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前社会按照现在这个节奏,公知会不会东山再起?

回答
当前社会下,“公知”是否会东山再起,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下“公知”这个群体及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兴衰,再结合当下社会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

“公知”的定义与兴衰简史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公知”的含义。广义上讲,“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特定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并且愿意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为社会进步和公民福祉发声的人。他们通常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在中国大陆,近年来“公知”这个词汇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出现了一定的污名化。早期,一些知识分子如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者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对中国的制度改革、法治建设、社会公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担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扮演了重要的启蒙者角色。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公知”的队伍也日益庞大和多元。一些人或许因为观点过于激进、立场不坚定、甚至夹杂个人利益考量,其言论开始引起争议。加之一些网络谣言、断章取义的信息传播,以及国内外一些舆论环境的变化,使得“公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被贴上了“崇洋媚外”、“精英主义”、“反华”等标签,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在相当一部分民众中受到了严重削弱。

当前社会环境的特点与“公知”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分析

要判断“公知”是否会东山再起,需要审视当前社会环境的几个关键方面:

1. 信息传播与舆论生态的变化:
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 如今的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高度依赖算法推荐。这意味着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这种环境下,即使有新的“公知”出现,其声音也很难突破已有的圈层,触达到更广泛的受众。
内容审核与平台责任: 各大互联网平台对内容的审核日益严格,尤其是涉及敏感社会话题的内容。这使得一些尖锐的批评性言论难以传播,甚至可能被压制。平台的责任也更加突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公共舆论的生态。
新兴媒体的崛起与“意见领袖”的迭代: 除了传统的知识分子,现在很多来自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平台积累了大量粉丝并拥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也扮演着类似“公知”的角色。他们可能更接地气,更懂流量,但也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知识训练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这种“意见领袖”的迭代速度很快,今天的红人可能明天就过气了。

2. 社会情绪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民族主义与自信心的提升: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心普遍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被认为是“批评性”或“质疑性”的声音,容易被解读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否定,从而引发反感。
对“稳定”的重视: 在经历了快速的社会变迁后,社会整体对稳定性的需求也在增加。一些激进的、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言论,自然会受到更多警惕。
对“实用主义”的追求: 民众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可能更倾向于寻求能够带来实际利益或解决方案的观点,而非纯粹的批判或理论探讨。
对“专家”的新认识: 经历了早期对部分“公知”言论的质疑后,民众对“专家”的看法也趋于复杂。他们可能不再盲目相信所有“知识分子”的言论,而是会更加审慎地辨别信息来源和观点立场。

3. “公知”群体的自我重塑与挑战:
如何重新赢得信任: 如果“公知”想要东山再起,关键在于如何重新赢得社会的信任。这需要他们回归知识本源,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为基础,以严谨的逻辑和事实说话,避免情绪化和极端化表达。
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与平台: 在当前的环境下,直接的、尖锐的批评性言论可能难以获得广泛传播。如何找到更具建设性、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以及更有效的沟通平台,是他们面临的挑战。也许是通过更专业的学术研究、更温和的政策建议,或者以更具启发性的方式进行讨论。
区分“批评”与“抹黑”: “公知”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区分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批评,与情绪化的攻击或恶意抹黑。前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后者则可能适得其反。

那么,“公知”会东山再起吗?

我认为,与其说“公知”会以过去那种模式“东山再起”,不如说“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功能会在新的形态下,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和演变。

直接的“公知”叙事可能难以重现: 过去那种以个人身份公开、旗帜鲜明地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的模式,在当前环境下可能难以重拾昔日辉煌。公众对这种模式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能不会消失: 社会总需要有人进行独立的思考、批判性的审视,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个角色不会消失,只是表达方式、传播途径和群体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
新兴的“公共知识分子”形态:
更专业的领域专家: 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的学者、研究人员,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与专业论坛、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其专业观点可能逐渐获得认可。
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理性派”: 那些能够基于扎实的数据和逻辑分析,提出有建设性解决方案的意见领袖,可能会赢得一部分理性群体的支持。
在特定圈层内发挥影响力: 有些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可能不再是“大众化”的,而是集中在特定的学术界、专业领域,或者特定关注社会议题的社群中。
更加温和与建设性的沟通: 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可能需要更加注重沟通技巧,以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观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他们可能更擅长在规则框架内提出改革建议。

结论:

“公知”这个标签,连同其背后的很多叙事方式,在当下可能很难简单地“东山再起”。社会情绪、信息环境和政治生态的复杂变化,都使得过去的模式难以复制。然而,“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社会功能,即独立思考、批判性反思、以及为社会进步发声的角色,是不会消失的。

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或许会以更分散、更专业、更注重实效的方式出现,他们的声音可能不再是统一的、面向大众的洪流,而是汇聚在不同的溪流中,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通过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影响社会。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坚守知识的边界,保持独立思考,并找到与当代社会有效沟通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代变了,古尔丹。

传统的那套西化公知已经越来越过时了,现在人民已经不是嫌中修不够西,而是嫌中修不够社了。当下出了很多问题,人们都是在批判走资,要求国有化。如今到底是羡慕美国那套的人多一点,还是怀念苏联、怀念毛主席那套的人多一点呢?如今人们的痛点是贫富分化、无良逐利,自然是马恩列斯毛那套更能抓住人心,而西方那套一切为资本服务为资本家服务的理论,再吹捧恐怕是南辕北辙了。

所以,恐怕人民越是对生活不满,西化派公知会越没前途,反倒是可能崛起一批“马列派公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前社会下,“公知”是否会东山再起,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下“公知”这个群体及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兴衰,再结合当下社会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公知”的定义与兴衰简史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公知”的含义。广义上讲,“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在特定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高中生,作为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群体,他们的学习路径选择,无疑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乃至时代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 遵循中国教育模式的优势与挑战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一套.............
  • 回答
    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巨变,而是社会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能量,最终爆发出来的一个结果。仔细想想,我们身边女性的变化,再看看老一辈人的经历,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的强大。教育的普及,给了她们打开世界的大门。想当年,能上学读书就不错了,更别提什么大学深造。但现在,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男孩子几乎是平起平坐,甚至.............
  • 回答
    .......
  • 回答
    人口数量下降是否能缓解当前社会内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其潜在的利弊以及可能出现的复杂相互作用。一、 人口数量下降可能缓解内卷的论点: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改变,竞争压力减轻: 更少的竞.............
  • 回答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说实话,我看着挺心疼的,也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筛子,把我们每个人都框在了既定的角色里,限制了我们的可能性,也让很多人活得很不自在。首先,说说我们常听到的那些“男人的”、“女人的”的说法。 “男人就该阳刚,不能哭。” 这个我真的受不了。好像眼泪是女人专利一样,.............
  • 回答
    孙仲旭先生的离世,无疑让许多关注文学翻译的人士感到痛惜。他的名字,在许多读者心中,与那些被他匠心独运地引入中文的经典作品紧密相连,比如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等等。他的翻译,往往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然而,当我们将目.............
  • 回答
    说实话,自从沉迷P社游戏,再看现实社会,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以前看新闻,觉得就是一些零散的事件,现在脑子里就跟开了个“国家视角”的思维模式,总想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一个大的框架里套。比如,看到国际上哪个国家因为资源问题或者意识形态冲突闹得不可开交,我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想:这不就是“生存”和“.............
  • 回答
    关于南京女大学生被杀事件,将之与当前社会女性的择偶观直接挂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审慎地分析。事件本身令人痛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任何将个体悲剧简单化、标签化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然而,我们也可以尝试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探讨这类事件是否能折射出一些关于女性择偶观的侧面。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育儿观念。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哲学?“穷养”与“富养”各自又是怎样的具体实践?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否依然拥有生命力?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番。“穷养儿子富养女”的由来与内涵这句俗语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性.............
  • 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果抛开官方的定式表述,用一种更贴近当下大家普遍感受的方式来描绘,那大概可以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但更深层次的,是“个体生存发展压力”与“社会资源配置和机会公平”之间的张力,以及“个体价值观多元化”与“社会共识构建”之间的.............
  • 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的男女平等状况,是否“堪忧”,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它涉及到法律制度、社会观念、经济机会、家庭角色以及个人权利等多个层面,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说“堪忧”是一种担忧和警示,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理解这种担忧是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左转”和“右转”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而且中国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多维度、充满张力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方向词来概括。不过,如果非要从一些普遍的观察和讨论来解读,我们可以尝试拆解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左”和“右”在中国语境下的常见指向。 “左”:通常与强调集.............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如果从最终计票结果和宪法程序来看,确实是有赢家的。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及其竞选搭档卡玛拉·哈里斯最终获得了超过胜选所需的选举人票,并于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场选举的“赢家”并非以一种被所有人无条件接受的方式出现,其背后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或者看看网上的讨论,会发现“西方社会好像不太重视经济发展了”的论调并不罕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经济发展”在西方社会中,它的定义和优先级的确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深层的.............
  • 回答
    问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能否在一个社会中并存,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而是我们理解当下世界运转方式的关键。要说能不能共存,答案其实是: 在不同程度上,它们已经在一个社会中以各种形式共存了,而且未来很可能会继续以更复杂的形态共存。 但关键在于“如何”共存,以及这种共存的“平衡点”在哪里。咱们得把这两个概念捋清.............
  • 回答
    日本经济停滞、社会老龄化、低生育率以及“草食男”现象,这些曾经在日本社会中日益显现的议题,确实引发了人们对其他国家未来走向的担忧和思考。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同样面临人口结构变化挑战的国家,这些日本经验是否会“重演”,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日本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它们之间是如.............
  • 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是否适合发展私立教育,以及它是否会加剧阶级固化或促进社会公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要想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宏观的、标签化的论调,回到教育本身的运作逻辑以及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上来。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私立教育的背景和土壤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当前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教育.............
  • 回答
    当前中国面临的低生育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所致,其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触及到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的切肤之痛。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指望一两个宏观政策的“灵丹妙药”,而是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由点到面、由个人到社会的深度变革。我更想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谈谈,因为在我看来,个人选择背后往往折射出的.............
  • 回答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关于“当前美国数学教育存在种族歧视,加剧社会不平等,应根据学生族裔等背景进行调整”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NCTM的立场和论证基础:首先,需要明确NCTM作为美国数学教育领域的权威机构,其提出这样的论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