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可以说是完胜的战争或战役?

回答
说到完胜,脑海中立刻会闪过几个名字,这些战役之所以被称作完胜,不仅仅是因为一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更在于其压倒性的优势、清晰的战略目标以及对敌方力量的彻底摧毁,几乎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喘息之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把它们讲得详细点儿,就当是给历史故事增添点儿人情味儿。

一、闪电战的典范:二战中的法国战役 (1940年)

要说完胜,法国战役绝对是绕不开的。这场战役在军事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陆战思维,并宣告了“闪电战”——Blietzkrieg——的时代到来。

事情要回到1940年5月10日,德国军队突然发动了对法国及其盟友的进攻。当时的法国,虽然拥有数量上占优势的军队和看似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但却在战略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坚信德军会像一战那样,沿着比利时平原推进,于是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南部,准备在那里进行一场传统的阵地战。

然而,希特勒和他的军事指挥官们,特别是古德里安,想出了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计划:他们将装甲部队和空军紧密配合,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阿登山脉。阿登地区在法国人看来,是难以通行的山地,不适合大规模装甲部队的推进。但正是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成为了德军撕裂盟军防线的突破口。

战役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突破: 德军的装甲师在空军的强大支援下,以惊人的速度穿过阿登山脉,渡过了马斯河。要知道,当时盟军并没有预料到这里会成为主攻方向,防守力量相对薄弱。德军的坦克集中运用,炮火支援精准有力,步兵紧随其后,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协同作战模式。
合围: 德军的装甲部队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向西推进,绕过了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他们的目标是英吉利海峡的海岸线。这就像是甩了一个巨大的套索,将北部的盟军部队——包括英法联军的精锐——团团围住。
闪击荷兰与比利时: 德军在进攻法国的同时,也迅速占领了荷兰和比利时,这是为了实现“黄色方案”的一部分,同时迷惑盟军,吸引他们的主力北上。
敦刻尔克大撤退: 被合围在法国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然而,在德军推进稍缓、希特勒犹豫是否要让装甲部队继续深入某些地区(可能担心装甲部队过早消耗,也可能受制于当时的地面信息不畅)的短暂窗口期,英国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陆空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这在战略上是保存实力,但从军事角度看,被合围并付出大量装备和人员,已经是惨败的一部分。
占领巴黎: 在北部战线被撕裂、主力被合围后,法国的抵抗迅速瓦解。德军轻松南下,并在1940年6月14日占领了巴黎。

为什么说这是完胜?

1. 战略目标的完全实现: 德国的战略目标是击败法国,使其退出战争,并削弱英国的实力。他们不仅实现了这一点,而且速度之快、损失之小,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2. 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展现: 德军在装甲部队的运用、空地协同、战术创新等方面,展现出了远超当时盟军的水平。他们的机械化部队行动迅速,突破能力强,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物质打击。
3. 对手力量的彻底摧毁: 法国陆军虽然庞大,但在这次战役中几乎被瓦解了作战能力。大量的部队被包围、歼灭或俘虏。法国政府被迫投降,国家陷入分裂。
4. 战争进程的颠覆: 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二战的进程,使得德国能够将重心转移到东线,并对英国形成直接的威胁。

法国战役的失败,对法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他们不仅失去了国家主权,也遭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对德国而言,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军事机器和创新的作战理念,也为他们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的“完胜”,是军事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以少胜多的奇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如果说法国战役是现代化战争的典范,那么赤壁之战则是一场充满东方智慧和传奇色彩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完胜。

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国鼎立的前夜。北方的曹操刚刚统一了黄河流域,拥有百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南方刚刚崛起的孙吴势力,并与刘备集团联合抗曹。曹操的军队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并且经过了多年的征战,士气高昂。

而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兵力上与曹操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孙权的兵力大约有三万人左右,刘备的兵力更是少之又少,加起来也不过五万。面对曹操庞大的水陆联军,孙刘联军的处境十分危急。

战役的精彩之处体现在:

1. 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联盟: 尽管孙刘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但面对共同的敌人,诸葛亮和周瑜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他们互相配合,克服了内部的疑虑和外部的压力。
2. 政治上的联合: 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江东士族和孙权,力主抗曹。周瑜也力排众议,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
3. 战略上的针对性:
利用地理与天气: 赤壁一带江面狭窄,而曹操的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且多有水土不服之症。更关键的是,当时的长江并非风平浪静,而曹操的战船又多是楼船,便于骑兵和步兵作战,但又不便转向和操纵。孙刘联军利用了这一特点,加上东风的出现,为火攻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火攻战术的运用: 这是赤壁之战最著名的战术。在黄盖的“苦肉计”配合下,老将黄盖诈降,驾着装满易燃物的船只,趁着刮起东南风,冲向曹操连在一起的战船。火势瞬间蔓延,曹操的庞大舰队被烧得片甲不留,士兵纷纷落水,死伤无数。
4. 心理战的运用: 连环船的战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作战,但更是曹操为了减少士兵晕船而采取的措施。然而,这也恰恰为火攻提供了便利,让火势迅速蔓延。
5. 孙刘联军的英勇作战: 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趁势发动猛烈攻击,将残余的曹军击溃。曹操狼狈逃窜,最终只剩下残兵败将。

为什么说这是完胜?

1. 战略目标的彻底实现: 孙刘联军的核心目标是阻止曹操统一中国,保住南方政权。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完全达到了这个目标,而且将曹操的势力从长江一线推了回去,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 兵力上的绝对劣势下的辉煌胜利: 以五万兵力击溃百万大军(尽管“百万”一词在史书中常有夸大成分,但曹军的规模仍然是孙刘联军的数倍),这是军事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
3. 对手军队的毁灭性打击: 曹操精锐的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大量士兵和装备损失。曹操本人也差点丧命,其南下的攻势被彻底粉碎。
4. 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中国很可能在公元三世纪就被曹操统一,历史将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场战役是三国时代真正开启的标志。

赤壁之战的完胜,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勇气和信念的胜利。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压倒性的劣势,只要有正确的战略、灵活的战术以及坚定的意志,奇迹是可能发生的。

三、空降兵的闪击战:二战中的克里特岛战役 (1941年)

再来一个稍微不同寻常的例子,虽然它最终以盟军的撤退告终,但对于德国来说,这场战役在初期阶段展现了他们空降作战的惊人效率和压倒性优势,足以称得上是一次“险胜”或者说“战术完胜”。

1941年5月20日,德国国防军策划并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之一——克里特岛战役。他们的目标是夺取位于地中海战略要地的克里特岛,从而将其作为进攻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跳板,并消除对德国海军在东地中海行动的威胁。

当时的克里特岛由英联邦军队驻守,兵力大概有四万多人,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士兵,还有一些希腊士兵。而德国的空降部队,包括第7空降师和第22空降猎兵团,总兵力约两万两千人,加上支援部队,总数也不算特别庞大,而且他们的装备大部分是空运过来的。

战役的特点:

1. 大规模空降: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成千上万的德军伞兵从飞机上跳下,直接降落在岛上的关键机场(马莱梅、哈尼亚、雷提姆诺、伊拉克利翁)附近。
2. 分散但精准的突击: 虽然空降部队在降落过程中由于盟军的火力、天气以及通信问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兵力分散,但他们迅速集结,并朝着岛上的关键目标——机场和通信枢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3. 初期的压倒性优势: 在战役初期,德军伞兵凭借其突然性、高度的机动性和战斗意志,成功夺取了几个关键机场,并与随后抵达的空运部队会合,逐渐建立起滩头阵地。尤其是在马莱梅机场的争夺战中,德军伞兵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最终控制了机场,为后续部队的登陆打开了通道。
4. 盟军的不足: 盟军虽然兵力数量上占优,但分散部署,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许多部队在遭受空降攻击后,反应迟缓,未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反击。同时,虽然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占据优势,但在这次战役中,他们未能完全阻止德军的空运补给和后续部队的抵达,反而因为被德军空军和岸防火力攻击,损失了不少舰艇。

为什么说它是“战术完胜”(至少在初期)?

1. 战术上的创新与成功: 德军的空降作战在战术层面是成功的。他们证明了通过空降部队可以直接夺取敌方重要据点的可能性,这种战术在之后的战争中被广泛效仿。
2. 成功夺取关键目标: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德军最终还是成功夺取了克里特岛上的几个主要机场,并巩固了阵地。这使得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运送兵力和物资上岛。
3. 打破了盟军的预期: 盟军完全没有预料到德军会以如此大规模和直接的方式发动空降攻击。这种突然性给了他们巨大的冲击。

然而,为何说它“险胜”或“战术完胜”而非“战略完胜”?

1. 巨大的伤亡: 德军在克里特岛战役中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他们的空降部队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特别是训练有素的伞兵精英。希特勒因此对大规模的空降作战产生了疑虑,大大限制了其后续的使用。
2. 未能完全歼灭盟军: 虽然盟军最终被迫撤离,但他们并非被完全歼灭。大部分的英联邦军队通过海路成功撤往埃及,保存了实力。
3. 战略收益的有限性: 尽管夺取了克里特岛,但由于付出的代价过高以及希特勒对空降战术的顾虑,这一战略收益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转化为对埃及的更大攻势。相反,德国在克里特岛的消耗,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后续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实力。

所以,克里特岛战役算是一场在战术层面展现了德军惊人能力的“完胜”,但从整体战略和兵力损耗来看,它更像是一场代价高昂但成功的突袭。

这几场战役,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完胜”之处。它们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篇章,更是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和人性意志的生动体现。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聊聊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战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要介绍俄罗斯大动乱时期波兰打的漂亮仗:克卢希诺战役(Battle of Klushino)

克卢希诺战役于1610年7月4日波兰军队与俄罗斯军队之间进行的战役,这是俄罗斯动乱时期的一部分。战斗发生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克卢希诺村(波兰语:Kłuszyn)附近。在这场战斗中, 寡不敌众的波兰军队取得了对俄罗斯军队的决定性胜利,这是因为若乌凯夫斯基的战术能力以及波兰军队中精锐的波兰翼骑兵的军事实力。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波兰骑兵最伟大的胜利之一,也是当时波兰军队卓越和至高无上的典范。

1609年9月29日,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瓦萨(Zygmunt III Waza)兵临戒备森严的俄罗斯城市斯摩棱斯克城下。于是,波兰对斯摩棱斯克的围攻从10月4日开始。


1610年,为了应对波兰对俄罗斯的进攻,俄罗斯人和瑞典人结成联盟,并发起了一项名为德拉加尔迪的行动( De la Gardie Campaign 瑞典的干涉 由瑞典伯爵雅各布·德拉·加尔迪发起,故称)。 俄国沙皇瓦西里四世在莫斯科集结军队。1610年5月初,一支由德米特里·舒伊斯基(Dmitry Shuisky)率领的俄国部队被派去帮助被波兰围攻的斯摩棱斯克驻军。舒伊斯基在莫扎伊斯克附近集结了大约一万名士兵,以及两万名装备简陋、未受过训练的农民。此外,他还得到了由瑞典将领雅各布·德拉·加尔迪领导的五千名装备精良的瑞典雇佣兵的援助。他们朝着被围困的斯摩棱斯克要塞前进,但被波兰军队拦截。与此同时,舒伊斯基将他的部队分成几股小部队。

波兰军队在波兰盖特曼(Hetman 东欧的最高军事职位)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Stanisław Żółkiewski)领导下的约12,000人的军队遇到了俄军将领格里戈里·瓦鲁耶夫( Grigory Valuyev )率领的8000人先驱部队,并试图在6月24日黎明之后发动袭击 。在波军到达该镇(6月23日)之前,俄军先遣部队就烧毁了通往该地桥梁,并准备好临时的据点,由森林和附近的沼泽提供保护。随后双方开始交战,双方都未能获胜。第二天,更多的波兰军队出现并发动进攻,迫使俄国人撤退。波兰步兵和扎波罗热哥萨克(Zaporozhian Cossacks )乘机建造了一座临时桥梁。6月24日下午,在一场短暂的战斗之后,俄国人被迫放弃了他们的阵地,损失了大约100人。 战斗结束后,阿列克山德·兹博洛夫斯基( Aleksander Zborowski 波兰施拉赤塔,即波兰贵族)的军队由于上级迟迟不发军饷在察里沃-扎伊米什哗变。在若乌凯夫斯基亲自保证支付他们的军饷后,兹博罗夫斯基的士兵们又回到了军队。但俄罗斯人还是有能力加强他们位于察里沃-扎伊米什(Tsaryovo-Zaymishche)的阵地。先驱军队发现自己被波军围困在营地中,但舒伊斯基所率的大约35,000人的主力部队离先驱部队的距离只有几天的路程。然而,俄罗斯并不知道波兰人的真正实力,也不知道双方兵力差距有多大。此外,被围困的先遣部队没有通知舒伊斯基它们遇到了波兰军队。另一方面,若乌凯夫斯基对自己强大的翼骑兵充满信心,并决定对俄军的进攻加以压制。 7月3日,他决定让部分部队(包括700名波兰骑兵、800名步兵和3000名哥萨克)围困俄军营地,并用最机动的部队(大约六千八百名士兵,绝大多数是骑兵,包括5556名轻骑兵,679名哥萨克骑兵与290名立陶宛骑兵)对付舒伊斯基的部队。这个计划成功了,因为被围困的俄军部队根本没有意识到大部分波兰军队暂时在其他地方行动,而且舒伊斯基也没有意识到波兰的行动,他更没有期望俄军在此次战役中有大的参与。

根据莱泽克·波德霍尔茨基( Leszek Podhorecki 一位波兰历史学家)的着述,虽然波兰人意识到即将发生战斗,但在黑夜中,这些部队彼此相遇,若乌凯夫斯基决定集结他的军队,而不是马上参战,这也给了俄军准备的时间。然而,根据米罗斯瓦夫·纳吉尔斯基( Mirosław Nagielski 另一位波兰历史学家,wiki还是没资料)的说法,若乌凯夫斯基有意地选择进攻时机,希望能够抓住他们睡着的时候攻击。俄罗斯军队在右翼(西北)被分成外国雇佣军团,俄罗斯军队在中央和左侧(东南)侧翼。俄罗斯战线由步兵(长枪兵,火枪手,大部分是在村庄的围墙后面)构成,第二线骑兵被安置在后方和左翼(那里的围栏较少),而留在营地的俄罗斯炮兵在战斗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波兰部队主要由骑兵组成,主要是波兰翼骑兵,左翼有400名左右的哥萨克骑兵。另外还有200门步兵和两门大炮稍后抵达,并未参加战斗的第一阶段。 战场是一块平坦的农田,穿过一个村庄。

尖桩栅栏在临时的野战中得到了加强,这使得波兰的骑兵只能通过一个狭窄的缺口进行冲锋。战斗于7月4日黎明前开始。战斗的第一阶段是波兰翼骑兵反复向俄军的要塞阵地冲击,试图摧毁他们的防御。波兰军队继续进行猛烈的攻击。 萨缪尔·马斯基耶维奇是一名波军士兵,他声称他的部队被俄军的火力压制了八至十次。波兰翼骑兵对掩护在篱笆后面并使用火枪的俄军步兵的攻击并不成功。当舒伊斯基命令黑骑兵(对,没错。wiki如是说)反攻时,波兰人在俄军雇佣的黑骑兵齐射的间隙与他们进行肉搏战。而俄国骑兵的反攻遭到波兰人的激烈抵抗,俄国军队的左翼被打破,在随后的混乱中,俄国军队的战线被打破,他们被推回到营地大门。在俄军中心解体的同时,俄罗斯团继续保持右翼的攻势,直到他们被压制,而瑞典雇佣军也继续在左翼持续数小时的强力抵抗。最后,当波兰步兵以及其大炮抵达后,雇佣兵被迫放弃他们的阵地。大部分外国军队设法在其长步兵戟的保护下撤退,以维持自己营地的安全(这些营地是与俄罗斯的营地分开的)。此外,在森林中占领阵地的雇佣军也被包围了。然而,俄军营地有一些仍然没有统一指挥的部队(数量超过了疲惫的波兰部队),这是俄军一个严重的失误。若乌凯夫斯基决定尝试与敌人进行谈判,取得了巨大成功。被俄军抛弃的瑞典雇佣军与波兰军队进行谈判,并最终投降,条件令双方都满意。波兰允许雇佣军撤退,条件是他们不会再与俄罗斯的沙皇一起对抗波兰立陶宛联邦。此外有数百名雇佣军选择转换阵营,为波兰军队效力。

俄军主力在舒伊斯基的允许下撤退,因为舒伊斯基不愿再与波军交战 - 尽管他的其他指挥官的建议恰恰相反。与此同时,波兰军队已经筋疲力尽,对抢劫营地更感兴趣,并且(根据波德霍尔茨基的说法)并没有试图阻止俄罗斯人。而根据纳吉尔斯基的说法,他们追击了正在退缩的俄罗斯人,造成数千人伤亡。波兰人得到了从奢侈品(黄金,白银,毛皮)到军事装备(包括11门俄罗斯火炮),以及几面指挥旗与军旗等很多的战利品。

总的来说,这场战斗持续了大约五个小时。舒伊斯基的损失约为5,000人;而若乌凯夫斯基却只损失了约400(包括100名翼骑兵)人。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是波俄战争中的决定性胜利,尽管当代的叙述在这个问题上不太明确,因为有些人试图强调由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瓦萨指挥的斯摩棱斯克围城战的重要性,并淡化若乌凯夫斯基的胜利。无论如何,在战斗结束后,若乌凯夫斯基又转向了察里沃-扎伊米什的俄军,瓦鲁耶夫在得知他们的救援部队在克卢希诺战败后,他决定投降。该战役结束后不久,沙皇瓦西里四世被男爵们赶下台,若乌凯夫斯基在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进入莫斯科俘虏了沙皇。波雅尔 (沙俄一贵族阶层成员,地位仅次于王公)们宣布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瓦迪斯拉夫四世·瓦萨王子( Władysław IV Waza)为新的俄罗斯沙皇。他在1610年至1634年期间拥有沙皇称号的宣称,但从未继承王位,因为他的父亲即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瓦萨未能与波雅尔们谈判达成持久协议;在莫斯科的波兰驻军很快被围困于一年后投降,而这都是后话。

user avatar

谢邀,说一场我很喜欢的战役。

在大北方战争时期瑞典和萨克森之间的弗劳斯塔德之战(Battle of Fraustadt),可谓是一场完胜的战役。

1.1战前的准备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亲自率军拿下了华沙,这场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导致了当时的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被迫逊位,回到了他的萨克森公国(他同时兼任波兰国王和萨克森选帝侯),在这里他有机会在次组织一支军队,和瑞典人一决雌雄。与此同时,沙皇彼得一世派出了一批远征军协助奥古斯都作战,这一下奥古斯都的军队数量达到了两万人之多,他还有32门火炮作为辅助力量。比起之前他在波兰的糟糕境遇,这下他真的是信心十足了。而他面对的瑞典人是有“北方的亚历山大”之称的兰斯基尔德将军,他这支远征军有5,700名骑兵和3,700名步兵组成,然而过快的突入导致他们并没有带火炮,双方在今天波兰弗斯霍瓦市南部的弗劳斯塔德交锋

1.2战场部署

由于萨克森军队在步兵数量方面有绝对优势,所以他们在中线布置了两层步兵,左翼是萨克森人的骑兵部队,他们前方有一片冰冻的沼泽,右翼由俄国12个龙骑兵中队和萨克森步兵组成,整个阵线如铁桶一般,瑞典军队如果集中于一点突破就会陷入萨克人布置的步兵陷阱。然而这个时候“北方的亚历山大”便体现了他的奇才,他一眼看穿了萨克森人的把戏。

首先他扩展了整个瑞典军队的阵型,组成了一个新月形的包围圈,为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他把骑兵部署在了两翼,而中路的部队在4000人左右,他们是为了吸引中路的萨克森军队而准备的。骑兵尽量避免和萨克森步兵接触,并以优势力量击溃敌人的骑兵,冲击侧翼,让对方的战线彻底崩溃,这下中路的大量步兵就会被包围,而失去作用。

1.3战斗过程

瑞典的骑兵率先在左翼发起进攻,在冰冻的沼泽之上,瑞典骑兵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他们有些人的马陷在了沼泽地之中,这个时候萨克森军队并没有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瑞典骑兵迅速重组,随后发起了三次迅猛的冲锋,因为当时起了迷雾,萨克森人根本不知道对手到有多少人,萨克森近卫骑兵被优势的瑞典人击溃了,随后便是步兵遭到了合围的灭顶之灾,两个小时内,左翼战局以瑞典人彻底胜利而告终。

右翼的骑兵在卡尔斯瓦上校的带领之下,成功借着迷雾绕过了俄国龙骑兵,包抄到了萨克森人的后卫,这个时候兰斯基尔德将军亲率步兵进入村庄和敌军展开厮杀。瑞典卡洛林士兵展现了精湛的作战技巧,在离敌军非常近的距离之时迅速开枪,在这种毁灭性的输出之后,他们迅速了发动刺刀冲锋,打乱敌人的阵线,萨克森军队训练严重不足一触即溃,俄军试图有组织的撤退,这个时候上校率领的龙骑兵已经包围了他们的后路。

中路的步兵混战已逐渐明朗,萨克森二线军队在看到左右两翼覆灭之后就开始动摇退缩,随后就是一场追逐战,瑞典两翼的步骑兵疯狂的组织包围圈,而萨克森人丢盔弃甲,疯狂逃窜。

这真是可悲,在战场上有至少8000支步枪里面装好了子弹,未经发射就被扔在了地上
——伏尔泰《查理十二传》

1.4结局

战役结局可以称之为“瑞典一蹴而就,萨克森一蹶不振”来形容,瑞典军队摧枯拉朽的粉碎了一切抵抗力量,7,000名萨克森-俄国联军被杀,另外有近8,000人被俘,而瑞典方面只不过有400多人战死,1000人受伤,大部分都是被萨克森人的炮兵和中路步兵杀伤的。与查理殿下不同,兰斯基尔德将军可没有慈悲为怀和善待俘虏,500名俄军战俘被杀,原因是对纳尔瓦沦陷后俄军残暴行径的报复。至此战役以瑞典完胜而告终,甚至奥古斯都悲伤的给查理十二写信。

“我的兄弟,我不在与你为敌了,把我的国土拿去吧,请善待那些百姓。”

最后附上作战序列

user avatar

越军老兵回忆老山松毛岭惨败,有的团几乎打光,很多尸体收不回来

1984年7月12日和13日,新华社连续两天报道了云南边防前线爆发的一场激烈战事。第一条消息称:清晨5时许,越军以师规模的兵力,在炮火支援下,借着浓雾掩护,分多路向我老山及八里河东山地区进攻。警惕地守卫在祖国边防前线的云南边防部队指战员,英勇顽强,接连打退越军的轮番攻击,大量杀伤来犯之敌,牢牢地守卫着阵地。截至黄昏,战斗仍在激烈进行。这是越军在6月11日以团规模的兵力向我老山地区进犯失败后,经过一个月的策划,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进攻。

第二条消息称:中国云南边防部队于7月12日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战,粉碎了越南军队向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地区的大规模进攻。入侵越军在我边防部队有力还击下,溃败逃遁。入夜,我边防部队冒着蒙蒙细雨,修复战壕,加固工事,随时准备迎击敢于再犯之敌。

新华社报道的这一仗,就是老山前线1984年7月12日船头地区防御作战。在16个炮兵营的强大火力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的步兵指战员们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依托既设工事,顽强坚守前沿阵地,从大雾弥漫的清晨一直打到黑夜降临的傍晚,经过整整14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歼灭越军3000余人的辉煌战果,干脆利落地粉碎了敌人对老山地区一个加强师规模的进攻,这是历时十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最大的一场胜仗,也就是俗称的松毛岭大战。

越军为了实施此次战役反扑,经过了2个月的精心准备,采取的打法是正面突破、两翼牵制、向心攻击,偷袭加强攻,企图首先从盘龙江西岸的那拉地区打开突破口,尔后依托攻占的阵地,逐点进攻,逐次夺取被我军收复的老山地区。为了确保突击成功,越军不顾热带山岳从林地作战地形受限,道路稀少,步兵无法充分展开,容易导致队形密集的不利条件,在我军8公里的防御正面上,投入了一个加强师的兵力(参战的几个团分别来自312师、316师、356师),企图以人海冲垮我军阵地,实现其收复“失地”的目的。

7月11日夜幕笼罩大地之后,越军开始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其部署是:149团进攻老山方向,876团与174团进攻662.6高地和那拉方向,141团和266团进攻八里河东山方向,另外有198特工团和821特工团各一部配合步兵行动。第二天凌晨3时,我军对越军可能接近、展开地域实施炮火反准备,越军炮兵也随即作出反应,双方展开持续炮战。5时左右,越军步兵陆续向我军各前沿阵地发起了冲击,他们的人海迎头碰上的,是解放军的火海。

14军炮兵指挥所在防御前沿4公里内分别计划了3道拦阻线,40师炮兵指挥所在清水至河江公路计划了19个拦阻点(线),以16个师属以上炮兵营为骨干,组成了多层次大纵深绵密火网,明确区分了大小炮射击区域,尤其是注意了各级炮兵火力的衔接。师炮群重点打击敌纵深炮兵、集结步兵;团炮群则按计划在4公里之内,主要打击待机机动展开之敌,拦阻增援之敌和压制敌迫击炮;团营属炮兵由远到近,重点打击阵地前沿500米之内展开、冲击之敌;这样的部署使得我军炮兵可以在火炮射程范围内的不同距离上,都能有效的打击越军。

我军的各种口径炮弹像暴风骤雨一般猛砸到地面上。徒步进攻,毫无工事依托的越军在剧烈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面前,无可遁形,无处藏身。我军的大规模炮击,其持续时间之长,火力强度之大,是暴露在野外的越军根本无法承受的。排山倒海的绝对炮火优势给了进攻中的越军步兵以毁灭性的打击,并在精神上完全摧垮他们,大多数越军还没有推进到步兵交火距离就被炮火击退,强大的炮兵火力为支援步兵坚守阵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炮火歼敌数占到了歼敌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原本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失地”的越军在解放军火海的激荡之下,尸横遍野。

经过一个白天的鏖战,在猛烈炮火下损失惨重的越军无力继续发展进攻,被迫于19时许停止了战斗,其第二军区精心策划的“MB84”战役计划就此以惨败收场。而根据我军统计,为了粉碎越军的加强师规模进攻,14个小时共消耗各种口径炮弹1261吨,名副其实地用火海吞噬了越军的人海。

越军对于这场大败的感受,只能用悲惨绝望四个字来形容,以至于过了数十年之后,越军参战老兵们追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痛苦不堪。

312师老兵回忆:有的尸体由亲属带回家乡,但实际上在各个高地上还有很多被炮火埋葬的兄弟,他们的尸体因为无法找到而作罢,并不是我们忍心把他们留在那里。很多时候,为了把一位烈士抬出来,结果又搭进去几个,知道会是这样,但是还得做。

316师老兵回忆:我们师只有174团参战,但也几乎全部覆灭,特别是从清池来的兵,有的乡村只有一个人回来,而且已经残废了,残,聋,瞎,疯,全拜那场仗所赐。

356师老兵回忆:这场战斗单是356师就有2个团参战,损失了2000人。打完仗过后,师长被起了个“点王”(点尸体的意思)的外号。

一位越南网民表示,1984年7月12日的这场战事是军队历史上最悲壮的战斗。参战的有356师的2个团,316师的174团,以及另外几个独立团。仅仅316师就有2000名战士牺牲,174团有去无回(很多兵是河内清池籍,有的乡只有1人回来)和另外几个团的损失加起来,伤亡3700人并不是没有说服力。主要原因是部队的作战计划泄露,战士们在嚼着饭团等待进攻的命令的时候,被对方先下手攻击。

给对手留下不堪回首的记忆,是对解放军荣光的最佳印证,热血洒边关,奋战谱忠诚,英雄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老山主峰上!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user avatar

说到完胜,就不得不提军迷入门级战役:在敌我双方的完美操作,紧密配合下,达到完胜效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淮海战役了。

为什么要说这是一次完胜的战役呢?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相对较小的代价(伤亡13万余人,其中牺牲达31000余)歼灭了国民党嫡系几乎所有尚有野战能力的机动主力(被歼55万余,其中伤亡约17万余)直接导致蒋介石通电下野,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不仅仅是长江以北再无大战,就连百万雄师渡江,激战宁沪杭,南线大追歼,西南大进军都没有再遇到国民党军有组织积极的抵抗,完全是在摧枯拉朽漫山赶羊状态中完成了全国大部分领土的解放。北方战士们适应不了南方的水土拉肚子窜稀造成的困难都比国民党军造成的困难大。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连临阵起义都得早做打算,不提前联系只能算投降,枪炮一响再想放下武器那更是困难重重。据说有的PLA部队作风凶悍,嫌弃起义部队太多影响自己歼敌数字,对方放下武器了依然把武器塞回去再“歼灭”一遍……别小看这其中的区别,解放后,多少国民党老兵一把鼻涕一把泪上访了几十年才争取到起义待遇啊。

淮海战役完胜到如此地步,国民党方面肯定是捶胸顿足的,就连我方,也是十万个想不到。仅仅在48年初,军委的构想还是粟裕先带几个纵队过江进一步拉扯蒋匪军防线,好让内线解放区和中原野战军有喘息的机会。粟裕力陈部队暂不过江,留在江北几大野战军配合打几个大歼灭战,争取有力消灭蒋匪军机动作战力量,没想到这一争取就变成了蒋介石亲手把国军仅剩的精锐都送上了黄泉绝路。

淮海战役刚开始的态势是72年前的中秋节,华东野战军猛攻山东首府济南,同时粟裕摆下十八万人的阻援军团希冀围点打援。见徐州剿总并不上当,粟裕决定乘连云港敌人向徐州收缩之际,直接寻机围歼黄百韬兵团,相机歼灭李延年九绥区部队,是为小淮海战役。

三绥区起义和蒋公、刘峙的第一步微操给了粟裕时间和空间把黄百韬包围在了碾庄。

同时蒋公神级指挥让中原野战军得以轻松抢占宿县,这下不仅黄百韬已经被围死了,整个徐州集团瞬间也成了断了后援的无根之木。

就这蒋公并不甘心一不做二不休空降书呆子黄维率领国军最后一支机动精锐十二兵团不顾一切的扑向淮海战场。

小淮海至此变成了大淮海,一家人……最重要就是要整整齐齐。

关于淮海战役,果粉习惯于指责郭汝槐和刘斐是共匪制定错误的作战计划坑害国军,可是事实上真的按照郭汝槐的作战方案死掐铁路动脉十字,还真的不至于陷入全军尽墨的悲惨结果。

蒋公这微操,七十余年后看,依然劲大,上头,至今我都能想象得到杜聿明接到空降手谕要求掉头去救黄维(一起死)的绝望

总而言之,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紧密配合,刘伯承粟裕两位不世出的名将审时度势抓住了敌军一瞬间露出的破绽攻破了敌军的重要节点,让蒋匪军数十万大军惶惶然无立足之地最终在野战狼奔豕突中难以发挥真正的战斗力从而被包围被歼灭。而蒋公各种不讲道理的空降指挥,一味让部下互救却变成了都拴在一起的蚂蚱,彻底坑到一起了,真可谓,如果不是蒋公亲自指挥的,那么谁都不会相信国军数十万精锐居然做出的都是最差的应对。

当然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与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密切支持,共产党基层的紧密组织是牢不可分,从来都说淮海战场六十万大胜八十万,然而在六十万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背后是六百万解放区人民无怨无悔支前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打倒蒋该死,打倒吃人的反动派!

仅以此小文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七十一周年,纪念那些伟大的人们以及蒋公那神出鬼没的微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