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 100 多个小区出现家二级保护动物「貉」,为什么会广泛存在于上海?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回答
上海百余小区惊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是喜是忧?如何共处?

近来,上海的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迎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访客——“貉”。据统计,上海已有超过100个小区出现了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种原本栖息于野外的生物会如此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之中?又该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处?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生态、社会和管理问题。

貉为何“青睐”上海?

貉,作为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杂食性动物,它的广泛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城市化进程与栖息地侵占的“此消彼长”: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进程飞速。然而,与此同时,城市的边缘地带和绿化带的拓展,也为一些原本生活在郊野或半野外的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空间。过去,郊区的农田、灌木丛、湿地等是貉的传统活动范围,但随着城市扩张,这些区域的自然生境不断被蚕食,貉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更为稳定、食物来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区域迁移。
城市生态系统的“容纳能力”: 别看上海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但其内部以及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并不低,特别是许多大型绿化区域、公园、郊野公园、甚至小区内的绿地和河道,为包括貉在内的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躲避和觅食的场所。城市中丰富的食物来源,例如垃圾桶中的厨余垃圾、花园里的落果、甚至小区里饲养的小型宠物食物,都成了貉的“自助餐”。
食物链的重建与重塑: 城市环境改变了原有的食物链结构。一些原本是貉的猎物(如啮齿类动物、昆虫、鸟类)在城市环境中也可能因为人类活动而数量增多或改变分布,从而为貉提供了稳定的食物基础。
低人类干扰的“安全区”: 相对于一些人类活动频繁、存在猫狗等天敌的区域,部分城市绿化带、被围墙或灌木丛遮挡的小区角落,反而成为貉可以相对安全活动的场所。它们善于隐藏,且通常在夜间活动,这使得它们在白天能够躲避大部分的干扰。
繁殖能力的保障: 貉的繁殖能力相对较强,一旦找到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数量增长是必然的。上海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能够支撑起一定数量的野生动物种群。

小区居民的“甜蜜烦恼”:挑战与机遇并存

貉的出现,给小区居民带来了不少“甜蜜的烦恼”。

挑战方面:

安全隐患: 尽管貉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它们作为野生动物,其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尤其是带着幼崽的母貉,可能会因为感到威胁而表现出攻击性。居民,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时与貉不期而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卫生问题: 野生动物可能携带寄生虫或病菌,它们的排泄物也可能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如果居民随意投喂,会加剧这个问题,吸引更多野生动物聚集,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财产损坏: 貉有时会挖掘垃圾桶、破坏花园中的植物,甚至可能在居民的院落或地下室筑巢,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宠物安全: 对于小区内饲养的宠物,尤其是小型犬或猫,在户外活动时可能成为貉的攻击目标,存在安全隐患。
心理影响: 部分居民可能会对野生动物的出现感到恐惧或不安,尤其是在对动物不了解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机遇方面:

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貉的出现,从侧面反映了上海在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生态系统正在恢复活力,能够容纳和支持野生动物的生存。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城市并非只有钢筋水泥。
科普教育的机会: 貉的出现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和学习野生动物的绝佳机会。通过科学的科普,可以增进居民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培养爱护自然的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这次事件也促使我们思考,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如何找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模式,如何在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的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的空间。

如何有效应对?多方协同,科学管理

应对貉在上海小区的广泛出现,需要政府部门、小区物业、居民以及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

1.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认知:

科普知识普及: 通过社区公告栏、物业微信群、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向居民普及貉的生活习性、安全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的应对方法。重点强调不要投喂、不要惊扰、保持安全距离。
危险信号识别: 教育居民如何识别貉可能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以及在遇到貉时应如何保护自己(例如,保持冷静,慢慢后退,不要追赶或挑衅)。
强调保护意识: 引导居民认识到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其生存的权利,并了解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采取科学的物理隔离与环境管理:

垃圾管理: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物业应加强垃圾桶的管理,使用带有牢固盖子、不易被打开的垃圾桶。鼓励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并确保垃圾桶盖紧闭。定时清理垃圾,减少吸引力。
小区环境整治: 清理小区内的杂草丛生区域,修剪过密的灌木丛,减少貉的隐蔽场所。填平可能吸引貉挖掘的洞穴或缝隙。
围挡与防护: 在貉可能频繁出入的区域,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非致命性的物理阻隔,例如加高围墙底部,或者安装防貉的围网,但要注意不能影响其他小型益虫或鸟类的活动。
减少人工吸引物: 提醒居民不要在户外喂养宠物,不随意丢弃食物残渣。

3. 设立缓冲区与栖息地引导(长期规划):

优化城市绿化设计: 在新建或改造小区绿化时,可以考虑增加更多本土植物,设置更自然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迁徙和栖息路径,引导它们远离居民区。
郊野公园与绿地联动: 加强郊野公园、城市绿化带与小区绿地之间的生态联系,形成一个更连贯的野生动物栖息网络,让它们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减少对小区的高度依赖。

4. 建立联动机制,快速响应与处理:

明确责任部门: 明确林业、城管、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快速响应和信息共享机制。
设立举报与咨询热线: 为居民提供一个便捷的渠道,用于反馈情况或咨询问题。
专业团队介入: 对于貉进入室内、攻击宠物或对居民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应由专业的野生动物救助或控制团队进行干预,避免居民自行捕捉或伤害动物。他们能够运用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实现人道和有效的管理。

5. 法律法规的约束与支持:

加强执法: 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杀害、买卖国家保护动物的行为。
完善相关政策: 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与城市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制定,为应对类似情况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总结:

上海小区出现貉,既是城市生态系统丰富性的体现,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新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驱逐”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管理和社区共融问题。通过科学的认知、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既能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生活质量,也能为这些可爱的“邻居”们提供一个在城市夹缝中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需要我们的耐心、智慧和持续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松江区在20-30年前,是一大片农村郊区,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本来就是貉的家园。现在人类占据了它的家,无处可去罢了。

过去10年间,貉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不再那么害怕人类,开始懂得翻垃圾桶获得人类的食物,也慢慢学会在空调室外机、地下室、下水管道等处找到生活的空间。

貉在蔷薇九里小区,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至少已有3年。蔷薇九里小区居民楼之间绿树掩映、竹林交错,绿化条件很好,对貉来说是个不错的家园。又有居民在小区内投放猫粮,免费的美味食物谁又不爱呢。

通常来说,小区里有一两个貉种群是正常的,并不需要人为干预。只有貉密度达到一定指标,如每公顷有5只貉以上时,才需要通过申办捕猎证后诱捕野放进行稀释。

貉不是一种危险的动物,而是一种充满好奇心的动物。每年6月至7月下旬期间,幼貉长大,尝试独自外出,但没有经验,会表现得“冒冒失失”的。同时,母貉也会为了保护幼貉而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居民遛狗时要拴好狗链,避免宠物狗接近貉,不主动攻击幼年貉,和貉和平相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