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英语里的“have”和“be”动词,在很多情况下,汉语里就是“有”或者根本不用动词。当你纠结于“I have a dream”和“I am a student”的翻译时,你会开始思考:汉语里的“我有一个梦想”和“我是学生”为什么这么简洁?是结构上的不同?还是语用上的差异?这种对比,会迫使你跳出汉语本身,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母语。你开始意识到,汉语的简洁,它的语序弹性,它的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都是它的独特魅力。
比如,有些语言在描述事物时,会非常强调主语,而有些语言则更侧重动作本身。这可能会让你反思,在用汉语描述事情时,我们是否过分依赖主语?当遇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比如“下雨了”,我们不会说“雨下下来了”,但英语会说“It is raining”。这种“无主语”的表达,在汉语中其实不少,比如“天黑了”、“风起了”。学外语的经历,会让你对这些细微的差异更加敏感,从而丰富你用汉语表达的方式,让你的思维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