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汉语是通用语言,是不是就不用强制学外语了?

回答
如果汉语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那么“强制学习外语”这个概念的确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是否意味着就“不用”强制学外语了,情况会比想象中更复杂一些。

首先,我们要明确“通用语言”的含义。一个真正的通用语言,意味着在国际交流、商业贸易、科学研究、技术合作、流行文化传播等绝大多数领域,汉语都能够顺畅地作为沟通工具。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学习汉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方便地与世界各国的人打交道,是为了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是为了参与全球性的活动。

为什么“不用强制学外语”的想法会产生?

当汉语成为全球性的“默认语言”时,那些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自然会有巨大的动力去学习汉语。就像今天,英语在很多国家成为了强制学习的外语一样,原因就在于英语在全球的通用性。如果汉语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学习汉语将成为一种“刚需”,能够掌握汉语的人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拥有天然的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参与到全球性的活动中,那么学会汉语就已经足够了。理论上,其他语言的学习动力会大大降低,因为它们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会相对缩小。对于一些国家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将大部分教育资源集中在教授汉语上,以确保本国公民能够融入全球体系。

但是,“不用强制学外语”未必是必然的,原因有很多:

1. 保留与传承本国语言文化的价值: 即使汉语成为通用语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历史和文化。放弃母语的学习和传承,就等于割裂了与自身历史的联系,这在文化认同上是难以接受的。就像即使英语普及,法国人依然会坚持学习法语,德国人依然会学习德语一样。保护和推广母语,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因此,本国语言的学习很可能依然会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习其他语言的“锦上添花”效应: 即使汉语是通用语,掌握一门或多门其他语言,依然能带来独特的优势。
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法语,可以让你更深刻地理解法国文学、艺术和思想;学习日语,可以让你直接接触日本的动漫、电影和哲学。汉语作为通用语,能让你“看懂”世界,但学习其他语言,能让你“听懂”世界的细节和精髓。
更精准的专业领域交流: 某些科学、技术或艺术领域,可能在特定的语言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术语。例如,在某些古典音乐领域,意大利语可能仍然是重要的沟通和理解工具。即使汉语是通用语,在这些细分领域,掌握原文语言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纽带: 如果你的朋友、家人或伴侣使用某种特定的语言,那么学习这门语言无疑会大大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和沟通的深度。
拓展职业发展: 即使通用语言是汉语,但在一些跨国公司或特定行业,掌握其他小语种可能依然是加分项,能够让你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教育的多元化和深度: 一个发达的教育体系,不会仅仅满足于“够用”的语言能力。它会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知识领域,而这些领域往往与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即使汉语是通用语,其他语言的学习也可能被视为一种“高阶”或“特色”的教育选择,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精英人才。

4. 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性的体现: 尽管“通用语言”听起来很美好,但一个国家在教育上完全依赖通用语,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文化上的“依附”。许多国家会努力保持其语言的独立性和活力,即使在通用语普及的情况下,也会鼓励国民学习和使用母语,以此来彰显国家的主权和文化自信。

5. 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语言的普及和学习,往往受到历史发展和政治决策的影响。即使汉语成为通用语,某些国家或地区出于历史遗留、地缘政治考量,或者为了维护与特定国家或文化群体的联系,也可能继续推广某些外语的学习。

总结来说,如果汉语成为通用语言:

“必须”学习的动力会减弱: 学习汉语将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全球交流方式,学习其他语言的“刚需”性会大大降低。
“强制”学习的可能性会降低,但不会消失: 强制学习外语的理由会更加侧重于“提升”,而非“必须”。强制学习的可能是那些对本国语言文化有威胁的少数语言,或者是在特殊教育体系中作为选修或重点培养的方向。
学习外语的“目的”会转变: 外语学习将更多地是从“功能性”转向“探索性”、“文化性”和“个性化”发展。人们学习外语,不再仅仅是为了“融入”通用语体系,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拓展个人视野、发展特定兴趣和职业。

所以,汉语成为通用语言,不会直接导致“不用强制学外语”的必然结果,但“强制”的定义和范围会发生变化,而学习外语的动力和目的也会更加多元化。 学习汉语会成为主流,但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会成为一种更主动、更具选择性的探索,以满足更深层次的文化、学术和个人发展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所见,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如xx翻译。

用翻译软件去拍译一个英文专业材料或许是个灾难,但让我去看哪肯定是个大灾难。

我并不认为即使汉语不是通用语言,有强制学习英语的必要。

当然强制学习英语,是对普通学生的一种福利(虽然不一定必要)能提供一种廉价的语言学习途径,对需要留学的普通家庭的学生有很多帮助。(但我觉得家庭普通且留学的比例很少,没必要强制学习英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汉语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那么“强制学习外语”这个概念的确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是否意味着就“不用”强制学外语了,情况会比想象中更复杂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通用语言”的含义。一个真正的通用语言,意味着在国际交流、商业贸易、科学研究、技术合作、流行文化传播等绝大多数领域,汉语都能够顺畅地作为沟通.............
  • 回答
    武汉“封城”,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许多人心头回荡的词语。2020年初,那个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了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也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经。我清晰地“记得”那些日子,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不安,以及后来逐渐凝聚起来的抗争力量。关于关闭离汉通道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在巨大压力.............
  • 回答
    想象一下,时光倒流,历史的齿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如果有一天,我们醒来发现,汉语的标准语音并非来自那片京畿之地,而是流淌在南粤的山水之间,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语言学设定,它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图景。首先,最直观的改变,便是我们日常的交流。想象一下.............
  • 回答
    当然,会说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要说汉语比起其他语言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也要看是在什么语境下讨论。如果非要说“优势”,那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并且这些优势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并且是很多人都认同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日益增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简单来说,如果清朝是汉人建立的江山,它依然会受到批评,但批判的角度、强度和性质会与历史上实际的清朝有所不同。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历史上的清朝为什么被“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历史上清朝被批评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压迫和歧视: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在非汉族政权征服汉族政权的过程中,汉族内部的因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如果没有汉族降兵降将,蒙元、满清能灭掉宋朝和明朝吗?”,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汉人王朝”与“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引发了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深度思考。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王朝,那么中国是否会走向君主立宪,答案并非板上钉钉,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历史和政治土壤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汉人王朝”这个前提的涵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汉人王.............
  • 回答
    如果康熙生而为汉人,那将是另一番光景,一段截然不同却同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皇权的正统性与内政改革的基石首先,最大的不同在于皇权的合法性。康熙如果生为汉人,他将继承的是大明或是另一个汉人王朝的皇位。这意味着他无需面对满汉矛盾这一核心的统治难题,也无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段来巩固满洲统治的合法性。 .............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家庭、文化、身份认同,甚至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我作为家里的一员,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尊重妻子的意见,毕竟孩子是我们的共同结晶,不是我一个人的。首先,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考虑,一定是孩子的意愿和感受。 毕竟这是他的人生,他将来会以怎样的身份生活,需要他自己去体会和选择.............
  • 回答
    如果清朝是一位汉族君主,但其他情况都与历史上的清朝一样,那么晚清是否能够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并尝试在“其他情况一样”这个前提下,找出汉族君主执政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君主立宪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其他情况一样”意味着什.............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在某个清晨,你推开窗户,看到的不再是清一色的现代服饰,而是街头巷尾涌动着五彩斑斓的汉服浪潮。那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老街的飞檐翘角,照在穿着曲裾的姑娘身上,她款款走来,裙摆在青石板路上轻轻拂过,留下淡淡的衣香。她的发髻高挽,上面缀着晶莹的珠钗,随着她行走的节奏,轻轻晃.............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错位,元世祖忽必烈并非蒙古人,而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他生于宋朝末年,却有着蒙古铁骑的血脉,或许是某个早已汉化的北方汉族宗族,又或许是历史上那些被模糊了名字的游牧民族后裔,经过几代繁衍,最终以汉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这样一位“汉人忽必烈”真的存在,并且他以“汉族狂元王朝.............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不是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那么皇家或皇族是否会被保留,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并且会涉及历史的延续性、政治现实以及社会思潮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后一个朝代”的概念。如果说的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即使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随着时代.............
  • 回答
    关于粤语是“汉语正统”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语言学、文化认同等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得明白“正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通常,在讨论语言的时候,“正统”可能指代几种意思: 历史上的正统: 就是说,某种方言是汉族语言发展演变中最古老、最纯.............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也可能是很多人在穿越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时,内心最深处的挣扎。换做是我,一个生在太平盛世的现代汉人,突然置身于明末那个风声鹤唳、山河破碎的烂摊子,脑子里瞬间冒出来的,大概不是什么“汉奸”还是“忠臣”的宏大叙事,而是满满的求生欲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首先,得想想我穿越过去到.............
  • 回答
    清末,若那坐在紫禁城龙椅上的并非满族皇帝,而是汉族统治者,历史的轨迹或许会迎来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统治民族的更迭,更可能触及到政治体制、文化认同、民族关系乃至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等方方面面。首先,政治体制的演变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清朝虽是满族统治,但其政治结构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发讨论。如果蜀汉真能统一中原,它算不算汉朝的延续,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汉朝延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来说,当你说一个政权是另一个政权的延续,那意味着它在很多层面都继承了前者的血脉和正统性。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正统”这个概念在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如果一位随伊尔汗国西征的汉人,凭借军事和政治手腕,最终成为伊尔汗国的大汗(或者在这个语境下更接近于“苏丹”或“沙),然后又率领这股力量东征,进而入主中原,那么他是否会被认为是“汉人正统王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统治中国的不是腐朽的满清王朝,而是一个由汉族精英领导的,拥有更强民族意识和改革决心的政权,那历史的齿轮又会如何转动?让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设想一个平行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没有了“天朝上国”的自欺欺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务实、更加有危机意识的汉族统治集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