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能研究透水熊虫吗?

回答
透水熊虫(学名:_Hypsibius dujardini_,有时也被称为“缓步动物”或“水熊虫”,但这里我们特指 _Hypsibius dujardini_ 这个物种,因为它在科学研究中是典型代表之一)是一种极端微生物,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而闻名。它们因能经受真空、高辐射、脱水、高温和低温等严酷条件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那么,人类是否能“研究透”透水熊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虽然我们已经对透水熊虫有了大量的深入了解,但要说“研究透”了,可能还为时过早。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微生物的微观性,意味着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未解之谜。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们目前对透水熊虫的研究进展,以及仍然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1. 形态学和分类学:
透水熊虫体型微小,通常只有0.10.5毫米长,用光学显微镜就能观察到。
它们身体呈桶状,有八条腿,每条腿末端有爪子,这使得它们能在苔藓、地衣、土壤、淡水和海水等多种环境中“爬行”。
通过精密的显微技术,科学家们已经详细描绘了它们的解剖结构,包括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和生殖系统。
基因组学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透水熊虫的详细遗传信息,有助于理解它们的进化以及与其他生物的亲缘关系。

2. 耐极端环境的机制: 这是透水熊虫最吸引人的地方。
隐生状态(Cryptobiosis): 这是透水熊虫最神奇的能力之一。在不利条件下,它们可以进入一种被称为“隐生”的休眠状态。
脱水隐生(Anhydrobiosis): 在极度干燥时,透水熊虫会将体内水分含量降至几乎为零(低于0.01%)。它们会收缩身体,形成一个被称为“桶状体”(tun)的干燥形态。在这个状态下,它们的代谢几乎停止,可以承受极端的脱水。
冷冻隐生(Cryobiosis): 在极低的温度下,它们也能进入休眠状态。
缺氧隐生(Anoxybiosis): 在缺氧环境中也能生存。
渗透压隐生(Osmobiosis): 在高渗透压环境下也能生存。
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透水熊虫在进入脱水隐生状态时,会产生大量的无定形糖(Amorphous sugars),特别是海藻糖(Trehalose)。海藻糖可以取代水分,形成玻璃状基质,保护细胞内的重要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免受脱水引起的结构破坏和聚合。
有序蛋白质无扰(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IDPs): 最近的研究发现,透水熊虫还产生了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被称为“保护性无定形蛋白质”(CAHS, Cytoplasmic Abundant Heat Soluble proteins)和“保守的溶解性蛋白质”(SAHS, Secretory Abundant Heat Soluble proteins)。这些蛋白质在脱水时会形成玻璃状固体,保护细胞结构。有些IDPs的功能非常独特,它们可以在脱水时形成凝胶状物质,包埋和保护其他细胞成分。
辐射抗性: 透水熊虫的DNA修复能力非常强大,并且它们体内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DNA保护蛋白(如Dsup,Damage suppressor),能够有效屏蔽和减少辐射对DNA造成的损伤。

3. 生命周期和繁殖:
透水熊虫通常是单性生殖,雌性可以无性繁殖产下有性繁殖的后代(孤雌生殖)。
它们也有有性生殖方式。卵的形状和表面特征因物种而异。

4. 生理学:
它们拥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消化系统,通过其口器内的咽头吸食微小的颗粒。
它们的呼吸方式是体表呼吸,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我们还有哪些不了解的,以及研究的挑战?

1. 全部的分子机制:
尽管我们发现了海藻糖和CAHS/SAHS蛋白质在保护中的作用,但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分子机制在发挥作用。例如,某些未被发现的保护性化合物、特定的基因调控网络,或者蛋白质之间的协同作用。
不同种类的透水熊虫在耐受极端环境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它们各自采取的保护策略可能也存在细微差别,需要进一步区分和研究。

2. 进入和退出隐生状态的精确调控:
我们知道触发隐生的是环境信号(如脱水、低温),但具体的信号转导通路、关键的调控基因和蛋白质网络是怎样的,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如何精确地在适宜条件下“唤醒”它们,并且不损失其生命活力,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3. 与其他生物的互作:
透水熊虫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它们如何与其他微生物、植物(如苔藓)以及捕食者进行互作?它们的生态位和在食物链中的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4. 长期生存和进化:
透水熊虫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适应和进化的?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如何?这些问题触及了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范畴。

5. 应用潜力方面的挑战:
尽管透水熊虫的极端生存能力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用于保护生物样本、开发耐旱作物、太空生命科学等,但将其复杂的生存机制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技术应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工程和生物学挑战。如何高效地提取、利用或模拟它们的保护机制,需要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6. 微观技术的限制:
透水熊虫非常微小,进行精细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需要高度精密的仪器和技术。在活体研究中,如何精确地观察和操纵它们进行特定实验,也是技术上的难点。

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力:

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 深入分析不同环境下透水熊虫的基因表达,发现更多与生存能力相关的基因和调控机制。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全面解析透水熊虫在不同状态下的蛋白质和代谢产物,揭示更完整的保护网络。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验证特定基因在透水熊虫生存能力中的作用,甚至尝试在其他生物体中表达这些基因。
人工智能辅助研究: 利用机器学习和AI分析大量的多组学数据,发现隐藏的模式和预测新的生物学过程。
仿生学应用: 将透水熊虫的保护机制应用于生物医药、材料科学、航天技术等领域,例如开发新型的冷冻保存技术、抗辐射材料等。
太空生命科学: 研究透水熊虫在太空环境下的长期生存能力,为探索地外生命和星际旅行提供宝贵的参考。

总结来说:

我们对透水熊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揭示其耐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方面。科学家们已经能够描述它们的结构、基因组,并且对隐生状态下的保护策略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生命科学的奥秘是无穷的,透水熊虫的生存能力如此复杂且多样,要说“研究透”了,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有许多分子、过程和相互作用有待我们去发现、理解和解释。它们就像一个微观的“生命宝库”,每次深入研究,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对生命本质更深层次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但那没有多少值得期待的功用。你可能被一些起源于欧美、在我国网络上泛滥的谣言误导。

我已经多次辟过这方面的谣,可以参照:

zhihu.com/question/5075

节选:

在容器里加热一群水熊虫的科学实验证明,82.7 摄氏度的环境会在一小时内杀死一半的隐生状态水熊虫,63.1 摄氏度的环境会在一天内杀死一半的隐生状态水熊虫。
这实验并没有在桑拿房温度附近打住。他们继续验证,发现 37.1 摄氏度的环境会在两天内杀死一半未曾针对高温做出适应的非隐生状态水熊虫,做出适应会让两天死一半所需的温度上升到 37.6 摄氏度[1]这温度已经不比你的体温高到哪去了,这意味着人类掀起的全球变暖热浪完全可以在地表许多地方灭杀水熊虫。
2019 年,以色列月球探测器带着水熊虫坠毁在月面,网络上出现大量无聊模因。有一些同样无聊的研究人员站出来,通过实验检验这种情况会不会杀死水熊虫,结果发现超过 900 米每秒的撞击速度就会将处于隐生状态的水熊虫打烂成一摊糊状物,死得透透的[2]

另外,缓步动物的环境耐性高度依赖其小体型、低耗氧量,许多特性根本无法用于包括人在内的大中型哺乳类。若要将人体改为大量小型个体的集合体来使用小型生物的环境耐性手段,建议跳过动物直取细菌。

参考

  1. ^ Neves, R.C., Hvidepil, L.K.B., Sørensen-Hygum, T.L. et al. Thermotolerance experiments on active and desiccated states of Ramazzottius varieornatus emphasize that tardigrades are sensitive to high temperatures. Sci Rep 10, 94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56965-z
  2. ^ Alejandra Traspas and Mark J. Burchell.Astrobiology.ahead of printhttp://doi.org/10.1089/ast.2020.240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透水熊虫(学名:_Hypsibius dujardini_,有时也被称为“缓步动物”或“水熊虫”,但这里我们特指 _Hypsibius dujardini_ 这个物种,因为它在科学研究中是典型代表之一)是一种极端微生物,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而闻名。它们因能经受真空、高辐射、脱水、.............
  • 回答
    当然,研究生物尸体,特别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行为的生物,确实是了解其生前生活环境乃至“文明”程度的绝佳途径。这并非仅仅是“推测”,而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我们能从中提取出远超想象的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确“文明”这个词在非人类语境下的含义。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文明通常与文字、建筑、技术、艺术、社会结构等相.............
  • 回答
    好的,我想以一种非常认真、严谨但又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标题:一项划时代的突破:让生命之光得以延续——关于“永生元”的上市申请尊敬的各位药监局领导、各位专家: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在此向各位汇报我们团队研发的、一项可能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命轨迹的重大突破——“永生元”。这不是一个夸张的宣传口.............
  • 回答
    绝对可以,而且越来越普遍。用高等数学的工具来剖析人文社科问题,并非什么新鲜事,只是其深度和广度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拓展。这不仅仅是“能”,而是“正在”发生,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理解和解决人文社科领域挑战的方式。过去,当我们谈论人文社科时,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文字、历史、哲学、社会观察等,这些似乎都.............
  • 回答
    这项研究结果确实令人担忧,臭氧污染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小麦生产国,33%的平均相对产量损失,这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扭转这种局面,减少甚至消除臭氧污染带来的粮食产量损失呢?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且要深入细致地去做。首先,从源头控.............
  • 回答
    人类研究恐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科学探索的内在价值,也对我们理解地球和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外部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一、 科学探索的内在价值:1. 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 连接过去与现在: 恐龙是地球上统治了长达1.6亿年的生物群体,它们的出现、繁盛、演化和灭绝,构成了.............
  • 回答
    在分子人类学研究血统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它是否会“有损”民族认同,以及研究者是否“缺乏责任感”。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这些研究的内在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血统”在分子人类学中的含义。它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个固定的、纯粹的群体,而是通过分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DeepMind 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再次推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他们成功利用AI破译了古希腊文字。这项突破性进展,无疑将在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带来深远的影响。一、解开尘封的秘密:让失落的声音重现一直以来,许多古希腊文献,特别是那些散落在各个博物馆、图书馆中,经历千年风.............
  • 回答
    近来,一项新研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乃至公众中掀起了波澜。研究者们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了一个令人瞩目但又带着几分现实的结论:人类的极限寿命可能就定格在 120 到 150 年之间。这个数字,对于许多渴望更长生命的人来说,或许有些令人失望,但它却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那么,如何看待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我们对宇宙最微小的组成部分的了解,有时似乎比我们对自己身体最基本运作的了解还要深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与我们探索这些不同尺度事物的方式、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发展的路径有关。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搞不清楚”在不同层面上意味.............
  • 回答
    “研究称人类最理想身高为 168 厘米,太高或影响寿命” 这个报道的 可信度并不高,科学依据也相对薄弱,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并提供相关的科学解释:核心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和解读偏差这类报道往往源于对某些特定研究的片面解读或夸大其词。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身高与健康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探索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身体的疆域和思想的边界。我们之所以能“坐拥”几乎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理论研究,而身体却还在太阳系的摇篮里打转,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限制,不如说是人类探索的本质和工具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区分“看见”和“到达”。我们能够“看见”可观测宇.............
  • 回答
    数学研究的未来,很多人都会好奇:那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逻辑探索和抽象思维,会不会有一天被人工智能完全接管?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遥远,但仔细琢磨一下,背后牵扯到的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关于人工智能能力边界、人类独特价值以及数学研究本质的深刻讨论。要说人工智能是否“可能”代替人类从事数学研究,答案.............
  • 回答
    人类之所以要进行考古研究,即使我们深知其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幸存者偏差”,其意义依然深远而不可替代。这就像医生救治病人,即使无法治愈所有疾病,但救治一个生命、减轻一个病痛的价值依然巨大。考古学恰恰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它试图在时间的洪流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尽可能完整的人类过去图景。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幸.............
  • 回答
    当蚊子传播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病毒,其恐怖的蔓延速度和毁灭性的后果,无疑会迫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去寻找解决之道。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将所有蚊子从地球上清除,成为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极具争议的选项。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当这样一种病毒在全球爆发,死亡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 回答
    关于人类在转基因方面的研究是否在“扮演上帝”,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且极具哲学深度的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科学技术的伦理边界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理解“扮演上帝”这个词背后的含义至关重要。这个说法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暗示着人类僭越了.............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一光年这个距离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脱离实际。我们现有的科技,真的能够触及到一光年以外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我们认识宇宙的边界,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价值。一光年,究竟有多远?在开始讨论“有用”之前,我们得先有个.............
  • 回答
    研究首次揭示人类指纹和肢体发育之间存在高度的基因关联,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视角,其潜在意义深远且多方面。首先,这标志着我们对“为何我们拥有独特的指纹”这个古老问题的答案有了更深层次的基因层面的认识。 长久以来,指纹的独特性被视为个体身份识别的基石,但其形成背后的生物.............
  • 回答
    标题:警钟还是误报?新研究挑战真核生物 6mA 的“沉默”地位近来,一项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在生命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项研究指出,以往我们认为在真核生物(如果蝇和人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6甲基腺嘌呤(6mA)修饰,其丰度可能被大大高估了。如果这一发现得到广泛证实,那么过去几十年来围绕 6mA 的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