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每亩地种粮食一年只收入800,打工一个月可以赚3000?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人外出打工能赚到比种地高得多的收入时。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咱们得明白,800块钱一亩地的收入,这个数字确实是偏低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年代。咱们平常说的“亩产”或者“收益”,那可不单单是把粮食卖掉后拿到的钱,里面还有很多成本需要扣除。

种地,它可不是“把种子扔地里,等收获就行”这么简单。

1. 成本,成本,还是成本!
种子钱: 别以为种子很便宜。优质的种子,特别是经过改良的、抗病虫害、产量高的品种,价格都不菲。算下来,每亩地光是种子都要不少钱。
化肥、农药: 为了追求产量和品质,化肥是必需品,而且现在农民越来越注重科学施肥,什么氮肥、磷肥、钾肥,根据土壤情况和作物需求来搭配,价格也不低。农药也是一样,为了防治病虫害,保障收成,农药的使用是避免不了的,虽然现在提倡绿色环保,但成本依然很高。
农机作业: 耕地、播种、插秧、除草、喷药、收割,这些环节都需要农机。不是说自家有拖拉机就免费了,农机的购买、维修、燃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很多地方现在都是请专业农机合作社来干,服务费也不便宜。
水费(灌溉费): 如果靠天吃饭,那旱涝保收是奢望。遇到干旱天气,灌溉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关键生长期,水费也是成本。
人工费(如果雇佣): 很多时候,虽然是“种地”,但很多活儿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干完的,特别是大面积种植,雇佣工人是常有的事。收割、拔草、施肥,这些人工费加起来也是一笔大数目。
土地租金(如果不是自家地): 很多农民种的地,是租来的。每亩地每年都要支付租金,这个成本也是算在总成本里的。
其他杂费: 比如农田的维护、修整,还有一些不可预见的损耗等。

把这些成本一算,你会发现,800块钱一亩地的“收入”,很可能只是“纯利润”很少,甚至连本钱都快打平了。

2. 粮食价格的“天花板”
市场波动: 粮食的价格不像打工工资那样固定,它受市场供需关系、国家政策、国际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很大。丰收年,大家粮食都多,价格自然就上不去;歉收年,价格可能会高一点,但收成也少了。
中间环节: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中间有很多环节,收购商、运输、加工、销售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赚钱,最终到农民手里的钱,就被层层剥削了,尤其是当农民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时。
品种和品质: 不同的粮食品种,价格也不同。普通的水稻、小麦,价格相对固定;而一些特种品种、绿色有机食品,价格会高很多,但种植难度和成本也可能更高。

3. 种植的“低效率”和“单一化”
技术水平: 很多农民的种植技术停留在传统层面,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比如科学施肥、病虫害精准防治、节水灌溉等。这样一来,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品质就难以提升。
缺乏规模: 很多家庭耕种的土地面积并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购买农资、使用农机、销售产品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单一种植: 很多农民只种一两种粮食作物,这不仅风险大(如果当季作物出现问题,全年就没收入了),而且也错失了通过种植经济作物、特色作物来提高收入的机会。

对比一下打工,为什么一个月能赚3000?

1. 劳动力的直接变现: 打工,尤其是去工厂、建筑工地、服务行业等,你的劳动技能和时间是直接按照市场价格来计算的。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下来,工资就是你劳动价值的直接体现。
2. 相对固定的收入: 大部分打工都有固定的工资标准,虽然辛苦,但收入相对稳定,不像种地那样受天气、市场影响那么大。
3. 时间投入的对比: 农民种地,虽然看起来是“自给自足”,但一年下来,从春耕到秋收,几乎全年无休。翻地、播种、施肥、除草、浇水、防病虫害、收割……这些活儿非常耗费体力和精力。而一个月3000块的工资,通常也是按照月薪来计算的,可能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休息。从纯粹的时间和体力投入来看,农民的付出不比打工者少。
4. 价值链的差异: 打工者是将自己的“劳动力”这个产品直接出售给企业,而农民是将“农产品”出售给市场。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的价格有相对明确的衡量标准,而农产品的价格则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而且中间环节的利润空间非常大,留给农民的利润就相对微薄。

所以,当一个农民,每亩地一年净收入只有800块钱,而外出打工一个月能赚3000块钱时,这意味着什么?

种地的收益,可能真的太低了,低到难以覆盖成本,更别提让农民获得体面的生活。 800块钱一亩,如果按10亩地算,一年才8000块。这10亩地,从春天忙到秋天,一年到头,净收入只有8000,怎么养活一家人?
外出打工,虽然辛苦,虽然是在为别人打工,但至少可以将自己的劳动力变现成更直接、更可观的现金收入。 3000块一个月,一年就是36000块,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种植粮食收入的数倍。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

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很多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附加值低: 主要生产初级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化,难以提升产品附加值。
农民议价能力弱: 散户农民在面对大型收购商时,缺乏议价能力。
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这并不是说种地不重要,粮食安全非常重要。但是,当种地难以养活农民的时候,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提高农业的收益,让种地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产业。这可能需要政策支持、技术推广、市场引导、金融服务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发力。

所以,你看到800块和3000块的差距,这背后隐藏的是农业生产的复杂成本、市场机制的无奈,以及劳动力价值在不同领域的兑现方式的巨大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有800亩土地,还会打3000元工吗?

user avatar

  一、首先是农业所固有的低效。

  农业,归根结底是对光能的利用。

  从光照辐射强度看,中国境内年均辐射量多为1000~1400KW.h/m2,大于1600KW.h/m2的区域不多且集中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一带,受限于热资源和水资源而难以被农业利用。1焦耳=1瓦×1秒=1瓦秒,1千瓦时=1千瓦×1小时=1000瓦×3600秒=3600000瓦秒=3600000 焦耳。

  1000KW.h/m2=36亿焦耳/m2,即每年每亩约2.4万亿焦耳。

  每1克生大米,所含热量为3300卡左右,1卡=4.184焦耳,即约1.4万焦耳。注:加水煮成米饭之后,每100克熟米饭的热量降低到120千卡左右。

  也就是说,在最最理想的情况下,如果每一缕光的能量都被100%利用来生产大米,每年每亩可以产出1.7亿克大米,即170吨。

  但是

  首先,不是每一缕光都能照到叶片上。在北方,冬季光能难以被农业利用;即使是四季常青的南方,作物前后茬间的空置期及播种期、封林前的幼苗期、收获期,光能也无法利用或利用效率很低;当然,如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全国平均综合下来扣减一半吧?还有85吨。

  其次,光合作用效率。高等植物对照到叶片上太阳光的光合作用利用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单张叶片在人为保障有利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可达15%,一些C4草类植物可高达24%,但在自然条件下通常是以5%~10%或更低的效率工作。而在生态系统中的实际光合作用效率因还需叠加“CO2浓度不足”等各种不利因素要低得多。所以综合下来,几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实际全年平均光能利用率为:森林1.2%,草原0.66%,冻原0.13%,荒漠0.06%,一般农田只有0.4~0.66%。农业水平较高地区可达1%~2%,在人工精心管理下的农田生态系统有超过6%~8%的记录。这一项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也有进展潜力,如:作物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技术(GPIT)据称可将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可分别提高50%至400%以上。但估计在自然条件下,大规模农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效率不会超过10%(光能利用率约5%)。还有8.5吨。

  最后,产出结构。俗话说,“斤粮斤秆”,根秸叶秕等要占总生物产出的一半,精加工后食用的粮粒(精米)有时只占总生物产出的40%,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应可提高到55%~60%。还有5吨(如果年均辐射量为1400KW.h/m2,则是7吨)。这是现在人类科技有望达到范围内的理论最高产量。

  生产率,可以理解为生产过程中产出与投入(能量、物质等)的比率。

  而从前面所述可计算出,农业生产过程的能量产出与能量投入比率,理论最高值为5吨/170吨,约3%。这就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瓶颈。(注:因作物基本只吸收小分子和矿质营养,即使部分化肥中有少量能量也不能被作物利用,所以未将化肥视为额外输入能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转化、利用效率比农业高得多,例如:一般异步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其效率为75%~92%,普通内燃机为40%~60%,即使20世纪的蒸汽机也可达到20%以上。这为通过采集和长途输送在单位面积内密集、重叠投入能源,以此来极大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提供了可能。早期的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就因效率太低(不到3%)必须“就地用煤”而只能在煤矿坑口使用,远离煤矿的纺织厂则要等待效率近10%的瓦特蒸汽机了,否则仅煤炭运输成本就将让其破产。同理,大规模农业生产也因光能利用率太低必须“就地用光”而只能利用天然光能,否则仅人工补光的采集、传输成本就将让其破产。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天然光合作用效率太低,单位面积内天然光能量有限且人工补光成本畸高决定了农业无法提高单位面积能量投入;在实现通过基因工程或人工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或者“核聚变发电实用化=》极廉价能源=》人工补光的工厂化规模农业”以前,人工补光只能是小规模、精品农业的专用,对大规模农业而言这个理论最高产量(值)就是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以理论最高产量来计算,如果这5吨都是优质大米可售10元/公斤,即每亩理论最高产值可达5万元。当然,如果在适当的地域,选择适当的作物和品种,采用适当的栽培技术,小规模生产每亩产值可达到50万元也是可能的。但以大规模生产而言,现在人类科技有望达到范围内,只要需考虑粮食问题,产值5万元/亩就是上限。

  从实际生产看,国内即使生产水平较高的南方双季或三季稻区,一亩地一年也就产约1吨大米,仅约理论最高产量的20%;以总生物产出计算的光能利用率仅1%多点。

  农业单位面积生产率:2018年世行数据全球诸国以荷兰、日本最高,近1.5万美元/公顷、折合6000多元/亩,也仅约理论最高产值12%。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基本达到了当前个体劳动所能管理的农田面积上限,以1128美元/公顷的农业单位面积生产率×劳均70公顷耕地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了78488美元/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荷兰(77852美元/人)相当,不及以色列(107523 美元/人,农业劳动生产率世界最高)。中国的农业单位面积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8190美元/公顷、4776美元/人。

  由此可见,农业单位面积理论最高产量(值)、农业单位面积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无法突破的天花板都非常之低。

  总结下:为什么农业低效?

  因为农业归根结底是对光能的利用:

  1、天然光合作用效率太低,导致农业生产能量产出与能量投入比率无法提高;

  2、单位面积内天然光能量有限且人工补光的采集、传输成本畸高决定了能量投入密度无法提高;

  3、即使是农业单位面积生产率较低的美国规模化种植模式,个体劳动所能管理的农田面积仍然不高。

  两个“无法提高”决定了农业的单位面积理论最高产量(值)天花板非常之低,而且这个天花板在近期是投入再多、再密集的资本、技术、人员也无法提高的。“1、”+“2、”造成了农业单位面积理论最高产量(值)、农业单位面积生产率都很低;再+“3、”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很低;最终就是农业生产率很低。

  反观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转化、运输、利用效率比农业高得多,所以能通过在单位面积内密集投入能源(资本、技术、人员)来极大地提高产出;其天花板也就远远高于农业。不说什么高科技产业如芯片厂之类,就连纺织厂实现百万元/亩的产值也并不困难。所以,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农业生产率一定会低于工业生产率。只有将来“极廉价能源为基础的人工补光+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工厂化农业,其生产率就能与某些工业的生产率一较高下,但届时可能就不会再有“农业”了。

  二、小农经济。

  我国单位农业人员的耕地面积仅0.58公顷/人,单位农村人口的耕地面积仅0.21 公顷/人,这让我们虽然单位面积农业产值(8190美元/公顷)达到了世界平均的3.6倍,却仍然人均收入低且难以提高。

  最关键的是:小农经济不仅是最为低效、最为阻碍技术进步的现存农业组织模式之一,并且极不适应市场经济。详见:

  事实上,“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核心是农业农村发展困境;根源正是小农经济的低效率,土地分割细碎、生产单位小散多对农技推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阻碍。种植规模过小所必然造成种植、交易和产业升级的单位成本过高,使土地丧失了产生“农业利润”的资本功能,而成为一种生存后备保障和保险手段;已经让农民仅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生计,更无力实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

  三、发展和分配问题。

  农业本身固有的低效已经导致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农业利润”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政府补贴。而我国农业补贴的不足不合理,再加上小农经济的缺陷让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化,农民农村农业已经丧失了独立发展的希望和可能。

  这已经让所谓“公平对待城乡”的任何主张都变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甚至所谓“只需注入资金,相信市场和自由经济,让农村自然发展”的任何主张都变成了实质上的包藏祸心。

  持此主张的人完全无视这一现实:碎屑化的农民在克苏鲁样的市场、资本两头恐怖巨兽之前,毫无议价权可言,毫无发展空间和希望。完全无视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无视“济急不济穷”“输血不如造血”的实情,无知或伪装无知地认定“发钱是最简单的事情”。事实上就连罗斯福新政都知道以"以工代赈"为核心,维护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保障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些人对发展的认识还不及近百年以前的资本主义。

  “三农问题”不是国家单纯投入巨额资金到农村农业,大水漫灌式地给农民发钱就能解决的。工业反哺资金应该被用于促进集约化、产业化、合作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小农经济在有序可控的情况下退出历史舞台,确保流转后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社保体系有条件安享晚年,而不是用于让小农经济苟延残喘。

  如果依然是让碎屑化的农民独自面对克苏鲁样的市场、资本两头恐怖巨兽,再多的城市对乡村的让利,再多的政府资金投入都只会流入资本而非农民的口袋。如题类似的问题就还将继续出现。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为什么连续1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但是农业却没明显的发展?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平常都说印度的缺点,有没有人普及一下印度的优点及优势?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人外出打工能赚到比种地高得多的收入时。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800块钱一亩地的收入,这个数字确实是偏低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年代。咱们平常说的“亩产”或者“收益”,那可不单单是把粮食卖掉后拿.............
  • 回答
    说起来,这每天往健身房跑,或者在家挥汗如雨,到底是为了啥?别以为只是为了穿好看的衣服,或者在朋友圈里晒晒六块腹肌那么简单。这背后,其实是一笔桩桩件件都值得我们认真去算的“健康投资”,而且这投资的回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厚得多。首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咱们这具身体,就是我们在这个世.............
  • 回答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与伏地魔的每一次正面交锋,确实都是以“除你武器”(Expelliarmus)这个咒语收尾,这似乎成了一个标志性的“战术”。很多读者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面对如此强大的黑魔王,哈利总是选择一个看似“温和”的缴械咒,而不是那些能造成更大伤害的攻击性咒语?原著中对此有明确的解释,而.............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显卡的研发当然存在瓶颈,而且非常多。但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新一代显卡像时钟一样规律地发布,并且每一次都能带来明显的体验提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但又井然有序的科学技术、市场需求和商业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没有瓶颈”的幻觉。首先,我们得理解显卡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块集成电路,而是一个高度复杂.............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应该像微博一样显示发言人来源地的问题,这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个体责任与平台治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广泛,讨论的话题也包罗万象,从严肃的科学、历史,到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我们常听说航天器飞得很快,比如火箭发射时的速度,或者行星探测器的速度,有时候数字听起来很惊人,但为什么去趟月球,即使有每秒11公里的速度,也要飞上好几天呢?这中间到底有多少门道?咱们得一步步来拆解,这就像是你去一个挺远的地方旅行,你可能开车很快,但最终到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会有这个困扰:明明付出了时间和努力,但英语单词记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觉得“一点用都没有”。这其实很正常,因为记单词本身,以及学习英语的方法,是有很多讲究的。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把这事儿说透了,让你找到真正高效的学习路径。首先,咱们得扒一扒“一点用都没有”背后可.............
  • 回答
    中国在面临危机时倾向于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且长期演化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经济逆周期调控的有效手段这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当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或危机时,启动大基建可以有效地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一种经典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
  • 回答
    每年招录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公务员,但基层仍然普遍存在“缺人”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困惑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招录机制、岗位设置、基层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社会心态等方方面面。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招录与岗位设置的“错配”:1. 总量与结构的矛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当社会热点事件的判决引发公众热议,并且不少网友对判决提出质疑时,确实会涌现出一批自称或被认为是“大律师”的群体,他们常常用“法盲”来回应质疑者。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法律的专业性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法律体系的复杂性: 现.............
  • 回答
    听到苏联国歌而感动落泪,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体验。这种情绪的触发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音乐本身的力量: 宏大而庄严的旋律: 苏联国歌以其磅礴大气、庄严肃穆的旋律著称。这种旋律能够唤起听者内心深处的庄重感和敬畏感。音乐的起伏、节奏.............
  • 回答
    “重启一下试试”之所以成为电脑问题诊断的万能公式,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技术原理和实际经验。虽然看似简单粗暴,但这个操作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很多突发性的电脑故障。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其中的原因:一、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内存泄漏”与“僵尸进程” 内存泄漏 (Memory .............
  • 回答
    每年都有人怀念张国荣,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集合,包含了对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缅怀、对他个人魅力的追忆、对他离世的遗憾,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的延续。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横跨影坛与歌坛的巨星: 张国荣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歌手,更是一.............
  • 回答
    关于央视春晚主持人“狂喊过年中国人吃饺子”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文化、情感和传播策略的结合体,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饺子作为中华传统年俗的典型符号: 历史悠久且广泛的普及性: 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物,在中国的北方尤其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
  • 回答
    关于315晚会曝光的问题为何不提前公布,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确实会觉得提前知道问题商家,大家就能避免踩雷,这似乎是更直接有效的保护方式。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节目本身的性质、执行的难度,以及对市场和企业的具体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315晚会并非一个事先的“预警系统”。它.............
  • 回答
    人们每年立flag(设定目标)却往往“被打脸”,但依然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心理动机:自我激励与目标感的缺失1. 目标设定的“心理补偿” 立flag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激励的行为,通过设定具体目标(如“一年瘦10斤”“.............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单一因素是不准确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驱动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经济因素: 俄罗斯和乌克兰经济的相对不景气与生活成本高企: 尽管俄罗斯和乌克兰近年来经历了一些经济增长,但整体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仍然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茶余饭后会聊的话题。感觉上的确是这样,当年风光无限的省状元,后来名字能在大众视野里频繁出现的,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多。不过,要说“很少”成为著名的学者或成功人士,倒也未必绝对,只是我们通常关注的点不同,或者说成功定义得多层次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