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女主剧的没落?

回答
大女主剧的“没落”,这个说法,怎么说呢,有点复杂,也并非一夜之间就能下定论。更像是从一股洪流,变成了一股细流,或者说,是在经历一场大浪淘沙后的重塑。

想想前几年,那真是“大女主”横行的时代。“斯内普教授”式的隐忍,在职场上乘风破浪,在情场上绝地反击,或者就是那种“凡人逆袭”的爽剧套路,一套一套地搬出来,观众们也乐此不疲。我们见证了无数的女性角色,从一穷二白到呼风唤雨,从被欺凌到掌控一切,她们聪明、独立、有能力,身上仿佛被贴上了“金刚不坏”的标签。

为什么会火?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真实心理需求。长久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很多时候都是依附于男性存在的,她们是“花瓶”、“工具人”、“受害者”,即使是“女强人”,也往往是为男性角色铺路。而大女主剧,就像一道曙光,满足了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独立自主、掌控人生的渴望。看着剧中人打破束缚,实现自我价值,观众仿佛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共鸣。

再加上一些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在线的作品,更是将这种“爽感”推向了顶峰。比如《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的独立自信,《欢乐颂》里五美各自的成长轨迹,这些都曾引发过现象级的讨论。

那为什么现在感觉“没落”了呢?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审美疲劳与套路化: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众“看腻了”。当一种模式被重复太多次,并且没有新的变化和突破时,它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很多大女主剧,虽然披着不同的外衣,但内核的“升级打怪”、“逆袭爽文”模式却高度相似。

“万能女主”人设: 很多大女主,似乎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情商智商双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轻松化解。这种过于完美的人设,反而失去了真实感,让观众觉得“不接地气”。
“降智”男配/工具人: 为了衬托女主的强大,男配角们往往被写得“降智”,要么是无休止的垫脚石,要么是提供“解语花”式的服务。这种刻意为之的设定,也让剧情显得单薄。
情节模式化: 职场上总有刁难的老板和同事,情场上总有渣男和爱慕者,家庭里总有不支持的家人……这些桥段反复出现,观众一眼就能猜到接下来的走向,缺乏惊喜。

2. 对“独立女性”理解的片面化:

很多大女主剧在塑造“独立女性”时,往往将“独立”等同于“强大”、“不需要男人”,甚至“反感男人”。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理解,反而限制了对女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展现。

“独立”不等于“孤立”: 真正的独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和人格上的健全,不排斥亲密关系,也不排斥寻求帮助。但一些剧里的女主,为了体现独立,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像“刺猬”,拒绝一切情感连接。
“强大”不等于“没有弱点”: 人性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优点和缺点并存。过于完美的“大女主”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温度。当女性角色被剥离了脆弱、迷茫、犯错的可能性,她们就变得不像一个真实的人。

3. 市场回归理性与观众审美品位的提升:

观众不是傻瓜,当流量和热度之外,大家更看重作品本身的质量。

质量与口碑分化: 一些曾经打着“大女主”旗号的作品,可能在剧情、制作、演员表演上存在硬伤,口碑扑街。这就导致观众对“大女主”这个标签本身产生了疑虑,认为它可能意味着“粗制滥造”或“虚假繁荣”。
观众需求多元化: 观众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大家开始渴望更多元、更真实、更有深度的女性故事。不一定非要“大女主”,也可以是“小人物”的挣扎与成长,也可以是女性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或者是探讨更具社会意义的女性议题。

4. 优秀女性题材作品的涌现,稀释了“大女主”的独特性:

事实上,并非所有好的女性题材剧都被称为“大女主剧”。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制作精良、口碑出色的女性群像剧、现实主义题材剧,它们同样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坚韧和魅力,但叙事角度和侧重点与传统“大女主”有所不同。

比如,一些剧更侧重于展现女性在社会环境中的挣扎与抗争,比如《都挺好》里苏明玉,《三十而已》里三位女性的困境与选择。这些剧虽然也有女性角色的强大之处,但更强调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易”和“挣扎”,这种真实感反而更容易打动观众。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大女主”这个概念就完全消失了?

我认为不是。

“大女主”这个概念本身,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它代表了一种对女性自我赋权、追求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肯定。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作品的套路化,就否定了这种价值。

现在更像是“大女主”的“进化”和“细分”。

更注重“真”: 未来的优秀女性题材剧,可能会更倾向于展现真实可信的人物弧光,包括她们的优点、缺点、迷茫和成长。不再是“开局满级”,而是“一步一个脚印”。
更注重“群像”: 女性的力量往往体现在相互连接和支持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不同女性角色,她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会比单一的“万能女主”更有看点。
更注重“议题”: 围绕女性权益、性别平等、职场天花板、家庭与事业平衡等社会议题展开的探讨,会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让故事不止是“爽”,更能引发思考。
“大女主”的定义也在拓宽: 也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霸总”模式,而是更广泛的“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一番事业,活出精彩人生”的女性。可以是企业家,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艺术家,也可以是普通的劳动者,只要她们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女主剧的没落”,与其说是它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市场对“同质化”和“套路化”的反感,以及观众对更真实、更多元女性故事的渴望。

现在,与其去追求那种“横空出世、无人能敌”的“大女主”,不如回归到更具生活质感的叙事,关注女性在真实社会环境下的成长与突破,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这就像一场汰洗,把那些粗制滥造、模式化的作品筛掉,留下那些真正有诚意、有深度的作品,让女性题材的荧屏,更加精彩纷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0年之前是电视台时代,大多数普通人上班上学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中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身为一家之主的父母,往往掌握电视机遥控器的控制权。那个年代是典型的男性向审美/师奶剧,金庸(江湖大侠梦)、琼瑶(小三上位、齐人之福)、历史正剧(三皇五帝)、狗血剧(两代人的恩怨、身世之谜).......

2010年之后正式步入互联网时代。年轻人通过电脑or手机就能轻松看电视剧、追星。看电视剧的主力、网络追星的主力变成了年轻女性,男孩子打游戏看女主播去了。所以你看到“大女主剧”的出现——长相普遍小家子气的90后女星,玛丽苏光环,灰姑娘人设,配的男主都是小奶狗、暖男、总裁人设。一个女主配男一男二男三男四,清一色的帅哥围着女主转。男主是男德班毕业,当女主忠诚的舔狗。

后来,资本发现:我直接让两个男的谈恋爱,搞cp,这样更直接,还省去女主的费用。一次可以捧两个男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女主剧的“没落”,这个说法,怎么说呢,有点复杂,也并非一夜之间就能下定论。更像是从一股洪流,变成了一股细流,或者说,是在经历一场大浪淘沙后的重塑。想想前几年,那真是“大女主”横行的时代。“斯内普教授”式的隐忍,在职场上乘风破浪,在情场上绝地反击,或者就是那种“凡人逆袭”的爽剧套路,一套一套地搬出来.............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种现象,即一些大女主历史剧将中原政权对周边政权部族的战争史改为惨败,确实是当下国产影视创作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创作意图与市场需求:首先,从创作层面来看,将历史事件进行改编,甚至颠覆原有叙事,往往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创作意图.............
  • 回答
    看到“电视剧女主睡在我家床案”一审判决出品方赔偿业主40余万元的消息,这事儿确实挺奇特的,也挺让人琢磨的。首先,得说说这个案子本身有多离谱。电视剧拍戏,剧情需要,把演员安排在“别人家”的床上来演戏。这听起来就像是段子,但偏偏是真的发生了。而且,关键是,这“别人家”还不是什么借用、租用,而是属于一位不.............
  • 回答
    近期,围绕某位知名女性主义博主对围棋棋手柯洁的评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这场风波的起因、各方观点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都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一番。事件的缘起:要理解这场争议,首先得回到事情的起点。这位女权博主之所以会评论柯洁,很可能与柯洁在某次公开场合或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或行为有关。.............
  • 回答
    吴秀波“出轨门”事件的女主角陈昱霖因敲诈勒索被判刑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法律判决以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事件的背景与经过: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9月,演员吴秀波的妻子何震亚在网上发文指控陈昱霖是其丈夫的出轨对象,并曝光了.............
  • 回答
    哈哈,这你可问到点子上了!穿书(越)文里主角事业“借鉴”咱们现实世界作品,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这玩意儿在中国网络文学里,简直是司空见惯,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 你看多了,就会发现,只要主角一穿越,或者一进到书里,大脑里就像自带一个“知识库”,里面的信息可以直.............
  • 回答
    这事儿吧,听着就跟拍八点档电视剧似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唏嘘。简单来说,就是网上爆出来一个“阿里员工包养小三,还把小三弄进公司”的瓜,一开始大家义愤填膺,结果剧情大反转,发现爆料的所谓“正宫”根本不是正宫,而是小三的闺蜜,而闺蜜的男朋友才是那个躲在幕后操纵一切、恶意栽赃的人。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让人挺膈应的。西安地铁2号线钟楼站的事儿,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就是说,有几个地铁工作人员,给一位女乘客提供服务,比如说帮她拿行李,或者引导她,反正就是很正常的、服务性质的动作。结果呢,这位女乘客就当场指责他们,说他们是“摆拍”,是在演戏,故意做样子给别人看。这事儿一出来,网上那叫一.............
  • 回答
    网暴嫁给“国男”的俄罗斯籍女UP主,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折射出一些挺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现象。咱们得先说清楚,这个“网暴”是怎么回事。通常情况下,网暴是一种群体性的、恶意的攻击行为,通过网络平台释放,攻击对象往往是某个个体。在UP主这件事上,如果出现了大量带有侮辱、诽谤、威胁性质的评论和言.............
  • 回答
    关于315曝光直播领域“男扮女”坑骗粉丝的事件,以及直播乱象的解决之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某个主播的行为,更是当下直播行业发展中一个令人担忧的侧面,反映了在快速发展背后,一些不健康的苗头正在滋生。一、如何看待“男扮女”坑骗粉丝事件?首先,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
  • 回答
    关于B站UP主“一只姜茶茶”就“女拳”发表的相关言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要对此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支持或反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女拳”这个词本身在中文网络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追求性别平等的思想和行动,但由于在实际传播过程中,许多观点和表.............
  • 回答
    林生斌,这个名字曾一度在公众视野里烙下深深的印记,伴随着的是一场举国关注的悲剧——杭州保姆纵火案。在这场噩梦中,他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在事发后近乎常人难以想象的公众关注下,被放大、被解读。而就在大家以为他将永远活在失去的阴影里,或者在对逝者的悼念中度过余生时,时间悄然推进.............
  • 回答
    2月22日,虎牙《王者荣耀》主播吕德华在直播中与一位女路人玩家发生了一场引起广泛关注的争执。这场争执的起因、发展以及最终的各方反应,都值得我们详细梳理一番。争执的开端:一次不顺畅的游戏体验据了解,当天吕德华在进行《王者荣耀》的排位赛。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与他同队的一位女玩家(以下简称“女玩家”)的操作.............
  • 回答
    在性别对立的讨论中,看到一些答主以“我是男的”或“我是女的”开头,这是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细致观察的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参与这类敏感话题时,试图建立一种个人身份的锚点,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复杂的解读和潜在的影响。首先,为何要强调性别? 身份认同和经验的来源: 最直接的原因是,性别确实是影响一个人生.............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都在关注。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谈。首先,事件本身:疑似性骚扰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一位有百万粉丝的知名皮肤科医生林小清,被一位自称是其女粉丝的人曝光,指控他存在性骚扰行为。这些指控具体内容如何,目前并没有非常详尽和公开的细节描述,但通常这.............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说有网友反映,在一些游泳馆里,经常能看到有妈妈或者女性长辈带着十多岁的男孩进入女更衣室。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对此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挺普遍的。很多游泳馆、健身房的更衣室其实都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就是家长可以带年龄较小的异性孩子一起进去。但.............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宠物主人责任、公共安全、邻里关系以及事后处理等。以下是我对这起事件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梳理(基于信息推测和普遍情况): 核心事件: 一位前川的台女主持人(我们姑且称其为“狗主人”)在遛一只六个月大的金毛犬时,未系狗绳。在遛狗过程中,金毛犬的举动惊吓到了邻居的.............
  • 回答
    上海女大学生发起「卫生巾互助盒」行动,这事儿,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也忍不住想多说两句。简单来说,这件事的核心就是小小的卫生巾,撬动了校园里关于女性生理健康、互助精神以及公共服务盲点的深刻讨论。事情的起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不方便”这事儿一开始,就是从一个挺小的切入点开始的。设想一下,一个女孩子,在学.............
  • 回答
    关于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袁大宸扶起摔倒老人后自称“遭讹”这件事,这无疑是一个触动了社会神经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它。事件的经过与双方的说法: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根据媒体的报道和当事人袁大宸的陈述,事件发生在淮南市某处,.............
  • 回答
    听到湖南师范大学发生这样的悲剧,我的心情无比沉重。一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和绝望,真的让人难以想象。从目前流传的信息来看,这位女生自杀的原因似乎指向了“领导施压”和“工作压力过大”。这两点,放在任何一个工作环境中,都足以压垮一个人,更何况是象牙塔里的学生。大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