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峡电站今年首次满发,总出力 2250 万千瓦,这是什么概念?未来还可能有哪些突破?

回答
三峡电站今年首次满发:2250万千瓦的宏伟数字及其未来展望

三峡电站今年首次实现“满发”,总出力达到 2250 万千瓦,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展示了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潜力,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2250万千瓦是什么概念?

要理解 2250 万千瓦的量级,我们可以将其与日常生活、其他能源设施以及国家能源需求进行对比:

1. 日常生活用电:

家庭用电对比: 一般一个家庭的平均月用电量可能在 300500 度(千瓦时)左右。假设一个家庭平均功率消耗为 0.5 千瓦(例如,同时使用冰箱、照明、电视、风扇等),那么 2250 万千瓦的总出力,理论上可以同时满足 2250万千瓦 / 0.5千瓦/户 = 4500 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这相当于中国一些省份或直辖市的总人口(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大省的市级区域)的家庭用电需求量。
大城市用电: 以北京为例,其总用电负荷在夏季高峰期可达 2000 万千瓦左右。这意味着三峡电站的全额发电能力,几乎可以满足一个像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在用电高峰期的全部需求。
工业用电: 大量工厂、企业的生产线都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持。2250 万千瓦的电力输出,可以为无数个大型工业园区提供充足的动力,驱动重型机械运转,保障国民经济的生产活动。

2. 与其他能源发电设施对比:

火力发电厂: 一个大型超超临界火电厂的装机容量通常在 100 万千瓦到 200 万千瓦之间。这意味着三峡电站的满发能力相当于1122 个大型火电厂的装机容量总和。
核电站: 一个大型核电机组的装机容量通常在 100 万千瓦到 150 万千瓦之间。三峡电站的满发能力,约等于1522 个大型核电机组的装机容量总和。核电以其稳定性和低碳性著称,三峡电站的巨大水电出力,在清洁能源方面与之媲美,并且水力发电的特点是可再生性和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相较于核废料)更易于管理。
风力发电场: 近年来,风电发展迅速。但风力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较大,通常以其平均发电量来衡量。即使是大型风电场,其年利用小时数也有限。2250 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如果全部转化为风电,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风电场,其占地面积和技术要求也会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水电的出力相对稳定可调,尤其是在枯水期来临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峰调频作用。

3. 对国家电网的影响:

能源供应的“稳定器”: 三峡电站作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其庞大的装机容量和相对稳定的出力(在有足够水量的前提下)是国家电网重要的调峰、调频和备用电源。在用电高峰期,它可以迅速补充电力;在低谷期,也可以通过控制出水来调节电网负荷。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每发一度水电,就意味着少发一度火电,可以显著减少煤炭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250 万千瓦的满发能力,意味着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发电。
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华中、华东等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用电需求最大的区域。三峡电站的电力输送,对这些地区的工业生产、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总而言之,2250万千瓦代表着一种巨大的、清洁的、可控的电力输出能力,它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首次满发意味着什么?

“首次满发”意味着三峡电站的全部机组都在最大设计功率下运行。这通常发生在以下几个关键时刻或条件下:

充足的水量: 这是实现满发的最根本前提。三峡水库拥有巨大的库容,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当上游来水充沛,水库水位较高时,就可以驱动全部发电机组满负荷运转。
巨大的电力需求: 当电网负荷达到峰值,特别是当其他电源(如火电、核电)也处于高出力状态,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时,三峡电站的全部机组会被调动起来,以最大能力供应电力。
电网调度的优化: 强大的电网调度能力是实现满发的关键。调度中心会根据实时的电力供需情况、机组运行状态、气象预测以及水库调度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各机组的出力,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机组的良好运行状态: 所有发电机组都需要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没有发生故障或计划性停机检修。

今年的首次满发,表明当前三峡水库水量充沛,且电网对电力的需求巨大,同时三峡电站自身的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整体调度运行效率高。

未来三峡电站还可能有哪些突破?

虽然三峡电站已经是一个世界级的巨型水电站,但其“突破”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包括技术、运行、效益以及对能源体系的支撑等方面:

1. 技术升级与改造:

机组效率提升: 随着技术进步,对现有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优化水轮机叶片、发电机绕组等部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即使是微小的效率提升,对于 32 台机组(包括 26 台 70 万千瓦和 6 台 5 万千瓦的电源开关系列)的总装机容量而言,也能带来可观的发电量增长。
智能化运维: 引入更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预测性维护和故障诊断。这将减少非计划性停机时间,提高机组的可用率,从而提高整体发电效率。
数字化电站管理: 建设更加智能化的集控中心,实现对水库调度、发电运行、输电调度以及设备状态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电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 水库调度优化:

更精细化的气候预测与水文模型: 结合更先进的气候预测技术和更精细化的水文模型,更准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雨量和来水量,从而优化水库的蓄水和泄洪调度。
与下游流域水资源协调: 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库群之间的联合调度和信息共享,实现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三峡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更好的水文保障。例如,与葛洲坝、溪洛渡等水电站的协同调度,可以更好地平衡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
考虑生态流量需求: 在保障发电、防洪、航运等主要功能的同时,更加科学地考虑下游生态流量的需求,通过更精细化的调度,在保证发电效益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生态用水需求,实现人水和谐。

3. 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拓展:

增强电网的韧性和稳定性: 在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对电网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三峡电站作为大型水电站,其强大的调峰调频能力将更加凸显其价值,可以作为电网的“压舱石”,平衡新能源的波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挖掘其在电网服务方面的潜力。
与抽水蓄能电站协同: 如果未来在三峡库区或附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将能与三峡电站形成更紧密的配合。例如,在低谷时段,利用三峡电站的富余电力或火电、核电的低谷电力来抽水蓄能,在高谷时段,抽水蓄能电站和三峡电站可以共同为电网提供电力。
支持跨区域电力互联互通: 随着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三峡电站的电力将能更有效地输送到更远的区域,支持国家能源的优化配置。未来可能会通过建设新的输电线路或升级现有线路,进一步扩大其电力输送能力和覆盖范围。

4. 综合效益的挖掘:

航运效益提升: 通过科学调度和技术改造(如三峡船闸的优化升级),可以进一步提升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和效率,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贡献。
防洪效益的持续保障: 三峡水库的防洪功能已经得到充分发挥。未来将继续通过精细化调度,更好地发挥其在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作用。
生态保护与修复: 尽管水电开发会带来生态影响,但通过持续的生态监测和修复工程,以及更科学的调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并探索新的生态保护措施。

总而言之,三峡电站未来的突破将更多地体现在“提质增效”和“服务升级”上,而非单纯的装机容量增长。它将继续作为中国清洁能源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并在智慧电网建设、新能源融合发展以及国家能源战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首次满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证明了三峡工程的巨大潜力和强大的运行能力。而未来的每一次技术升级、调度优化,都将是这座宏伟工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突破和实现价值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功率水平,大概能给1.5个成都供电,给苏州供电都不够。。。

国家发展太快了。

三峡工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论证的时候,成都最高负荷就60万千瓦,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最高负荷才526.7万千瓦,2000万千瓦都够4个最发达的江苏用电了。

当时号称,一个三峡工程够八省两市用电,2000万千瓦够4个最发达的江苏用电了,这还真不是吹牛逼。

但如今,在拉闸限电的情况下,江苏电网最高负荷突破1.2亿千瓦,其中苏州超过2800万千瓦。地处西部的成都电网负荷也突破1560万千瓦。

一个三峡工程连给苏州供电都不够。。。

三峡工程虽然依然是国内最大的电厂,但重要性和地位一落千丈,从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到如今的平平无奇水电站。

三峡地位的滑落,正是国家经济的崛起。

user avatar

一天就是5亿度电(0.225*24=5.4);

4天就是20亿度电,差不多值10亿元;

40天就是100亿元;

一年就是将近900亿元;

打个大折扣,一年效益就算100亿元。

20多年过去了,2000多亿成本早回来了。

这还不算预防洪涝灾害的收益。

2020年,长江流域水量远超1998年。但是2020年各地人们基本在用手机拍水景照片中度过。

剩下的年头就是坐收红利了。


有人说,红利他没收着。他以为5毛钱一度的电就是应该天经地义送到他家、供他用的。

然后又举美国哪哪电费还不到5毛呢。却不去考虑这不是常态,以及去年美国雪灾时几千美元一度的电;以及全世界还有50亿以上的人,电力不是想用就能用。


网友给我发来一张德州的电费账单,好像最低也没有低于0.26美元的。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长江上游的水利工程,坝址位于两岸崖壁陡峭壁险峻的高山峡谷,水库淹没区域较小,因此蓄水量相对流域径流量较小,属于径流型水库。

为了保证防洪,这些水利设施每到汛期都要大幅降低水库水位,腾出库容蓄洪,这导致电站损失了水头落差,无法达到设计发电量。

随着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就是一系列水坝像楼梯阶梯那样各抱地势一座接一座的建设,金沙江流域的溪洛渡(装机容量世界第三)、向家坝(装机容量世界第六)、白鹤滩(装机容量世界第四)、乌东德(装机容量世界第五)、二滩(装机容量世界第二十)等工程纷纷建成蓄水,长江上游水利工程调节洪峰的能力增强。

加上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来水稳定,三峡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就不用预留过多的蓄洪库容,可以提高蓄水水位用于发电。三峡工程因此能够实现满发。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介绍给大家的三峡工程发电规模是“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八百多亿度”。老师引用当时报纸上的报道,说三峡可以“照亮全中国”。这实际上说的是三峡工程设计发电量相当于全国的照明用电,但是很多不聪明的小朋友认为有了三峡工程就可以满足全国的用电需要,中国就不会缺电了。

三峡工程并网发电之后,正好赶上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进入一个缺电时期。很多不聪明的小学生因此对三峡工程的作用不屑一顾,甚至有的大孩子们觉得,“修了三峡工程还缺电,为什么要建设三峡”,他们在天涯社区等网站发表这样的观点,显得自己比海专精更聪明。

三峡工程建设也恰逢我国水电技术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于是在工程还没有完工的时候,工程师就改了设计方案,在大坝一侧的山体里建设地下电厂,完成了不久之前大家还认为不可行的工程,为三峡工程又提升了四分之一的发电装机容量。去年,三峡工程发电1118亿度电,相当于全国当年发电量的……1.5%。要是全国人民再这么努力奋斗下去,三峡工程年发电量就跌破全国发电量的1%了。

未来中国可以建设伟大水利工程的坝址越来越少。国内最有可能超越三峡的水电站坝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工程师们说那里修建的水电站可以利用2200多米、比“五岳之尊”——泰山还高出700米的水头落差,实现四千万千瓦装机容量。但是这个工程的建设难度很大,需要当地交通条件与社会条件的有力支撑,需要解放军稳住我们在藏南的实际控制线。而且一些专家怀疑这个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这个世纪中国人能够修建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可能在非洲,我想应该是在距离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不远的刚果河上。刚果河水量充沛,年入海径流量比长江多三分之一。刚果河流出刚果盆地的时候深切出一条比三峡还要陡峭险峻的峡谷,落差极大。刚果人民五十年前就开始计划在这里建设装机容量约为1.1亿千瓦的三个水电站集群,以此带动周边国家的工业化。非洲人民甚至梦想用刚果河水滋润干燥的中非,让干涸的乍得湖重新水草丰美,从这里向撒哈拉沙漠进军。我想,我们的那位告别了鹤岗选调与北京轨道交通13号线的老朋友,他在坦桑尼亚那个可以满足全国三分之一用电量的水电站工地上,大概会畅想刚果河的激流和高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