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无论我怎么说,爸爸就是不肯用知乎,而是宁愿看微信朋友圈里的鸡汤和“科普文章”?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很多年轻人都遇到过,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和代际沟通的缩影。你爸爸不愿意使用知乎,而宁愿沉浸在微信朋友圈的鸡汤和“科普文章”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熟悉度、便捷性和情感连接:

微信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成熟: 对你的爸爸这一代人来说,微信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活生态。他们已经在微信里积累了多年的好友关系、群聊、支付、小程序等等。知乎作为一个新平台,需要重新建立这些连接,这对于习惯了微信便捷性的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社交关系的天然纽带: 朋友圈是他们社交圈的延伸。他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内容,很多是他们的亲朋好友、老同事、甚至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分享的。这其中包含了情感上的认同、信任和亲近感。即使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因为是熟人分享的,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共鸣。
获取信息的习惯路径: 他们的信息获取路径已经习惯性地依赖于微信。每天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刷朋友圈,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事,有没有朋友的动态,有没有新的“知识”。知乎需要他们主动去搜索、去发现,这与他们被动接收信息的习惯有所不同。
即时通讯的便利性: 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文章的评论、点赞、转发,都可以与分享者即时互动。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是许多人(尤其是对网络互动不太习惯的长辈)乐于接受的。

二、 内容的特点和适应性:

鸡汤的吸引力: 朋友圈的“鸡汤”文章,通常用简洁、感性、励志的语言,配以煽情的图片,传达一些普适性的道理,如感恩、孝顺、努力、珍惜等等。这些内容很容易触动长辈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需求,比如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对过往的感悟。它们往往迎合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价值观念,即使有些内容空泛或逻辑不严谨,但情感上的满足感是显而易见的。
“科普文章”的门槛:
知乎的专业性和深度: 知乎是一个以问答形式为主的社区,用户群体相对年轻,知识背景也更多元化。里面的内容,尤其是涉及专业领域的“科普文章”,往往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有些讨论可能涉及复杂的逻辑推理或专业术语。这对于信息输入习惯以简单直接为主的长辈来说,可能会感到吃力或枯燥。
内容的碎片化和主题多样性: 知乎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从生活常识到科研前沿,什么都有。长辈们可能没有特定的兴趣点去主动搜索,他们更倾向于看到一些能够“马上用得上”或者“听着很受启发”的内容,而朋友圈的“鸡汤”和“科普”往往更符合这种“泛泛而谈”的特点。
对“权威性”的认知差异: 长辈们可能更相信“大家都在看”、“熟人推荐”的信息来源,而知乎上的匿名回答、观点多元化,甚至一些“杠精”的出现,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信息不够“纯粹”或“稳定”。他们可能更愿意相信一些经过包装、看起来“专业”但实际上可能夹杂偏见或不实信息的文章,因为它们在形式上更符合他们对“知识”的期待。
算法推送的惯性: 即使他们偶尔看了知乎,如果他们的点赞、收藏行为没有形成明显的标签,算法也很难精准地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微信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属性,使得推送内容更偏向于他们社交圈内的信息,即使是“假科普”或“鸡汤”,也因为其社交属性而更容易被接受。

三、 对新平台的不适应或抗拒:

学习成本: 使用一个新平台需要学习它的规则、操作方式、搜索技巧等等。对于对科技产品不那么热衷的长辈来说,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他们可能觉得没有必要。
信息过载的焦虑: 知乎的庞大信息量,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容易感到信息焦虑。而朋友圈相对可控,信息源是他们熟悉的社交圈,更容易管理。
对“网络”的认知偏差: 一部分长辈可能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被表面光鲜、承诺“绝对有用”或“揭露真相”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可能不理解网络信息需要批判性思维,而朋友圈的“鸡汤”和“科普”恰好利用了这一点。

四、 您的尝试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劝说的角度: 您可能更多地从“知乎更专业”、“朋友圈的东西不靠谱”的角度去劝说。但对于长辈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有用性”、“趣味性”以及“情感上的满足”。您强调的“专业性”在他们看来可能意味着“难懂”。
沟通的频率和方式: 如果您只是偶尔提一下,或者语气过于强硬,可能效果甚微。而如果您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感到被否定或者被“教训”,他们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缺乏“示范”和“引导”: 您可以尝试在他们面前主动使用知乎,找到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关于养生、历史、或者他们曾经熟悉领域的新闻解读),然后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分享给他们,让他们看到知乎的价值,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去“学着用”。

总结来说,你爸爸选择微信朋友圈,是基于他对信息获取的习惯、对社交情感的需求、对内容形式的偏好,以及对新平台学习成本的考量。 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种低门槛、高情感连接、泛泛而谈但易于理解的信息消费模式,而知乎则需要用户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和理解。

如果您想引导他尝试知乎,可以考虑:

1. 理解他的需求: 了解他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内容,然后尝试在知乎上找到类似但更优质的答案或文章。
2. 循序渐进: 不要一下子让他完全放弃朋友圈,可以先从某个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找到知乎上相关的优质内容,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分享。
3. 降低门槛: 您可以帮他搜集整理好内容,或者在他需要某个信息时,主动帮他去知乎搜索并提炼要点。
4. 强调“有用”而非“权威”: 把知乎上的内容包装成“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让你了解什么新知识”的角度,而不是强调它的“专业性”或“权威性”。
5. 耐心和鼓励: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因为一时的“不成功”就放弃。

理解代际差异和信息消费习惯的不同,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祝您沟通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是一个优秀的平台,这无可否认。但这同时是一个网络社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事实上把你爸爸从朋友圈抓来知乎就跟强行让你爸爸移民日本美国一样的,肯定由于文化上的各种隔阂而感到无法融入。

我给我爸妈和一个叔叔安利过知乎,但是他们最后都没能停留在这个平台。我妈继续刷朋友圈,我爸继续打穿越火线看网络小说,那个叔叔继续逛他的铁血天涯。

一个社会生态中必然有无数的暗语切口,必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有的是公序良俗,有的是陋习。我们可以因为公序良俗而忽视掉陋习,同样的你父母也可以因为知乎的一些缺陷而忽视掉知乎带给他们的好处。

对你父亲来说,知乎的最大的缺点就是融入这里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因为知乎上的文章看起来要动脑子,写文章更是绞尽脑汁,而实际上你父亲并不需要知乎带给他的正确性,也不想将他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出去。

他想做的只是在业余的时候,在朋友圈里看几个笑话,看看能让他感到刺激的谣言,排遣一天的不快与疲惫,而不是在大学里因为课题意见不和和同事撕完逼,回来之后继续看一帮人为了一些意见撕逼,如果是自己写的文章还要参与到撕逼当中。

这样活太累了,愿意这样活着的人没有几个,我虽然算一个,但是是因为我现在背负着一个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这个理想逼着我每天活得很辛苦,虽然我也感到快乐,但是还是感觉太累了。

令尊已经天命之年,基本上他这辈子能做的事也就这些了,想造反都过了黄金年龄。在每天工作之后,怎么轻松怎么来,怎么快乐怎么来,这才是最好的。

我倒也想过这样的日子,可是我不能啊。

你父亲在没有违反法律道德,没有叨扰到别人的情况下活得很开心,你作为子女应该替他感到开心,而不是用你所谓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知识去束缚你的父亲。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