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梦,标准读音是 mèng,为什么很多歌手唱出来的是 mòng?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并且触及了语言演变和流行文化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确实,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学标准,“梦”的标准读音是 mèng,声母 m,韵母 eng,声调是去声。但是,在很多歌曲中,我们确实会听到歌手将“梦”读作 mòng,或者接近这个音。

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 方言和语音的融合:

南方官话的痕迹: 普通话是在明清官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受到了全国各地方言的影响。中国南方一些官话变体,以及一些有影响力的方言(如吴语、部分江淮官话等),在某些韵母上存在与北方官话不同的特点。
ong/eng 的混淆或弱化: 在一些南方方言中,ong 和 eng 的区分并不像北方官话那样清晰,或者存在相互影响。当这些方言的说话者说普通话时,这种语音习惯可能会带入,导致 eng 读得更接近 ong。
“梦”字在某些方言中的读音: 虽然我们这里谈论的是普通话标准读音,但要知道,一个字在不同方言中的读音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如粤语区、吴语区等)在说普通话时,他们习惯的方言发音会影响到他们的普通话发音,而这些发音又被模仿和传播,就可能导致流行读音的变化。

语音演变和趋向: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语音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某些时期,一些音素的读音可能会发生整体性的偏移。虽然“梦”的标准读音是 mèng,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eng 韵母的发音可能会略微向前靠拢,或者声母与韵母的结合方式产生微小变化,听起来就更像 mòng。

2. 歌唱艺术的需要(“破音”或“变音”):

这是最常见也最主要的解释原因。歌手在演唱时,常常会为了艺术效果而对字词的读音进行一些调整,这被称为“破音”、“变音”或“咬字处理”。

为了旋律和节奏: 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是固定且具有约束力的。有些时候,严格按照标准读音来演唱,可能与旋律的音高、节奏的长度不匹配。
音长和拖音: eng 的尾音相对来说可能比 ong 更“短促”或“平缓”。而 ong 的鼻音尾音“ng”可以更好地拉长,并且在发音时口腔的形状和振动感也更适合作为旋律中的长音或拖音。歌手可能会选择 mòng 的发音,来获得更圆润、更饱满、更具延展性的歌声音效,以更好地契合旋律。
音调的配合: 某些音调的旋律段落,可能听起来与 mòng 的发音更为贴合,或者能产生更好的共鸣。

情感的表达: 不同的发音方式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色彩。
更显深情或忧伤: mòng 的发音,尤其是尾音的鼻音,可能会给人一种更沉、更厚重、更含蓄的感觉,这有时能更好地表达歌曲中的忧伤、思念或深情。
更富张力: 在某些高潮部分,mòng 的发音也可能因为其共鸣的特点,显得更有张力或力量感。

音韵和美感:
声韵的和谐: 歌手会追求字词在整句歌词中的声韵搭配。如果歌曲的其他字词以 ong 或类似的鼻韵母结尾,那么将“梦”读成 mòng,可能使得整句话的音韵听起来更加和谐、流畅。
个人风格和习惯: 很多歌手有自己独特的咬字习惯和艺术风格,他们可能会在不影响整体理解的前提下,对个别字的读音进行微调,以形成个人特色。

3. 模仿和约定俗成: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如果某个有影响力的歌手在歌曲中将“梦”唱作 mòng,并且获得广泛认可,那么其他歌手可能会模仿,久而久之,这种读音就可能在流行歌曲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唱法。
流行文化的传播: 歌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一种在歌曲中流行的读音,即使不符合标准,也可能通过大量的听众和模仿者得到强化。

4. 声学上的细微差异和感知:

人的听觉并非绝对精确: 人类听觉对语音的感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声波经过耳朵和大脑处理后的结果。eng 和 ong 在发音时,舌位、口型和鼻腔共鸣都有区别,但这种区别并非总是被所有听者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感知,尤其是在复杂的音乐环境中。
背景音乐和混音: 在歌曲中,人声往往伴随着复杂的乐器伴奏和混音效果。这些背景因素可能会对人声的清晰度和音色产生影响,使得某些细微的语音差异被掩盖或改变,听起来就更偏向 mòng。

总结来说,歌手将“梦”读作 mòng 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服务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是一种有意的艺术处理。 虽然这不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标准,但在歌唱艺术中,这种“破音”或“变音”是常见的,也是被大众所接受的。它体现了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性以及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你可以在听歌时留意一下,是否是某个特定类型的歌曲,或者某个特定风格的歌手更倾向于这种唱法。这会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直观的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川川中地区也读mong啊。。

你做mong嘛!这个做,读成“zu”。

顺便说一句,我的老家,四川遂宁。

把普通话能踩的坑全部踩完了。

hf不分,ln不分,en,eng不分,z,zh,c,ch不分……而且啥都要带儿化音。。。

我就没见过比我老家那边更粗暴的川普。。。

user avatar

这主要是个声乐问题,而非不是方言口音的问题。

普通话标准的歌手唱歌也这样。学声乐就会知道,唱歌不能照搬说话的发音,按照普通话里的元音发音唱歌很容易变成大白嗓。

唱歌时要充分利用发声腔的共振、同时保持气息顺畅。口腔张大且略变圆唇、同时舌位压到下面和后面,这样可以增大口腔内共振体积,使口腔中的低频泛音成分增加,从而带动低频的胸腔共振;同时气流通道变宽,更容易送气。

反之,比如你正常说 “一” ,然后保持这个口型和舌位不动唱个高音,就是典型的夹着嗓子唱歌。不仅难以产生胸腔共振,舌头和上颚之间的窄通道也会使送气非常不顺畅。

eng 中 e 的发音(不算鼻音化的细节)是中后不圆唇元音 [ɤ̞],“中” 指的是竖直方向舌位处于中间,“后” 指的是前后方向舌位处于后面。

所以唱歌时 e 会从中后不圆唇元音 [ɤ̞] 变为半开后不圆唇元音 [ʌ]、开后不圆唇元音 [ɑ](准确地说是它们稍带圆唇化、舌根后移的变体),这就是题主听到的现象。(和 ong 没关系,ong 的 o 是嘴几乎没张开的次闭后圆唇元音 [ʊ],唱歌的时候也会朝开口更大的 [o] [o̞] [ɔ] 转变。

辅音在唱歌时也有类似的转变:比如 “湖” 字的辅音 h 是 [xʷ] (ʷ代表圆唇化,可以忽略),发声方式是舌根抵住软腭,气流通过时产生擦音,这会阻碍唱歌时的气息。所以唱歌时 “湖” 字的辅音可以唱为 [h],发音像英语 who 一样。


评论区有人偏不信,认为就是方言中古音的问题。查证的过程中找到一些视频资料。

“风”字是古音中的唇音 f 接合口音的例子,现代方言中有所体现;
“的”、“铮”则不是,古音并不带有类似 o 的发音。

如果歌手演唱这三个字的 e 发音不同,则说明这位歌手受方言影响而这样发音;
如果演唱这三个字 e 发音相似,则说明这是声乐的通用唱法。

下面这段视频中 00:25 风,00:28 的,2:00 铮 三个字,都是一模一样、与普通话 e 发音显著不同的明显的开口音,证实后者才是正确的。

user avatar

出现这种区别的字集中于古韵中的「通摄合口字」,这些字在今天普通话读音上的分布规律是,唇音念eng,非唇音念ong。

其中,本来是合口、但现在念eng的,属于中古以来「由合变开」的一类显著音变。

事实上,今天普通话中许多以 b、p、m、f 等唇音为声母的开口字,在古代都是念合口的,诸如「杯妹盆门半」等,本来都有 u 介音。特别是,f 声母字,中古全是合口,这是因为轻唇 f 的产生条件就是重唇的合口三等字,但发展至今,除了「夫扶拂」等少数字以外,几乎全变成了开口。此外,l、n声母的字,如「雷内」等,也由合口变为了开口。

具体到当前问题,梦,在《广韵》时代,本就属通摄合口三等字,现在一些地方仍读如合口,可以视为一种存古现象。

user avatar

既然是“梦”,就得唱得轻盈一点,随意一点,洒脱一点,晶莹剔透一点,虚无缥缈一点,肆意妄为一点。

所以不能把气息太往鼻腔推,虽然这样的发音准确,但唱出来就特别像懵逼的“懵”。

大家可以试一下,“我的梦”和“卧得懵”的差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