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3000块可以请一个大学生,却请不了一个农民工?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劳动价值、技能要求、社会认同、生活成本、议价能力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虽然用“请”字来形容不太准确,但可以理解为“雇佣”或“获得其服务”。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公平但背后有其逻辑的现象:

1. 劳动价值与技能门槛的差异:

大学生(更准确地说是具有某些特定技能的大学生):
知识与技能的积累: 大学生通常经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掌握了特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比如编程、设计、数据分析、市场营销、法律、金融等等。这些技能往往是企业需要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
学习能力与适应性: 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即使在初始阶段没有直接匹配的经验,也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是企业愿意为之投资的原因。
“脑力劳动”的属性: 许多大学生提供的服务属于脑力劳动范畴,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智力投入、创造性产出和知识产权方面,这些往往被认为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稀缺性: 尽管大学生数量庞大,但掌握特定高技能的大学生仍然是相对稀缺的,市场对这些人才的需求也更大,自然推高了其价格。

农民工:
技能门槛较低(普遍认知): 许多农民工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岗位,如建筑工人、搬运工、清洁工等。这些岗位对初始的知识和技能门槛相对较低,更多依赖于体力、经验和技巧的积累。
“体力劳动”的属性: 体力劳动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劳动者的身体付出、时间和强度上,其价值的衡量标准相对直接,也容易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技能的同质化与市场饱和: 很多农民工的技能相对同质化,市场上这类劳动力的供给量往往大于需求,导致议价能力较低。
非正式就业与保障不全: 很多农民工处于非正式就业状态,缺乏完善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和法律保障,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并且其劳动价值的体现也不如正式工那样清晰和稳定。

2. 社会认同与价值评估体系:

教育背景的“通行证”: 在现代社会,大学学历往往被视为一种“通行证”,代表着一定的学习能力、素质和潜力。企业愿意为这个“通行证”支付一定的溢价,是因为他们相信其背后蕴含的价值。
对知识和技能的普遍尊重: 社会普遍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给予更高的尊重和评价,这会体现在其劳动报酬上。
对体力劳动的价值低估: 尽管体力劳动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存在对体力劳动价值的低估现象,认为“出卖劳力”的价值不如“出卖智力”高。

3. 生活成本与消费能力:

大城市生活成本: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而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房租、交通、餐饮等)普遍较高。3000元的月薪在许多大城市是难以支撑基本生活的,这促使他们寻求更高的薪资水平,或者说,3000元不足以“请”到一个能在大城市独立生活并继续发展的大学生。
农民工的消费模式: 部分农民工可能在老家有负担,或者在城市中生活方式相对简单,对消费的需求可能相对较低。因此,即使是3000元的收入,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已经能满足一部分基本生活需求,或者他们可以接受与大学生的不同消费水平。

4. 供需关系与议价能力:

高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 许多特定领域的大学生,其掌握的技能正是市场迫切需要的,但供给量不足,导致他们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低技能劳动力的供大于求: 相对而言,许多农民工从事的岗位供给大于需求,使得雇主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劳动者议价能力较弱。

5. 雇佣关系的性质与期望:

对大学生的期望: 雇主雇佣一名大学生,往往期望他们能带来创新、解决复杂问题、参与项目研发等,期望的是长期的价值贡献和潜在的成长性。
对农民工的期望: 雇佣农民工,更多的是期望他们完成具体的、可量化的任务,如砌砖、搬运等。期望的更多是劳动力的直接输出。

举个例子:

请一位掌握了Python编程技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他可以为你写一段自动化脚本,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开发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解决你的一个具体业务痛点。他的劳动价值体现在他的代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上,3000元可能不足以吸引到有一定基础且有潜力的毕业生,他们可能期望更高的起薪来匹配他们的学习投入和未来发展。
请一位农民工来搬家或做基础的体力劳动: 他可以为你搬运重物,完成一些基础的体力劳动。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体力付出和时间上。3000元的月薪对于许多从事这类工作的农民工来说,可能已经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尤其是在他们可能还享有其他社会支持(如老家有住房、家庭支持等)的情况下。

总结来说,之所以出现“3000块可以请一个大学生,却请不了一个农民工”的说法,是因为:

大学生的价值被更多地体现在其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潜力上,这些被认为是高附加值的。
农民工的价值更多地被体现在其体力付出和完成具体任务上,这些岗位的技能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供给充足,导致议价能力较弱。
社会价值评估体系、生活成本、供需关系以及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期望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这种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是一种概括性、非绝对性的描述。现实中,并非所有大学生都能获得高薪,也有很多农民工因为掌握了稀缺的特殊技能(如技术精湛的瓦工、电焊工等)而获得较高的报酬。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劳动价值认识的深化,对体力劳动者的价值认可也在逐步提升。但这句俗语,很好地反映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基于教育背景和技能水平的价值差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十分看重知识的壁垒价值,却忽视了经验和技术的壁垒价值。但在真实的世界中,知识与技术其实是等价的,甚至技术的价值要高于知识。只不过,从小到大习惯了靠做题来完成打怪升级的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在坦克的制造中,火控系统该如何设计、履带该采用什么样的钢材等问题,确实需要科班出生的专家进行反复的研究与改进。没有他们,坦克是造不出来的。

但是,无论是给炮管车膛线,还是热轧装甲,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完成。这些工人或许没有什么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他们几十年的经验以及成千上万根炮管练出来的手感,却也是那些专家们所不具备的。没有这些工人,坦克也不过就是计算机建模里的一堆数据而已。

再比如说,很多年龄比较大的医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是看一些日常疾病的能力远高于那些刚工作的博士。这是因为他们看的病人多,对于一些疾病可以有更简单、更灵活的处理方式,而不必像那些新医生一样拘泥于教科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发病时愿意去看年龄大些的医生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现实中来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工其实都还拿不到3000的工资。不信你去看看二三线城市以下的餐馆、KTV、宾馆等行业,大量地方开出的工资也就是3000左右甚至更低。能拿到3000以上的,要么是技术工种——比如木匠、泥瓦匠、电工这些,要么是下苦力的工种。前者的工资高是因为有不可替代的经验,后者则是对重体力劳动可能导致的“风险”的补偿。

拿我自己家的亲戚来说,我的表弟当年在中专读的是电力类的专业,毕业后就做了电工。虽然他学历不高,但十几年的工作下来,人家的经验相当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绝对远超过大多数的电力专业的本科应届生。现在他在广州打工,每月差不多八九千的工资,但是公司包吃住,还有一些额外的补贴。也就是说,他每月攒八千块钱的是绝对没问题的。

而我的舅舅,当年中学毕业就去当兵了,也没学什么技术,所以现在只能在工地上做一些力气活。但是他能撑得住,每天也有300的工资,工地也管饭。他的话,每个月也能攒六七千——在我们当地的县城,这个收入也还算相当不错了。

我爸作为有几十年工龄的老公务员,工资跟他们也差不多。但在我爸看来,这也很正常——我的表弟有技术,我爸干不来,我的舅舅下苦力,我爸也撑不住。跟他们俩相比,我爸说他自己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坐着,虽然也在干活,但风吹不到、雨淋不着,请假、看病什么的也都方便。拿这些工资,也很不错了。

而跟我的弟弟比,大学生拿3000的工资就再正常不过。你找一个电力专业的本科生,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布线,他们可以玩得转,但你要是给他们找个毛坯房,让他们去布线,他们肯定玩不转——因为后者不仅要懂电,还得有一身装修的本事,知道怎么样给墙开洞、怎么做防水等等。但如果这个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愿意去把这些技能学会,那么具备了更多专业知识的他,能拿到的工资肯定也比我的弟弟要高。

总而言之,农民工能拿到高工资,要么是不稳定+风险高,要么是有技术、有经验。前者不怎么体面,大学生看不上,后者则需要多年的练习,难度其实更高——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基本掌握一个行业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但却无法在一两月之内获得别人几年甚至十几年练出来的技术。

在这个角度上,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真想要挣到钱,其实核心并不在于把专业课考得有多高,而是如何在专业里练出别人没有的“技术”。所谓的“做题家”,真正的困境其实就在于只知道“做题”,而不明白做题是形不成技术壁垒的。在《亮剑》里,论做题,常乃超胜过李云龙百倍,但真到了战场上,李云龙的价值则要胜过十个常乃超。李云龙之所以是领导们的宝贝疙瘩,也不是因为他会做题,而是因为他会打仗。

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在入学第一年就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按照这个方向去接触社会,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按照目标去努力,等到毕业的时候找不到月薪过万的工作,那就是个笑话。

user avatar

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老挝,柬埔寨之类地方的大学生,3000块足矣。

”农民工“特指中国的农民进城务工者,中国的人均GDP高于以上国家,也传导到农民工,所以3000块请不了。

同理,为什么1万能请到中国的大学生,却连请个美国黑叔叔给你送快递或者开车之类都请不到。一个道理。

user avatar

由于人力资本的变现模式差异决定了终生收入曲线类型不同,大学生是对数曲线,农民工是抛物线。

user avatar

再重复亿遍我的工资收入换算等式。在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中:

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应当相当于脑力劳动基层管理者的劳动所得。换算到体制外相当于小组长,换算到体制内相当于副科到正科。

重体力劳动者以及在危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应当相当于脑力劳动中层管理者的劳动所得。换算到体制外相当于部门主管,换算到体制内相当于正科到副处。

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知识分子总供给相对不足,基础劳动力总供给严重过剩,导致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所得严重畸低,知识分子的期望社会地位畸形偏高,这是不可持续的,迟早要收敛回来。顶风冒雪牺牲健康出苦大力的汉子,他们的收入本来就应该比坐办公室的你高,他们的收入应该跟你的领导相当。

农民工收入比大学生高?高就对了。人家那么辛苦,凭什么比你低。

user avatar

当然是因为大学生有梦想啊。

纽约这里,2500美元一个月可以请到一个非野鸡大学毕业的应届MBA,但是这个价请不到端盘子的(算进小费的话)。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未来收入的增长都是有着不同程度的预期的,很多都认为自己是拥有舒适收入增长曲线的,并不觉得自己是受五千块定律禁锢的群体,所以一开始拿三千块根本不算什么。

多年前不是有一篇鸡汤文的标题就这么说吗?“即使月薪两千,也要有月薪两万的范儿!”

这鸡汤文告诉大学生们,即使月薪两千,也要让自己体现出月薪两万的价值,这样才能快速涨到月薪两万!

那很多月薪三千的大学生愿意做这些工作,完全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有那么一份执着,觉得自己未来即使拿不到月薪三万,打个六折总还是有的吧?

所以,只要老板饼画得好,不愁没有月薪三千的卖力大学生来!

而蓝领打工群体呢?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换取报酬,未来并不会有太多的涨幅,干多少拿多少,现在的价钱不合适就肯定不会干,这一块实在是很难画饼啊!只能就事论事,按行情价结算。

user avatar

因为这3000元,是一块板。

农民工的天花板,大学生的起跳板。

同样一块板,踩在脚底和顶在头上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user avatar

3000元有点夸张,但是不得不说,大学生比农民工更容易被压价。

大学生缺乏对钱的概念,信息不对称和单打独斗,这三条导致议价能力极其低下。

首先,大学生本身对钱的概念就很差。为啥?你自己想想从小学到大学,课堂上到底谈论过几次钱的事?天天仁义礼智信,为社会主义发光发热。为自己赚钱买车买房?小时候老师问你人生理想,你会这么答么?经济、金融、商科的学生大概是最早一批系统性学习货币、财富相关知识的人了,但即使是这些学生,上课学的也是高大上的内容。从GDP到证券银行学再到会计分录,老师讲的都是口沫横飞,怎么让学生奔小康?谁讲这些,太没追求了。

长期接受这种教育,又拿着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在象牙塔里,除非家庭真的困难,很早承受经济压力,否则大学生毕业时根本就不太能意识到钱的重要性,还是一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壮志。

农民工呢?钱是真的要拿来养家糊口的,早进入社会意味着更早认识到钱的重要性。阳春白雪地说那么多,兜里没钱啥也没有,况且周围也没有那之乎者也的环境,一帮糙老爷们吃着工地的烂饭,睡在充斥身体气味的工棚里为的啥?不给钱扯淡呢吗?

大学生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成为社会人?就是从可以大方谈钱开始。追求可以崇高,但钱必须算清楚。

其次,就算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大学生依然难逃被压价的厄运。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且找工作单打独斗。

本来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值多少钱就近乎一无所知。你是商科学士、工科硕士,有什么用呢?柜员的活干不过高中学历的老柜员,账目也做不过大专学历的老会计,你说你有啥价值?然后再告诉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工作就算好的,等等等等。

大学生有价值吗?当然有。但是这个价值是需要你在社会中完成定位,将知识转化成价值。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在完成之前你就是不知道自己值多少钱。

农民工呢?我是混凝土工/钢筋工/砌筑工,我这个工种什么价格,市场上都有。他干一年值多少钱,他自己很清楚,你想画饼蒙事,不好使。

而最后的希望,也因为找工作的单打独斗被熄灭了。农民工本身就抱团,一个村一个县来的人凑在一起,老乡群里先期到达的给介绍活。小团体之间的撕扯肯定免不了,但是缩小到一个足够小的范围,总会形成合力。

什么时候见过几个大学生抱团一起去应聘的?有个稍微好点的职位,都要防着别人来抢——985的未必担心二本,但他一定害怕他同班同学,毕竟这两人同质化太严重。

一放不下书生意气,二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三还没有抱团取暖的机制。大学生被压价,也是不意外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