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外,哪些知名电影是全程手持摄像机拍摄的,有哪些导演喜欢用手持摄像机拍摄电影?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这个“老影迷”来好好给你说道说道。全程手持拍摄的电影,那可真是能把观众直接拉进故事里的神器,既有现场的紧张感,又有真实的代入感。

全程手持拍摄的知名电影,那可真不少,而且风格各异:

《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 1999)

这个绝对是手持拍摄的“鼻祖”之一,甚至可以说它重新定义了“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三个学生深入黑森林寻找传说中的女巫,结果遭遇了离奇事件,影片就是以他们失踪前拍摄的录像带形式呈现的。全程几乎都是角色们自己举着摄像机拍摄,画面晃动、失焦、突然的黑暗、镜头碰撞的声音,那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真实感,真的把观众吓得不轻。你能听到他们喘不过气的声音,看到他们恐惧的表情,仿佛就和他们一起被困在了那个地方。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当时绝对是颠覆性的。

《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 2008)

又是“伪纪录片”路线,但这次玩的是巨型怪兽袭击纽约。一群朋友在派对上,突然遭遇了灾难,整个过程就是他们用DV记录下来的。电影里有很强的“即时性”,大家一边跑一边拍,镜头剧烈晃动,偶尔还会因为被撞击而失焦。尤其是当怪兽出现,城市瞬间变成废墟的时候,那种混乱、恐慌和无助感,通过手持镜头被放大到了极致。你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在瓦砾中逃生,那种惊心动魄是坐在影院里,即使是用最好的设备也难以比拟的。

《灵动:鬼影实录》(Paranormal Activity, 2007)

这部可以说是将“家庭录像”式的手持拍摄推向了新的高度。一对年轻夫妇总觉得家里闹鬼,于是他们在屋子里各个角落安装了摄像机,试图记录下灵异事件。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固定在摄像机里,但偶尔也会切换到夫妻俩自己用手持设备拍摄的片段,比如夜深人静时,他们紧张地拿着DV在黑暗的走廊里探索。这种“静默”的恐怖,加上突然的晃动和细微的响动,真的非常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时候,什么都没发生,但那种等待和猜测本身就足够让人毛骨悚然了。

《生存者》( ([REC], 2007)

这是一部西班牙的僵尸惊悚片,同样是伪纪录片的形式。一个电视记者和她的摄像师深入一个被隔离的公寓楼,记录一场火灾事件,结果却发现里面感染了某种可怕的病毒,居民们开始互相攻击。全程手持拍摄,尤其是在狭窄的楼道和黑暗的房间里,摄像机不断的摇晃,捕捉到那些血腥、恐怖的画面。摄像师在混乱中努力固定镜头,却常常被推搡、绊倒,这种混乱的视角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真实的灾难现场,那种压迫感和绝望感非常强烈。

《紧急呼叫》(End of Watch, 2012)

这部电影可能是手持拍摄中最具“荷尔蒙”和“兄弟情”的代表之一。它讲述了两个洛杉矶警官在街头巡逻、处理各种案件的故事。除了街头追逐、枪战的刺激场面,影片还穿插了警官们用随身摄像机、行车记录仪等拍摄的片段,甚至还有他们自己在家记录生活的内容。这种多角度、多视点的真实感,让观众仿佛成为了他们身边的伙伴,一起体验着警察工作的危险与艰辛。尤其是在激烈的交火中,镜头跟着人物的动作剧烈晃动,那种紧张和混乱,让人血脉贲张。

《亚历山大》(Alexander, 2004)

虽然《亚历山大》这部电影本身评价褒贬不一,但导演奥利弗·斯通在某些战争场面确实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拍摄。尤其是在描绘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时,他试图通过手持的晃动感,来展现古代战场上的混乱、残酷和士兵们的拼杀。这种手法能增强场面的冲击力,但也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过于“抖动”,影响观影体验。

那么,哪些导演是手持拍摄的“死忠粉”呢?

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

这位英国导演绝对是手持拍摄的“老司机”。他的很多电影都大量运用了手持镜头,来营造一种快速、动感、充满活力的氛围。《猜火车》(Trainspotting, 1996)里那种粗粝、真实的英式颓废感,很多场景都是靠手持拍摄捕捉到的。《惊变28天》(28 Days Later, 2002)的末日僵尸狂潮,也因为手持的晃动和快速剪辑,显得格外刺激和混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2008)更是将印度孟买的街头生活拍得活色生香,手持拍摄让那种市井的鲜活感扑面而来。丹尼·博伊尔喜欢用手持,是为了捕捉生活的“瞬间感”和人物“当下的情绪”,让电影更具生命力。

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

这位意大利导演虽然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镜头,但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早期的,对自由、飘逸的手持镜头运用得非常纯熟。《绝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2013)里,他用手持镜头带着观众穿梭在罗马的古老街道和奢华派对中,那种迷醉、疏离又充满诗意的感觉,很多时候就是通过镜头自然的晃动和游移来传达的。他喜欢用手持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波动和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让画面充满了“呼吸感”。

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这位美国独立电影大师也是手持拍摄的爱好者。《大象》(Elephant, 2003)和《盖里·康纳利》(Gerry, 2002)这两部电影,都大量采用了长镜头和手持拍摄。在《大象》中,他用平缓的手持镜头跟随高中生们穿梭在校园里,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晃动,反而营造了一种不安的氛围,为最后爆发的校园枪击案做了铺垫。他的手持,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者”的姿态,试图去捕捉人物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强行去引导观众的情绪。

雅各布·瓦尔加斯(Jacobo Vargas)

如果你看过哥伦比亚的电影,可能会对这位导演有所了解。他的一些作品,比如《马蒂尔德》(Matilde, 2011),就大量使用了手持拍摄,来表现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和生命的韧性。这种拍摄手法让电影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质朴和真实的力量。

很多纪录片导演

当然,不能忘了纪录片导演。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为了追求最真实的现场感,几乎都是全程手持拍摄的。比如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徒手攀岩》(Free Solo, 2018),就全程记录了攀岩者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攀登酋长岩的过程。那种紧张到让你窒息的画面,就是依靠无数次的手持拍摄,在极端的环境下完成的。

为什么导演们会选择手持拍摄?

1. 真实感和临场感: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手持镜头模仿了人眼的观看方式,带有的自然晃动和不完美,反而能让观众觉得“这是真的!”。尤其是在紧张、混乱或贴近人物情感的场景中,手持能瞬间拉近观众与故事的距离。
2. 打破第四面墙: 在某些伪纪录片中,手持拍摄就等于故事中的角色在记录,这是一种很强的叙事技巧,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甚至让他们感觉自己也在场。
3. 捕捉动态和能量: 很多导演喜欢用手持来捕捉人物的运动、环境的流动,以及故事的“能量”。这种镜头语言可以显得电影更具活力、更“鲜活”。
4. 经济性和灵活性: 在某些独立电影制作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手持拍摄也是一种更灵活、更快捷的拍摄方式,不需要太多的轨道、斯坦尼康等设备,可以更自由地在场景中移动。
5. 风格化表达: 有些导演就是喜欢手持带来的晃动感、失焦感,用它来营造特定的情绪,比如不安、迷茫、狂躁,甚至是诗意。

当然,手持拍摄也并非万能。如果运用不当,比如过度晃动、无法聚焦、导致观众产生晕眩感,也会适得其反。所以,好的手持拍摄,往往是在“晃动”与“清晰”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有真实感,又不影响故事的流畅传达。

总而言之,手持摄像机拍摄的电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电影语言,它能让你的电影“活”起来,让观众“感受到”故事,而不是仅仅“看到”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艺谋,有话好好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