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也要学会翻脸,98%的时间要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懂他们的不懂,解他们的不解。1%的时间要会发飙,以雷霆万钧之势坚决打击超时玩游戏、网聊和熬夜;1%的时间里板着脸检查作业、管理日程等。
平时不必一副上人的样子,可以谦虚一点,多跟孩子请教学习新的东西,分享分担他们这一代人的关注和喜怒哀乐,
说穿了,教育是个启发天性的过程,打开视野,培养格局,理解社会,把握自己,帮助孩子达到自己天赋的最佳运用状态。知识灌输、技能培训是个很低的要求,不足挂齿,“功课全A,标考满分”,只是个起步标准。
对孩子更重要的是在此之上的功夫,我比较欣赏软件公司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工程师现场上班,用户哪一步遇到问题,就在哪里临时指导。运用中的理解问题,当场点破,用户一学就会印象深刻;程序设计的小毛病,工作日志记下,公司尽快解决,改完测试再上线,效率很好;用户需求的消化问题,开个小会再次彻底沟通,能改就尽快改,用户体验也会很好。
家长,无非是个自家产品的灵魂工程师,老师倒只是个外包的签约工程师。
体现在:
孩子直呼家长的名字,家长不会生气。
家长有需要孩子帮忙的时候,孩子有拒绝的权利。
对于一些不涉及原则的问题,亲子之间可以坐在一起平等的讨论问题。
家长和孩子相互了解彼此的喜好,还能一起发展共同爱好。
体现在:
孩子对于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不视为理所当然;
孩子在面临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能够信任父母给出的人生建议;
孩子在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能够将父母视作自己的依靠;
孩子在懈怠的时候,家长能够提供一定的压力,使孩子维持继续进步的动力。
所以,你们为什么认为像朋友一样平等的父母和像老师一样尊敬的父母是矛盾而不能共存的呢?
过于强调平等,导致家长没有权威,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疲软无力,这属于溺爱型家长。
过于强调权威,导致家庭成员地位严重不平等,可能导致孩子自我的丧失或者招致孩子更极端的反抗,这属于专制型家长。
我们做家长的终其一生,不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吗?
假如教育和引导只允许存在一种模式,我们教育的产物只能是批量生产的机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