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100多个小区出现野生貉:毫无征兆扑上来"袭击",究竟该怎样应对?

回答
上海街头的“不速之客”:野生貉子,你我该如何相处?

最近,上海不少居民的平静生活被一抹橘红色的身影打破——野生貉子,这个本应藏匿于山林野外的“毛茸茸”的家伙,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城市的小区、绿化带,甚至街头巷尾。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居民反映,这些平日里应该机警回避人类的动物,竟然出现了“毫无征兆扑上来袭击”的情况,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些曾经的“隐形人”,为何突然如此“大胆”?我们又该如何与它们共存?

貉子入侵上海,是偶然还是必然?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貉子为啥会“跑”进上海的千家万户。

首先,城市化的扩张是不得不提的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不断压缩,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城市中大量的绿化带、公园、甚至小区内的绿植,为它们提供了相对安稳的“避风港”和觅食地。想象一下,一片绿意盎然的小区,即使在城市中心,也可能成为貉子眼中的理想家园。

其次,食物的诱惑不容忽视。如今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越来越多样,但难免会有食物残渣散落在外,尤其是一些开放式垃圾桶或者未及时清理的垃圾堆,对饥饿的貉子来说,简直就是“自助餐”。再加上一些居民出于好心,可能会投喂流浪动物,或者将食物遗落在户外,这无形中也为貉子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降低了它们野外觅食的难度和风险。

再者,貉子本身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也是重要原因。貉子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动物,它们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当它们的种群数量增加,而自然界的食物资源或栖息地不足时,它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人类活动区域寻找生存机会。

“毫无征兆扑上来袭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关于貉子“袭击”人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恐惧,但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而非简单的攻击性。

误判和恐慌: 大多数情况下,貉子是被人类的出现惊吓到了。它们本能地会选择逃跑,但如果退路被堵,或者感觉受到威胁,它们可能会采取防御性的动作,例如发出嘶吼、龇牙,甚至出于自卫而进行抓咬。这种行为,对于不了解其习性的居民来说,就可能被解读为“主动袭击”。想象一下,一个从未见过你的人突然闯入你的住所,你是不是也会感到警惕,甚至做出防御姿态?

食物驱动的行为: 如果貉子已经习惯了在小区里找到食物(例如偷食垃圾桶里的剩饭),并且人类的出现与食物的获得联系在一起(例如有人在喂食),那么它们可能会将人类视为潜在的食物提供者。当它们看到有人,尤其是手中拿着食物时,它们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接近欲望,甚至因为饥饿而变得更加大胆和急切,从而可能出现一些“扑上来”的举动,但这更多是索取食物的信号,而非纯粹的攻击。

幼崽保护: 如果是带有幼崽的母貉,它们在保护孩子时会表现得格外谨慎和具有攻击性。一旦有人类过于靠近它们的巢穴或幼崽,母貉很可能会为了保护后代而发起攻击。

疾病或受伤: 少数情况下,出现反常行为的貉子可能是因为生病、受伤或者中毒,导致它们的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表现出异常的攻击性或缺乏恐惧感。

我们该如何应对?是驱赶还是和谐共处?

面对城市里的野生貉子,一味地驱赶或捕杀,不仅违背了生态保护的原则,也可能引发更多的生态问题。寻找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才是长久之道。

一、 科学认知,理性对待:

了解貉子习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貉子是野生动物,它们有自己的生存需求和行为模式。它们并非天生具有攻击性,大多数时候只是出于自卫或觅食。
保持安全距离: 不要主动接近或围观貉子,更不要尝试喂食或抚摸。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给它们留出生存的空间和自由。
不主动挑衅: 如果在家门口遇到貉子,不要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或挥舞物品,这样只会增加它们的警惕性和恐惧感,可能导致其防御性反应。可以慢慢后退,给它们让出一条离开的通道。

二、 环境管理,减少诱惑:

规范垃圾处理: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打包,并放入有盖的、不易被破坏的垃圾桶中。小区物业也应加强垃圾清运频率,确保垃圾桶长时间满溢或敞开的情况不发生。这是从根本上断绝貉子觅食的来源。
清除食物残渣: 居民在户外用餐或给宠物喂食时,要注意清理洒落的食物残渣,避免吸引野生动物。
减少绿化带暴露的食物: 例如,一些公共区域的果树成熟后,果实掉落在地,也可能成为貉子的食物来源。可以考虑及时清理或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三、 社区联动,形成共识:

加强宣传教育: 居委会、物业、社区组织可以利用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向居民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介绍貉子的习性以及如何安全相处,引导大家理性看待和应对。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鼓励居民在发现异常情况(如貉子行为异常、数量过多等)时,及时向物业或相关管理部门报告,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物业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物业公司应承担起小区环境管理的责任,定期检查和维护垃圾设施,并在必要时与林业部门等专业机构合作,对小区内的貉子进行监测和管理。

四、 专业介入,必要时采取措施:

监测与评估: 对于出现貉子“袭击”事件频发的小区,相关部门应进行实地调研,评估貉子种群数量、活动规律以及居民的担忧,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人道驱赶或转移: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貉子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或安全威胁,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采用人道的方式进行驱赶,例如利用声音、气味等,或者在必要时进行捕获和转移到适宜的栖息地。但这些措施必须在专业动物学家或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寻求专家咨询: 当小区出现貉子问题时,可以主动联系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或相关研究机构,寻求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结语:

野生貉子出现在上海的城市角落,是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缩影。它们也是地球的居民,拥有生存的权利。面对这些“新邻居”,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和排斥,而是理解和智慧。通过科学的认知、有效的环境管理以及社区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条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道路,让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能为更多生命提供一方安宁。这不仅是对野生动物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身生存环境的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车撞死要赔钱吗?要担责吗?

user avatar

上海小区的野生貉突然“泛滥”并不是毫无征兆,去年博物君就已经发现了上海一些小区中貉聚集的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在想办法应对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貉究竟是什么?

本文原载于公某号,作者:吴海峰,欢迎围观~

认识貉的第一步,是把它正确地读出来。估计好多人不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念,但是如果我把它跟“一丘之”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就没有人不认识了吧!


长得像浣熊,其实是犬科

知道了“貉”字怎么念,可能还不知道貉长什么样。莫慌,它马上就会出场。

貉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从中国的东北一直到华南等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不过我第一次见到活的貉不是在野外,而是在新加坡动物园的“北极苔原展区”。


难道这货在那么寒冷的地方也有分布、也能生存?是的,只不过在大雪封山之前,它们就已经掘地三尺,在地洞中冬眠了。

貉是唯一一种冬眠的犬科动物,英文名是raccoon dog,直译为“浣熊狗”。貉和浣熊长得确实有点像,但前者隶属于食肉目犬科,后者则隶属于食肉目浣熊科(下周再详细介绍)。


按理说,犬科的动物都是以肉为主要食物,但貉却有点特别——除了昆虫、鼠类和蛙这些肉食之外,它还会挖掘植物的根茎来吃。

貉是犬科动物中少数吃素的,它们拥有比其他犬科动物相对更长的肠道,大约是1.5~2倍,这有助于吸收那些消化得不那么完全的植物。


最令人惊奇的是,貉甚至还有能力爬到树上摘果子或者掏鸟蛋吃,它们是极少数有能力爬树的犬科动物,这依赖于相对较长的爪子。


城市里的貉,貉去貉从?

说了这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再来说说貉与其他犬科动物相似的共性。

例如,貉也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才有个成语叫做“一丘之貉”,而不是什么“一丘之虎”。貉会组成以家庭群为单位的小群活动,占据数平方千米的领域。它们不但占据荒野,有些种群甚至能适应城市生活,与人为邻。


在上海的某些地区,偶尔见到貉家族并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儿,就像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偶尔能见到黄鼠狼或者刺猬一样。对于一个发育成熟且相对稳定的环境来说,哪怕它就在城市之中,也会有小动物定居于其中。

然而不正常的是,2020年7月份,在上海某小区中,人们发现了超过60只貉,一眼望去就有可能看到超过10只。


别说是野生动物了,就算是在小区里同时见到十条牵着绳儿的狗,多少也会令人感到害怕啊!

想象一下,夜幕降临,这些貉在小区道路和草坪上横行。手电一束光打过去,发现十多双反着白光的眼睛正向你靠近……

就问你怕不怕!

貉的学名是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属名前缀Nykt来自希腊语,意为夜晚,而ereutēs则是漫步的意思。

对于貉这种体型的动物来说,同时出现在很小的一片区域中,一定是不正常的事情。那是什么导致它们聚集于上海某小区呢?

经调查发现,原来是它们找到了人类投喂的食物——不是一盆剩菜剩饭或者一根火腿肠,而是一斤两斤的猫粮。这些猫粮本来是喂给流浪猫的,可没想到却引来了貉,而且貉还有能力捕杀流浪猫,这是很多人一开始都没有料到的。


不知道小区里密集的貉之间,是否更容易传播什么疾病,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人类频繁擦肩而过的貉,是会抓人、咬人的。

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经批准在该小区内抓捕一定数量的貉并将其释放到其他区域。


百变狸猫,日本人气高

虽然不知道上海的这些貉将来的生活如何,但邻国日本的一部动漫,就描述了一副人与貉还有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浪漫图景。

这部动漫叫《百变狸猫》,此处所谓的狸猫,其实就是貉。这群貉原本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人类建筑的扩张不断侵占它们的住所,于是狸猫决定复兴祖先的特殊技能——变化术,用来对抗人类。


然而,所有的手段几乎都没有奏效,貉屡遭失败。

后来,它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人类早就注意到了自己,并为之保留了生活空间,铺设了绿地,于是这些狸猫就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在日本,人们认为貉会魔法,爱喝酒,还拥有能够装下一切的蛋蛋。《百变狸猫》中也玩了这个梗——年迈的龟鹤和尚把自己的蛋蛋,变成了一张红色大毛毯。


貉(狸猫)在日本人气挺高,因此不少商铺的门口,都会摆放一只拿着酒壶的大蛋蛋狸猫,寓意财运亨通。

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能够互不侵犯,过好自己的生活。


撰文 | 吴海峰

微信编辑 | 高兴

user avatar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野生貉这种适应力强繁殖力惊人的动物居然也是保护动物?

有点苦笑,似乎在中国之前的环境下,除了那些人工饲养的家畜和宠物,好像已经都是保护动物了?

干脆把保护动物搞成白名单吧,缺省都保护,免得大家不小心犯法。

user avatar

嘿,说起貉这玩意儿,还是蛮熟的。

之前做羽绒服的时候和养殖场对接真皮毛领,临了了场长问我要不要貉子肉,都是腌好去腥的,很好吃,和狗肉差不多。但本人对食用犬科动物天生排斥,就婉言拒绝了。

后来听说他们村里把他家养殖场围了,因为有貉子出逃,后来数量多了,进村把散养猫狗咬了一遍,很多坟头也被扒了洞,地里的农作物被扒拉的一塌糊涂,怨声载道。

这玩意还是二级保护动物,养殖的不再此列可以捕杀,可村里农民都是老头老太太留守儿童,谁对付得了这玩意啊。于是大家伙组团堵了养殖场的门要说法。

怕影响养殖场经营,场长没少赔貉子肉。他和他二叔一起出去抓,但貉子野化非常快,适应能力极强,被农民朋友惊扰出了经验,费了老鼻子劲儿也没逮到多少,上报给林业局,局里请了老猎人下套上猎犬折腾好久才解决问题。

貉是以家庭为单位行动的群居动物,在种群数量大的时候,还能组成更大的团队,数量越多,胆儿越肥,一般的狗和猫根本不是对手。貉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场长说之前他家附近山头还发现过一只灰狼被一只成年母貉咬伤,刷新了他的三观。没想到这怂货认真起来还有这战力。

上海这些貉子,不知道来处。但这玩意在江南水乡生活,连冬眠都省了,天天跟着流浪猫后面混吃混喝,组队打狗撵猫不在话下。野外生存的貉子不属于宠物,不会和人亲近,一般比较怕人。但如果是繁殖期食物匮乏或者感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反而可能会攻击人类。食肉目的都有犬齿,咬一口也是能见血的。

而且野生貉也是各种致病菌的携带者,狂犬病也不能排除,这么一群安全隐患肯定要正规军才能合理合法妥善处置,交给林业局和警察就行了。

另外说不投喂的亲们,那些流浪猫数量大了之后,靠翻垃圾抓鸟抓耗子根本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停止投喂肯定要死一波,指望那些好心人不投喂也不太现实。流浪猫除非抓一个绝育一个,否则根本无法禁绝。这玩意太能生了……又太萌了.......

所以还是让正规军来吧。

user avatar

哪个狗屁专家说貉生性胆小不凶的?


这玩意在我们这边俗称狗獾,有的也叫狗猫,以前有的养殖户养这玩意,手欠伸手去摸。

这种东西咬住人不松嘴,往死了撕,那个养殖户手指头差点被咬掉。


我认识不少养殖户,都养一些狗獾,他们的说法,这东西咬人极疼,性格十分凶恶。


不过一般情况,你离它远点,它也不会跳上来咬你,被抓的那几个估计是离太近了,狗獾感受到了威胁才攻击。


话说这回答很奇怪啊,恨猫人士呢?咋不出来输出呢?

这可是猫粮引起的狗獾聚集啊,你们得输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