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生在理科的天赋和后天学习能力上是否不如男生?为什么?

回答
关于女生在理科方面天赋和后天学习能力是否不如男生,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讨论的话题。长期以来,社会观念、教育环境以及研究方法本身都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导致人们对此有着诸多看法,但科学界的研究结论却远非单一和绝对。

误解的根源与社会影响: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天赋”和“学习能力”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很难在科学上进行绝对的量化和区分。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的“天赋”实际上是对早期接触和兴趣培养的体现,而这些恰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

历史上,科学和工程领域长期以来是男性主导的。这种性别比例失衡,并不是因为女性天生不具备理科能力,而是源于一系列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刻板印象与性别角色分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更适合从事家庭事务和人文类工作,而理科和工程则被认为是男性更擅长的领域。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选择,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在很多时期和地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科学和工程教育的机会比男性少得多。即使有机会,她们也可能面临歧视或缺乏支持。
榜样缺失: 当社会上缺乏成功的女性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榜样时,年轻的女孩们就更难想象自己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就,从而影响了她们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家庭和环境影响: 从小接触的玩具、父母的期望、学校的鼓励方式等等,都可能对孩子在科学领域的兴趣和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家庭环境或学校教育对女孩在理科上的投入不够,她们的兴趣和能力自然难以得到充分激发。

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解读:

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科学界确实有一些发现,但对这些发现的解读需要极其谨慎,并且要认识到研究方法和样本的局限性:

认知能力测试: 一些认知能力测试(如数学问题解决、空间想象能力等)确实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平均差异。例如,在某些抽象数学能力或空间推理测试中,男性在平均得分上可能略高于女性。
但必须强调:
差异是平均的,并非绝对: 这些差异是统计学上的平均值,意味着在任何一个能力维度上,男女的分布都是重叠的,存在大量女性表现优于平均男性,也存在大量男性表现不如平均女性的情况。用统计上的平均差异来论断个体能力是非常不科学的。
影响因素众多: 即使存在一些差异,也无法简单归结为“天赋”的生物性决定。后天的学习环境、训练方式、兴趣培养、教育资源以及考试本身的侧重点,都可能对测试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特定训练,这些所谓的“性别差异”可以缩小甚至消失。
领域细分很重要: “理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等等。即使在某个细分领域存在微小差异,也不能推广到整个“理科”领域。例如,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女性的研究者和成就同样非常突出。
文化和环境因素的介入: 许多研究试图控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受到的教育和鼓励方式,几乎形影不离,难以剥离。

后天学习能力:

关于后天学习能力,这方面其实受到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影响更大。如果一个女性对某个理科领域 genuinely 感兴趣,并且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她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与男性比肩,甚至超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女性对某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她们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钻研,这种内在驱动力是后天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习能力也与学习方法、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这些能力并非性别专属,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来提升。
社会支持系统: 来自家人、老师、同学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教育制度,都能极大地促进个人的学习。如果一个女孩在理科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恰好得到了及时的辅导和鼓励,她的学习曲线可能比那些缺乏支持的男孩更陡峭。

结论:

综上所述,声称“女生在理科的天赋和后天学习能力上不如男生”的说法,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更多是社会刻板印象和历史遗留问题所导致的误解。

科学研究确实在某些特定的认知能力测试上显示出微小的、平均的性别差异,但这绝不意味着女性在理科整体上能力较弱。这些差异的成因复杂,很可能与后天环境、教育经历和社会期望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非简单的生物学决定。更重要的是,这些平均差异并不能预测个体的能力。

实际上,随着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女性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参与度和成就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职业支持时,她们在理科领域同样能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巨大的潜力。关注和消除那些可能阻碍女性发展的社会和文化障碍,才是真正促进科学进步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男生的数理化能力好于女性,而且这种差异是有生理基础的(比如在激素、神经学或者Y染色体上有特异)。

但大数据告诉我们,不能继续简单地说女生在理科方面弱于男生。

以科学测试为材料,来自65个国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联合测试,来检测究竟是不是女生在理科方面的能力不够好。

(图片来源:New York Times)

西方、北欧和美国是蓝绿色,亚洲和太平洋岛是粉色,中东、东欧和南欧是黄色。线左边代表男生的分数高于女生,右边代表女生的分数高于男生。

通过这种图可以发现,在美国,男孩的数学成绩好于女孩,那其他国家呢?并非如此。

研究者认为奉行性别平等文化的国家中,是不存在这种性别差异的。


事实上,在七岁以前,数学能力并不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男生的SAT分数可能会比女生高30-35分左右)。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

女孩子数学本来就不好
女孩子学什么理综,还是学文科吧,简单也好找工作
编程、土木这些都不适合女孩子
男孩子后劲儿大,基础不差最后立马就追上去了,女孩就不行了
……

可能每一个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听过上述类似的言论,对这些贴在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一点都不陌生。这些刻板印象对女性成绩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为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经被耗尽。
——《第二性》


刻板印象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

研究者Steven Spencer(1999)招募了同样精于数学的男生和女生参与实验。主试为他们准备了一份非常难的数学测验,基本上所有人的表现都会不尽如人意。

测试开始前,一部分被试被告知测试基本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的表现不会有什么区别,以此向被试传递本项测验与女性数学能力的消极刻板印象无关而一部分被试被告知一般男生会在这项测验上表现更好。

结果发现,当被告知存在性别差异时,女性的表现更差;而如果被告知不存在性别差异时,女性的表现和男性一样好。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种环境里,会担忧或焦虑自己的行为。而这种焦虑将会影响人们的表现,使人们的表现变差,从而验证那些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心理学家Steele(1997)把这种现象叫做刻板印象威胁,并用“悬浮在空气中的威胁”来形容这种现象。


从最初的相关研究发表以后,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就层出不穷。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都表示这种效应非常普遍,不论是实验室还是现实生活,学校还是职场都有体现,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非常强烈。

Margaret Shih (1999)进行了一项与此类似的实验。在美国,人们对于女性和数学普遍持有消极的刻板印象。但是对于亚裔和数学普遍持有积极的刻板印象。

研究以亚裔女性为被试,结果发现当测试强调性别时(测试前回答一些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女性表现会很差;但当测试强调种族身份时,女性的表现会非常好。


这种威胁已经内化到了女性的自我认同当中。

除了理科之外,举一丢丢在实验室发现的因为刻板印象威胁,女性表现下降的例子:

  • 男女同校情境下,女性的数学测验表现差于全女子学校情境;
  • 女性通过电脑参加下棋比赛,被告知自己的对手是男性;
  • 女性参与工程测验(engineering test)之前,与有性别歧视的男性接触过;
  • 女性参与谈判任务(negotiation task),而任务的成功被认为与男性特质有关;
  • 女性在开车前被告知侮辱女性形象的「女司机」言论(这甚至会导致女性在模拟驾驶任务中撞倒乱穿马路的行人);
  • ……


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在呼吁男女平等,还有很多隐形的歧视。

之前合肥某商场停车场设置了多个女性专属停车位,车位被涂成粉色,并且比普通车位要宽敞些。

即便是出于善意的出发点,但当我作为一名老司机,看到停车场中一个突兀的、又粉又宽的地方写着“女性停车位”时,还是会感到那么一点不妥和不舒服。

很多“为你好”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温吞的、微小的歧视(subtle discrimination)。就像当我把车停在女性停车位,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同时也就承认了:女性在驾驶技术上是普遍不如男性的。

无数类似于女司机这样的歧视和争论,都被归结于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人和人之间确实有差异,差异源于性格、能力、经历等等等等,而不仅仅在于性别。

很多看似对女性的“特殊优待”,也许就隐藏着这些温吞的歧视。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很棒的项目。

创始人提到,作为平权运动的一部分,鼓励大批女性进入科技行业非常重要,因为科技讲统治世界。而目前程序员当中女性的比例仅为15%,所以这个项目提供女性编程教育,号召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编程队伍。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的社会对男性女性有着平等的期待时,这些差异就会不再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们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来减轻刻板印象威胁造成的影响:

  • 经常回想那些能够让自己自我感受良好的特质、品质、事物等等;
  • 模糊完成事情时,不同性别群体之间存在的边界;
  • 使用幽默化解威胁;
  • 把因刻板印象威胁带来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唤醒归因为其他无关事物;
  • 回想一些成功的经验;


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不被他人定义。

掌握自己的人生,发挥自己真实的价值。


====================================================================

非常开心看到大家在评论区有很热烈的讨论,有人表示对于第一张图有很多疑惑的地方,小编稍微补充一点~这项研究的leader有解释这种差异:

第一,他认为不同的国家对于学习科学和数学有不同的动机。在美国,比起女性,男性更多的认为理科类的知识对于他们将来的生活至关重要。

第二,就是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者认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这种文化的影响非常凸显。女性不太可能进入科学领域,尽管她们是完全能够胜任的。而俄罗斯、亚洲和中东的文化力量相对没有那么无孔不入,因此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女性反而有较大的比重。(简单来说,欧美国家≠性别平等,反而对性别有更多的刻板印象)

可以参考:girls-lead-in-science-exam-but-not-in-the-united-states 还有几张图可以参考~


参考资料:

Guiso, L., Monte, F., Sapienza, P., & Zingales, L. (2008). Culture, gender, and math. SCIENCE-NEW YORK THEN WASHINGTON-, 320(5880), 1164.

Kasson,S., Fein, S.,& Markus, H. R. (2011). Social psychology.(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Spencer S.J., Steele C.M., Quinn D.M. (1999).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4–28.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jdxinli.cn/2ukmmb

《心理学装腔指南》——21天成为心理学大佬,简单心理自助训练营,你自己的心理成长基地,详情戳:jdxinli.cn/4hjvyq

user avatar

抽象能力不行,这跟激素有关,很多男生发育以后,学习能力大增,跟得了这个大杀器有关,但副作用极大,成天胡思乱想。

user avatar

【未完待续】感谢

@亦然 @逍遥朽木 @上官文商 @陈贺振

等几位答主的回答,受益良多。

题主问的是理科,这个回答会把范围缩小到数学。理科这个概念中国特色比较浓,不好做跨国比较,可资利用的信息也就少了很多。只考虑男女生在数学成绩上的差异,一是能比较,二是研究多。现有研究者多把数学作为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中的基础来看待,针对数学科目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会作为STEM学科整体状况的一个指针。理科和STEM当然不是一个概念,但相互重合部分很多。先摆结论:在大部分国家,男女平均数学成绩几乎没有差异。在顶尖层面,男性有优势但女性正在迎头赶上。最后,社会内部的男女平等程度和成绩差异关系非常密切。



先看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上面是2003年的结果,来自Else-Quest和Hyde的研究。数据来自两项国际测试——TIMSS和PISA的数学部分。两项测试的数学内容都分成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像TIMSS就包含代数、几何等部分,PISA就包括数量、空间等模块;二是态度和情感类的,包括自信心、爱好程度、焦虑等。两项测试都在全球40余个国家开展,但很多国家只参加其中一项。从上面的图表,我们看到两项测试得到的结果差距很大:在TIMSS中,男女表现几乎没有差异,女生在部分项目上还要胜过男生一筹;在PISA中,男生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Guiso,Monte,Sapienza和Zingales四位学者详细讨论了PISA中男女数学出现差距的根源。上图能为我们带来一个直观的印象:在各个国家,女性阅读成绩都要更好。在大部分国家,男女数学成绩差异很小,在部分国家男性有优势,而在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女性在数学上反过来又有优势了。结合下面的女性解放指数,我们可以看到,男女越平等,女性在阅读方面的优势就越大,在数学方面的劣势就越小。女性减去男性的分数差和人均GDP、WVS(世界价值观调查)中男女平等指数、女性劳动参与率以及女性政治影响力都是正相关的,回归结果请见下图。Fryer和Levitt在2010年撰写的文章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国家范围的数学测试中,很多伊斯兰教国家的数据偏离总体均值比较远,巴林、约旦等国男性在数学上的优势都很大。



全球范围内男女测试成绩不平等的演变趋势数据不易得到,但我们可以以美国为个案进行考察。Lindberg,Shibley,Petersen和Linn四位学者在2010年发表了一篇元研究(meta-analysis),整合了1999-2007年美国男女数学不平等程度的相关研究,发现男女之间的数学成绩差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考虑到这项研究综合利用了多个数据库的数据,结论相对来说是比较可靠的。Hyde和其他学者在2008和2009年也发表了两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发现美国各年级男生女生数学成绩差异都不显著。男女数学成绩的差异长期来看一直是在下降的。


总体来看,男女之间数学成绩即使有差异也非常小,统计上不显著。我们再来看看顶尖层面。首先,在高分位数点,尤其是90分位数以上的范围,男生确实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按Hyde等学者2008年的统计,在美国,在95分位数点处,男女比例大致是1.34;在99.9分位数点处,男女比例攀升到了2.15。

@上官文商

引用了Ellison和Swanson在2010年撰写的文章来说明女性在AMC数学竞赛中的表现明显不如男性,这是事实。下图来自Hyde等学者2009年的文章,其中统计了各时期各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队伍构成,可以看到男性确实是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这里有一些问题。首先,尽管分位数点越高,男性所占比例越高这一点在总体中成立,但在部分群体中并不成立。像在美国的华裔群体就是一个反例,分数越高的成绩段女性比例反而越高。所以,即使这个差距确实存在,我们也很难简单地用天赋去概括其中的原因。Fryer和Levitt在2010年完成的文章使用一个非常细致的微观数据库,得到了以下很有意思的结论:尽管在开始初等教育时男女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年级的提高,男生在数学成绩上相对于女生的优势会有一定增加。如果同时具备以下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男生女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消弭:就读于私立学校、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家庭中有数学从业成员。


竞赛的样本量很小。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考察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中女性的比例。上图来自Hyde等学者2009年的文章。可以看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之后,新晋数学博士中女性的比例快速上升,在2000-2008年间已经达到了30%。我们可还以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STEM学科中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比例。Ceci,Ginther,Kahn和Williams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女性本科生、博士生,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助理教授,已经重塑了学术界的面貌(A changing landscape)。下图有两个部分,上面是在各个学科中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的女性比例。以本科生为例,近十年来,质科学和物理学毕业生中的女性比例已经达到了40%,连工学学科也出现了10%的女性毕业生。而在新增博士生中,女性在心理、社科和生物中已经超过了半数。在数学、物理、地质科学等学科也达到了近三分之一。所有学科博士中女性比例都有明显的上升势头。


所以,如果我们不是只盯着少数参加竞赛的个体,而是把目光投向整个学术共同体时,这番光景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会有点不一样。选择攻读数学PhD并且能成功完成学业的人不都是天才,也不是都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也不都是充满自信的。但是,她们确实是经受住了比较困难的考验,也证明了自己有学会高难度数学的能力,也有做数学的能力。这个趋势已经扩展到了整个STEM乃至整个社科。很多人会认为男女天赋有差异,但如此剧烈的变化恐怕不支持这个看法。即使是只考虑竞赛,IMO参赛队中女性的比例,和整个国家的性别平等程度也有显著的联系。


前面谈了是不是,现在来看为什么。尽管整体而言男性女性在数学测试方面并无差距,高分段男性仍然有一定的优势。部分学者,以及这个问题下的很多答主,倾向于认为男生女生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认为男性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和理科表现相关的能力天生就要强于女生。传统研究认为出现这一差异的生理基础的原因有二:一是产前雄激素(prenatal androgens)的影响,产前环境中雄激素含量和更高的数学测试成绩之间有正向关系。但是,Vuoksimaa等学者在2011年用非常巧妙的实验设计推翻了这一说法。控制其它条件之后,他们比较了同性异卵双胞胎中的女孩和异性异卵双胞胎中的女孩的数学测试水平,发现没有显著差异。可是,如果激素说真的成立,由于异性双胞胎中的女孩会受到更高水平的雄激素影响,她们的成绩应当更高。另一假说是两性大脑内部连接结构有差异。男性脑半球内部有更多连结,而女性脑半球之间有更多连接,两性大脑各细分区域的连结结构也有所不同(Ingalhalikar等,2014)。他们的研究使用的样本很大(946个),因此,这一点差异很有可能确实存在。但我们还很难建立起连结结构和数学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也可以细分考察男女数学能力的差异,其中一项非常热门的话题是两性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的差别。这一类研究大致的方法是控制其它因素,然后让受试完成一些问题,比如说按指令画出立体图形、翻转立体图形、判断不同立体图形是否相同、展开平面图,等等。一类特别的研究是针对出生3-9个婴儿的测试,一般认为在这个时间段做实验能够比较好地排除后天因素。Miller和Halpern在2014年完成了一项针对此类研究的综述。他们指出:“尽管有四项研究说明在出生3个月后男婴在空间想象力方面有明显优势。然而,如果使用类似的实验进行测试,大部分其它研究都没有找到婴儿之间完成任务能力的差异。尽管在一部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中也能发现男性的优势,但很多时候也找不到,目前还无法建立清晰的因果联系。”他们进一步指出,不同婴儿空间想象能力的不同和初次学会爬行的时间,以及操纵物体的能力有显著的相关性。因为男婴通常会更早地学会爬行,更早学会操纵物体,所以在3个月的测试中占有一定优势。然而,如果在9个月时再进行类似测试,差异就非常不显著了。


参考文献:

Ceci S J, Ginther D K, Kahn S, et al. Women in academic science A changing landscap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4, 15(3): 75-141.

Ellison G, Swanson A. The Gender Gap in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at High Achievement Levels: Evidence from the 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0, 24(2): 109.

Else-Quest N M, Hyde J S, Linn M C. Cross-national patter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0, 136(1): 103.

Fryer Jr R G, Levitt S 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Gender Gap in Mathematic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0: 210-240.

Guiso L, Monte F, Sapienza P, et al. Culture, Gender, and Math[J]. Science, 2008, 320(5880): 1164-1165.

Hyde J S, Lindberg S M, Linn M C, et al. Gender similarities characterize math performance[J]. Science, 2008, 321(5888): 494-495.

Hyde J S, Mertz J E. Gender, culture,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22): 8801-8807.

Ingalhalikar M, Smith A, Parker D,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of the human brai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2): 823-828.

Lindberg S M, Hyde J S, Petersen J L, et al. New trends in gender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0, 136(6): 1123.

Miller D I, Halpern D F. The new science of cognitive sex differences[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4, 18(1): 37-45.

Vuoksimaa E, Kaprio J, Kremen W S, et al. Having a male co-twin masculinizes mental rotation performance in femal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user avatar

很明显,这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问题,好比问为什么美国人比中国人富,你说王思聪完爆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毫无参考价值。


此外,对于这种带有统计学意义的问题,最有力的回答就是用事实说话、拿出数据来,否则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站队、撕B,甚至出现为了政治正确而罔顾事实的讨巧式答案。。


本着审慎的态度,在回答“为什么”之前,先说“是不是”。


MIT针对中学数学尖子生的性别差异,进行了专题调查,出具了一份报告。调查人员参考了AMC(美国数学竞赛)SAT、其他国际线竞赛的成绩,得出结论:


「根据AMC数据以及其他数学竞赛的成绩,我们证实了“在数学尖子生的范围之中,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gender gap)”这一常见现象。


……我们还注意到,随着测试难度的增加,性别差异进一步拉大;而且上述性别差异的现象似乎在美国和其他地区都广泛存在


数学成绩拔尖的女生集中于开设了高级数学课程的学校


也就是说,以数学为例 ——


第一,尖子生当中,男女差异明显


第二,难度越大,男生优势越明显


第三,上述现象是全球性的,非美国独有


第四,女学神集中存在于开设了竞赛班等精英课程的学校(有点拗口,就是说女学神是优中选优、专门栽培的产物,把极少数天才选出来培养;好比王军霞拿了万米跑冠军,不等于说女性耐力优于男性的意思)


有图有真相:


如红色方框所示,在AMC12成绩超过100的学生里,女生所占百分比都远远低于50%,不到一半;

而且越是高分区,女生的表现就越不乐观


这份报告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我摘录给大家,供参考:


1-以前高中男生比女生上的数学课要多,现在随着上课时间差距的缩小,标准测试的平均成绩,差距也在缩小。

—— 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层面,增加学习机会可以提高成绩,缩小性别差异


2-考察数学竞赛的成绩发现,尖子生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大

—— SAT数学考到800分的学生,男女比例是2.1比1;

—— 考察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40个国家中有36个国家,最顶尖的1%学生,男女比例是1.6比1、甚至更高


3-如下图所示,同样是尖子生(前100名),女生在SAT的表现要优于AMC12,这也佐证了上边的第二点,难度越大,男生优势越明显


4-女生在不同AMC考试中的表现:

AMC10最好,AMC12其次,AIME最不理想。

难度方面:AMC10最简单,AMC12其次,AIME只有AMC10或AMC12高分学生才能参加,可以认为难度最大。


5-我们认为,造成“性别差异(gender gap)”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校差异大,有的学校差异小,但是几乎在所有的高中,性别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


就这份报告的内容,总体而言 ——


一、在数学成绩上,存在性别差异;

二、在基础教育层面,通过增加教育机会,可以缩小差异;

三、在精英层面,男生占据明显优势,而且难度越大、优势越明显;

四、有不少女生具有数学方面的天赋,如果适当发掘、培养,可以取得不亚于男生的成绩。


关于“是不是”的问题,就到这里。


—————— 分隔线 ——————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gender gap,我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个人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因素 ——


第一,先天差距

理科对于专注、逻辑、抽象、思辨、计算、分析、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更高,男性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第二,分工因素

理科(以及工科)对应的社会分工,客观上由男性从事,更为经济;

例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机器机械、仪器仪表、化学工业、地质考察、石油钻探,诸如此类,对体力要求高、危险较大、较多野外工作、需要频繁出差,等等,

分工反向影响到学科,造成男性学习理科的意愿、热情、成就感都高于女性,形成了某种正向激励机制

举个反例,男性从事护士、保姆等工作,未必就干不好,但是由于分工的历史因素,社会对男护士、男保姆评价不高,导致消极鼓励,男性不愿意干,就会形成“男性不适合当护士、保姆”的看法


第三,社会稳定因素

总体而言,世界各国还是以男权社会为主,默认男性应当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女性更多地照顾家庭;

学习理科(以及工科)预期收益要高于文科,通过文化的方式,鼓励男性从事更有钱途的理科,确保男性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和收入,客观上有助于男权结构,延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维护社会稳定。


试想,如果大量女性学习理科,势必对男性就业产生冲击,大量男性就业情况不佳、收入降低、甚至失业,放到任何国家,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女性收入提高,会进一步提高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这会造成女权主义抬头,对现有的男权结构造成冲击;

更进一步,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结果,必然首先是两性平等,进而寻求来自不同地域、阶层、族群、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群平等,对于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述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有待验证。


前文所引MIT报告、上段的个人分析,必然存在偏颇、主观、片面之处,欢迎理性探讨,拒绝谩骂和单纯的情绪宣泄。


报告全文在此,供大家参考:economics.mit.edu/files


—————————— 20150914更新 ——————————


回复知友SnowLee 的提问:

我想讨论一下,是不是还存在这种历史偏差,即智商高数学好的人由于男权社会更趋向于生育男性?


我觉得“男婴偏好”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商,更多地跟社会、经济相关——


1-劳作:男性在力量上占有优势,对于拥有农耕传统的国家和社会而言,生儿子意味着家庭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对于家族意味着更大的价值,有个词叫“人丁兴旺”,“丁”就是成年男子的意思;


2-武力:无论是国家、部落,还是宗族、乡村,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动用武力的场合,往大了说叫战争战斗,往小了说叫打架械斗,拥有更多男性的一方显然是更占优势的;


3-婚姻:根据传统,大部分的情况下,女性出嫁后要离开娘家,随夫家一起生活,直接减少了娘家的人口,所以还有个词叫“养儿防老”,因为姑娘会嫁出去,“女大不中留”;


4-香火:在传统的宗族社会结构下,生儿子,意味着姓氏可以延续下去,以及包括土地分配、社会地位、担任官职、接受推举、读书的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继承家业等机会,绝非一句简单的“封建思维”可以概括,背后蕴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以及其他。

反过来,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两性越公平,对男性的先天优势依赖程度越是低的环境,“男婴偏好”就越不显著。

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美帝人民对于孩子的偏好——

盖洛普Gallup咨询公司搞了一个调查:“如果只能拥有一个孩子,你是想要男孩还是女孩?”





从结果来看,男人更想要男孩,女人略微倾向于要女孩。


——————————

更多精彩内容: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1,女性的理科天赋在统计学上好于男性。

2,成年女性的理科测试统计结果低于男性是事实,但跟天赋无关。


在远古时代,人类长期是母系氏族社会,时长约6~10万年,社会分工中,女性占据主导的地位,并通过采集提供超过三份之二的食物,男性通过狩猎采集约三分之一的食物。

在这超过6万年的区间,女性负责管理和分配物资,因此女性对于数学的敏感性会决定部落生存的概率,在遇到天灾、饥荒和外敌的时候,数学敏感性较高的女性主导的部落的存活率高。

经过约4000代的筛选,女性基因中数学天赋从统计学上较高是必然的。


当代成年女性在理工科测试的统计学意义上低于男性的原因很多。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女生的学习后劲不足,在小学名列前茅的女孩,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优势会丧失,这点被归结于女生的学习持续性不行。

其实是生理期的问题,每月五分之一的时间收到生理期的困扰,自带失血buff,跟满血30天的男孩对比,毋庸置疑是会吃亏的。

另外基因的筛选进化不仅仅带来了数学天赋的优势,也带来了生育焦虑的行为映射,这种映射的表现就是女性在生理期开始之后,很容易追星,很容易渴求谈恋爱——因为在人均寿命不足30岁的远古时代,在这个阶段不找伴侣的女性基因已经灭绝了。

而男性的相关噪音要少的多。

在这些性别差异的噪音干扰下,女性对于持续学习的韧性和投入一定在统计学上低于男性。

同时,女性还要面对教育歧视、社会角色固化、教育投入差异等等负面因素。


以上。

要多想。

user avatar

说出来都是悲哀。

女生没有男生擅长数理化,别看小时候都是女生成绩好,等男生开始用功了,就能很轻易超越女生。

我很想说,这特么的全是鬼话,可是,它偏偏是正确的。

使这句话变成事实的,并不是男生女生基因的差异,而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家长、以及我们的教育系统。

这句话我一共听过N种翻版,分别是不同年龄时不同的老师信誓旦旦地对我说的。

小学时,老师跟我们说,别看女生们现在学习好,一到初中就不行了,还是男生后劲儿大;

初一时,老师跟我们说,别看女生们现在学习好,那是因为还没加物理化学,等初二你们开始学物理化学之后,女生肯定学不过男生;

初三时,老师跟我们说,别看女生们现在学习好,那是因为初中的数理化太简单,一到高中,尤其是物理一难上来,女生们就不行了;

高一时,老师跟我们说,别看现在女生们学习好,是因为男生太调皮都不用心学,等高二高三男生们把心一收,女生们就跟不上了;

高二时,老师跟我们说,别看现在女生们学习好,那是因为压力还没那么大,等高三时,你们就发现,压力一大女生们就不行了,还是男生扛得到最后……

终于杀到高中毕业,望着理科实验班所剩无几的同类们,我感慨万分,开始填志愿。

然后,又涌过来一堆老师:别报理工科,女生顶不住的。即使你学得很好学到毕业,到时候用人单位还是优先录用成绩比你差很多的男生……

好吧,你们赢了。


因为你们这些“良师益友”,我上初中时,我们学校男女比例约2:1(我的初中有入学选拔考试,只考数学);我上高中时,实验班男女比例约3:1;高二文理分科后,理科实验班男女比例达到5:1。

是的,大家都在举例子,你们身边的女生多么厉害。但是,我觉得,你们这些北上广深、全省名校、至少是地级市最好高中出来的孩子们,不能够代表中国最广大地区。

很不幸,我的学校是这个代表。(这真不是什么荣幸的事儿啊,我真不想跟你们争啊)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同学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一直非常厉害,虽然我的高中只是河南一所N线县城的县级中学。我一直是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逗比女青年,得益于这些“为我好”的“良师益友”,我那颗无知无畏、不怕摔打的不锈钢心,被你们锻造成了一颗时时怀疑自己、敏感多疑的玻璃心。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位天文学家,从二年级开始从图书馆借书做笔记,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初抄录的、关于星象知识的笔记——妈妈说,女孩子以后干什么不好,做这个。

我初中时的梦想是做化学家,那时候好喜欢化学,开始自己预习更深的知识并自学化学竞赛,是问问题最勤快的学生——我的化学老师说,女孩子嘛,做个化学老师还不错,化学学家嘛,哈哈,你先保证到高中时还学得会化学再说;

高中文理分科时,文科实验班的班主任找我谈话,想让我报文科。我跟他讲自己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学家,所以我要学理科。他笑笑,说,建筑哪是女孩子干得了的事情。女孩子空间想象能力不如男生,别跟我争辩,我是教数学的,立体几何一上来女生就不行了,之后学建筑都是搞这些。女孩子就该学文科,坐办公室写文章,这才是女孩子的出路;

高三时,我们二逼的班主任,每天都在给我们讲女博士的段子调节气氛,每次成绩出来,我们班女生整体比男生强很多,老师就会表扬女同学:“作为女生能学到这种程度真不容易,你们这些男子汉,数理化连女生都学不过,不觉得耻辱吗?”你们说说这哪里是表扬,什么叫做连女生都学不过?

……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我都不忍心接着举下去了。

想当年,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女生拔河是一个班出12个女生。我们班一共只有10个女生。连个拔河队都凑不齐。

你们说,看吧,理科实验班女生这么少,看来女生数理化就是学不过男生。

“你们”是谁?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是受人尊敬的教导主任,是在全校期末总结大会上,对着几千名学生发言的校长,是来学校视察的教育局领导们。

作为一个理科的女孩子,尤其是学得还不错的女生,我每次考试,考好了总会想,这次考好了会不会下次被男生秒;考不好总会想,看吧看吧我就是学不会理科。幸运的是,被一群恩师们打击到高中毕业,我还是学得很好。现在在全国最好的工科大学的隔壁,虽然被虐得像狗一样,但我知道,这是智商问题不是性别问题。

可是,这一路走来,多少未来的“居里夫人”、女科学家、女程序员、女建筑师被扼杀。

——————————————————————————————————————————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与这个话题无关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名字叫做《打赌》,写的是一个小男孩和爸爸打赌,最后他戒掉零食,爸爸戒掉烟,通过这件事从而成为“真正男子汉”的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这篇课文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篇小学课文,我至今记得课文开篇的几句话:

我是杨家唯一的孙子,小时候,大人们都非常疼爱我,我有五个姑姑,姑姑们回娘家总忘不了给我带上一大包零食。

可能大家没觉得这几句话有什么问题,但刚刚二年级的我,真的没读懂,真的很疑惑。

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大人们都非常疼爱我”,与“我是杨家唯一的孙子”有什么关系?后来我想明白了。

我家从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父母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表露过男孩女孩有区别。我今生第一次接触到重男轻女这个概念,是我的语文课文教给我的。你说可笑不可笑?

别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别以为小孩子什么都懂。

这篇课文,估计至今仍在某些地区的小学课文上。

不知多少女孩子跟我一样,第一次接触“重男轻女”,是在语文课堂上,被老师作为根本不用解释的常识传达给大家的。

不知多少女孩子跟我一样,终于想明白 “大人们都非常疼爱我”,与“我是杨家唯一的孙子”有什么关系后,幼小的心灵里闪过一丝酸楚。

也许更多的女孩子,她们自己本身就把这件事当成常识,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

同样被扼杀的,还有女司机们。

女生学会学不会理科,现在大家基本能达成一致。然而,即使在知乎上,这个自诩高端的平台,仍有大量坚信“女司机就是不如男司机”的人,甚至大部分女生自己都相信这是正确的,包括我自己。

直到我看好莱坞电影《史密斯夫妇》,看动画片《超能陆战队》,觉得不对啊,为什么开车最牛的是两个女生。

又是谁告诉我们,开车好的一定是男生呢?

————————————————————————————————————

还好,虽然现状仍然堪忧,但至少比以前是有进步的。

我的高中母校,理科实验班的女孩子们越来越多——虽然男女比例还远未达到2:1;

我的大学隔壁那所工科著称的男子技术学院,男女比例据说已经突破4:1——虽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文科专业增加了很多。

虽然在知乎上,男女平等是天然的政治正确,看帖子看多了,甚至会觉得中国女生地位早就高出男生一大截。可是知乎并不能代表中国,这个国家还有很多地方,女孩子吃饭不能上桌。

你身边理科好的女生再多,你举出来的女天才再多,也说明不了问题——只要我们那个落后闭塞的县城高中,理科班的男女比例仍然是这个样子。








————————————————————

此内容已授权转载至看否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kanfouvip)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