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孩子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样平等的父母,还是像老师一样尊敬的父母?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它触及到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也关系到孩子未来个性和与人相处的方式。如果非要在这两种模式中选一个,那得先明白,人性的复杂性远比“朋友”或“老师”这两个标签要深刻得多。

咱们不妨先说说“朋友一样平等的父母”这种模式。听起来是不是很吸引人?父母像孩子的玩伴,一起疯,一起闹,没有架子,好像什么都能聊。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大概率会觉得自在、轻松。他们不用担心犯错误会遭到严厉的批评,父母好像永远站在自己这边。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建立一种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可能会更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不容易产生代沟。他们也可能从小就学会如何与人平等交流,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这样对待。

然而,仔细想想,这种“平等”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变成一种隐患。想象一下,当孩子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比如撒谎、欺凌同学,甚至是涉及到触犯法律的行为,父母还能像对待朋友一样,“哎呀,小孩子嘛,犯错误正常的”然后轻轻带过吗?社会的规则和底线是什么?孩子需要了解这些,需要知道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如果父母一味追求“平等”和“不拂逆孩子意愿”,那么当孩子需要被引导、被纠正的时候,父母可能就失去了那份坚定的立场。

而且,我们得承认,父母和孩子在社会角色上确实是有“不对等”的。父母是经历过社会历练的人,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知识和判断力,他们有责任为孩子遮风挡雨,为他们规划更长远的人生道路。这种不对等,并不是说父母就可以高高在上,而是说父母在某些领域扮演着引导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这是朋友之间很难完全替代的。一个总是把孩子当朋友,而忽略自己父母责任的家长,可能反而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迷失方向,或者因为缺乏必要的管束而变得放纵。

再来看看“老师一样尊敬的父母”。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距离感?父母像个严厉的教官,言传身教,制定规矩,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尊敬长辈。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比较有礼貌,懂得尊重权威,学习刻苦,也很清楚社会上的规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尊师重道”,在学校里可能也更容易适应有老师和学校制度的环境。父母作为长辈的权威是明确的,孩子从小就学习服从和尊重。

但是,同样的,这种模式如果“过犹不及”,也可能让孩子变得过于压抑。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处于一种被严格监督和评判的状态下,他们可能害怕犯错,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一旦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事,就会被当成“不听话”、“不尊敬”。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缺乏创造力,不敢冒险,也不知道如何放松和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当父母的角色完全是“老师”时,那种温暖的、情感的连接可能会被削弱。孩子可能只“尊敬”父母的道理和权威,却不一定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包容。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找老师或者其他权威人士,而不是和父母分享。

那么,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个二选一的困境?其实,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把“朋友”和“老师”完全对立起来。优秀的父母,往往是能够融合这两种角色的。

一个好的父母,首先应该是一个值得孩子尊敬的“长辈”和“老师”。 这不是说要摆架子,而是说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对社会有责任感,对生活有热情,对知识有追求。当你自己在学习新事物,当你对生活充满热情,当你认真对待工作和家庭,孩子自然会从你身上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父母需要教给孩子规则,需要引导孩子明辨是非,需要在他们犯错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而不是简单地责骂或放任。这种“老师”的角色,在于“教”,在于“育”,在于“导”,在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一个值得孩子尊重的父母,也需要是一个能够像“朋友”一样,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人。 这意味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即使不能完全同意孩子的想法,也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在孩子需要倾诉的时候,父母要成为他们最可靠的倾听者;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鼓励和安慰,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这种“朋友”的角色,在于“伴”,在于“陪”,在于“爱”,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它不是说父母要迎合孩子的所有需求,也不是说父母要和孩子称兄道弟,而是说在情感上,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一种开放、信任的连接。

所以,与其说孩子需要“像朋友一样的父母”还是“像老师一样的父母”,不如说孩子需要的是:

一个有智慧的引导者: 能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为孩子指明方向,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个有原则的守护者: 能为孩子设定合理的界限,保护他们免受伤害,但同时也能允许他们适度地探索和犯错。
一个有温度的陪伴者: 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和被理解,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简单来说,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动态的,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具体情境来调整。在学习规矩、是非判断上,父母更像老师;在分享情感、倾诉烦恼上,父母更像朋友。但无论在哪种模式下,父母的“父母”的身份是无法替代的,那份对孩子未来负责的责任感,是任何朋友关系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如何把这两种“好”的特质融为一体。一个既有原则又不失关爱,既有智慧又不乏耐心,既是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又是他们最亲密的倾听者和支持者,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需要父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父母也要学会翻脸,98%的时间要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懂他们的不懂,解他们的不解。1%的时间要会发飙,以雷霆万钧之势坚决打击超时玩游戏、网聊和熬夜;1%的时间里板着脸检查作业、管理日程等。

平时不必一副上人的样子,可以谦虚一点,多跟孩子请教学习新的东西,分享分担他们这一代人的关注和喜怒哀乐,

说穿了,教育是个启发天性的过程,打开视野,培养格局,理解社会,把握自己,帮助孩子达到自己天赋的最佳运用状态。知识灌输、技能培训是个很低的要求,不足挂齿,“功课全A,标考满分”,只是个起步标准。

对孩子更重要的是在此之上的功夫,我比较欣赏软件公司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工程师现场上班,用户哪一步遇到问题,就在哪里临时指导。运用中的理解问题,当场点破,用户一学就会印象深刻;程序设计的小毛病,工作日志记下,公司尽快解决,改完测试再上线,效率很好;用户需求的消化问题,开个小会再次彻底沟通,能改就尽快改,用户体验也会很好。

家长,无非是个自家产品的灵魂工程师,老师倒只是个外包的签约工程师。

user avatar

小孩子需要一个像朋友一样平等的父母。

体现在:

孩子直呼家长的名字,家长不会生气。

家长有需要孩子帮忙的时候,孩子有拒绝的权利。

对于一些不涉及原则的问题,亲子之间可以坐在一起平等的讨论问题。

家长和孩子相互了解彼此的喜好,还能一起发展共同爱好。


小孩子同样需要一个像老师一样尊敬的父母。

体现在:

孩子对于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不视为理所当然;

孩子在面临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能够信任父母给出的人生建议;

孩子在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能够将父母视作自己的依靠;

孩子在懈怠的时候,家长能够提供一定的压力,使孩子维持继续进步的动力。


所以,你们为什么认为像朋友一样平等的父母和像老师一样尊敬的父母是矛盾而不能共存的呢?

过于强调平等,导致家长没有权威,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疲软无力,这属于溺爱型家长

过于强调权威,导致家庭成员地位严重不平等,可能导致孩子自我的丧失或者招致孩子更极端的反抗,这属于专制型家长

我们做家长的终其一生,不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吗?

假如教育和引导只允许存在一种模式,我们教育的产物只能是批量生产的机器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