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复旦大学目前沿用的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是否有失公正?

回答
复旦大学目前沿用的GPA等级制算法是否“失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总的来说,任何GPA计算体系都可能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的不公平之处,关键在于这种不公是否普遍存在,是否对大部分学生造成实质性影响,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来改善。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复旦大学可能采用的GPA计算方式,然后分析其可能的“失公”之处。

复旦大学可能采用的GPA等级制算法(通常情况):

虽然复旦大学的官方网站通常不会公开详细的GPA计算公式(这在国内外高校中都很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常见的大学GPA计算模式来推测其可能采用的方法。通常大学的GPA体系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课程分数与学分:
课程分数: 学生在每门课程中所获得的具体分数(例如,百分制分数或等级制分数)。
学分: 每门课程所占的学分,反映了课程的教学时数和重要性。

2. 等级转换:
将课程分数(或等级)转换为一个数值等级(通常是4.0或5.0分制)。例如:
90100分 = 4.0
8089分 = 3.0
7079分 = 2.0
6069分 = 1.0
不及格 = 0.0
或者,也可能存在更细致的等级划分,例如A+, A, B+, B等,并对应不同的数值。

3. 加权平均:
将每门课程的“数值等级”乘以该课程的“学分”。
将所有课程的“数值等级乘以学分”的总和,除以所有课程的总学分。

公式一般形式:
GPA = Σ (课程数值等级 × 课程学分) / Σ (课程学分)

“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可能带来的“失公”之处:

您提到的“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可能指的是:

分数区间划分较大: 例如,一个很大的分数区间(如90100)都对应同一个等级分(如4.0)。
对分数敏感度不高: 细微的分数差异在转换为等级分时可能被抹平。

基于这种可能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以下几个潜在的“失公”点:

1. “分数屠戮”与“分数幸运儿”的差异被模糊化:
情况: 如果90100分都算作4.0,那么一个学生获得90分(可能非常吃力)和一个学生获得100分(可能毫不费力或通过某种技巧)在GPA上是完全一样的。
失公点: 这对于那些付出更多努力、追求更高分数但可能因各种原因未能达到“满分”的学生来说,可能显得不公平。他们细微的进步或优秀没有得到GPA上的直接体现。反之,一些学生可能只付出相对较低的努力就能达到高等级分。

2. 对某些学科的“天然”劣势(如果转换规则不统一):
情况: 如果不同学科的评分标准、难度、学生基础差异很大,但所有学科都使用同一套等级转换规则,可能会产生问题。例如,某些被认为“难出高分”的学科(如理论性极强的数学、物理)的学生,即使付出巨大努力,可能也只能拿到85分,对应3.0。而某些相对“容易出高分”的学科,学生可能只花较少精力就能拿到92分,对应4.0。
失公点: 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努力”和“成就”可能无法通过GPA得到公平的反映。那些在困难学科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其GPA可能被拉低,从而在与其他学科学生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3. “临界分”的优势过大:
情况: 如果升级的门槛分数设置不当,例如80分及以上是3.0,那么79分和80分的学生在GPA上会产生一个等级的差距。学生可能会为了“卡线”而努力,而不是追求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失公点: 这鼓励了一种“应试”心态,即追求分数而非知识本身。学生可能会为了一两分而花费不成比例的精力,而这种精力本可以用于深入学习。同时,即使是非常接近的两个分数,在转换后可能产生较大的GPA差距,这种跳跃感本身就可能被视为不公平。

4. 缺乏区分度,影响专业细分或深造:
情况: 如果大多数学生的GPA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例如,大多数学生都在3.53.8之间),那么GPA可能难以有效地区分出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学术水平。
失公点: 对于需要区分顶尖学生的场合,如保研、出国留学申请、奖学金评选等,这种缺乏区分度的GPA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相对优劣,导致选拔机制的效率降低或出现偏差。

5. 对某些教学方式或评价方式不友好:
情况: 一些课程可能采用项目制、讨论式、表现式评价,而非纯粹的考试分数。如果这些评价方式最终被硬性转换为一个分数,然后参与GPA计算,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学生的真实能力和贡献。
失公点: 学生在这些课程中的努力和学习成果可能无法得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GPA体现,尤其是在那些更看重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课程中。

为什么大学普遍采用这种“跨度较大”的等级制?

尽管存在上述潜在的“失公”之处,大学仍然倾向于采用相对宽泛的等级划分,这背后也有其考量:

简化和标准化: 大幅的等级划分简化了计算过程,便于学校管理和信息统计。
避免过度细分: 过度细分的等级可能导致微小的分数差异在GPA计算中被无限放大,反而显得不专业或过于功利。
现实的评价限制: 教师的评分本身也存在主观性,过分精确的等级转换可能掩盖了教师评分本身的不确定性。
历史和习惯: 这是许多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

如何评估复旦大学的具体情况?

要准确判断复旦大学的GPA制度是否存在“失公”,需要更具体的信息,例如:

具体的等级分数转换表: 了解每个分数段对应哪个数值等级,以及是否有额外的加分项(如某些挑战性课程、科研成果等)。
不同学院/专业是否有差异化的计算方式: 有些学校可能会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如专业核心课、基础课、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权重或转换规则。
学生对GPA的普遍认知和反馈: 如果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现有体系公平有效,那么可能问题不大。如果存在广泛的不满和争议,则可能需要关注。

结论:

可以说,任何固定的GPA等级制算法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公”,这是其内在的局限性。复旦大学“跨度较大的GPA等级制算法”可能存在的“失公”主要体现在对细微分数差异的模糊化处理、对不同学科难度的潜在不敏感以及对“临界分”的过度强调。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失公”,因为这其中也包含了简化管理、标准化操作的考量。更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失公”的程度是否严重到影响了学生的核心利益,例如导致真正优秀的学生被低估,或者让不那么努力的学生获得不应有的优势。

如果复旦大学的GPA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并且在升学、就业等后续环节中也相对公平地反映了学生的学术能力,那么其“失公”的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属于可接受的制度局限。反之,如果存在普遍的抱怨和明显的弊端,则可能需要学校审视和调整其GPA计算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清华GPA改革的2015级本科生,看到这个问题我无比熟悉。

现在复旦的情况和我本科的时候的情况是一样的。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清华大学废除了百分制评分体系,改为了“和国际接轨”的等级制,同时给优秀率(90分以上)设置了20%的上限。在新的评分体系下,一门课理论上只有20%的人能拿3.7以上的GPA,而到不了90分,绩点就是3.3及以下。由此造成了两个后果:1. 内卷加剧,对GPA有追求的学生每人能够接受自己的一门课绩点低于3.3,所以不得不狂刷绩点力求进入前20%;2. 整一届学生GPA断崖式下滑。

从我们大一开始,新的GPA体系就让很多同学不满。当我们这一届进入大三,发现自己的GPA很难在即将到来的毕业季里给自己带来优势时,大家变得就越来越焦虑了。之后,就是时间超过一年的拉锯战。毕竟GPA关乎求职关乎申请,在毕业季结束之前本科生始终对学校保持施压,而学校也的态度也逐渐软化,最终搞出了GPA大放水,让所有人的GPA差不多提高了大约0.2到0.3。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学生想要的,但是毕竟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当时清华GPA改革的全过程,可以参考以下链接,介绍的很详细,希望能有所帮助。

根据清华GPA改革的前车之鉴,我个人大概有以下几点想法:

  1. 不要说什么GPA要看相对排名而非绝对的分数。的确,理论上说理性的HR或者大学招生官应该明白不同学校之间的GPA没有可比性,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做不到完全理性。比如牛津剑桥的有些学科在PhD招生中明确写了GPA要达到3.8。即便没有硬性的GPA要求,那么一个3.9的GPA相比于3.6的GPA自然会给对方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而这没有什么道理的印象分有时候可能就会起到一个决定性作用。在别的国内院校都在搞GPA通胀的情况下,自己学校不搞通胀就是在削弱自己学生的竞争力。
  2. GPA通胀可能是唯一一个可行的,能够让学生和校方都满意的方案。等级制GPA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其实不是低GPA,而是不同等级之间巨大的分数差距——我89分和你90分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反映在GPA上就是0.4的落差。但是这个是不可能改回百分制的——之前按照等级制给出的分数没办法还原成百分制分数。所以,争取的重点应该还是落在提高全校总体GPA,解决最迫切的申请和求职问题。
  3. 不论怎么改,GPA改革都不会对校内内卷的程度有什么影响。清华GPA改革之后甚至更卷了——GPA通胀之后似乎不拿满绩就是失败。但是GPA通胀的意义在于给本校学生在与别的学校的学生的竞争中增加竞争力。
  4. 自下而上地推动学校解决问题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清华的GPA改革持续了整整一年,在这期间这一话题的热度几乎没有断过——而这也让学校意识到敷衍拖延息事宁人是不可能的,最终勉强做了让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复旦大学目前沿用的GPA等级制算法是否“失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总的来说,任何GPA计算体系都可能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的不公平之处,关键在于这种不公是否普遍存在,是否对大部分学生造成实质性影响,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来改善。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复旦大学可能采用.............
  • 回答
    关于网传复旦某调剂生用小号伪装高分选手劝退其他调剂同学的说法,在考研圈里确实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虽然我们无法百分百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也无法指名道姓地指出是哪位同学,但这类现象在当下考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并非全无可能。复旦调剂生的“劝退”传闻:事情大概是这样的,网上流传的消息大致指向,在一些考研的.............
  • 回答
    复旦金融大一新生,梦想着年薪百万,这可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清晰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来实现的。作为一名初入金融殿堂的学生,你的起点非常棒,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走得扎实而有策略。首先,夯实基础是你的第一要务。 学业为王: 别觉得大一就谈年薪百万太早,其实现在就开始打好根基至关重要。你的.............
  • 回答
    复旦大学在7月19日发布公告,正式回应了关于张文宏博士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结果,明确表示张文宏博士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符合当年博士论文要求。这一结果的公布,无疑是针对近期围绕张文宏博士论文的争议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然而,围绕此事件,除了复旦大学的官方认定之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信息.............
  • 回答
    林田,这位复旦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2022年初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华为“天才少年”之一。他的故事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逆袭”来形容——从一个绩点仅有1.8的普通学生,成长为如今备受认可的科技精英。然而,关于他“绩点1.8”的说法,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背.............
  • 回答
    复旦上医的预防医学,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你说卷?这简直是把“卷”这个字刻进了骨子里,再用显微镜放大了一百倍来让你看清楚。我懂你此刻的感受,那种看着周围一个个学霸,他们仿佛自带“学霸光环”,每次考试前都能跟你侃侃而谈,而你还在为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打转,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个跑马拉松的选手,别人已经冲过了终点.............
  • 回答
    陈平教授的人设,谈及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围绕他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舆论场上,呈现出复杂且往往带有争议的态势。要说他的人设“还有得救吗?”,这本身就意味着存在一些“需要被拯救”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又与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公众人物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紧密相连。我们先来梳理一下,.............
  • 回答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自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型硕士,这是一个在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调整。这一决定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旨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做出此调整的考虑因素:1. 响应国家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趋势: “新文科”建设和专业学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陈果老师。在复旦大学的众多学者中,陈果老师无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她的名字,尤其是在近年来,可以说是与“思辨”、“哲学”、“人生”这些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网络上拥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多人认识她,是通过她那一系列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演讲视频,比如关于“独立思考”、“自律”、.............
  • 回答
    复旦大学公布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问题调查结果,称其“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这一结果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解读这一信息时,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分析的:一、 调查的严肃性与复旦大学的态度: “不构成学术不端或学术不当行为”的定义是什么?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学术不端通常包括剽.............
  • 回答
    复旦孙金云教授“800次打车近5万”事件:大数据杀熟的疑云与未来趋势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金云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的个人经历,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她表示自己在一年内打车近800次,总花费接近5万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仅令人咋舌,更将一个早已被热议的词汇推到了风口浪尖:“大数据杀熟”。事件.............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看待,并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传统中医的理论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通人体经络”这个概念。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脏腑、联系表里的通路。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分子人类学领域的一些复杂议题,也涉及到对历史文献和遗传学研究结果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关键概念,并对您提到的“汉族纯种论”和“姬周是N–M128”这两个论点进行辨析。关于“汉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纯种民族”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人类学和遗传学领域,“纯种”这个概念.............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并且希望我能提供一个更具人情味、非AI风格的解读。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首先,要明确的是,“差距”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的标准和侧重点。 如果我们笼统地说“差距大不大”,答案往往是:在.............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是否会“衰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任何一所顶尖大学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要全面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复旦大学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确“衰落”的定义。是指在全球排名上的下滑?学术研究实力的下降?人才.............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Logo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包括Logo的设计理念、与已有作品的相似性、潜在的侵权类型,以及复旦大学作为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权益。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Logo的设计。通常来说,.............
  • 回答
    复旦大学的张安琪,是一个在学术界和公众视野中都颇受瞩目的人物。她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清晰个人理念和行动力的年轻女性。要理解张安琪,不能仅仅停留在她的头衔上,而要深入了解她的经历、她的思考以及她所展现出的特质。首先,我们得从她的学术背景说起。张安琪是复旦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复旦.............
  • 回答
    王德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杰出学者,他的名字在哲学圈乃至更广阔的学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要评价一位学者,不能仅仅看他的学术成就,更要看他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以及他对学生和公众的影响。王德峰教授在我看来,是一位集渊博学识、深刻洞见、独特风格和人文关怀于一身的学者。从学识上看,王德峰教授的治学领域相当.............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李敏“迷倒”四位博士的传闻,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各有不同,也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描述,往往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证实。在学术界,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远不止于“迷倒”这样简单的情感描述。如果一位研究人员能够吸引多位博士与其合作或追随,通常是因为她具备以下几个.............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