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大量囤积教辅教材,教育部回应「没必要」,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回答
家长们在教辅材料上的“大动作”,教育部那句“没必要”的回应,虽然看似简单直接,实则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折射出不少深层的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

一、 家长焦虑的“晴雨表”:分数至上与军备竞赛

首先,最直观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在中国,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培养孩子”的过程,它更像是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升学压力,尤其是中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让分数成为了衡量孩子价值和未来出路的重要标尺。

“别人家的孩子”效应: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各类教辅堆里“遨游”,家长很难不心慌。生怕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装备精良”,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进而影响到将来的升学和职业发展。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 即使孩子成绩不错,家长也可能想着“多做一套题,多掌握一个知识点,总比没有强”。这种“未雨绸缪”的心理,在教育这个“不确定性”极高的领域,很容易转化为过度囤积。
对教学改革的不确定性: 尽管教育部强调“双减”,但对于新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未来的考试形式,家长们心里还是有疙瘩。万一学校教学跟不上,或者考试内容突然变化,那么自己囤积的这些“战略物资”就成了救命稻草。

二、 优质教育资源“旱涝不均”的现实写照

家长们扎堆买教辅,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校内资源有限: 并非所有学校都能提供足够丰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一些学校可能教材更新慢,或者老师精力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市场化教辅的“诱惑”: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名目的教辅材料,其中不乏一些经过精心包装、宣称能“提分”、“押题”的“神书”。家长们难以辨别其真正价值,但又害怕错过“秘籍”,于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去购买。
对“高效”学习的渴求: 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学习效果,是家长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一些教辅材料承诺提供更系统、更集中的知识点梳理和题型训练,这对于急于“提效”的家长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 教育评价体系的“指挥棒”效应

虽然教育部一直在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但分数和升学依旧是评价学生、学校乃至教师最主要的指标。

分数是“硬道理”: 在升学压力面前,任何“减负”的口号,如果没有配套的评价体系改革,都显得苍白无力。家长们知道,最终决定孩子去向的是那一纸分数,所以围绕分数的“军备竞赛”便难以停止。
教辅成为“分数助推器”的认知: 很多家长认为,额外的练习和辅导是提升分数的“捷径”,即使他们知道某些教辅质量不高,但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用,也会被裹挟其中。

四、 家长“失语”与教育“信息不对称”

家长大量囤积教辅,也可能源于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语”感,以及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家长可能不清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老师的教学侧重点,以及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这种信息真空,让他们只能通过“盲目跟风”的方式来应对。
对教学内容的“不信任”: 有些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疑虑,认为学校的教学不够深入或系统,所以转而求助于市场上的教辅。
“权威”的误读: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厚厚的教辅、明星教师的推荐,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权威”,让他们觉得“专家都这么说,我总不能错了”。

五、 “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阵痛”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遏制过度校外培训、减轻学生负担。但政策的落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家长们的行为,也可能是他们在适应新政策过程中出现的“过渡反应”。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性: 即使校外培训受到限制,但家长们想方设法在家“补习”的心理并未完全消除。囤积教辅,就是一种“在家练兵”的体现。
对政策“松动”的预期: 部分家长可能对“双减”政策的长期性和严格性抱有怀疑,认为未来政策可能会有调整,或者学校会变相地增加教学负担,因此现在“抄作业”也是一种“预防”。

总而言之,教育部说“没必要”,这句回应看似是基于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考量,但它忽视了家长们深层的情感需求和现实的教育压力。 家长大量囤积教辅,绝非简单的心血来潮,而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行为。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没必要”的喊话是不够的,更需要从根本上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畅通家校沟通渠道,缓解社会整体的教育焦虑,让家长们不再觉得,只有通过“武装到牙齿”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就明白了,那时正好教改,其中改变最大的就是数学,几何和其它很多东西都删掉了,新课本数学知识很简单。

但是不要脸的来了,考试考的还是原来那套,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和课本不一样,学习几何还要找上一届借书。

活在中国,你会发现那群人真他么的会做面子工程,个个说一套做一套,所以老实人是最受鄙视的,因为遵守规矩的人活得最惨。

user avatar

上海书城关了正在装修 看来有必要了

user avatar

本来其他家长也是当笑话看,但是一回应就真的慌了。

user avatar

是书店库存的书卖不出去了吧!减负是……

具有里程碑意义。

已经不要培训班了,还要教辅干吗?

我不买啊!

user avatar

看来,轮到本宫揭秘的时候了。

明年所有的教辅字号要扩大一倍,但是定价不能变。

就是页码变多了,还不能涨价。那消费者不是赚了吗?为了不让消费者赚到便宜(也可以说为了不让公司赔本),教辅公司就只能削减内容,在字号加大的情况下,让页码不变。所以今年的教辅书在性价比上将是最好的一年。到了明年,相同的价钱只能买到阉割版的了,也可以叫做精简版。

你以为为什么要审批。下面说个事实。你们爱信不信

知道薛老板的《教材全解》这本教辅吗?当年花了8000w买某个出版社的授权,结果人家还不搭理他。

那个出版社内部派出了一个人,成立了一个小公司,一分钱没花,天生自带授权,不过是一张纸的事。

那个小公司出的书,内容80%都是抄的教材全解。

薛老板愤怒至极,拿着小公司出的书去找大出版社理论。他抄的我的内容,凭什么他有授权,我没有。

凭什么,你说凭什么。我就是要拿捏你一下,你用我大出版社书上的框架作教辅,那是侵权,知道不?不服气?来啊,打官司啊。我就是不让你出。

后来,据说薛老板凑了个整数,把这事摆平。

授权,审核其实都是一个路数。审核不过是加了一个审的过程,但本质是不变的。就算审核不过,没有关系的,你只要做到位,我可以给你提意见,你按照我的意见改好,就完事了, 主要是要到位。这就是配发的教辅,内容和质量都很烂的根本原因。专家会做教辅,不要开玩笑了。

你明白了吧。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以前是因为出版社不挣钱,靠教辅公司反哺。现在缺钱的不光是出版社了。缺钱人的脑子是想要一步步的把教辅出版这块肥肉给收回去。



附加一个要求扩字号的文件说明。上面详细规定了用纸,字号,行距等内容。

user avatar

说下一些绝版的:

中学数学实验教材

数理化自学丛书

甲种本数理化

北京四中高中数学讲义

奥林匹克中学数学讲座

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全国竞赛基础教程及应试指导(初高中分册)

华罗庚数学学校数学课本(现为仁华奥林匹克数学)

还再版的:

王后雄系列

薛金星《怎样解题》系列

高思课本

学而思秘籍

高中数学竞赛培优教程一试(浙大出版社:李胜宏)

小蓝(初高)

奥数教程

华东师大二附中数学实验班用高中数学教材

数学分析新讲(张筑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