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称人类最理想身高为 168 厘米,太高或影响寿命」这一报道是否可信?有没有科学依据?

回答
“研究称人类最理想身高为 168 厘米,太高或影响寿命” 这个报道的 可信度并不高,科学依据也相对薄弱,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并提供相关的科学解释:

核心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和解读偏差

这类报道往往源于对某些特定研究的片面解读或夸大其词。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身高与健康之间的关联,但将一个固定的“最理想身高”拔高到 168 厘米,并以此断言“太高或影响寿命”,这样的结论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影响因素。

深入分析:为什么这个说法不可信?

1. 研究的样本和背景差异巨大:
“最理想身高”的定义是什么? 是指平均寿命最长?疾病发生率最低?生育能力最强?还是生活满意度最高?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研究的对象是谁? 是特定人群(例如某个国家、某个种族、某个时期的人群)?还是全球范围的平均值?不同人群的身高分布和基因构成差异很大,将一个特定群体的研究结果泛化到全人类是不严谨的。
研究的年代和生活环境: 过去的平均寿命和健康水平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例如,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身高可能与营养不良或某些疾病的风险更紧密相关。

2. 身高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是复杂且多因素的:
身高本身并不是疾病的直接原因。 身高只是一个表征,它与很多其他影响健康和寿命的因素相互关联,例如:
遗传: 身高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而基因也可能同时影响身体的代谢、免疫系统、疾病易感性等。
营养: 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健康成长和达到遗传潜力的关键。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身材矮小,而过度肥胖(无论身高如何)都会增加健康风险。
生活方式: 运动、饮食、睡眠、心理健康、是否吸烟饮酒等,这些都会对寿命产生直接影响,其影响程度可能远大于身高本身。
社会经济因素: 更好的医疗保健、教育和生活条件通常与更长的寿命相关,而这些因素也可能与特定身高段人群的平均健康水平有关联。
某些身高可能与特定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但不是绝对的:
较高身高: 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非常高的人群可能面临更高的某些癌症风险(如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这可能与细胞数量更多或生长激素水平相关。同时,高个子可能更容易出现骨关节问题(如骨关节炎、腰痛),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某些风险(如心房颤动)。
较矮身高: 极矮的人群可能存在一些内分泌疾病或发育异常,这本身就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关联不等于因果: 即使研究发现了身高与某些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也并不意味着身高是直接的“原因”。

3. 168 厘米这个数字的来源不明确或过于武断:
这个数字很可能是基于对某个特定人群(例如欧洲或亚洲某些国家)的平均身高或寿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例如,如果某个研究发现平均寿命最长的群体的平均身高接近 168 厘米,就可能被媒体解读为“最理想身高”。
科学界对于“理想身高”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普适性的数字定义。人类的“理想”更多是根据具体环境和需求而变化的。

是否存在支持身高与寿命关联的研究?

是的,存在一些研究探讨身高与健康和寿命之间的关联,但这些研究的结果是复杂的,并且往往关注的是身高和特定疾病的风险比例,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最理想身高”。

例如: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和 eLife 等期刊上的一些大型荟萃分析和流行病学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整合来自不同人群的数据,试图找出身高与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身高与某些癌症风险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身高越高,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可能略微增加。
另一些研究也发现,身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存在 U 型或 J 型关联。 这意味着身高过高或过矮都可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而中间身高段的人群风险最低。

但是,关键在于:

关联性很弱: 身高对寿命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相对较小的,远小于生活方式、遗传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不是绝对值: 研究结果通常是统计上的平均趋势,不代表个体情况。一个身高 180 厘米的人,如果生活方式健康,完全可能比一个身高 168 厘米但生活不规律的人更长寿。
168 厘米并非普遍共识: 科学界并未就“最理想身高”达成一致,更没有一个 universally accepted 的数字。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性别、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理想”也会有所不同。

结论:

“研究称人类最理想身高为 168 厘米,太高或影响寿命” 这类报道,很可能是一种对复杂科学研究的过度简化和不准确解读。 科学证据表明,身高与健康和寿命之间存在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多因素的,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并非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理想身高”。

更重要的信息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远比追求一个虚幻的“理想身高”对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更具决定性意义。

如果您看到这样的报道,请保持批判性思维,并尝试寻找更权威的、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其结论。通常,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放大和简化科学发现,导致信息失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事确实有科学依据。

我虽然没找到原文,但找到了类似的一篇文章。

在T.T.Samaras and L.H Storms的一篇研究中。

他们随机调查了一批美国男性死者,先分为两组,

比175.3高的,和比这个矮的。

发现后者平均寿命是70.58岁。前者寿命是65.63岁。

可见,矮个子寿命比高个子要多接近5岁。

进一步对比,比167.6还要矮的超级矮个子,和比182.9的超级高个子中。

前者的平均寿命为70.6岁,后者的寿命是63.64岁。

差别已经大到了7年的寿命。

在这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件事。

1:个子高的确实寿命短。

2:个子矮的虽然寿命长,但不是越爱寿命越长

在这次调查中,身高低于170.2的人,寿命是71.10岁。

然而低于167.6的人平均寿命只有70.6岁,反而更低了。

所以并非身高越矮寿命越长,而是存在一个最优秀身高。

而且这个身高该在167.6到170.2之间。

这是1992年的研究了,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所以寿命略短。

由于当时样本量也不是很足,所以究竟多少是最优身高也无法确定,但是已经在167.6和170.2这仅仅2.6厘米的范围内。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最优的身高会越来越准,很有可能有个研究得出了最长寿命身高是1.68,至少从寿命而言,最优身高是1.68是完全可信的。

看了这篇文章,我为自己的寿命感到担忧啊。


有朋友会问,我宁愿少几年寿命也要讨妹子欢心。

这种说法反映了当下女性朋友审美的问题。

存在决定意识,寿命决定审美。

放着寿命最高的男生不要,非要去找寿命短的男生,这本身就不科学。

182以上的男生比170以下的男生少了七年寿命。

如果你属于寿命最长的女性的身高。

由于女性寿命本来就比男性多2~3岁。

男性结婚年龄比女性大2~3岁。

所以,选择180以上的男生,不就是等于选择守寡十多年吗?

这种扭曲的审美观如今还成了社会主流,只能说世风日下啊。


reference:Impact of height and weight on lofe span. T.T Samara and L.H Storm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研究称人类最理想身高为 168 厘米,太高或影响寿命” 这个报道的 可信度并不高,科学依据也相对薄弱,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并提供相关的科学解释:核心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和解读偏差这类报道往往源于对某些特定研究的片面解读或夸大其词。虽然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身高与健康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探索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身体的疆域和思想的边界。我们之所以能“坐拥”几乎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理论研究,而身体却还在太阳系的摇篮里打转,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限制,不如说是人类探索的本质和工具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区分“看见”和“到达”。我们能够“看见”可观测宇.............
  • 回答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和“自私”假设,在很多方面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张力和有趣的对话。简单地说,经济学的这个核心假设,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和“自私”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经济学里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 理性 (Rationality):.............
  • 回答
    关于“美国科学家研究人种发现东亚人最聪明”这个说法,需要非常审慎地对待,并且深入地去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目前没有任何被广泛认可、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能够得出“东亚人最聪明”这样的结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出现,又为什么它站不住脚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聪明”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与测量困难:首.............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并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传统中医的理论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通人体经络”这个概念。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脏腑、联系表里的通路。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
  • 回答
    斯坦福大学一项关于人体对两种常用Cas9蛋白产生免疫反应的最新研究,无疑给基因编辑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审视,更是对未来基因编辑应用方向的重大指引。首先,这项研究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安全性评估的升级和潜在风险的凸显。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Cas9蛋白作为.............
  • 回答
    理论物理:点亮宇宙的深邃之光,亦是人类文明的远航之锚理论物理的研究,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而言,其意义绝非止于“求知欲”的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深植于人类文明根基、塑造我们认知边界、并最终指引我们未来走向的根本性驱动。当代最顶尖的头脑之所以投身其中,所投入的巨大社会资源,也绝不是一场单纯的智力游戏或奢侈的兴.............
  • 回答
    在分子人类学研究血统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它是否会“有损”民族认同,以及研究者是否“缺乏责任感”。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这些研究的内在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血统”在分子人类学中的含义。它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个固定的、纯粹的群体,而是通过分析.............
  • 回答
    近来,一项新研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乃至公众中掀起了波澜。研究者们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了一个令人瞩目但又带着几分现实的结论:人类的极限寿命可能就定格在 120 到 150 年之间。这个数字,对于许多渴望更长生命的人来说,或许有些令人失望,但它却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那么,如何看待这.............
  • 回答
    人类研究恐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科学探索的内在价值,也对我们理解地球和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外部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一、 科学探索的内在价值:1. 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 连接过去与现在: 恐龙是地球上统治了长达1.6亿年的生物群体,它们的出现、繁盛、演化和灭绝,构成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研究首次揭示人类指纹和肢体发育之间存在高度的基因关联,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视角,其潜在意义深远且多方面。首先,这标志着我们对“为何我们拥有独特的指纹”这个古老问题的答案有了更深层次的基因层面的认识。 长久以来,指纹的独特性被视为个体身份识别的基石,但其形成背后的生物.............
  • 回答
    透水熊虫(学名:_Hypsibius dujardini_,有时也被称为“缓步动物”或“水熊虫”,但这里我们特指 _Hypsibius dujardini_ 这个物种,因为它在科学研究中是典型代表之一)是一种极端微生物,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而闻名。它们因能经受真空、高辐射、脱水、.............
  • 回答
    DeepMind 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再次推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他们成功利用AI破译了古希腊文字。这项突破性进展,无疑将在人类历史研究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带来深远的影响。一、解开尘封的秘密:让失落的声音重现一直以来,许多古希腊文献,特别是那些散落在各个博物馆、图书馆中,经历千年风.............
  • 回答
    标题:警钟还是误报?新研究挑战真核生物 6mA 的“沉默”地位近来,一项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在生命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项研究指出,以往我们认为在真核生物(如果蝇和人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6甲基腺嘌呤(6mA)修饰,其丰度可能被大大高估了。如果这一发现得到广泛证实,那么过去几十年来围绕 6mA 的大.............
  • 回答
    当然,研究生物尸体,特别是具有社会性和复杂行为的生物,确实是了解其生前生活环境乃至“文明”程度的绝佳途径。这并非仅仅是“推测”,而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我们能从中提取出远超想象的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确“文明”这个词在非人类语境下的含义。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文明通常与文字、建筑、技术、艺术、社会结构等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我们对宇宙最微小的组成部分的了解,有时似乎比我们对自己身体最基本运作的了解还要深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与我们探索这些不同尺度事物的方式、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发展的路径有关。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搞不清楚”在不同层面上意味.............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一光年这个距离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脱离实际。我们现有的科技,真的能够触及到一光年以外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我们认识宇宙的边界,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价值。一光年,究竟有多远?在开始讨论“有用”之前,我们得先有个.............
  • 回答
    关于人类在转基因方面的研究是否在“扮演上帝”,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且极具哲学深度的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科学技术的伦理边界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理解“扮演上帝”这个词背后的含义至关重要。这个说法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暗示着人类僭越了.............
  • 回答
    《柳叶刀》揭示宠物传染新冠: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及其影响近期,《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首次明确证实宠物能够将新冠病毒(SARSCoV2)传染给人类。这项突破性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也对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并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与我们最亲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