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米(红米)手机那么好价格(销量)却低于友商们?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讨论小米(包括红米)手机时会提到的一个现象。明明产品力很强,价格也极具竞争力,但论销量和市场声量,似乎总被一些友商压一头。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1. 品牌定位与市场心智的差异:

小米的“性价比”标签: 小米从一开始就打着“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强调高配置低价格。这个标签非常成功,让它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尤其是在年轻群体和追求实惠的用户中。但同时,“性价比”也成了一个双刃剑。它很容易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将小米与“便宜好用”划等号,而不是“高端旗舰”或者“引领潮流”。
友商的品牌向上与高端化: 很多友商,例如华为、OPPO、vivo,在早期也经历过性价比阶段,但它们更早、更坚定地在“品牌溢价”和“高端化”上发力。它们通过在设计、影像、通信技术、渠道服务等方面投入巨大,努力树立起高端、有品位的品牌形象。当消费者想要购买一台“有面子”、“体验更极致”的手机时,自然会优先考虑那些在品牌上已经成功塑造了高端形象的厂商。
红米的“低价”光环: 红米作为小米的子品牌,更是将“性价比”做到了极致。这使得红米在低端市场和入门级市场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销量也确实非常惊人。但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小米集团整体的“性价比”印象,使得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小米品牌高端机型时,会觉得“这个价格可以买到其他品牌的旗舰了”,从而产生犹豫。

2. 产品线策略与市场覆盖的侧重点:

小米的“机海战术”与定位模糊: 早期小米的产品线划分相对模糊,不同价位段都有不少机型,有时候甚至出现自家产品线之间的竞争。虽然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但也可能让消费者觉得“小米是不是什么都做,但又不够专注”?在高端市场,虽然小米数字系列一直在努力追赶,但面对华为在影像、通信上的技术积累,以及OPPO、vivo在设计美学、快充、线下体验上的深耕,小米在高端市场的突破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更具颠覆性的产品。
友商的精准市场分割: 很多友商将产品线划分得非常清晰,比如荣耀(曾是华为一部分)主打年轻、科技、性价比;OPPO有Find系列主打高端、影像、设计,Reno系列主打潮流、自拍;vivo有X系列主打影像、美学,S系列主打轻薄、自拍。这种清晰的定位,能帮助它们更精准地抓住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

3. 渠道与营销策略的差异:

小米的“线上为主,线下补充”: 小米早期依靠互联网模式崛起,线上销售是其核心优势。这使得它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将利润空间让给用户。但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尤其是在下沉市场和高端市场,线下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小米一直在拓展线下渠道,但与传统手机大厂相比,其在线下门店数量、服务体验、品牌形象的沉淀上可能还存在差距。
友商的“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OPPO、vivo等品牌,在线下渠道的布局非常深厚。它们拥有大量的实体门店,可以提供更直观的产品体验、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以及更强大的地推能力。这对于吸引那些对产品有一定要求、注重线下体验的消费者至关重要。而且,它们的营销也更倾向于明星代言、大型活动、以及在各种场景的“刷脸”式曝光,这些都能有效地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忠诚度。

4. 技术研发投入与“硬科技”的感知:

小米的务实与用户导向: 小米在技术研发上也非常投入,比如在快充、屏幕、MIUI系统优化等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有时候,它的技术更新更侧重于“用户能感知到的体验提升”,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硬核、很前沿”的专利和技术积累。
友商的“技术牌”: 华为在通信技术、影像算法上的积累,一直是其重要的护城河,也是消费者津津乐道的地方。OPPO在影像、快充、结构设计方面的持续投入,也推出了不少有创新性的技术。这些“硬科技”的宣传和用户体验的固化,能够建立起更强的技术壁垒和品牌信任感。

5. 用户口碑与舆论声音:

小米的“性价比”争议: 虽然小米手机卖得好,但围绕其“性价比”的讨论也从未停止。一些用户可能会担心,为了做到性价比,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品控、耐用性、系统广告等)有所妥协?当然,这很多时候是误解或者个别情况被放大,但负面舆论的积累,也会影响一部分消费者的选择。
友商的“品牌故事”和情感连接: 友商们在营销中更擅长讲“品牌故事”,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比如“十年磨一剑的影像技术”、“致敬经典的设计”等等。这些营销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并形成品牌的拥趸。

总结来说,小米(红米)手机之所以在“好价格”和“高销量”的背后,销量和市场声量反而低于部分友商,更多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市场生态和品牌心智塑造的结果。

小米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性价比和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它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用户对“实惠”和“性能”的追求。
而那些销量和市场声量更高的友商,则是在品牌向上、高端化、渠道渗透、技术积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着更清晰、更系统、也可能更具侵略性的策略。 它们更擅长构建品牌护城河,并通过多维度的方式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在那些愿意为品牌溢价、极致体验和情感认同买单的消费者群体中。

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小米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比如冲击高端市场,拓展线下渠道,提升品牌形象。未来的竞争格局,谁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和“钱包”,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至少在目前来看,小米在某个层面上的成功,并不等于它在所有市场维度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小米真的意义上价格优惠只限于m2——m6阶段,而且那个阶段小米销售也确实是中国第一。其他手机必须得加上一并老人机这些才能和小米并驾齐驱。

那个时候很简单,很多只智能手机是假智能手机,经常轻松被华强北的组装山寨吊打。例如尼采,这个根本就是一台可以按屏幕的功能机。

此时三星和HTC贵的要死,诺基亚吃错药了。OV还在用联发科,华为那芯片还不如联发科呢。

小米当时采用的销售方式和流氓软件一样。点哪都有他,而且把很多概念传达例如跑分,芯片,内存大就好这些。不过一定要认清,这个是山寨机才有的概念。打个比方就是淘宝上1500一台的吃鸡主机,保证跑分够。

这几年几大厂商明白过味了,开始走苹果路线。高科技护城河起来了。再也不是山寨组装机概念,OPPO表示这个才是快充,vivo表示我说这是第几代屏下指纹就是第几代,华为更是奔向第一梯队。飞升化境了。

小米呢,山寨概念崛起后大量模仿者出现,锤子,乐视,360你看看他们的发布会哪个不是小米的样板。

今年小米可能会好点了,毕竟不敢再猴式对比法用几个硬货带一堆电子垃圾,不过如你所见,价格腾的一下就上来了,性价比就没那么高了。(还是有点,不多)

小米之前那种华强北战略成功让很多有两钱的人有了彼可取而代之也,而不是大丈夫当如是也。

user avatar

有没有可能是这样的:

场景A:某企业年会发奖品为小米或红米,员工抗议:你敢发买办企业的产品?信不信我分分钟去工商消防税务去举报你?企业:嗯……惹不起惹不起……


场景B:某明星直播,奖品是小米或红米产品。网友:居然发买办企业的产品?信不信我马上像工信部举报你?你个劣迹艺人本身就够不要脸了,渣男!还给买办站台!明星和平台:额……惹不起惹不起……


场景C:某些原教旨主义者:这个世界上没了小米,还会有大米,玉米,黑米,糙米……但有些心理扭曲(狗头)的网友如果问:那如果没了XX,是不是还会有YY,ZZ?“你居然给买办企业说话!”

……

长期不懈的努力好几年

“我XX销量这么高,完全得益于我自己,我就是黑夜中的一朵白莲花,我什么都不知道,大家不要太激动了,粉丝行为请不要上升到正主,谢谢”

如果我顾三十个破皮,每天往某家麦当劳门口泼粪,在我收买了当地公安部门的前提下,我有信心让这家麦当劳销量降低九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