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一法学新生平时花大量时间用“幕布”做思维导图,这样学会不会本末倒置?

回答
对于大一法学新生来说,花大量时间用“幕布”(通常指幕布减压、幕布思维导图等工具)来制作思维导图,是否会本末倒置,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简单来说,既可能有用,也可能存在风险。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个工具,以及它是否真正服务于学习目标。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幕布”及其思维导图的优势与潜在价值

首先,我们要理解“幕布”作为思维导图工具的特性,以及它在学习中的潜在价值:

结构化与可视化: 幕布擅长将信息以层级化的方式呈现,非常适合梳理复杂的法律概念、法条关系、案例分析框架等。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信息整合与提炼: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思考、筛选、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过程。这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找出核心概念、关键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记忆与复习: 清晰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并在复习时提供一个高效的导航。一个结构良好的思维导图比零散的笔记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回忆。
问题导向: 有经验的学生可能会利用思维导图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梳理法律适用的步骤、或者构思论文的论证思路。
工具的易用性与效率: 相较于手绘,电子版的思维导图工具如幕布,在修改、排版、分享等方面通常更有效率,也更容易保持整洁。

2. “本末倒置”的可能性分析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幕布”和思维导图也可能导致“本末倒置”:

过度追求美观与形式:
“精雕细琢”的陷阱: 学生可能花费过多时间在调整节点颜色、字体、布局上,将注意力从理解内容转移到美化形式上。这就像是花了很多力气把书的书皮做得漂亮,但内容都没读懂。
完美主义的阻碍: 追求思维导图的“完美”,可能导致学生迟迟无法完成,或者因为一点小的不满意就反复修改,阻碍了学习的进度。
被动接受与照搬照抄:
“复印机”式学习: 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将教材或老师讲的内容,按照层级关系输入到幕布中,而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和理解。这种方式只是信息的搬运工,而非学习的生产者。
缺乏批判性思维: 法律学习需要批判性地分析观点、法条和判例。如果只是被动地将现有的信息组织起来,而没有主动质疑、比较、深入探究,那么思维导图就失去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
过度依赖工具: 建立思维导图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学生过于依赖幕布来“组织”知识,而忽略了对基础概念、核心法条的深入记忆和理解,一旦考试题目不提供框架,或者需要灵活运用时,就可能出现问题。
支离破碎的理解: 即使构建了复杂的思维导图,但如果每个节点背后的含义都模糊不清,或者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那么这个导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效率低下与时间浪费:
投入产出比失衡: 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制作精美的思维导图上,但最终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不如花同样时间去阅读、思考、做题来得有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反面: 过度沉迷于选择和使用工具的细节,而忽视了工具本身的价值——辅助学习和思考。

3. 如何避免“本末倒置”,让幕布思维导图成为学习的助力?

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目标,以理解和掌握知识为核心,将幕布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明确学习目的:
为什么要做思维导图? 是为了梳理某个章节的结构?理解某个复杂概念的内涵?分析一个案例的逻辑链条?还是为了考试复习?明确目的才能指导行动。
优先保证对内容的理解: 在使用幕布之前,至少要对该章节或概念有一个初步的阅读和理解。不要指望思维导图能帮你“顿悟”。
主动思考与加工:
用自己的话概括: 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和概括信息,而不是直接复制粘贴。这能迫使你思考内容的含义。
建立多重联系: 尝试将不同章节、不同法条、不同案例之间的联系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法律是一个体系,建立联系至关重要。
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在导图中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产生的疑问,或者自己的一些初步想法,这有助于后续的深入学习和提问。
控制投入时间与精力:
设定时间限制: 对制作一个思维导图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限制,避免过度追求完美。学会“够用就好”。
形式为内容服务: 导图的清晰和逻辑性更重要,而不是华丽的装饰。简洁明了的结构往往更能突出核心。
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策略: 刚接触一个新概念时,先以理解为主,可以做简单的笔记或简易导图;在复习阶段,可以花更多时间制作更精细的导图来梳理整体框架。
注重主动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思维导图不是万能药: 不要只依赖思维导图。要结合阅读教材、听讲座、做习题、参与讨论、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等多种学习方式。
将思维导图用于实践:
案例分析: 尝试用幕布梳理案例的事实、争议焦点、裁判理由等。
法条梳理: 将一个法律部门(如刑法)的核心法条、构成要件、责任形式等用思维导图串联起来。
理论框架: 梳理某个学派的观点、某个理论的演变过程等。
口述与讲解: 做完思维导图后,尝试用导图为提纲,用自己的语言讲解一遍。这是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的有效方法。
适时反思和调整:
评估导图的有效性: 问问自己,这个思维导图是否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了内容?是否提高了复习效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反思使用方法。
避免形成习惯性依赖: 偶尔尝试不使用幕布,只用纸笔或者纯粹的思考来梳理知识,看看效果如何。

4. 法学学习的特殊性与思维导图的关系

法学学习的特点在于:

逻辑性极强: 法条之间、概念之间、案例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思维导图恰好能帮助梳理这种逻辑。
体系性要求高: 法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需要建立整体的认知框架。思维导图是构建体系化知识的有效工具。
解释与适用能力是核心: 法学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解释和运用法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构建分析问题的框架,但最终的解释和适用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案例分析与推理: 法学学习离不开案例分析,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思维导图可以辅助构建案例分析的逻辑结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思维导图,包括使用幕布来制作,是能够有效辅助法学学习的,特别是在梳理体系、理解逻辑、分析案例方面。

结论

总而言之,大一法学新生花大量时间用“幕布”做思维导图,是否本末倒置,关键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者的心态和方法。

如果学生能够:

以理解和掌握知识为核心目标。
将思维导图作为主动思考和整合信息的工具。
避免过度追求形式美观和完美主义。
结合其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那么,幕布思维导图将是他们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能够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法律体系,更高效地掌握知识。

反之,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录入信息,将心思过多花在工具的使用细节和导图的外观上,而忽略了内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那么“花大量时间用幕布做思维导图”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本末倒置,阻碍了真正的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

所以,建议这位新生: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确保幕布思维导图是在为你的理解和进步服务,而不是在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却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工具上来说,思维导图就不适合用来知识整理。

好的思维导图应该是信息量有限的,一眼可得的。它的工具特性使它只适合用作思维发散与头脑风暴的时候用,不适合用来记大块的知识。

一个思维导图几千个字堆在一起,识字都费劲。

记课堂和读书学习笔记还是用个大纲式软件就好,配合HQA笔记法,易懂又易记。

user avatar

谢邀。我没有做过思维导图,但我认为你现在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

根本的问题在于,你不知道、也没有办法判断你记下来的这些内容,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的思维导图最顶上一行写的是:“法:Jus、Drait、Recht的含义是……”。且不说这句话本身的内容是否准确,我可以百分百保证,这句话对于你未来的法律学习没有任何价值;你所在的法学院从老师到学生,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在乎这句话的含义。所以题主整理和记忆这句话纯粹就是在浪费时间。只不过我受过几年专业教育、从事过法律职业、碰巧还对法理学有点兴趣,所以才有把握说这句话。但是对于大一刚开始法律学习的学生来说,肯定没法作出判断。

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有一个极其根本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围绕考纲和课本开展的,教科书里也没什么废话;但是大学教育并不存在特定的范围和标准的答案,所以教科书上写的、老师上课说的很有可能是废话,甚至有可能整门课程或者某个老师说的所有东西都是错话和废话。大学学习不能拘泥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手中的教材和老师上课的内容。我们再说得直白点,法学导论和宪法恰好是两门最没有价值的课程。从司法实践的现实角度,这两门课完全没有实际用处;而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大一的课程又太过浅显。

于是这里有个悖论:“我”不学习又怎么知道学的东西不靠谱或者没用呢?我的个人建议是超越课程设置和教科书,进行自主学习。在入门之初更加侧重广泛的阅读,以积累对某一领域的总体性印象,而非深究具体的技术细节。而且在大一阶段,我甚至建议不怎么需要学习法学,而是把时间花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之上,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了解这些学科在研究什么问题、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如何呈现和讨论研究结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