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岛「网约护士」模式走红,医患互评满意率 100%,如何看待这种线上下单上门服务的医护服务?

回答
青岛的“网约护士”模式,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听着就觉得方便,而且一上来就说“医患互评满意率100%”,这数据着实够亮眼。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好在哪,又可能存在啥问题。

这“网约护士”模式,说白了,就是把传统的“医院里找护士”变成“手机上叫护士”,像咱们平时叫个外卖、打个车一样,线上下单,护士就能上门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它好在哪儿,为啥能火起来?

便利性是王道: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想想看,家里的老人需要打针、换药,或者刚做完手术需要术后护理,跑医院排队挂号、等待,这过程本身就很折腾。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家里只有一位家属在照顾的情况,叫个护士上门,直接在家里解决问题,简直是省时省力省心。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优质医疗资源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的期望。
专业性有保障(至少是初衷): 这种模式背后,通常对接的是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执业资格的护士。平台会对护士进行审核,确保他们有专业的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避免了一些非专业人士提供的服务可能带来的风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正规的护理,对家属来说也是一种安心。
选择更多元: 以前你想找个专业的护士上门服务,可能渠道比较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比较多。现在有了平台,你可以看到护士的资质、服务项目、价格,甚至还有其他用户的评价,就像选餐厅一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因为护士们为了获得好评,自然会更用心。
减轻医院压力: 很多时候,一些常规的护理需求,比如伤口换药、皮下注射等,并不是非得在医院才能完成。如果这些服务能够分流到社区或家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压力,让医疗资源更有效率地配置。
定制化与个性化: 相较于医院流水线的服务,上门护理更能提供一对一的、更具个性化的关怀。护士可以在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后,提供更贴合个体需求的护理方案,也更容易与患者建立信任感。

那“医患互评满意率100%”这事儿,咱得辩证地看。

初期用户画像: 能够主动选择“网约护士”的,往往是对服务有明确需求、经济条件允许、并且对新事物接受度比较高的人群。这些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满意”预期。
平台筛选机制: 平台为了推广和吸引用户,可能会在初期对护士进行严格筛选,同时也会对用户反馈进行积极引导,尽可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高满意率。
“好评”的内在驱动: 很多时候,为了获得更好的后续服务或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患者及其家属也可能倾向于给出好评。
潜在的“刷好评”风险: 虽然不敢断定,但任何平台都不能完全排除“刷好评”的可能性。毕竟,100%这个数字,在任何行业都显得有些“完美”得不真实。

再往深了说,这模式的成熟度和未来发展,还有些方面需要关注:

服务范围的界定: 什么样的护理项目适合上门?哪些复杂、高风险的操作,还是得在医院进行?这个界限需要非常清晰,并向公众做好科普。
责任划分与风险管理: 万一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比如用药错误、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受伤,责任该如何界定?平台、护士、患者之间是否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应急预案?这涉及到医疗安全和法律问题,非常关键。
医保对接: 目前这种模式是否能纳入医保报销?如果不能,会限制一部分人的使用。能否和医保体系打通,是其能否更大范围普及的重要因素。
护士的职业发展与保障: 成为“网约护士”的护士,他们的劳动关系如何界定?是否有稳定的收入保障、社会保险、继续教育机会?平台的抽成是否合理?这些都关系到护士群体的权益和积极性。
技术平台的稳定与安全: 订单管理、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平台的后台系统是否稳定可靠?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健康信息如何得到保护?
市场监管: 这种新兴的模式,需要相应的市场监管来规范行业发展,确保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防止恶性竞争和不规范操作。

总的来说,青岛的“网约护士”模式,抓住了当前社会对便捷、高效、个性化医疗服务的需求痛点,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解决方案。 它不仅仅是一种服务形式的创新,更可能代表着未来医疗服务向家庭和社区延伸的一个方向。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100%的满意率固然是好消息,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模式建立在安全、可靠、公平、可持续的基础上,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服务提供者(护士)也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就像是给医疗服务加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飞得高不高,飞得稳不稳,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和完善。但至少,这趟“顺风车”看起来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是一个有诚意的尝试,虽不完善,其中有许多问题在逐步解决。

亮点:居然配戴【护理工作记录仪】


1、一开始以为是个假新闻?

这个服务是否真实存在是我首先考虑的。

我想,消息里连个软件名称都没有,肯定是骗人的。

后来一搜索,还真有,叫“琴岛医护”


有手机APP、医护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

这是靠谱媒体“澎湃新闻”的新闻稿稿。


2、如何保障医护患三方人员?

要是让我离开医院进行临床操作,我会很没有安全感。

我又思考了一下,能保障自己的,只有全程录音录像

这怎么可能呢?

要是我是护士我绝对不去,太没安全感了,

后来发现,

他们平台的护士外出护理,居然配戴【护理工作记录仪】,

妙啊,

按照警察们的方法来落实,

挺聪明的,

所有操作和行为都被记录,

对医护患者三方都是切实有利的。

不过是否能完善的判断问题,还是有疑问的,毕竟医院里有心电监护,既往血液影像检查等客观指标能够参考,判定区分责任。


3、收费是否合理?

不知道对于护士的补贴有多少,不好评价

对于价格的态度暂且不表。


以下是一个年轻外科医生写的

黄晨的内容索引

user avatar

刚和科里的护士聊完,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有护士成立自己的工作站,类似医生的诊所,为社区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

失能需要专业护理治疗的患者数量很大,其中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来一趟医院很不容易,护士上门可以提供专业的压疮护理、糖尿病足护理、造口的护理、更换导尿管、更换胃管、吸痰等护理服务。

其实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重要的是要做好规范化的管理。

我觉得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患者实名制注册,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保障护士上门服务的安全。

2、合理定价,给予护士具有竞争力的报酬。

3、智能派单,自主接单,就和外卖小哥一样,有空有能力的护士接单上门,向医院报备,而不是医院统一安排。

4、患者可以对护士的服务做出点评,建立奖惩机制,患者也可以绑定自己专属的护士。

5、医护协同配合,护理过程中如果有特殊情况,医生应及时到场急救。

最后,豆豆对我的观点深表赞同,她表示:希望宠物医院的护士也能上门给她做做护理~喵!

user avatar

新闻看完了,噱头无误。


没有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待遇。


通篇稿件,都是方便患者,然后互评大家都满意,可护士凭什么满意?文中的例子,是护士休息在家出诊的,就算她愿意,其他人凭什么愿意?

上门预约,增加了通勤时间,却减小了工作量,绩效也往下掉。护士上门服务和医院服务之间的待遇差价,谁来弥补?


如果是全职脱产护士,那如果行情不好,业务量下滑,无功可做的时候谁来出保底工资?


我经常口嗨说自己020医疗,周末微信查房代开医嘱,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能符合各方利益的行为。

病人在周末时间,也能联系上我,他们安心,有利于稳定医患关系,

我在周末时间可以不用去医院,却能掌握病人动态,把控病情,有利于治疗效果,

最多就是我同事帮我下个医嘱,也用不了十分钟,请顿饭的事。


这样符合各方利益的事,才有推进的动力。钱的事都没说,就说满意,我是不信的。


第二就是安全性,包括医疗安全和人身安全。


我之前有讲过,有个患者临终,家属要求有医生陪同送回村子,当时去的医生护士,放下病人后被当地人围住了。

说没看好我们也不追究,你们给老人把老衣穿上,才能走。


凌晨三点几十个壮汉围着你,你敢不穿吗?


这还是去了三个人,你一两个女护士上门,一千家患者只要遇上一家傻。,怎么办?

更何况,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呼吸道梗阻、下肢血栓脱落、髋关节骨折、慢阻肺、心脏病、动脉瘤不一而足,

在没有预见情况下贸然开展治疗,引发严重后果的,是这一两个护士背锅,还是提这事的人背锅?


追求大众美好生活、提高社会满意度的行为本身是值得赞扬的,

但同时,也要尊重从业人员的意愿,考虑职业风险,把这些东西都制定好,再上马项目。


否则,也就是昙花一现,挣点关注度罢了


user avatar

上门服务最多的是啥?钟点工、保姆、大宝剑技师、上门保养换机油小哥、快递员、外卖骑手。因为客户不愿出门,需要服务到家,所以有了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有啥风险?

1、人身安全,无论是客户还是上门服务者,都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2、财产安全,同上

3、服务质量问题

手术病人和家属出院后总是会抱怨拆线换药每次要跑医院很麻烦,要挂号,要排队,要等待。

我曾经有这样一个想法:医生上门给术后病人换药、拆线,开发个APP,或者利用好大夫、微医等平台现有的功能,病人手机下单,医生手机接单,譬如一单200块,平时下班后晚上跑一跑,是不是很香呢?只要把自己科室的病人术后换药、拆线承包了,全都上门做,每月流水美滋滋。

还有个想法:泌尿科医生的入门手术,包pi环切术,对无菌要求并不是很高,器械也很简单,一个环切器,消毒铺单用品,两把血管钳,一把剪刀和手术刀还有些纱布、缝线、注射器和局麻药物就行了。这种手术就可以上门进行。来医院做又麻烦,还占用床位和手术室空间,曾经我院有著名的男科专家非常同意我的看法,他在手术台上和问环切的病人:”如果你自费出3K,我跑你家来给你切,你愿意吗?“,病人非常愿意。

后来跟同行交流,别人反问我,如果手术、换药、拆线后伤口感染了,裂开了,出血了,算谁的呢?执业医师法不支持医生在非执业地点进行执业行为,跑到病人家去给病人手术、拆线、换药,严格意义来说不受法律保护,甚至可以被算成非法行医,仔细一想,颇有道理,于是作罢了。

此外,公立医院换药拆线收费大概几十块钱吧,上门服务费该怎么收?200一单算多还是算少?总有一毛不拔的人会嫌贵的。嫌贵就自己来医院挂号排队,愿意自付,就上门服务,这样的结构比较合理。

目前青岛「网约护士」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只要有关部门支持,法律保护,在合规合理的情况下面,是可以弥补传统就诊治疗模式的不足。希望有滴滴换药、滴滴拆线、滴滴环切等业务能进一步推出。滴滴一下,包pi切掉!

user avatar

说不一样的声音,我觉得这个做法挺好的!

一开始我也以为是乱扯犊子,这样对护士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后面我去了解一下,感觉还可以。

首先我以为随便下载个软件就随便注册一下,这样子一些有恶意的人就可以趁机骗护士上门做服务治疗。甚至有生命危险。

后面我看到了预约的人群的条件如下

1.出院后的患者。

2.高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

3.康复期患者、终末期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

4.母婴人群。

5.其他有居家护理需要的特殊病患人群





5.其他有居家护理需要的特殊病患人群。

而且做的项目是

有固定的一些常规治疗。


不是说什么都能做。之前还害怕护士处理不来,如果有生命危险或者疑难问题当然是选择120或者医院就诊,而不是找这个护士上门服务。


我点进去测试一下,看了一下留置尿管的要求。要上传病历,要非首次导尿,还限制了时间点。


相对而言,我觉得还是可以,安全问题也可以。

就是要本院住过院的出院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但对于那些住院期间就有表现出异常,例如心理问题或 潜在医闹分子等情况下,就不能通过审核注册护士上门服务,以此保证护士安全。

对于非本院诊疗过的患者,应当暂不予提供此项项目。而且应该限制服务距离,例如距离医院大于20公里之类的。

只要标准卡的好,在安全系数上还是可以保障,理论上应该由医院配专门的司机,医院司机应该护送护士,可以一个司机送三个护士,护士但仍需配有安全报警器,有问题就可以直接召唤司机等人的帮助。

与其说上门服务,不如说上门治疗。

user avatar

有需求,就会有人「行险侥幸」。


这种「上门服务」当下算得上是一种“朝阳产业”,毕竟“怡情之下”,老龄化严重,医院床位紧张,从大三甲、到社区、到「上门服务」……

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进步。


毕竟“大保健”都开始玩App预约上门,「上门服务」极可能是一种未来趋势……


有时候螃蟹肉可以吃,而且非常香;但是,我也见过很多“一失足成千古恨”。


医疗是个特殊行业,风险系数不低,现在这个年代,医患矛盾还是比较紧张的,有些事不能操之过急。


「上门护士」眼下虽火,但各方面管理和服务都没有保障。随着从业的人变多,我断言一定会出问题,不是护士出问题,就是患者找事。


但,还是值得鼓励,毕竟是满足了一些需求。只不过得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毕竟这还不像“上门大保健”,这服务对象可都是一些较为脆弱且高贵的人命啊。


一定要完善各方面管理和制度,不然,无异于“平地踩雷”。


user avatar

补充更新下。

没多害怕

这不是新东西,18年就有人做过了,19年都倒闭过一轮了,并且没谁成功了。

和外卖这种不同,外卖入行门槛低,是制造新的就业机会,所以肯定能找到员工;

护士是有就业门槛的,属于转移就业,需要护士放弃之前的工作。


不看好。

盲目追求速度,最终一定是两头不落好

想一想快递和外卖行业,本来是平台作恶,最终导致:

  • 这些从业人员拼命赶速度,交通事故频出,而且服务质量也逐渐下降;
  • 消费者也怨声载道。

当年快递、外卖飞速上门也是卖点之一

现在又来个护士上门,也盲目追求速度。

服务却始终没抓住服务的本质。

医疗需要上门的,多少又是紧急服务呢?

比起追求上门速度,不应该更加追求的是操作本身是否合规、是否对患者本身有好处吗?

医(护)患矛盾更加特殊

与外卖送达即走不同,护士上门需要与「付费的患者」长时间接触的,而且护士提供的服务如果把病人弄疼了(拔尿管本来就疼),挨打几乎是很容易就发生的事。

这种新闻怎么处理呢?

上个月才发生的外卖小哥上门威胁,到护士这里怕不是事后上门,当场就挨揍了,甚至可能出人命了。

user avatar

解决医患供求矛盾的关键在于培养更多合格的医护人员,给予医护人员合理的薪资,从法律上保护医护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应该让更多优秀的人有志于从医。

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你是愿意让学渣给你看病,还是学霸?


应该让优秀的医生护士不愿意离开岗位,不用时刻提心吊胆,担心被人杀掉。

无需举例了吧。


这个什么191秒,纯属噱头!

看看各大医院的医护有多忙碌,这边给你到家服务了,那边的病人,谁来管?

一看就是拍脑子作出的决定,或者,脑子都没有拍过,因为,根本没脑子可拍!


有人会说,还有很多小医院,病人不多,医护人员不忙,可以从事这个工作。

先想一想,为什么小医院病人不多?

因为大家不信任呗!

所以,上门去服务,就可靠了?

难道不是应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让小医院分流更多的病人吗?

这才来得更有效!


当医疗在整体上供小于求的现状下,搞这种东东,纯属噱头,纯属政绩工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