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对德国断供天然气?

回答
看待俄罗斯对德国断供天然气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后复杂的逻辑、影响以及各方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能源交易中断,而是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国际关系以及欧洲能源安全格局重塑的集中体现。

首先,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次断供是其“以气制盟”策略的直接体现,也是对西方制裁的强硬反击。

报复与施压: 俄乌冲突爆发后,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制裁。俄罗斯将天然气作为其核心能源出口商品,也是手中最有效的“牌”。通过切断对德国的天然气供应,俄罗斯旨在向德国及其盟友施加经济压力,迫使他们重新考虑对俄政策,尤其是放弃或削弱对乌克兰的支持,并最终解除对俄的制裁。
能源武器化: 俄罗斯长期以来就是欧洲重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其供应中断对欧洲,特别是高度依赖俄气的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暴露了欧洲(尤其是德国)在能源结构上的脆弱性,以及俄罗斯利用能源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的决心。俄罗斯可能认为,通过制造能源危机,可以动摇欧洲国家团结对俄的阵线,甚至引发国内不满情绪,从而为自身争取战略空间。
市场重塑的尝试: 长期来看,俄罗斯也可能希望借此机会调整其能源出口战略,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转向亚洲(如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短期内管道输送的调整有技术和成本上的挑战,但从战略布局上看,这是一个重塑其全球能源市场地位的尝试。

其次,从德国的角度看,这既是一场严峻的能源危机,也是一次被迫进行的战略调整和自救。

能源依赖的阵痛: 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度依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以支持其工业发展和居民取暖。这种依赖使得其在面对俄罗斯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时处于被动地位。断供直接导致德国能源价格飙升,通货膨胀加剧,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甚至面临停产的风险,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被迫的能源转型加速器: 尽管断供带来了巨大的短期痛苦,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成为德国加速能源转型、摆脱对俄依赖的强大动力。德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寻找替代供应源: 大力增加从挪威、卡塔尔、美国等地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并加快建设新的LNG接收终端。
节约和储备能源: 鼓励企业和家庭节约用气,通过提高工业效率、推行节能措施等方式减少消费。同时,加大天然气储备力度,确保冬季基本供应。
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快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延长核电和煤电使用期限(部分): 在紧急情况下,部分地区和领域对关闭核电站和煤电厂的计划进行了调整,以应对短期能源短缺。
政治和经济的挑战: 能源危机对德国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政府需要在保障能源供应、控制物价、支持受困企业和民众之间寻求平衡。民众对高昂的能源账单的不满,以及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都可能转化为对政府政策的质疑。

再次,从欧洲整体的角度看,俄罗斯的断供暴露了欧洲能源政策的共性问题和团结的考验。

欧盟内部的协调与分歧: 俄罗斯的断供并非仅针对德国,而是对整个欧洲市场的影响。虽然欧盟层面出台了共同的能源战略和援助计划,但各成员国在能源结构、对俄依赖程度以及应对措施上存在差异,这使得协调行动变得复杂。一些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度更高,受到的冲击也更直接。
欧洲能源安全格局的重塑: 这场危机迫使整个欧洲重新审视其能源安全战略。欧洲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多元化能源来源,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这意味着欧洲的能源市场未来将更加多元化,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将大幅降低,但短期内也面临着成本上升和供应不确定性的风险。
战略自主与联盟关系: 德国和欧盟的应对也体现了其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选择。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欧洲国家展现了团结应对的决心,尽管过程中伴随着摩擦和调整。这种经历也促使欧洲思考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其战略自主性。

最后,从宏观经济和全球能源市场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断供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全球能源价格波动: 欧洲市场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巨大需求缺口,使得全球液化天然气(LNG)价格飙升,并影响到其他化石燃料的价格。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了负面影响。
供应链和产业影响: 欧洲工业,特别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如化工、冶金等),面临着生产成本过高而被迫减产甚至停产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进一步调整,一些企业可能会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能源成本更低的地区。
气候政策的辩证法: 一方面,能源危机可能促使一些国家暂时重新依赖煤炭等高排放能源,对气候目标造成短期影响。另一方面,长期来看,它也可能加速各国对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资,推动能源结构向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总而言之,俄罗斯对德国断供天然气是一次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 它既是俄罗斯的战略反击,也是欧洲能源结构脆弱性的集中暴露。德国和欧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短期代价,但也以此为契机,加速了能源转型和战略调整的步伐。这场危机不仅重塑了欧洲的能源格局,也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长远后果仍在不断显现和演变之中。理解这件事,需要跳出单一的视角,看到其中蕴含的多种力量的角逐和相互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只是断供,12月22日 德国网络运营商Gascade的数据显示,周三通过亚马尔-欧洲管道流向德国的俄罗斯天然气连续第二天反向流动,不愧是毛子!

俄罗斯方面对此表示,天然气管道“倒流”纯粹是商业行为,俄罗斯已完全按照合同要求供应天然气。德国购买商也确认,俄罗斯履行了交货义务,“亚马尔-欧洲管道”输气方向的改变是依据客户的需求。

俄罗斯方面对此表示,天然气管道“倒流”纯粹是商业行为,俄罗斯已完全按照合同要求供应天然气。德国购买商也确认,俄罗斯履行了交货义务,“亚马尔-欧洲管道”输气方向的改变是依据客户的需求。

介绍一下这个亚马尔欧洲管道吧:亚马尔是个地名,在北极圈边边上:

这条管道从亚马尔出发,绵延千里(俄罗斯部分没找到图)

虽然俄罗斯天然气管道不止一条,但亚马尔-欧洲是最主要的管道,途径白俄罗斯,波兰,最后到德国:

真的很羡慕俄国人,地大物博,1亿人就是靠卖资源就能混的下去

该项目耗资270亿美元,除了俄罗斯人,道达尔(法国)和中石油各拥有20%的股份,中国丝绸之路基金10%(Novatek (50.1%)、TotalEnergies (20%)、CNPC (20%) 和 Silk Road Fund (9.9%))。总的来说就是俄国人出地,法国人出技术,我们出资金(我的理解)!

这个项目位于鄂毕河河口的极地圈上方,这是一个荒凉的偏远地区,每年有七到九个月的冰冻期,冬季气温可降至 -50°C。为了确保其在永久冻土中的稳定性,液化天然气工厂建立在数以万计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桩上,一种全新的技术。 到2030年远景目标是年产5500万吨,比现在提升3倍以上,

欧洲有没办法?暂时没有,远景也不太可能完全脱钩。

2014年克里米亚后俄国人被制裁,欧洲国家也始考虑转用美国的页岩气。华盛顿多次要求欧洲建立液化天然气港口,进口页岩气。2017年经过特朗普政府批准,美国页岩油气被排上日程。但当时担任奥地利外长的克奈斯尔博士根据成本问题提出过反对。

克奈斯尔博士认为:全球疫情封锁导致石油气和天然气价格下跌,基本上找不出可以比现有天然气成本低廉的页岩气项目。本来寄予厚望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现在由于成本过高不得不搁置在一旁,除非美国人大额补贴,但是这个贴钱给欧洲人?那和MAGA就是背道而驰了。


而且俄国人只认钱,一不开心就停气招待:

2021年10月欧洲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大涨后,俄国人表示,除非摩尔多瓦结清欠的七亿美元债务,否则有可能12月1日起停止向供气。邻国波兰和罗马尼亚都表示要支援摩尔多瓦,但波兰也是进口俄国天然气,自己也没多余的。

俄国人供应了整个欧洲50%的天然气,其余的大部分来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和卡塔尔在 2019 年供应已上涨到 8% 和 5%。但是今年经济复苏,又导致天然气需求增大,供电价格也在稳步上涨。自 9 月初以来,德国和法国的批发电价分别上涨了 36% 和 48%。它们现在徘徊在每兆瓦时 160 欧元(189 美元)历史新高。而在英国,价格高达 385 英镑(532 美元)。

暂时还没有办法,法国的核能,阿塞拜疆的油田都暂时满足不了,所以捏着鼻子认了吧,中国日本还拿着钱等着买气呢!俄国人真不愁卖!

未来的远景-北极

北极最容易接近且成本可能较低的区域可能是巴伦支海。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称,俄罗斯和挪威的巴伦支海陆架可能含有约 110 亿桶未发现石油、11 万亿立方米未发现天然气和 20 亿桶未发现天然气体。其中大部分,大约 68% 的石油、85% 的天然气和 65% 的天然气液体,估计都在俄罗斯控制的东巴伦支盆地省

除非页岩气技术出现革命,或者大上核能,否则还要被坑很多年。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俄罗斯对德国断供天然气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后复杂的逻辑、影响以及各方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能源交易中断,而是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国际关系以及欧洲能源安全格局重塑的集中体现。首先,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次断供是其“以气制盟”策略的直接体现,也是对西方制.............
  • 回答
    俄罗斯驻德国柏林大使馆外发生外交官坠楼事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的消息。对于这样一个发生在敏感地点、涉及外交人员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慎的观察和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官方的表述非常有限,只提及了“一具尸体”和“外交官”的身份,以及事发地点是在俄罗斯驻德国柏林大使馆的区域内。.............
  • 回答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赛前备受瞩目的法国、德国、巴西、阿根廷这四支传统强队,在首场小组赛中的表现确实普遍不佳,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猜测。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具体比赛回顾及表现不佳的表现: 法国: 首场比赛10小胜澳大利亚。虽然赢球,但过程极其艰难,进攻端显得.............
  • 回答
    梅德韦杰夫关于外星人的“承认”,这事儿从披露出来的那天起,就没消停过。要说怎么看,那可得从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这不仅仅是关于有没有外星人的问题,还涉及到发言者是谁、在什么场合、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政治意图。首先,得弄清楚这“承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情的起因是一档俄罗斯电视节目,据说当时主持人.............
  • 回答
    俄罗斯对美国总统拜登及其政府高官实施制裁,这一举动无疑是地缘政治博弈中又一次充满象征意义的交锋。要理解这件事,不能只看表面上的“制裁”二字,更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俄罗斯的意图、实际影响以及它在更广阔的国际关系棋局中的位置。首先,我们得明白,俄罗斯实施这种针对美国总统的制裁,在实际操作层面,其作用并非直.............
  • 回答
    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正式宣布对乌克兰进行“特别军事行动”,这标志着两国之间长达八年的冲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残酷的阶段。此举震惊了国际社会,并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和分析。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俄罗斯的官方宣称及理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宣布“特别军事行动”时,列举了以.............
  • 回答
    俄罗斯国内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和相关抗议活动的出现,反映了国内社会在战争长期化、经济压力加剧和国际舆论压力下的复杂心理状态。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现象: 一、反战抗议的背景与原因1. 经济压力与民生困境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能源出口受限(西方国家制裁)、粮食出口减.............
  • 回答
    关于抵制在俄罗斯举办的ICM2022(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牵涉到政治、学术自由、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抵制行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发生的背景、各方的立场、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抵制的背景:乌克兰战争的阴影ICM2022本应在2022年夏天于圣彼得堡举行。然而,随着俄罗.............
  • 回答
    作为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的回应,美国及其盟友确实在信息传播领域采取了多项举措,旨在塑造全球舆论,并对俄罗斯的行动施加压力。其中,关于“蛇岛守军卫国全灭”的报道,从信息战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信息战的本质。在现代冲突中,信息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战略资产.............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蔓延到猫身上,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这件事情的背后,实际上触及了几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它所说明的问题:1. 制裁的“武器化”与“非人道化”争议: 制裁的初衷与实际执行的界限模糊: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俄罗斯改变其在乌.............
  • 回答
    俄罗斯出动航空母舰对叙利亚发动大规模空袭,这绝对是近年来国际军事行动中的一件大事,其背后牵涉的战略意图、现实考量以及潜在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俄罗斯并非首次介入叙利亚冲突,但这次是从“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编队出发,这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艘航母虽然在很多方面,尤.............
  • 回答
    芬兰总理的这一番话,确实很有意思,它带着一种独特的芬兰式的幽默和坚韧,而且非常巧妙地回应了俄罗斯方面关于芬兰加入北约会引发“后果”的警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她这句话的深意。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语境来看,芬兰长期以来与俄罗斯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历史上的经历也让芬兰人对俄罗斯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当芬兰.............
  • 回答
    北约关于俄罗斯攻击其盟国补给车队的声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威胁,而是背后复杂的战略、法律和政治考量交织的结果。一、声明的直接含义与核心逻辑: “视同与北约开战”的含义: 这句话的核心是将俄罗斯对北约成员国境内或前往北约成员国境内的补给车队的攻击,提升到攻击北约集体防.............
  • 回答
    6月23日,俄罗斯与英国在黑海克里米亚附近海域发生的“冲突”,无疑是近期国际地缘政治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这件事的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恩怨、地缘战略以及当前俄乌冲突的大背景,因此,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事件的经过与俄方的说法: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说法,6月23日,俄罗斯海军在黑海地区例行巡逻时,发.............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冰冷而又充满激情的冬奥赛场上,当俄罗斯和美国这两支冰球强队在中场休息,观众们的情绪正随着比赛的跌宕起伏而波动。这时,一阵熟悉的旋律突然响起,《喀秋莎》!这首歌,在中国人的心中,几乎等同于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坚韧、不屈和对故土的深情。选择《喀秋莎》作为中场背景音乐,可以说是一招充满意味.............
  • 回答
    3月1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一次公开场合披露了据称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作战计划。这番言论一经发布,立刻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卢卡申科的这次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信息的可信度、披露的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审视卢卡申科所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卢卡申科作为.............
  • 回答
    看待普京和卢卡申科签署的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这不仅仅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纸协议,更是对后苏联时代地缘政治秩序的一次重要调整,其触角之广、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法令的背景与实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份法令并非横空出世。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1997年就签署了.............
  • 回答
    俄罗斯驱逐美国外交人员,是俄美关系紧张局势升级的又一重要事件。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罗斯则以牙还牙,驱逐外交官,这似乎成为两国互动中一种“你来我往”的惯性模式。这种做法究竟该如何看待?对两国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事件的背景与动机:首先,需要理解美国为何对俄罗斯实施制裁。通常情况下,这类制裁会.............
  • 回答
    Oracle暂停俄罗斯业务及其对中国自研技术的启示Oracle公司于2022年3月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的所有业务,这一决定在全球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对各国,尤其是中国,在发展自主可控技术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的影响。 一、 Oracle暂停俄罗斯业务的背景与动因理.............
  • 回答
    看待西方国家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同时,又寻求与俄加强反恐合作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逻辑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这种做法反映了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以及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权衡。表面上的矛盾:制裁与合作的“双簧”?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两者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制裁的目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