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这一研究科学吗?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并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传统中医的理论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通人体经络”这个概念。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脏腑、联系表里的通路。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理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经络的存在和具体运行机制,目前尚未有完全统一和被广泛接受的科学解释。虽然有研究尝试从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筋膜层等方面来对应或解释经络现象,但这些研究仍在探索阶段,距离被普遍认为是“科学事实”还有一段距离。

因此,当提到“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时,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

1. 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复旦大学研究”: 是指复旦大学的哪个具体研究团队?是医学系、药学院、生物系还是其他相关领域的?这个研究成果是否在国际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上发表?发表在哪里?是否有明确的研究项目名称、课题负责人、研究周期?
“打通人体经络”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研究是如何“测量”或“证明”茶能够“打通经络”的?是采用了中医的经络诊断方法(如经络敏感度测试、经络循行检测等),还是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如测量血流速度、神经传导速度、特定物质在体内的分布等)来间接推断?这些测量方法是否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最有效的食品”: 这个“最有效”是如何界定的?是与其他食物进行对比了的吗?是通过什么指标来衡量的?是相对作用还是绝对作用?
研究的证据强度: 是基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还是人体临床试验?如果是人体临床试验,样本量有多大?是否进行了严格的对照组和随机双盲设计?研究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茶在传统中医中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茶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提神醒脑等功效。通过这些功效,间接可以调理身体的气机,对某些经络的舒缓和气血的运行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例如,饮茶能帮助身体排除湿气,而湿气郁滞是影响经络通畅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科学对茶的认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改善心血管健康、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作用。例如,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尤其是EGCG,已被证明具有多种健康益处。这些益处是否能直接等同于“打通经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关联。

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科学”或“不科学”,而需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和研究的深度。

一种可能的解释方向(假设存在此类研究):

如果复旦大学确实有这样的研究,并且研究是严谨的,那么它可能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了“茶能打通经络”的科学依据:

改善微循环: 茶中的某些成分(如茶多酚)可能有助于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微循环的顺畅是物质运输和代谢的基础,可能与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对应。
抗炎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茶具有抗炎作用。炎症因子或水肿有时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通路,而茶的抗炎作用可能间接帮助恢复这些通路的通畅。
神经调节作用: 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因等成分对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如果研究发现茶能够调节神经信号的传导,或者缓解神经的紧张,这也可能被解释为对“经络”功能的调理。
特定物质的靶向作用: 研究可能发现茶中的某些特定化合物,能够作用于身体的某些特定通路或细胞,这些通路或细胞在中医理论中与经络的某些功能相对应。

需要警惕的误区:

过度的解读: 即便存在科学研究,也应避免将现代科学的解释直接等同于中医的所有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可能包含现代科学尚未完全理解的层面。
“最有效”的界定: “最有效”的说法往往需要大量对比研究来支撑,而且“有效”的标准也需要明确。例如,是对于所有人群、所有类型的“经络不通”都最有效吗?
商业化宣传: 有时科学研究成果会被商业化宣传过度解读,变成一种营销手段。在看到这类信息时,保持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

总结一下:

目前,关于“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这一说法,我无法直接证实其科学性,因为我没有查阅到明确支持这一结论的、被广泛认可的学术文献。

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研究:

1. 我们需要了解其研究的详细信息: 发表的期刊、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对照组设置、样本量等。
2. 需要理解其科学解释的逻辑: 是如何将茶的作用与“打通经络”联系起来的,是通过中医的指标还是现代科学的指标?
3. 要区分研究结论与过度宣传: 科学研究的结论往往是谨慎和有条件的,需要避免被过度的解读或商业化。

从常识和普遍的健康认知来看,饮茶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益处,这已经是被大量科学研究所证实的。 茶中的活性成分确实能够改善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但将其直接、笼统地称为“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则需要非常严谨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并且需要对“经络”和“最有效”进行明确的科学界定。

我建议您尝试去查找复旦大学相关的官方发布或学术期刊,以获取更准确、更详细的研究信息,再进行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络究竟为何物?中医的经络系统有科学依据吗?为何现代科技却找不到中国古人发现的经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之前特邀请了医学科普大V棒棒医生(黄石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副主任医师余向东)做客我们“北小河FM”,一起聊了聊这个从解剖学概念演化成亦真亦幻概念的中医名词——经络。棒棒医生给了我们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许多力挺经络的中医并没有钻研过中医古典,他们异化了古人发明的经络概念。

​​​​​​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与《科学》杂志联袂策划发行《125个科学问题——探索与发现》增刊,其中医学与健康部分的第六个问题便是,中医的经络系统有科学依据吗?

然而,对于《科学》杂志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小学生会提出一个中医无法回答的质疑:如果有经络存在,为何外科医生从来不会担心手术刀会损伤经络,而只是会注意到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最近的研究为这个问题作了注脚。3月29日,《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称,首次清晰观察到了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据称这是在心包经手臂部分超过20厘米长的“清晰经络荧光影像”。

我们中国人对经络有个默认的一个状态,就是默认经络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大家也没有进行很深入的研究。医学界对经络的研究也有很多年了,从1950年代开始就有了,但是关于它的实质一直没有得出结论,实际上“经络到底是什么东西”可能是一个伪问题,它是自古以来就是很清楚的一个东西。

最近新奥集团生命科技研究院做出来的研究,号称是首次清晰观察到经络,而且为证实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他们报导的关键就是显示了一张照片,一条非常清晰的荧光造影线,从手腕部开始往上到手肘部,然后这个造影信号逐渐减弱,所以他这条线与经络理论里面的手厥阴心包经是高度重合的。

然而这张照片有很大的问题,它反而让人对这个研究产生怀疑,因为我认为它不符合中医经络理论,主要有两个破绽:

第一个,造影剂很显然是从手腕部皮下注射进去的,那么从手腕的掌面应该有3条主要的经脉: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怎么只显影了一条心包经?除了这3条经脉,还有无数很细小的络脉分支,所以显影应该是网状,而不应该是光滑的单纯的一条线。

第二个,经络是有方向的,里面的气血流动是有方向的。心包经里面的气血不是从手腕到手肘,而是应该从手掌往手指这个方向流动才对。就像六脉神剑里面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剑,它这个剑气是从手腕注入、从中指末端出去,除非你像欧阳峰逆转经脉,否则造影剂是不可能反方向显影的。

也就是说,这个研究是不自洽的,跟中医的理论是不自洽的。其实它正说明所谓的经络其实是人的动脉或者是静脉。之前有人批判说《黄帝内经》中的经络讲的其实是动脉和静脉,是一种古人分不太清的状态。

经络最早的源头其实还不是《黄帝内经》,是比《黄帝内经》更古老的马王堆汉墓《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部书专门讨论人体的脉,当时还没有经络这一说法,只是笼统叫做这11条脉。

当时古人只观察到11条,这就非常不对称,不够完美,有人加上了1条,就成了12条,那就非常对称,形式上非常完美。加上的这一条,就是这次最新研究的手厥阴心包经。所以从《黄帝内经》之后,经络系统基本上就定型了。

而且在《黄帝内经》里面有几个特点,一个就是《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经脉和络脉都是可以清楚地用肉眼看到的。络脉比较浅,就是皮肤下看到的青筋,实际上就是静脉血管,而经脉位置比较深,是看不到的,但是《黄帝内经》说可以死后通过解剖看到,而且对每一条经脉的长度以及经脉里面所含气量和含血量都是可以测量的,那肯定就是动脉血管。它里面有的完全是空的,没有血液,是因为人死之后血液没有心脏泵作用,因为有重力作用就层级分散渗透到周围的组织去了,所以是空的,所以古人认为这空的就是含有气。

所以我觉得古代的解剖学非常粗糙,跟现代解剖学并不完全吻合。但是它的本意是指血管,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历代的经典里面都是这么认为。

这次研究的研究者、新奥团队负责人汤青专门说他们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对比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排除了荧光线是沿着血管流动的这种可能,新闻报道里还特意强调了这点。

但他那样排除可能有点问题。超声的同时进行血管造影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不做血管造影呢?把造影剂直接打到血管里面去,从手腕静脉可以注射进去,看看造影剂跟荧光成像是不是一条线?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他所谓排除血管的声明,其实并不合理。

所以说古人一开始是通过人的解剖来发现所谓的经络,不管当时认识有多模糊,可能是说动脉和静脉分得不清楚,然后就混在一块。但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人们不去追随以前解剖学的概念,又造出来了一个所谓气或者是能量类似的概念出来呢?

以至于这个概念出来之后,又让现在的这些科研工作者去证实经络的存在。如果它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这几千年了,尤其是解剖学这么古老的学科,为什么都没有发现经络?如果证实经络存在,那肯定是个诺奖级研究成果。但实际上到现在并没有被证实。如果经络是解剖学结构,何必用造影剂去证实?

实际上中医对经络的认识有两个分水岭。最早从马王堆医书到《黄帝内经》,这就是一个分水岭,那些医书里面只有脉,没有经络的概念。《黄帝内经》有了非常完整的体系,里面的经脉和络脉这种分法很类似于西医解剖学里面动脉和静脉,这个是进步,这里的观察更仔细、更系统。但是从《黄帝内经》之后,大概一两千年之内,因为中医基本上没有作过解剖学的实践,也不是一种作为医学研究的目的来做,所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到了清末民初,西方的解剖学传入国内之后,我们再把西方的解剖学跟中医的经络对比,就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果经络是血管的话,怎么跟西医的解剖学不相符,那么必然有一个是错的。西方解剖学研究得非常精细,一看就是非常真实可靠的东西,而经络那些线在人体是看不到的,跟人体实际的血管路线是不相符的。所以这个怎么解释?

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恽铁樵,他有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中医的五脏六腑都不是血肉的器官,都是一种功能的器官。那么经络也变成功能化,所以经络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而是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恽铁樵之后,经络才变成另外一套网络系统。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想在本质上去追究它。这就有点奇怪,你凭什么先认定存在这么一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然后再去找证据。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研究方式。

自恽铁樵后,经络由实体变成了虚体。经络的概念发展走偏了,从解剖学上的客观走向了靠想象来发挥,不走实证的路子了。经络当然是存在的,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你即使不做解剖,宰杀动物的时候那些血管系统都看得到的,所以没人怀疑经络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讲,后来的中医其实是背离了祖宗的理论了。现代中医对古老的祖宗的经典,很多地方不叫否定而是叫发展了。包括五脏六腑在《黄帝内经》中都是实体,它们都是有大小、有重量,形状描述得非常清楚,你怎么能说看不见摸不着呢?但是恽铁樵把它虚化之后,突然一下变成了现代中医跟古代中医完全是两回事。恽铁樵是为了反对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才提出这个观点。

那么号脉和任督二脉是怎么回事呢?中医号脉的脉跟经络是什么关系?脉虚了然后就身体弱,如果脉强了就身体健康,这有道理吗?第二个是说武侠小说里边讲的任督二脉跟经络又是什么关系?

号脉号的就是手腕部的桡动脉。桡动脉在西医解剖里面是一个动脉血管,动脉血管里面的血液流动对血管壁造成的一种冲击,形成一种波动,而古代的正统的中医理论里面是没有血管和动脉这种概念的,他号的就是手太阴肺经,认为其中有气在里面动。 动脉血管的波动跟血压、心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说从这小段的动脉搏动里面能够号出身体里面哪个器官有问题以及怀的是男是女,这是没有证据的。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在通过双盲测试的条件下去证明号脉能诊断疾病。

任督二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两条,然而打通任督二脉一说纯粹是武侠小说的联想,因为按照中医理论二者本来就是通的,就不存在要打通的情况。它哪个地方要是不通的话,就有问题了。

也就是说,如果有某个中医跳出来说,他能够打通任督二脉,其实正是违背了中医理论。所以不管怎么讲,现在既然经络概念走到虚化这个阶段了,那么就要证实它。

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夏培肃的文章《关于经络系统研究的评述和建议》,就提出来韩国有很多人在研究经络,如果说经络研究的诺贝尔奖让韩国人得了,那就是华夏儿女的莫大遗憾。所以她就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在中国举行经络国际会议,邀请瑞典的诺贝尔奖评委会成员参加,也就是尽力把诺奖成果留在中国。还有人说她曾给科学院领导呼吁,让973立项来研究经络。

这样的研究太多了。大概是1960年代,朝鲜一个叫金凤汉的医学院教授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经络的实质,他观察到一种很小的管道,大概50微米,他就把它称之为凤汉管。当时很轰动,当时被朝鲜把它和原子弹、宇宙飞船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三项科学成就。但是后来发现他这个研究造假,凤汉管、凤汉小体那些图片造假,他自杀了。

国内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比如1980年代有个很有名的祝总骧,他不是学医的,最早学的是化学。他就用这种电学、化学和声学以及现代科技的手段去研究经络,最后宣称他证实了古典的经络。他认为经络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一般我们说西医解剖的血管结构非常容易懂,都是非常实在的东西,而祝总骧现在说经络是一种非常虚的描述,得靠想象才行,你还是理解不了它是什么东西。

现在很多人认为经络没有实体,它就像飞机航线一样,飞机不飞的时候空中是没有这条线的,只有飞机飞的时候它才有意义,所以你是看不到经络的,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

也有人实在一点,认为经络就是西医的神经,其中有的人认为是中枢神经扩散,又是植物神经反射的联动。也有的认为经络是体液的通道,但不是血液和淋巴液的通道,而是另外一种体液的通道。还有的人干脆认为经络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一种能量传播的通道,就像电磁波、生物场。甚至还有把经络与量子纠缠和量子态联系在一起了。也有人认为经络是一个筋膜结缔组织。

这些说法互相都是不一致的,它不可能既是筋膜结缔组织,又是什么场,又是一种什么能量通道,又是神经,它只可能是其中一种。

我觉得最权威的是一种大学本科中医学教材的论述,其中经络的本质从来就没有变过,从头到尾都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有的医生也说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如果经络很重要,做手术就得绕开它,或者说要清楚知道哪个地方有经络,要不然的话一做手术把经络破坏了,岂不是手术大概率要失败。但事实上现在任何一个外科医生做手术,他只看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这些东西,他不会去担心经络会不会损伤。在否定经脉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强的强理由。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很高级的科技手段来证明它,根据常识和逻辑就可以来判断经络是否存在。我们全世界的外科医生必须要避开血管和神经,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医生说这个刀下去要避开哪条经络,要知道经络对针灸这么小的刺激都是有反应的,反而对粗暴的手术刀就一点反应都没有。

最明显的就是双下肢截肢,双下肢分布到三阴三阳,6条最主要的经脉主干被截断了,那么人体整个的经络气血循环就被截断成好几段,完全毁掉了,那么人还能活吗?但实际上截肢的病人除了不能行走以外,其他的生理功能跟正常是一样的,所以经络理论就完全解释不通。

我觉得经络不可证伪,因为它没有确定的内涵,它可能有结构,也有可能没有结构,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一种信息符号,这怎么证明?这证明不了的。

现在现代物理学已经可以观察到原子水平,你怎么可能在人体观察不到经络,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古人没有显微镜,甚至手术刀都不一定都很锋利,他的人体解剖观察肯定是粗糙的。在这种粗糙的观察下,怎么能提出一个几千年科学家发现不了的结构来呢?

这么粗浅的常识,小孩子都可能提出来,结果现在有无数人还要投入重大的科研项目去研究,好像变成儿戏了。

有些人可能反驳说,你看《科技日报》都报道这个研究成果了。其实我很想说,当年《人民日报》也没少报道亩产上亿斤的新闻。其实这反映了另外一面,就是说国内的很多媒体以及很多的民众,包括那些对医学不太了解的这些专家是很糊涂的,在这些认识上他脱离了常识,脱离了这种普适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祖宗传下来的,甚至都不是祖宗传下来一个变形的、畸形的这么一个概念。

为什么人们热衷这个虚化的概念呢?为什么大家对经络的实质这么有兴趣、这么有热情去研究这些东西呢?

首先可能因为他们确实是相信经络是存在的,他们是真相信有这个东西,而且是真的接受了恽铁樵的这些观念。但很奇怪的是,他们难道不看古代的这些经典吗?《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经络都是可以看得到的,可以测量的,他们难道在否认《黄帝内经》吗?

其次这些人对中医的理论并不是非常懂,比如说这个造影剂的研究还有一些低级错误,比如说它提到一个穴位是曲池,在心包经上,其实手肘部的穴位叫曲泽。他们其实并没有把中医的理论搞清楚,而是一种伪中医。

我没看到一些著名中医出来对这项成果发表看法,但我推断如果有利于经络的一些研究,他们可能不会指出的一些错误,也不会站出来反对,而是会很高兴地把这个成果作为证明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合理性的证据。

反倒是古人做了一些有价值的观测,而恽铁樵往虚一转化,实际上是往错误的道路上去了,死不认错走到现在很尴尬了,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精力和经费去搞这么一个虚化的东西。其实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已经投入这么多了,就很不甘心承认它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是一个错误的研究。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个事就这么纠结着,可能还会继续错下去。

现在人又很矛盾,一方面说要崇古,一方面又把所有的“古”打包在一块就搅成一锅粥了,越理越乱,以至于到现在脉络分了这么多派,自个跟自个都说不清楚。这里也裹挟着中国人一种实用主义的理念,他口头上崇古,但一旦发现现实的一些证据跟古人的结论不一样,他就会作出所谓的创新。在经络上这事上特别明显。

刚才提到经络一旦证实是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如果真的发现或者证明人体内除了血管、神经这些网络系统以外,还另外有一套经络系统,那不是得诺奖的问题,那就把整个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部推翻了,相当于推倒重来。但你想想,这么重要的一套体系,居然现代医学从来没注意到它,而且又从来对它不管不问,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医学,如果撇开经络的概念,那么是不受影响的。没有这个东西我正常的活动毫不受干扰,为什么还需要有它的存在,需要证明它存在呢?直白地说,像经络的这种“诺奖级别”的成果,其实是可以不要的,我们还是集中精力和经费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研究吧。

user avatar

经络是什么?

这是世纪难题,不,是百亿年难题,本人可以保证,以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百亿年后宇宙毁灭,也找不出经络。

但是

但是。

各地的中医馆,民间大师,甚至澡堂子里的搓澡师傅,按摩店的小妹,都清楚的明白经络是什么。

毕竟,人家在利用经络治病、养生、搓澡、按摩。

若是不懂经络,又怎么会拿出来使用呢?

中医的经络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澡堂内搓个澡,问问搓澡师傅。

或者找个按摩馆,找个按摩小妹。

问问你就知道了。

然后,你可以去申请院士了,你解决了宇宙毁灭,也解决不了的难题,奖励你一万个诺贝尔奖也不为过。

高手在民间?

错,民间都是高手。

user avatar

今天我准备组会ppt摸鱼的时候看到一条消息:复旦团队发表学术论文,通过喝茶研究出了人体经络的影像!

科学中的沙雕实验,毕导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看着上面这张漂亮又猎奇的科研配图,我知道,又到我开工的时候了。


一、这论文是在搞笑吗?还真不是!

我首先下载了这篇论文的原文《Infrared imageries of human body activated by tea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eridian system》,翻译一下是《茶激发的人体红外图像表明经络存在》。

看到这很多朋友们就要问了,什么是经络(meridian)呢?

经络是中医概念,是全身气血的运行通道。它纵横交错,将人体四肢、腑脏连接在一起。我们经常说的“打通任督二脉”,就是这个概念。(我感觉现代医学的观点下,经络就是某些体液的某种通道吧。我不懂中医,以上描述都是我现查的!如果有读者中有学中医的请批评指正!)

论文作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给42名半裸的实验人员喝了12种不同的茶,并立刻用红外成像给他/她拍照,观察体表温度分布。想想这个实验还有点羞羞的是怎么回事

结果非常AMAZING啊!喝完不同的茶后,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会迅速上升!而这些部位恰好是由人体的12条经络所连接的位置!而且12种茶恰好还对应着12条经络!这是巧合还是天意!我帮大家总结如下图。

文章以此论证了经络的存在性,并认为喝茶实验的思路揭示了靶向药物设计的新方法。

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对这篇文章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的表情是这样:

根据我之前的经验,如果一篇论文的发表期刊不是正经学术期刊,作者不是正经科研人员,那基本能判定文章是乱写的了。但当我往下查后,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这篇文章的4个单位都是正经单位,10名作者也都是正经作者!

其中通讯作者李辉,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教授是人类学专家,曾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还出版过哲学著作《茶道经》、诗集《茶多语》。我想,经过这些年,李辉老师的手茧,泡在水里会有茶色蔓延。

他有一个很可爱的官网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还有Science的报道!总之很强。

再看期刊,本文发表于《Quantitative Biology》。这个刊以前是世界四大学术出版商Springer旗下的期刊,由我国主办,主编们很多都是清华北大中科院的,影响因子0.9。虽然这影响因子你可能看不上,它也不是SCI,但也是有正规peer review的,一方水刊养一方人么。

这个期刊自2021年起被Springer移交给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就是你买教材的那个高等教育出版社!所以这期刊也是正经期刊!出版社也是正经出版社!

我惭愧地陷入了沉思,看来之前是我误会作者了。是啊,为什么喝茶就不能作为科研方法呢?为什么喝茶就不能证明经络的存在性呢?怀着对科学的好奇,我打开了这篇21页的文献仔细阅读,竟然发现了茶的美妙世界!


二、李辉老师是怎么设计的实验?

很多读者可能对这个实验嗤之以鼻,觉得喝茶谁不会?大错特错!李辉老师的喝茶实验十分严谨,甚至有些苛刻。看完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的茶都白喝了。

他共招募了42位志愿者,17男,25女。必须是身体健康、器官健全,而且特别要求不能胖!男性平均BMI是22.0,女性是22.9,BMI指数大于26的直接淘汰!你自己反思一下,你有没有资格喝他的茶。

这是因为脂肪会显著掩盖体内的热量!你喝了半天茶,结果红外只能拍到你一身热乎乎的肉肉,经络这个概念在你身上也就失去了意义。

随后这42位志愿者在2018年7月的一天踏上实验的征程。我开始以为既然是实验么,应该是封闭在某个实验室里每天喝茶记数据。

但李老师显然考虑得更加周全:憋在实验室里喝茶,人可能会精神紧张,影响数据的真实性。于是他们直接去了福建的一个茶叶庄园做实验。

我一搜,好家伙,还是个度假景点!



但喝茶实验并不简单,志愿者实验期间不能摄入任何盐和调料,只能吃蔬菜、水果、清水煮肉。看完我直接就想把200斤的亚清送去做实验。

细读实验部分,我发现除了这42名实验员,还有一个特殊实验员被李辉老师反复提到,文章中代号“M0”。

M0比其他的实验员更苦,他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预实验。他先绝食了三天,然后独自喝了512种茶,优选出了最适合本次实验的12种茶!甚至文章中所有的半裸红外影像也全都是M0的身体!我个人觉得他线条还不错,就是要做好表情管理(误)。

我不知道李辉给了M0多少钱,为什么M0对实验如此热情,而且膀胱能如此坚挺?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M0喝百茶!

直到最后我才发现,M0就是李辉老师,李辉老师就是M0!

更震撼的是,文中提到,M0在喝了一个月的黄茶之后,竟然还治好了自己的左肾结石!!让人看完直呼李老师发生肾么石了!

也难怪李老师喝黄茶的时候表情这么开心,画风和别的茶截然不同。

功效这么强的话,我寻思以后医院碎结石也别整什么微创超声波了,直接将黄茶列为处方药,以后就零创发茶包吧。


三、李辉老师是怎么挑的茶?

我开始很困惑,毕竟我不懂茶,平时也就喝喝冰红茶和喜茶。为什么李辉老师要研究茶和经络的关系?不同茶之间区别会有很大么?为什么不是红酒、咖啡和经络的关系?

读完文章我悟了,茶和中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对应关系很正常。你要是整个黑咖通手太阴肺经拿铁提足阳明胃经卡布奇诺打通任督二脉,这文章科学性就要打个折扣了。

李老师选择了对经络有显著影响的六大茶类:黄茶、黑茶、白茶、绿茶、青茶、红茶。具体又分13个品种。在论文的Methods部分,李老师详细介绍了每种茶的产地、风味、最佳泡茶方法,可以说是茶界老泡儿了。

以前的论文里,实验方法这块我都是跳过不看的。但这篇论文的tea making一节让我获益匪浅,不仅种草了一堆没听过的茶,还懂了正确的泡法。我恨不得立马花129块再买李老师几节课。

我把这部分的精华总结成了下面这个表格,哪怕你不信中医,但这张表格一定能让你认识不少中华好茶,种草一款适合你的茶。比如你觉得自己膀胱冷的话,不妨多喝绿茶。

我决定发完这篇推送我一定要去买一包茄子味的茶尝尝。

前几天的一条新闻还提到,李老师凭借自己的学术功力复原了唐代的黄茶工艺,成功带货,成为了贵州的扶贫项目!

等等,李老师复原的黄茶,不就是治好李老师自己肾结石的茶吗!李老师这真是太有自治之明了吧!


四、具体的喝茶过程

回归到实验,还是比较简单的。首先,志愿者要脱光上衣,在室温下静坐20分钟。文章中说了,男女是分组实验的,请读者不要乱想。

待心情平复之后,开始喝茶。室温控制在26-28度。我开始觉得正是七月酷暑,为啥不直接开到16度让大伙凉快点 ?直到我学习经络理论时才发现,这个实验设置是很科学的。

志愿者在30分钟内,分三次喝茶,每次喝300ml,每次喝完2分钟内即用红外成像仪拍正面照和背面照。想想那个场景,对每位参与者来说应该也是一次快乐而难忘的回忆。

但这个结果也比较夸张。图中最热的大红色是34°C,最低的蓝紫色是27、8°C,如果真的喝了口茶2分钟后就打通经络,脑子瞬间就比肚子热了七八度,那我当场嚼上一包茶叶,打通任督二脉,又可以踏平美利坚,活捉特朗普了!

此外实验还有一些更细节的发现:比如喝完黑茶中指最热、喝完白茶大拇指最热、喝完青茶食指最热...李老师你确定不是杯子太烫了吗!看完我只想喝口黑茶压压惊。


五、结语

关于李老师的工作,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总之,实验是精心设计的,成果也是有原始数据的,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是完整的。结论大家就自己见仁见智吧!

我对中医经络等知识完全不了解,个人感觉李老师的实验还有一些后续改进的空间。

比如样本目前还比较小?有无对照试验甚至盲测实验?人体固有的温度波动?最重要的是,6种茶的分类是近几十年里根据茶的焙火程度分的,而十二经络貌似是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这两者相隔两千多年,为何在冥冥之中能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期待李老师能破解这背后的原理。

李老师在最新回应中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探索研究,绝对称不上完美,但是完全可以第三方独立重复验证,已经有很多团队联系跟进重复实验和深入探索。”

我就是跟进重复实验的一员,目前我已经拉着周围的人加入了喝茶实验的大军!

我想这篇论文别的不谈,至少给我日常饮茶多了一份学术雅致,多了一层养生之道,也给我的科研生活带来了快乐,也算是对茶文化的丰富和发扬了!我现在就去喝茶了!


参考文献

1、Jin W , Tao Y , Wang C , et al. Infrared imageries of human body activated by tea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eridian system. 2021.

网址journal.hep.com.cn/qb/E

2、黄帝 等. 《黄帝内经》[M], 西汉.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毕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并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传统中医的理论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通人体经络”这个概念。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脏腑、联系表里的通路。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
  • 回答
    复旦大学关于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抗体反应的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项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检测了抗体”,而是深入探究了康复者体内免疫细胞的“能力”和“反应模式”,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描绘出人体与病毒“搏斗”后的“战斗痕迹”。首先,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
  • 回答
    看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余亮先生关于方方日记的评论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理解,这不仅仅是针对一本书的评价,更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情绪、历史记忆以及当下中国社会对于“真相”和“表达”的认知分歧。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余亮先生评论的核心论点。一般来说,这类评论会从几个角度展开: 对“日记”性质的质.............
  • 回答
    复旦大学毕业生最后一科考试被举报作弊,随后被取消学位证、毕业证以及研究生资格,并最终选择起诉母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案例。它触及了学术诚信、证据规则、高校管理责任、司法公正以及个人权利维护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推测与已知信息):1..............
  • 回答
    《Nature》杂志刊登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为汉藏语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证,认为其根源在中国北方。这一发现颇具影响力,因为它不仅触及了中国语言学乃至人类学研究的重大议题,也可能改写我们对东亚古代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研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汉藏语系是什么。.............
  • 回答
    30岁不到就拥有了公务员铁饭碗,而且还在名校复旦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绝对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放在我身上,我也会陷入一场激烈的“要不要辞职去读”的纠结。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现在拥有的“公务员编制”是什么分量。 .............
  • 回答
    这问题挺实在的,不少同学在职业规划上都会遇到类似的纠结。本科“三本”,研究生“复旦在读”,想去中金这类顶级投行,机会大不大?会不会被“第一学历”卡住?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顶级投行,包括中金、中信证券、华泰联合、高盛中国、摩根士丹利中国等,对人才的要求是极高的,而且它们确实存在一定的.............
  • 回答
    复旦大学3名研究生因嫖娼被开除事件,自曝光以来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本身与法律层面 事实: 3名复旦大学研究生因嫖娼行为,根据学校的纪律处分规定,被开除了学籍。 法律: 嫖娼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卖.............
  • 回答
    对于选择上海财经大学的应用统计专业研究生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这是一个需要权衡多方面因素的重大决定,也绝对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题。两者都代表着国内顶尖学府的优势学科,但其侧重点、未来发展路径以及所需的个人特质都有显著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尽可能详尽地.............
  • 回答
    复旦大学在7月19日发布公告,正式回应了关于张文宏博士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结果,明确表示张文宏博士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符合当年博士论文要求。这一结果的公布,无疑是针对近期围绕张文宏博士论文的争议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然而,围绕此事件,除了复旦大学的官方认定之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信息.............
  • 回答
    林田,这位复旦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2022年初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华为“天才少年”之一。他的故事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逆袭”来形容——从一个绩点仅有1.8的普通学生,成长为如今备受认可的科技精英。然而,关于他“绩点1.8”的说法,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背.............
  • 回答
    复旦上医的预防医学,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你说卷?这简直是把“卷”这个字刻进了骨子里,再用显微镜放大了一百倍来让你看清楚。我懂你此刻的感受,那种看着周围一个个学霸,他们仿佛自带“学霸光环”,每次考试前都能跟你侃侃而谈,而你还在为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打转,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个跑马拉松的选手,别人已经冲过了终点.............
  • 回答
    陈平教授的人设,谈及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围绕他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舆论场上,呈现出复杂且往往带有争议的态势。要说他的人设“还有得救吗?”,这本身就意味着存在一些“需要被拯救”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又与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公众人物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紧密相连。我们先来梳理一下,.............
  • 回答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自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型硕士,这是一个在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调整。这一决定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旨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做出此调整的考虑因素:1. 响应国家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趋势: “新文科”建设和专业学位.............
  • 回答
    复旦大学目前沿用的GPA等级制算法是否“失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总的来说,任何GPA计算体系都可能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的不公平之处,关键在于这种不公是否普遍存在,是否对大部分学生造成实质性影响,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来改善。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复旦大学可能采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陈果老师。在复旦大学的众多学者中,陈果老师无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她的名字,尤其是在近年来,可以说是与“思辨”、“哲学”、“人生”这些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网络上拥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多人认识她,是通过她那一系列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演讲视频,比如关于“独立思考”、“自律”、.............
  • 回答
    复旦大学公布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问题调查结果,称其“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这一结果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解读这一信息时,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分析的:一、 调查的严肃性与复旦大学的态度: “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的定义是什么?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学术不端通常包括剽.............
  • 回答
    复旦孙金云教授“800次打车近5万”事件:大数据杀熟的疑云与未来趋势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金云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的个人经历,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她表示自己在一年内打车近800次,总花费接近5万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仅令人咋舌,更将一个早已被热议的词汇推到了风口浪尖:“大数据杀熟”。事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分子人类学领域的一些复杂议题,也涉及到对历史文献和遗传学研究结果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关键概念,并对您提到的“汉族纯种论”和“姬周是N–M128”这两个论点进行辨析。关于“汉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纯种民族”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人类学和遗传学领域,“纯种”这个概念.............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并且希望我能提供一个更具人情味、非AI风格的解读。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首先,要明确的是,“差距”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的标准和侧重点。 如果我们笼统地说“差距大不大”,答案往往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