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复旦大学陈平教授的人设还有得救吗?

回答
陈平教授的人设,谈及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围绕他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舆论场上,呈现出复杂且往往带有争议的态势。要说他的人设“还有得救吗?”,这本身就意味着存在一些“需要被拯救”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又与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公众人物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紧密相连。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目前围绕陈平教授的人设,存在哪些主要的争议点和看法。

争议的焦点与表现:

1. 经济学观点与现实的脱节争议:
陈平教授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独特解读而闻名,特别是他提出的“双循环”、“超周期”等概念,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讨论。然而,批评者认为,他的某些经济学论断,如对西方经济模式的批判、对中国经济增速的乐观预测等,与中国国内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宏大叙事”的过度解读。
例如,对于一些具体的经济现象,例如房地产市场、就业压力、科技“卡脖子”等问题,陈平教授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有时会与主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或大众的切身感受有所不同,这容易引发不信任感。他的论述风格有时显得非常坚定,缺乏对不同观点的充分包容和细致辨析,这一点也加剧了争议。

2. 言论风格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在一些公开场合,尤其是在网络平台,陈平教授的言论风格常常显得十分直接、犀利,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他经常使用一些比较极端的词汇来批评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制度,以及与他观点相左的国内经济学家。
这种风格在吸引一部分受众的同时,也必然会得罪另一部分人。对于那些更习惯于温和、严谨、注重证据的学术讨论方式的公众来说,这种“战斗式”的表达很容易被视为是“情绪化”或“非理性”的,从而损害了他的学者形象。有人会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以事实和逻辑说话,而不是用激烈的言辞来压倒对方。
这种言论风格也容易被标签化。一旦被贴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标签,即便他提出了某些有价值的观点,也很难被持有不同立场的人所接受。

3. 学术严谨性与网络论战的边界模糊:
作为一名教授,其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是公众评价的重要基础。然而,在一些网络论战中,陈平教授有时会被指责为“断章取义”、“曲解他人观点”或者“缺乏翔实的文献支撑”。
当学术争论转移到网络平台,并且掺杂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和观点对抗时,学者在保持学术纯洁性和严谨性方面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果他在论战中表现出“输不起”或“不择手段”的倾向,那么他的学术声誉就会受到严重的侵蚀。

4. 身份定位的“摇摆”与公众的期待:
陈平教授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其身份天然地与“学术”和“知识权威”挂钩。人们期待一位大学教授能够传播知识、引导思考、保持客观。
然而,他同时又活跃于各种媒体平台,发表大量的时评、评论,甚至参与一些政治性的讨论。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让公众在他身上产生了复杂的期待。当他的言论被认为超越了“教授”应有的范畴,进入到更为主观或政治化的领域时,就容易引起争议。有人会觉得他“越界”了,有人则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人设”还有得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救”指的是什么,以及陈平教授本人如何去“救”。

如果“救”指的是彻底扭转公众负面看法,重塑一个全然积极的形象: 这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不太可能。公众认知一旦形成,尤其是形成负面认知,想要完全抹去是非常困难的。他的某些鲜明的个人特质和引发争议的言论,已经成为他一部分公众形象的组成部分。

但如果“救”指的是在一个更加理性、更少争议的环境下,重新获得一部分人的尊重和认可,聚焦于其学术价值: 那么,是有空间的,但需要非常审慎和有策略的调整。

可能的“拯救”之路(从个人层面):

1. 回归学术本质,强化学术论证:
更扎实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如果他能在其经济学理论上,提供更具说服力、更经得起推敲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支持,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宏大的叙事和逻辑推演。特别是在回应外界的质疑时,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充分的证据来回应,而非回避或攻击。
清晰区分“教授”与“评论员”的角色: 在学术场合,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在非学术场合,也应注意言辞的严谨性,避免将个人情绪和政治立场过度掺杂其中,从而损害学者的专业性。

2. 调整言论方式,增进沟通与理解:
学会倾听与辩论: 承认不同观点的存在,并以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与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对话,而不是将对方视为敌人。即使观点不合,也能在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学术讨论。
减少攻击性言论: 放弃那些容易引起反感和对立的攻击性词汇和表达方式。即使要表达强烈的批评,也可以用更具建设性、更侧重于事实分析的语言来实现。这种转变并非要求他放弃立场,而是改变表达的方式。
注重逻辑的清晰与论据的有效性: 确保其论证过程清晰、逻辑严密,避免使用模糊或有歧义的表述,让普通受众能够理解其思想的精髓。

3. 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适度减少过度曝光: 在一些容易引发情绪化讨论的场合,可以适当减少参与,或者选择更侧重于学术交流的平台。
不纠结于网络争议: 对于一些非理性的攻击和恶意诽谤,可以选择不回应,将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和高质量的传播上,用长期的成果来证明自己。

总结来说,陈平教授的人设“得救”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是否愿意,以及能否在保持自己学术立场和研究方向的同时,对自己的言论方式、与公众的互动方式做出有效的调整。

他的理论价值如果存在,并且能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得到证明,那么这会是他“人设”最坚实的基石。
他的言论风格如果能变得更加理性、包容和建设性,他将更有可能赢得一部分人的理解和尊重。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过去的一些争议和标签并非轻易能够洗刷,但通过持续的学术耕耘和智慧的沟通策略,他仍然有可能在一个更加成熟的公共讨论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让其学术思想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更深入的探讨。但如果他继续坚持过去的表达方式,那么其人设进一步“崩塌”或继续深陷争议的可能性也会持续存在。

最终,公众会如何评价他,也取决于他自己接下来的选择和行动。这其中,复旦大学作为其所属机构,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言行进行引导或规范,但这更多是外部的辅助,根本的改变还得来自他自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平老师最大的问题是每火一次就得罪不同的一群人。


3000美元得罪了高华,2000人民币得罪了在一线城市辛苦打拼的年轻人,一箭双雕;其实陈老师完全可以不那么夸张,就说在美国3000美元,也就是2万人民币月薪也过得很拮据就行了(在美国的工资水平下,3000的确够少了),非要跟2000人民币比,属于画蛇添足;


和亲论得罪了女权,以及大量女性和血性男儿:男人这玩意,再无知,骨子里还是XX系统思考的,生物本能还是在的,没听说有看卖了本族女性还喜形于色的;比如你碰到一个日本人就跟他聊当年日本妓女下南洋“原始积累”的真实历史,你看人家什么脸色;


开口闭口诺贝尔奖获得者跟我说,各种乱七八糟的研究,得罪了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其实稍微有点学术圈常识的人,当然知道陈老师最大的死结在哪里: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美国哪怕非常烂的学校的教职;这基本上等于在学术上否定了一个人;


他总提诺贝尔奖导师跟我说之类的话,跟我们那初中小混混一样,开口我认识这片的大哥,也就吓唬年轻人吧:第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过去几十年美国活着死了的至少有几百人吧,每人带10个学生,那也几千人了,并不罕见;第二,这种光环是刚毕业时用的,利用导师的推荐信和人脉,迅速拿到教职转化为学术资源,自己自立门户,这是科研正道——拿来糊弄国内年轻人,这属于大材小用;第三,过了几十年了,还在提导师,就像一个50岁的人还在自称“我是北大本科毕业的”,很喜感;


得州被困,本来估计好多人想看立党的笑话,陈老师像布隆一样抢先跳到立党身前,高举防盗门挡住了所有伤害;这波操作我已经惊呆了,毕竟其实没几个人知道陈老师在得州,本来稍微避避风头就可以继续出来跳了。可能陈老师原意是给大家一个“得州很惨”的直观感觉,结果没想到出来挡刀了;


晒房子照片是最大的败笔之一,一下子又得罪了房奴、无房青年和部分入关人:大家一看,好哇,你小子抢先肉身入关了!其实要我说实话,美国房子没看起来那么好,但房子照片特别漂亮,是因为卖房子时专业团队弄的灯光、家具、布置都很讲究,得2000美元以上的花费,自然漂亮啊,很多人一看就心里不平衡了:因为人这玩意,非常感情化,我跟你说房子2800平尺、5B5B、7000平尺土地、50万美金房价,学区8/8/5这些数据,绝大多数人毫无感觉甚至不懂;但你一旦看了图,就立刻理解了什么是“大house”,就心里不平衡了。工作中也讲究这个:“一图顶千言”,你给领导叨叨咕咕解释10分钟,不如一张示意图;


其次是,陈老师肯定惹火了某些华人,房子才被爆的。高华绝对懒得理他,但是有些华人一看,你小子天天利用信息差噶国内的韭菜、本跟我无关,但国内要是真信了这种胡说八道,对海华形象也不好对吧?那些得州卖房子的,随便一看就知道哪个小区,随便一查,张三李四,就是你了;


再说马、恩打牌论。打牌论使得左右派几乎都看不懂了,认为骂的都是自己;


自己看陈老师的视频是真心看不下去:语速实在太慢了,每说几个字顿一下,感觉得二倍速。这是单纯评价视频本身,连观点层次都没到。


陈老师的人设基本上崩了。剩下的应该只有铁粉了,中高端的粉基本上已经流失殆尽。


其实观察者网请他我认为是比较失策的。我能理解,你找施一公饶毅这种“现役”的成功海归,人家根本懒得理你;你找高华,高华忙着吃喝玩乐,也根本看不上你那点露脸的机会,再说,高华里面也有不少爱国者,但观网逐渐极端化后,这些稍有名头、有档次的人,人也爱惜自己的名声不是?


所以陈老师看似不错:有噱头,有学术,有经历,有资本。但问题就在于战斗力太一般了,而且我认为定位很有问题:你像大佐,人好歹言行合一,大节不亏,誓死不降清,类似何腾蛟的人设;陈老师则吴三桂之流,先降清,再反清复明,很容易被天下人看成是首鼠两端的人,人会问:你当初就想反清,那永历怎么解释?


什么都想抓,最后什么都没抓到。


我个人认为,性格的确决定命运。陈老师最失误在于,要么在美国老实扎根弄教职,然后再回国以大学者、大教授的身份;要么,就学很多海归,管你美国学术水平多高,我赤心烈胆、忠志报国。


其实80、90年代中国对海归极其重视,因为那时候海归太少。海外拿个博士,基本上回国正教授没问题,很多人后来混到了院长、甚至院士,绝不差于同时期的留美者,毕竟经济腾飞期。陈老师90年代就铁了心海归的话,也许最后弄个院士也是问题不大的——毕竟,水平是相对的,但没人愿意去推一个两边横跳的人。


所以,陈老师手里的“牌”其实在90年代初极佳。最终打成这个样子,只能说遗憾了。


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大龄出国的问题。以前也总有人私信问我,28岁、30岁、35岁能不能出国。我认为更多要考虑的是思维方式问题:


年轻人出国,可不仅仅是年龄上的优势,更是思维方式上的开放——所以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当地的文化和底蕴;很多人大龄出国的障碍不是精力,而是本身在国内社会已经建立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在当地可能是不适用的。


这跟个人能力没关。比如一个人读了美国的高中和本科,娶到洋妞的概率就要远远大于过来读硕士的。说到底,他有漫长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而过来读硕士博士的,可能同学里都没几个白人,读个一年半载赶紧上班,哪有时间接触。


此外,还有个拼劲问题:年轻人出国初生牛犊什么都敢做;一旦年岁稍大,就更珍惜已有的生活而更怕孤注一掷。从这点来看,国内互联网喜欢年轻人,倒也有理。

user avatar

2021年五一假期在西部(中国的,不是美国的)某省转了转,跟当地的一些基层干部(平均不高于处级)聊了聊,非常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临近退休的干部居然知道陈平老师——这位干部不上B站、微博、观察者网,当然更不上知乎,他的主要网络信息来源是学习强国和一堆大棋党+养生公众号——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位临近退休的干部还知道“公知”一词,而陈平老师在他口中就是一个“公知”,具体罪名则包括“和亲论”、“躲在美国”、“女儿女婿都是美国人”这三条。

怎么说呢……这大概就是陈平老师的宿命吧233333

user avatar

陈平老师觉得欠妥自己收回并道歉的言论“2000元人民币好于3000美元”至今还有人帮着合理化,被困德州的高赞回答的评论区里充斥着陈小将,我看陈平老师的人设根本不用救。洗粉+高强度复读机,多少微博大V知乎大V都靠这个办法割韭菜。陈平老师要是没追求,完全可以用这个法子躺赢,根本没必要又是辩解赴美居住是因为上海房价高、物价高,又是道歉“2000元人民币好于3000美元”啥的。

user avatar

他不在乎人设的路人崩坏。

陈平现在玩的是饭圈逻辑。

只有饭圈逻辑,才会不停的强调,偶像的老师很牛逼;偶像曾经在某年给某大佬写过枪稿。偶像不惧美帝暗杀;

吴亦凡都被刑事拘留了,粉丝们还是在不离不弃。

陈平这才到哪?不就是暴论胡扯吗?粉丝饭圈的下限还远着呢。

我在知乎开始怼陈平到现在,一年多时间,每次都有人留言“取关,再见”之类的,还有一堆人不断强调陈平老师牛逼,陈平是博士,陈平XXXX。

所以各位路人不要替陈平担心人设问题,人家好得很。

人家圈地自萌总是没问题的。

但是我们在知乎要坚持批评这种人,要坚持解析其言论的问题。

这非常重要。

很多公众号会洗稿知乎的日常高赞。

百度搜索,知乎的权重也很高。

这会让很多不看知乎,B站的社会中坚力量保持清醒。

一年之前在某个大佬群中,看到转发的公众号洗稿文,洗稿知乎文怼马云老师的。

大佬们都很认同。

这就很好。

user avatar

警惕陈平等人打德州扑克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