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火车的盒饭为什么不可以便宜一点?

回答
火车上的盒饭价格高,这确实是个让不少旅客感到困惑的问题。咱老百姓坐火车图个方便,但有时候这饭钱花得也确实有点肉疼。要说为啥火车盒饭就不能“接地气”一点,这背后的原因,仔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上的餐饮供应,不像街边小馆那样,可以随便砍砍价,或者选择更简单的食材。它是一个高度标准化、并且要兼顾到全国范围内运行的体系。

成本这块,就得从源头说起。

食材的采购和运输: 火车在跑,它不是停在一个地方。这意味着食材的供应需要跨区域、跨省份,甚至是全国性的调配。采购方需要确保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能及时、稳定地供应到质量合格的食材。这种全国性的、有组织的采购,通常有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加上运输损耗、冷链储存等环节,成本肯定比咱们自家门口超市买菜要高。想想看,要保证全国所有火车上都有新鲜的蔬菜、肉类,这中间的物流和仓储环节,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加工和制作: 火车上的盒饭,不能像家里做菜那样随便。它需要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从食材的清洗、加工、烹饪,到包装,都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而且,为了适应火车上的储存和加热条件,饭菜的制作工艺也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要考虑到长时间的保温或冷藏,食材不能轻易变质或走味。这些高标准的加工流程,需要专业的食品加工企业、专业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这些都会转化为成本。

包装成本: 咱们看到的火车盒饭,那个盒子、餐具、密封膜,虽然看着普通,但也是有成本的。而且,为了保证运输过程中的稳固和卫生,包装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保温性、防漏性、以及易于开启等。

运营和管理这块,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性的连锁经营: 铁路餐饮不是一家独立的小餐馆,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的连锁经营体系。铁路部门会委托专业的餐饮公司来负责盒饭的生产和供应。这些公司需要在全国各地建立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配送人员。这种庞大的运营体系,支撑成本自然是相当可观的。

“垄断”性质与市场定价: 在火车上,旅客的选择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你不可能在火车上吃到自己带的家乡特色小吃,或者在餐车里自己下厨。相对单一的供应渠道,使得铁路餐饮在定价上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定价,它仍然需要遵循一些指导性原则,但相较于开放的市场竞争,其价格的“自由度”会更大一些。

服务成本: 火车上的餐饮供应,不仅仅是卖一份饭,它还包含了一定的服务。比如,餐车服务人员的工资、培训,以及在火车上提供送餐服务等,这些都是成本。虽然我们可能觉得服务不怎么突出,但这些隐性的服务成本确实存在。

研发与创新: 为了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铁路部门也会对盒饭的种类、口味进行研发和创新。比如推出针对不同口味的套餐,或者根据季节推出特色菜品。这些研发和创新,也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

火车运行的特殊性: 大家都知道,火车运行是有时刻表的。餐饮供应也必须严格按照时刻表来配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车次、正确的地点,都有热腾腾的盒饭。这种高度的计划性和准时性,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运营的复杂度和成本。

再来说说,为啥“便宜一点”就那么难。

保证利润: 任何一个企业,包括负责铁路餐饮的公司,都需要盈利才能维持运营和发展。如果价格过低,无法覆盖成本,甚至亏本经营,那么这个体系就很难持续下去。

市场定位: 火车上的盒饭,很大程度上被定位为一种“方便”、“快捷”、“无需操心”的解决方案。旅客在旅途中,往往会为了省去麻烦而选择购买盒饭。这种“便利性溢价”也是其价格构成的一部分。你不用担心在陌生的城市找餐馆,也不用担心食材不新鲜,而是直接得到一份可食用的餐食。

质量和安全: 大家都希望在火车上吃得安心。如果为了追求低价而大幅度降低食材标准或加工流程,反而会牺牲食品安全和质量,这对旅客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与地面餐饮的对比: 有人可能会说,地面的快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价格也差不多,但好像选择更多。没错,但地面的快餐连锁店,它们有自己的物流体系、门店网络,而且它们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铁路餐饮则是一个封闭式的、高度集成的供应体系。而且,地面的快餐店可以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和市场情况来灵活调整价格,但火车盒饭的价格调整,牵扯到的是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

所以,火车盒饭价格偏高,看似是“暴利”,但仔细拆解下来,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成本、全国性的运营、高标准的食品安全以及相对有限的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它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的“饭馆点菜”模式。

当然,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希望铁路部门能够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管理、提高效率等方式,让盒饭的价格更加亲民一些,毕竟,旅途的顺畅,也离不开“吃”得舒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铁路餐饮零售价格高导致近乎无人问津,是乘客与铁路餐饮零售共同用脚投票,双向筛选的结果。

先说乘客这边。大部分人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家里人就会提醒或者吐槽车站周边跟车上东西贵,最好在出发前在出发地附近备齐。然后等到自己出发的时候,就发现确实是真TM贵,比外面能贵一倍,贵得不那么离谱的也会多出一两块钱。就比如说矿泉水吧,外面一块钱一瓶的时代,车上就是两块钱,外面两块钱一瓶的时代,那么就变成三四块钱,总是会贵那么多。餐车提供的什么盒饭、粉面之类的定食,质次价高的典范,好吃谈不上,份量比车站一个街区以外的居民社区馆子(可以包含各类积分会员制洋快餐)少,价钱却比这些馆子贵。甚至泡面也是贵一倍,外面五块钱一桶的车上卖十块,除了急急忙忙上车来不及带吃食又饿得发昏的乘客,鬼才会在车上买。

老坐火车的,车程两三个小时以内图方便就只带水,上公交奔赴火车站之前先填饱肚子, 下火车出站换乘公交到地方再吃东西;时间要长一些的,就先买好吃食再坐公交,到火车上边走边吃,或者车站开封菜金拱门打包套餐,上车了慢慢吃。如果是那种过夜车甚至24到40小时的车,那带的食物就很多了,记得笔者学生时期返校跟回家单程近30小时,因此出发前先去超市采购一大袋吃食,最起码得两瓶1.5升矿泉水,几桶泡面、火腿肠若干、至少包含一袋瓜子的零食若干,还有一包单独包装内含8到10片的湿巾,得老大一个塑料袋才装的下。就这还不满足,出发前要么去早餐馆子来碗粉面,要么车站金拱门买个套餐,反正笔者至今还是做到了坚决,但是也不那么完全坚决地自发抵制铁路餐饮零售这件事,有时候东西吃差不多了还是得在车上买点。


再说铁路餐饮零售这边。面对这些猴精猴精的乘客,铁路餐饮零售只能指望宰一个是一个。而早期铁路餐饮那些站台上的餐饮零售,也大致在十年前砍了个精光,因为买的人少,营业额不足以覆盖成本,实在开不下去干脆就不开了。而且这个时间点还有个其他因素,就是各城市的市郊高铁站纷纷投用,动车一般就停两分钟,乘客连散烟的时间都没有,还买东西?因此,这些新站一般也就不布置什么站台餐饮零售。同样,车站周边与站房候车室的商铺也因为租金影响,价格还是比车站一个街区以外的居民社区馆子商店贵,空有人流量但是消费转化率不高,而且早些年还有各种骗局,比如找零骗局之类的,反正乘客唯恐避之不及,如无必要坚决不会在车站周边消费。

餐车消费的痛点上面说了,而且即使到了动车时代,痛点依然没有解决,盒饭价格还是畸高、分量还是不足,味道还是不好,故而还是跟站外餐饮相比没有吸引力,虽然号称15块盒饭供应不限量,但是动车上又有多少地方存放上千份盒饭?而且还得稍微加热不是直接拿给乘客开吃,加热送到乘客手里就半凉不温的还得磨磨蹭蹭十来分钟,玩啥啊。

对于普通列车的餐车痛点,其的原因在于,销量不佳导致必须压缩人力成本。当人力成本以及物料成本不足以由营业额保证完全覆盖的时候,再弄餐车也就没意义,那就只能层层转包,这样,铁路餐饮算是彻底没法用保质保量且平价的办法与城市里的馆子竞争,有那个实力的厨子,为啥不想办法在城里的馆子干活,而要跟着三班倒跑车?另外,由于动车组餐车没法把中餐厨房那一套家伙事儿原样搬上来,所以也限制了吸引力。动车的盒饭是在站外食品公司完成制作,冷链到车上储存,需要的时候再扔进微波炉,真到那时候,米饭硬邦邦,菜品软塌塌,跟现食差太远,还贵,除了饿慌的捏着鼻子吃,谁吃?

乘客车上/车站购物就餐大呼上当-尽量不选择铁路餐饮-餐饮收入下降-提价减员-餐饮质量更加恶劣-乘客越发不买账,这就是笔者说的双向选择,不是简单降下价就能拉高销售量的。

user avatar

价格调节劳动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