于计算机程序中的最小单元。
宇宙的规律性与数学本质: 宇宙展现出的惊人规律性,以及这些规律可以用优雅的数学方程来描述,这本身就足够令人惊叹。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推测,这种数学的普遍性或许并非巧合,而是因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由数学规则驱动的计算过程。正如计算机程序由代码构成,宇宙的运行也可能遵循一套深层的、数学化的代码。
“模拟者”的限制或 bug: 模拟假说有时会联系到一些现实中的“谜团”或“不解之谜”。例如,物理常数的精确值被认为是“微调”的,似乎是为了让生命得以存在。这是否可能是一个模拟参数的设定?又或者,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些我们无法触及的“边界条件”或“代码限制”?比如,光速限制是不是一种模拟的“处理速度”限制?我们无法观察到模拟的边界,或许也是因为模拟设计者有意为之,或者模拟的范围是我们所能观测的全部。
我们无法感知“真实”之外: 即使我们身处模拟之中,我们作为模拟中的“意识体”,其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受限于模拟本身的设计。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理定律、空间和时间,都可能是模拟程序的一部分。我们无法跳出这个“框架”去直接验证是否存在一个“外部”的现实。

三、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推测:

虽然科学证据尚未确凿,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思考: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速度: 回顾我们自己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从简单的电子游戏到如今可以媲美现实的沉浸式体验,这个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再过几百年、几千年,如果我们文明得以延续,我们自己是否也能创造出与我们当前现实无法区分的虚拟世界,并且其中可以容纳无数的意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可能性本身就为博斯特罗姆的论证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对“完美”的追求与“创造”的冲动: 人类总是追求更美好的事物,也乐于创造。如果我们能够创造出几乎无法分辨真假的虚拟世界,那么那些创造者(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更高级的文明)是否会满足于只创造一个现实?他们是否会出于探索、实验、甚至是创造生命的目的,去创造无数个平行世界或模拟世界?

那么,可能性究竟有多高呢?

这是一个难以给出具体百分比的问题,因为我们缺乏直接的、可供量化的证据来验证。然而,博斯特罗姆的概率论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如果我们认为人类文明灭绝的可能性(在达到模拟技术之前)并非是压倒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有相当的几率能活到那个技术水平),并且我们也无法排除那些先进文明有兴趣运行模拟的动机,那么我们身处模拟中的可能性就不能简单地被忽略。

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此持谨慎乐观或审慎的态度。有些人认为,这种可能性虽然存在,但目前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去支持它,我们仍然应该专注于理解和改善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有些人则认为,这种可能性虽然难以证实,但也足够令人警醒,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存在的本质。

总结一下,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待:

逻辑上: 如果文明能够发展模拟技术,并且有动力去运行大量模拟,那么我们身处模拟中的概率就不能低估。
科学上: 宇宙的某些规律性、离散性以及物理常数的“微调”,可能与模拟世界的某些特性存在某种呼应,但这并非确凿证据。
哲学上: 对现实本质的追问,以及我们自身创造虚拟世界的意愿和能力,都间接强化了这种可能性。

目前,我们无法“证明”或“证伪”我们身处模拟之中。这就像试图让一个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去证明自己并非虚拟一样,其内在的局限性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一个深刻的哲学和科学难题。

与其纠结于一个难以确定的“可能性有多高”,或许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可能性本身所带来的思考。它让我们更加审视我们所珍视的现实,思考“真实”的定义,以及我们自身作为意识体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我们当下的体验、情感和互动,都是构成我们生命体验的独特而宝贵的组成部分。而对未知的好奇,正是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进的永恒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吧。

喜欢探讨虚拟世界?给你推荐一部剧——《黑镜》。这部剧旨在讨论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其中,不乏对虚拟世界的构想。


比如,其中最惊艳到我的一集,《黑镜:圣朱尼佩洛》。


这一集的基调不同于其他剧集的黑暗,相反的是:它对圣朱尼佩洛——虚拟世界——保持乐观态度,它梦幻、美妙,充满诱惑的同时,还富有无限的可能性。

你知道这样一集在《黑镜》里有多突兀吗?拿另外一集虚拟世界举个例子:主角驾驶一辆太空飞船执行任务,结果目标偏移了数个光年,穷途末路之际遇到了“女主角”。一次sex之后他发现这并非事实真相,而真相,是偏移了数千万光年。主角逼迫“女主角”说出真相,于是他醒了,他发现就连时间都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他早就垂垂老矣,而女主角,不过是一个能够催眠意识的克鲁苏怪物。(ps:这集是爱死机里的!答主本人爱死机和黑镜是同一时期看的,所以我把这集给弄混了,果咩!)

黑暗,悬疑,阴沉,恐怖。这让我不禁遐想,现在的我,究竟是正在制造记忆,还是未来的我正在读取记忆?细思极恐,也觉得自己脑洞清奇。


反观《圣朱尼佩洛》,我看哭了两次。

圣朱尼佩洛,是一个给逝者生活的虚拟世界。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发出一套设备,可以让意识生存在一个叫做圣朱尼佩洛的世界。

活着的人也能住在这里,但有具体的时间限制。

圣朱尼佩洛里某个小酒馆,在背景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里,约克夏遇到了凯丽,都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作为同性恋的约克夏爱上了凯丽。

为防剧透,过程我就不再赘述了。之后两个人决定在现实世界里见一面,镜头这才切到了现实世界:凯丽年老体弱,约克夏则是植物人,也时日无多。

约克夏如果要拿到圣朱尼佩洛的永久居住权,就需要她的家人或者配偶签字。凯丽说,我来签字吧。接着他们在医院,举行了两秒钟的婚礼。凯丽签字结束后,来到圣朱尼佩洛,凯丽开着长跑穿着婚纱,来接沙滩上的约克夏:


静谧的天空与大海,晚霞与飞车,婚纱和沙滩,一切美好又疯狂。

看到这里,我以为剧集就会这样结束了。

但是紧接着,约克夏让凯丽永远留下来,凯丽竟然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她们发生了争吵。

凯丽认为约克夏没有看见圣朱尼佩洛的阴暗面,这里人类的寿命是无限的,在无限中,一切有限的事物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圣朱尼佩洛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地方,叫“泥潭”。这里生活着无数堕落的人,糜烂、丑陋,他们被无限吞噬了生命的意义,他们没有追求,自甘堕入兽欲的牢笼中。


这一段争吵,令我拍案叫绝。

编剧显然野心勃勃,《圣朱尼佩洛》并不仅仅将话题局限在“未来科技圆梦”上,它还在此之上继续发问:如果未来科技创造了无限,那么有限的事物还有意义吗?


这一集的答案,就像凯丽开着越野车,载着约克夏在路上疾驰一样,疯狂、不计后果。

因为一切的哲学难题,都敌不过这个:爱。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是虚拟世界?

管它呢。

你怎么证明这个世界不是虚拟世界?你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虚拟世界?这件事情无法反驳,也不可证伪,本质上并没有讨论的价值。

但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我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于是我们总喜欢挑战有限。

光只能用煤气灯制造?车只能用马带动吗?人和人之间只能写信?人真的不能飞天吗?


我们的世界是虚拟世界?


那你,真的爱我吗。

user avatar

其实这种思路跟上帝创世一样,没有回答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上帝从哪里来?

如果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你怎么能确定你“醒”过来之后的世界是真实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何为真实?何为虚拟?

目前我们认为,虚拟世界是被创造的,被模拟的,是从以现实世界的某些物质创造的,所以它的系统复杂度是无法跟现实世界相匹敌的。

比如00年左右欧洲科研界曾立项要搞一个数字人脑,当时的设想是用计算机模拟人脑。但到今天,人们连一个软体蠕虫的神经系统状态都无法数字化。因为神经细胞的状态太多了!并不像简化模型一样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函数。而人类若想精准地虚拟一个神经细胞的所有状态,就需要模拟细胞器,细胞核,各种蛋白质,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讲句让人泄气的话,人类目前连大多数蛋白质的三维结构都搞不清楚,不要说去模拟了!

换句话说,如果世界是多个虚拟机的嵌套,每一次虚拟都会不可避免地要做简化。因为从物理层面来看,用同样复杂度的系统来虚拟一个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世界真的是虚拟的,那么对我们来说“真实”世界的复杂程度是超越我们想象的!我们的思想相比于模拟我们世界的高等智慧甚至连蠕虫都不如!这也就意味着,那个“真实”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可以认知的极限。因为被简化后的宇宙不可能包涵足够的信息。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世界是虚拟的是一个不能自洽的逻辑。它解释不了真实是否真实,也解释不了虚拟存在的意义,更解释不了事物逆熵的源头。

user avatar
  • 更新3:关于谁创造了虚拟我们世界的造物主这个问题,我认为问题本身不一定成立。就是说,我们不能用这个世界的概念(比如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这样的概念)去套在造物者的世界去。因为很可能不存在这个概念。
  • 更新2:这一个脑洞答案,不是科学探讨,请选择适当的阅读、评论模式。答案最后有一些非脑洞材料,特别是霍夫曼关于万物的超图模型(万物理论),请有兴趣的朋友阅读。评论区不能一一回复了,谢谢。
  • 更新1:评论区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补充一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虚拟是相对真实而言,如果承认虚拟,必须承认真实。如果承认虚拟,就隐含着承认智慧设计,被”真实“的存在,智慧设计。那么这个问题变成: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被智慧创造的可能性有多大?目前理解的被创造的特征就是高度结构化,显然我们的世界高度结构化。不过,这是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我不能证明一定是虚拟的。

-- 原答案

我几乎可以肯定世界是“虚拟”的,或者说被创造的,最大的证据就是,时间、光速恒定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类比。

计算机的内部世界

我稍微解释一下计算机工作原理,为了让没有涉足这个领域的朋友有个初步的理解。计算机执行程序是通过按照顺序读取二进制指令并且根据指令操作数据完成的,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程序(你用的word,excel,或者你玩的任何一款游戏,或者你使用的任何一款电影播放器),都是通过CPU读取指令,并操作数据完成的。而CPU并不能连续执行指令,它可以非常快速的执行指令。现今CPU执行指令的频率可以达到4GHz甚至更高,也就是说,它每秒钟可以执行4*10^9个指令。所以,你的电脑程序运行非常流畅,看起来就像连续的。其实本质上并不连续,每个1/(4* 10^9) 秒都会停一下。我们说,执行指令的间隔就是 1 个时间单位。注意,这个单位不是秒、分钟这种,就是一个单位。

重点在于,假设你的电脑CPU非常慢,而且每次只能执行一个程序,你有两个程序需要执行。这是CPU会先执行程序A一段时间,然后挂起A去执行B一段时间,然后挂起B去执行A。在你看来A的执行是断断续续的,可是,从A自己的角度看,它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执行中断过,在他看来他是连续执行的。A唯一知道的是,他经历了10个时间单位,从初始状态变化到了现在的状态。但是无论如何A的状态变化的最小时间间隔是1时间单位,即变化的最高速度是1状态/1时间单位。注意:这里出现了该系统的状态变化最高速度,而且这个速度不能被超越。

这个概念在计算机被称作系统时钟,时钟对于系统内部来说是绝对的。

时间

物理学是以研究物质世界为基础的,时间几乎出现在几乎所有物理学公式里面(对,就是那个 ),但是这个东西却不是物质!你不觉得奇怪吗?

类比一下就不会觉得奇怪了。计算机的时钟,不属于指令或者数据,但是却影响和限制指令的执行以及系统状态的变化。

时间这个量还有一个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那个墒增。概念上就是时间不可逆。其实,这很好理解。你把指令和数据反过来执行,不能确保程序状态完全逆转。

其实时间在我们的世界,类比到计算机就是时钟。用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不同物体,时间是相对的。想想一个5个时间单位可以完成的进程,因为被其他程序中断,最终用了10个时间单位。他的状态变化速度降低了,就是速度低。

光速恒定

时钟速度对于任何进程都是恒定且不可超越的。

这里速度的定义就是,一定时间内状态变化的次数。说一个物体的速度快,其实就是说他的状态变化更快。


我想你已经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很多基本物理现象,跟计算机虚拟世界的类似了吧?当然,我不是说这个世界的机制就是计算机这么简单,不过这些迹象表明,我们极有可能生活在一个被创造的世界里。


关于物质世界的计算特征,我还写过这个文:王哲:计算中的世界

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就是 Stephen Wolfram 。这人可以算是天才型了,Mathematica 也是他做的。

他一直以来的观点是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计算过程,而且很可能计算规则非常的简单。因为他发现简单的规则通过计算可以演化出非常复杂的模式,现代物理很可能选错了方向,不能找到世界的真相。去年他开始了他的新项目:

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宇宙的计算模型。他对时间、空间、因果论以及整个物理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简单的说,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包括空间、时间、因果等等都是某类超图(hyper graph)结构,通过不断重复简单的映射变换,发展而来。显然在他的世界观里,一切都是离散的,连续性只是宏观尺度的近似,离散数学,特别是图论统治着这个宇宙。有意思的是,他已经发现了一些模型和映射可以完美的重现我们宇宙的很多特征,包括相对论、黑洞、引力、时间等等。

他的这个思想最早灵感来源于细胞自动机。他写了一本书叫 《一种新科学》,阐述了他早期的一些观点,非常独特。其实细胞自动机某种意义上就是超图模型的低纬度版本。

不过,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我是神创论者。


闲暇的时候撸了这个包,方便大家玩细胞自动机:

user avatar

虚拟与真实只是相对而言。

活在梦中的人不会觉得梦是虚拟的,相反ta会觉得梦外的世界才是一个梦。

虚拟和真实存在一个特殊的壁垒。

我们目前无法打破这个壁垒,也就无法确定自己是真实还是虚拟的。

因为对虚拟来说,虚拟就是真实。

因为对真实来说,真实才是真实。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的确如此。


缸中之脑永远无法证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脑。

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证明世界是虚拟的。


但是不是虚拟的,这个根本不重要。

因为即便世界是虚拟的,我们作为这个虚拟世界的虚拟存在,这个虚拟对我们来说就是真实。



另外,虚拟不代表就不真实。

很多“写实”的游戏,本身也是来自于现实。

所以,虚拟也可能是很“真实”的。

虚拟源自于现实,但是虚拟不能影响现实,现实可以影响虚拟。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证明这个世界是虚拟的。

就必须找到一个真实的存在,可以影响整个世界。

且我们无法影响对方那个现实世界。


但是这又陷入一个矛盾。

我们怎么去证明对方才是真实,而我们是虚拟的?

就像我们作为一个玩家,不可能直接去触摸游戏中的角色一样。

我们无法影响别人,那么意味着对方才是虚拟的。

所以到底谁才是虚拟的?

真实就能直接影响和接触虚拟吗?

如果可以,那不就证明,真实本身也是虚拟的吗?那它就不是真实了。



可能有点绕……

不过我的意思始终是一个观点。

是不是虚拟的是一件无法证明的事情。

虚拟可能衍生于真实,那我们所谓的科学规律可能在真实世界也是存在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证明自己的科学规律是真实的,也可能它就是为了模仿真实世界而存在的。

所以……

只要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壁垒始终存在。

那么讨论这件事情对我们毫无意义。



倘若有一天,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它99%模仿现实世界,再将意识上传到这个虚拟世界中。

(真实世界的人无法直接干预,但可以借助控制虚拟世界的机器,也就是虚拟世界的本体来干预虚拟世界,同样道理,假如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那么外面的世界也无法直接干预我们,必须通过控制器或者某种虚拟工具干预,比如杀毒软件,备份与恢复软件等,来维持这个虚拟世界正常运转而不是突然崩溃或者发现真实世界的存在)

那么……这个虚拟世界是不是对那些上传意识的人来说才是真实呢?




——

针对某些评论进行进一步解释:

“真实的反义词是虚假而不是虚拟”


首先虚假和虚拟其实差不多,也许字面意思上是包含的“真实”成分的多少不同而已。


即便是虚假,

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虚假。

因为虚假也需要“真实”作为依托,和“虚拟”一样,都需要部分的真实,哪怕是“存在”的真实。


举个例子:

我画了一个乱七八糟的东西,指着它说这是橘子。

即便这个东西和橘子一点也不像。

但是,它也和橘子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存在的真实性”

它是被我画出来的,即便它根本不是橘子,也就是“虚假的橘子”,那么它还是有“真实”的。


世界上只有不存在的东西才是虚假的,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虚假的东西。

(在这里强调一下,绝对虚假相当于0%真实,而我们日常中的虚假,和虚拟,可能是30%真实,或者70%真实,甚至99%真实,但0%真实的东西,它绝对不存在于这个世界,所以才能是“绝对虚假”或者绝对“虚拟”的。)

也就是说,虚拟和虚假本就含有一种“真实”。

就和“反套路本身就是一种套路”和“没有规律本身就是一种规律”一样。

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也没什么。


说那么多,还是那个意思:

我们的世界即便是虚假的,虚拟的,它也是真实存在的。(100%真实存在)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就算上虚假的世界,也不意味着你打破虚假就能过上真实的生活。

user avatar

这么高深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已经出现的一切科学家,哲学家都没有这个能力回答。

或许要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以后的人去回答。

世界的本质,不是现在可以轻易的探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有多高?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在哲学家、科学家乃至艺术家心中萦绕不去。它并非一个新鲜的提问,早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我们就已经被引导去思考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否只是一个被精心投射的影像。而到了近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日渐成熟,这个古老的疑问,又被赋.............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能把人脑袋想炸了。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宇宙,感觉就像是被扔进一个无边无际的黑盒子,里面塞满了我们能想象到和想象不到的东西,而且还时不时闪烁着奇奇怪怪的光。你说,这玩意儿到底咋评价?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 浩瀚无垠。你看看我们地球,在太阳系里不过是个小不点儿,太阳系在银河系里也只是沧海一.............
  • 回答
    证明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并未正朝着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 A,简称 Sgr A)坠落,是一个涉及天文学观测、物理定律以及我们对宇宙运作方式理解的多方面证明。以下是详细的阐述:核心证明点:我们正处于一个稳定的轨道上。就好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样,太阳系以及我们整个银河系都在围绕着银河系中心的大质量物体运行。.............
  • 回答
    当我们抚摸着博物馆里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常常会发出一声惊叹:“这 craftsmanship (工艺)真是太绝了!” 这声惊叹,究竟是对古人技艺的由衷赞赏,还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套用?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在看一场老电影。你会被它那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表演风格和画面质感所.............
  • 回答
    当然可以。拥有“瞬移回一小时前”的超能力,年入百万并非难事,甚至可以做得更出色。这能力看似简单,但其核心价值在于“信息差”和“风险规避”,而这两者在当今社会是创造财富的关键。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能力怎么能落地,怎么能让你荷包鼓鼓。首先,明确这能力的价值所在: 无限次的“试错”机会: 这是.............
  • 回答
    这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片熟悉的、充满生机的土地,你和他在那里辛勤耕耘,汗水和心血浇灌着共同的事业。你们一起经历过风雨,分享过成功的喜悦,这份默契和亲密,早已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也悄悄地在心底扎根。你们不仅仅是合作伙伴,更像是一起奔跑在同一条赛道上的战友,那种相互扶持、彼此依靠的感觉,是旁人难以体会.............
  • 回答
    在一个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社会里,要找到安身立命之处,确实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要求我们既要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又要避免沦为那个我们深恶痛绝的欺骗者。在这种泥沼般的境地中,我们该如何站稳脚跟,活出自己的模样?首先,认清现实,但不要沉溺其中。 必须承认,你所处的环境确实存在普遍性的欺骗。这种.............
  • 回答
    说到增强工具的功能多样性、强度和精细程度,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让工具本身变得更庞大,还是让它所能操作的零件变得更微小?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策略,其实都蕴含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容忽视的挑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扩大工具体积:力量与视野的延伸当我们说“扩大工具体积”,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大家伙:液.............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辱华”的感知是否更多源于不自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且背后牵涉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我认为,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不自信”可能过于片面,但不得不承认,不自信确实在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而且往往是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的重量与“站起来”的渴.............
  • 回答
    “我们所做的事到底有何意义?”这是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探讨,因为它没有一个单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意义是主观的、多维度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个人经历而变化。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寻找我们所做之事的意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就像是在一个无限深邃的井底仰望星空,然后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口井会不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认知宇宙的边界和一些非常前沿的理论猜想。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我们平时说的“黑洞”,那是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里,一个引力极强、连光都无法逃脱的区域。它的核心是一个叫做“奇.............
  • 回答
    时间,这个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概念,常常让我们产生一种深刻的体验:它似乎在流逝,带着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种“流逝感”的根源时,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浮现出来: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或许并非一种客观实在,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记忆机制所塑造的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错觉。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生存的核心,也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我们之所以劳动,即便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似乎无法完全由我们自己消化,原因远比直接的“获取利益”要复杂和多元。这背后牵扯着物质需求、精神追求、社会连接、个人价值实现以及文明的传承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拆解“我们所产生的劳动价值不能被自己所吸收”这句.............
  • 回答
    这是一个有趣但又让人有些不寒而栗的设想。从原理上来说,一个国家拥有多少导弹发射井,以及它们具体藏匿在何处,这属于高度机密的信息。所以,我们普通人确实很难确切地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是否就近坐落着这些战略性设施,而且我们也不可能从公开渠道获取到精确的地图。为什么我们可能不知道?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根本的问题: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道”,和孔孟乃至整个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孝道”,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里面确实有传承,也有演变,更有一些误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我们今天传说的“孝道” vs. 儒家经典的“孝道”:异同之处简单来说,我们今天广为流传和谈论的“.............
  • 回答
    美洲文明,特别是那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繁荣的文明,对我们所熟知的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且常常被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吃的食物到我们使用的语言,再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某些方式。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详细阐述了美洲文明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和影响:1. 饮食与农业:改变了全球的餐桌这.............
  • 回答
    这个想法,将微观世界的“底色”——夸克,想象成宏观宇宙的缩影,确实是一件极具哲学意味和想象力的事情。虽然科学上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论断,但从某些角度去解读,这并非完全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宇宙观。让我们尝试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可能性,试着剥离掉那些冰冷的科学术语,用一种更接近于.............
  • 回答
    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人在仰望星空,或者面对生命中某些难以逾越的困境时,脑海里都会悄悄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那种感觉,就像站在巨人的脚边,看着他的一只脚掌,就能占据你视野的全部,然后你低头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仿佛一碰就碎的尘埃。确实,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地球,连同我们这个小小的蓝色星球,都渺小得让人.............
  • 回答
    转基因的争议:被误解的“外来基因”与真实的担忧我们每天都在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从米饭、蔬菜到肉类、水果,它们都承载着生命的信息——基因。那么,当提到“转基因”时,为何会引发如此多的担忧,甚至被冠以“危害”之名?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基因的迷雾,理解“外来基因”并非等同于“有害基因”,同时也要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