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复旦大学目前沿用的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是否有失公正?

回答
复旦大学目前沿用的GPA等级制算法是否“失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总的来说,任何GPA计算体系都可能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的不公平之处,关键在于这种不公是否普遍存在,是否对大部分学生造成实质性影响,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来改善。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复旦大学可能采用的GPA计算方式,然后分析其可能的“失公”之处。

复旦大学可能采用的GPA等级制算法(通常情况):

虽然复旦大学的官方网站通常不会公开详细的GPA计算公式(这在国内外高校中都很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常见的大学GPA计算模式来推测其可能采用的方法。通常大学的GPA体系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课程分数与学分:
课程分数: 学生在每门课程中所获得的具体分数(例如,百分制分数或等级制分数)。
学分: 每门课程所占的学分,反映了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重要性。

2. 等级转换:
将课程分数(或等级)转换为一个数值等级(通常是4.0或5.0分制)。例如:
90100分 = 4.0
8089分 = 3.0
7079分 = 2.0
6069分 = 1.0
不及格 = 0.0
或者,也可能存在更细致的等级划分,例如A+, A, B+, B等,并对应不同的数值。

3. 加权平均:
将每门课程的“数值等级”乘以该课程的“学分”。
将所有课程的“数值等级乘以学分”的总和,除以所有课程的总学分。

公式一般形式:
GPA = Σ (课程数值等级 × 课程学分) / Σ (课程学分)

“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可能带来的“失公”之处:

您提到的“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可能指的是:

分数区间划分较大: 例如,一个很大的分数区间(如90100)都对应同一个等级分(如4.0)。
对分数敏感度不高: 细微的分数差异在转换为等级分时可能被抹平。

基于这种可能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以下几个潜在的“失公”点:

1. “分数屠戮”与“分数幸运儿”的差异被模糊化:
情况: 如果90100分都算作4.0,那么一个学生获得90分(可能非常吃力)和一个学生获得100分(可能毫不费力或通过某种技巧)在GPA上是完全一样的。
失公点: 这对于那些付出更多努力、追求更高分数但可能因各种原因未能达到“满分”的学生来说,可能显得不公平。他们细微的进步或优秀没有得到GPA上的直接体现。反之,一些学生可能只付出相对较低的努力就能达到高等级分。

2. 对某些学科的“天然”劣势(如果转换规则不统一):
情况: 如果不同学科的评分标准、难度、学生基础差异很大,但所有学科都使用同一套等级转换规则,可能会产生问题。例如,某些被认为“难出高分”的学科(如理论性极强的数学、物理)的学生,即使付出巨大努力,可能也只能拿到85分,对应3.0。而某些相对“容易出高分”的学科,学生可能只花较少精力就能拿到92分,对应4.0。
失公点: 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努力”和“成就”可能无法通过GPA得到公平的反映。那些在困难学科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其GPA可能被拉低,从而在与其他学科学生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3. “临界分”的优势过大:
情况: 如果升级的门槛分数设置不当,例如80分及以上是3.0,那么79分和80分的学生在GPA上会产生一个等级的差距。学生可能会为了“卡线”而努力,而不是追求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失公点: 这鼓励了一种“应试”心态,即追求分数而非知识本身。学生可能会为了一两分而花费不成比例的精力,而这种精力本可以用于深入学习。同时,即使是非常接近的两个分数,在转换后可能产生较大的GPA差距,这种跳跃感本身就可能被视为不公平。

4. 缺乏区分度,影响专业细分或深造:
情况: 如果大多数学生的GPA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例如,大多数学生都在3.53.8之间),那么GPA可能难以有效地区分出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学术水平。
失公点: 对于需要区分顶尖学生的场合,如保研、出国留学申请、奖学金评选等,这种缺乏区分度的GPA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相对优劣,导致选拔机制的效率降低或出现偏差。

5. 对某些教学方式或评价方式不友好:
情况: 一些课程可能采用项目制、讨论式、表现式评价,而非纯粹的考试分数。如果这些评价方式最终被硬性转换为一个分数,然后参与GPA计算,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学生的真实能力和贡献。
失公点: 学生在这些课程中的努力和学习成果可能无法得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GPA体现,尤其是在那些更看重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课程中。

为什么大学普遍采用这种“跨度较大”的等级制?

尽管存在上述潜在的“失公”之处,大学仍然倾向于采用相对宽泛的等级划分,这背后也有其考量:

简化和标准化: 大幅的等级划分简化了计算过程,便于学校管理和信息统计。
避免过度细分: 过度细分的等级可能导致微小的分数差异在GPA计算中被无限放大,反而显得不专业或过于功利。
现实的评价限制: 教师的评分本身也存在主观性,过分精确的等级转换可能掩盖了教师评分本身的不确定性。
历史和习惯: 这是许多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

如何评估复旦大学的具体情况?

要准确判断复旦大学的GPA制度是否存在“失公”,需要更具体的信息,例如:

具体的等级分数转换表: 了解每个分数段对应哪个数值等级,以及是否有额外的加分项(如某些挑战性课程、科研成果等)。
不同学院/专业是否有差异化的计算方式: 有些学校可能会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如专业核心课、基础课、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权重或转换规则。
学生对GPA的普遍认知和反馈: 如果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现有体系公平有效,那么可能问题不大。如果存在广泛的不满和争议,则可能需要关注。

结论:

可以说,任何固定的GPA等级制算法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公”,这是其内在的局限性。复旦大学“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可能存在的“失公”主要体现在对细微分数差异的模糊化处理、对不同学科难度的潜在不敏感以及对“临界分”的过度强调。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失公”,因为这其中也包含了简化管理、标准化操作的考量。更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失公”的程度是否严重到影响了学生的核心利益,例如导致真正优秀的学生被低估,或者让不那么努力的学生获得不应有的优势。

如果复旦大学的GPA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并且在升学、就业等后续环节中也相对公平地反映了学生的学术能力,那么其“失公”的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属于可接受的制度局限。反之,如果存在普遍的抱怨和明显的弊端,则可能需要学校审视和调整其GPA计算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清华GPA改革的2015级本科生,看到这个问题我无比熟悉。

现在复旦的情况和我本科的时候的情况是一样的。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清华大学废除了百分制评分体系,改为了“和国际接轨”的等级制,同时给优秀率(90分以上)设置了20%的上限。在新的评分体系下,一门课理论上只有20%的人能拿3.7以上的GPA,而到不了90分,绩点就是3.3及以下。由此造成了两个后果:1. 内卷加剧,对GPA有追求的学生每人能够接受自己的一门课绩点低于3.3,所以不得不狂刷绩点力求进入前20%;2. 整一届学生GPA断崖式下滑。

从我们大一开始,新的GPA体系就让很多同学不满。当我们这一届进入大三,发现自己的GPA很难在即将到来的毕业季里给自己带来优势时,大家变得就越来越焦虑了。之后,就是时间超过一年的拉锯战。毕竟GPA关乎求职关乎申请,在毕业季结束之前本科生始终对学校保持施压,而学校也的态度也逐渐软化,最终搞出了GPA大放水,让所有人的GPA差不多提高了大约0.2到0.3。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学生想要的,但是毕竟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当时清华GPA改革的全过程,可以参考以下链接,介绍的很详细,希望能有所帮助。

根据清华GPA改革的前车之鉴,我个人大概有以下几点想法:

  1. 不要说什么GPA要看相对排名而非绝对的分数。的确,理论上说理性的HR或者大学招生官应该明白不同学校之间的GPA没有可比性,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做不到完全理性。比如牛津剑桥的有些学科在PhD招生中明确写了GPA要达到3.8。即便没有硬性的GPA要求,那么一个3.9的GPA相比于3.6的GPA自然会给对方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而这没有什么道理的印象分有时候可能就会起到一个决定性作用。在别的国内院校都在搞GPA通胀的情况下,自己学校不搞通胀就是在削弱自己学生的竞争力。
  2. GPA通胀可能是唯一一个可行的,能够让学生和校方都满意的方案。等级制GPA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其实不是低GPA,而是不同等级之间巨大的分数差距——我89分和你90分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反映在GPA上就是0.4的落差。但是这个是不可能改回百分制的——之前按照等级制给出的分数没办法还原成百分制分数。所以,争取的重点应该还是落在提高全校总体GPA,解决最迫切的申请和求职问题。
  3. 不论怎么改,GPA改革都不会对校内内卷的程度有什么影响。清华GPA改革之后甚至更卷了——GPA通胀之后似乎不拿满绩就是失败。但是GPA通胀的意义在于给本校学生在与别的学校的学生的竞争中增加竞争力。
  4. 自下而上地推动学校解决问题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清华的GPA改革持续了整整一年,在这期间这一话题的热度几乎没有断过——而这也让学校意识到敷衍拖延息事宁人是不可能的,最终勉强做了让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