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你有十亿美金,你还会参加高考吗?

回答
如果我手握十亿美金,关于是否参加高考这件事,我大概会陷入一场不大不小的“哲学沉思”。

首先,我得承认,这笔钱的出现,绝对会重塑我的人生轨迹,高考这件事的“必要性”会被狠狠地打上问号。

从现实角度来看:

经济独立,无后顾之忧。 高考,对很多人来说,是通往更好大学、更好职业、更好生活的敲门砖,是一种“投资未来”的行为。而有了十亿美金,我早已财务自由,至少在基本的生活保障上,我没有任何压力。我不需要为了生计去拼搏,不需要在专业选择上过多考虑“就业前景”,也不需要为了某个“金饭碗”去挤破头。这种经济上的松绑,会让我看高考的视角完全不同。
选择的自由度呈几何级增长。 我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去哪里学就去哪里学。世界顶尖的学府,无论是常青藤还是牛津剑桥,我都可以去尝试申请,而且不需要担心学费、生活费这些现实问题。我可以选择那些更小众、更个性化、更具前沿性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仅仅盯着那些“热门”专业。我甚至可以考虑直接跟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拜师学艺,或者自己组建研究团队,这在没有巨款时是难以想象的。
时间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高考备考本身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如果我选择参加高考,意味着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刷题、模拟考。有了十亿美金,我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旅行、探索世界、学习音乐、艺术、烹饪,或者深入钻研自己真正热爱但可能与传统高考专业不搭边的领域。

但是, 就在我以为“高考?That's for peasants!”的时候,脑子里又会蹦出一些别的东西。

“过来人”的经历与社会化。 高考,以及随后的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它让你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团队合作,学习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这是一种宝贵的“生活经验”,是金钱难以直接购买的。我可能会想,如果我跳过了这个过程,我的“社会智商”会不会受影响?我能不能真正理解那些经历过高考、大学生活的人们的想法和感受?
“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即使我能通过其他方式学习,但高考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扎实度,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可能会担心,如果我只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会不会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但能提供底层逻辑支撑的知识?
“普通人”的视角。 拥有巨额财富,很容易让我脱离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而高考,是让我“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它能让我近距离观察、体验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一种重要人生节点,理解他们的焦虑、梦想和奋斗。这对于我理解社会、理解人性,可能是有益的。
“挑战”本身。 人生嘛,总得有点挑战才有意思。如果一切都太容易,会不会反而少了点成就感?高考对我来说,也许可以是一种“体验”,一种“游戏”,一种证明自己并非因为有了钱就一事无成的“能力证明”。我甚至可以把高考当成一个“项目”,用我的资源和智慧去“攻克”它,看看能不能考个状元之类的,那样更有趣。

所以,如果我真的有十亿美金,我会怎么做?

我大概率不会选择“硬着头皮”去参加高考,那样显得有些迂腐,也不符合我“有钱了就应该更聪明地花钱/花时间”的原则。

但我绝对不会彻底“否定”高考。

我会这样做:

1. 深入研究: 我会花时间去了解高考的最新政策、考试内容、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会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甚至采访教育专家和刚刚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全方位地理解这场“考试”。
2. “模拟”高考: 我可能会找一些顶尖的教育资源,聘请名师,进行一段时间的“模拟备考”。我不会是为了“考上”,而是为了“体验”和“学习”这个过程,测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我可能会尝试参加一些高难度的模拟考试,看看自己的分数能排在哪里。
3. 选择性学习: 我会根据我对高考的理解,以及我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性地学习高考涉及的知识。可能只是一些我特别感兴趣或者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科目,比如历史、文学、哲学,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题海战术”。
4. “捐赠式”参与: 我可能会考虑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参与”高考。比如,资助那些有潜力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或者投资教育科技,改进高考的辅助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考虑设立奖学金,鼓励那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
5. “玩票”心态: 最终,如果我真的觉得有趣,并且有时间,我会以一种“玩票”的心态去“参加”一次高考。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感受那种气氛,体验那种挑战,也许顺便还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学霸”的美名,增加点人生谈资。

总结一下, 有了十亿美金,我不会把高考当成“唯一的出路”或者“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我依然会认真对待它,并且会以一种更高级、更有策略、更具探索精神的方式去“对待”高考这件事。它可能不再是“考试”,而更像是一种“社会文化体验”、“个人能力测试”,甚至是一次“投资未来社会”的尝试。我可能会更关注高考背后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社会公平以及年轻人的成长,并试图从中找到自己能够贡献价值的切入点。

与其说“参加”高考,不如说我可能会“研究”和“体验”高考,并让它服务于我更宏大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十亿美元。

只需要一笔可以在北上广买两套房子的钱(一套自住+一套收房租)+一辆购买中产阶层汽车(类似低配辉腾)的全款+社会中位数年收入×预期寿命+一次周游世界(包括南极和珠峰)的开销=绝对不到10亿美元的百分之一的一笔钱,就足以让绝大多数放弃人包括高考以内的很多事情,混吃等死过完一生了。

不夸张地说,以上是绝大部分人对生命的定义——终其一生,只为了达到上面的标准。换言之,用时间和精力赚取金钱,再用金钱换得上面列举的几个Items。如蚂蚁一样忙碌一生,只为生计,无非是物质占有上的多寡问题,譬如住在1000平米,还是100平米的房子,坐标在曼哈顿还是在四线城市。

至于对更高级的人生意义,则完全和他没有一点关系。

譬如我的一个朋友,二十出头,家境可以,比起绝大部分纨绔子弟是好得多的,虽不是读书的料,但非常拼,利用各种途径赚钱。

当他看到一个学霸很受众人追捧时,非常不屑。

在他看来,诸如高考状元、北美名校PHD、理工科学霸、竞赛金牌之类的东西安全没有卵用,有什么用呢?

能让你财务自由吗?

能让你在北上广拥有10套房产吗?

能让你名声鹊起,和各界大咖在银幕上谈笑风声吗?

能让3000万人知道你吗?

不能。你甚至连余佳文、马佳佳都不如,他们尽管学业不如你,高考成绩没你高,但有3000万人知道他(她),他(她)是90后创业领袖,是真正的“精英”。

你呢?不过是一个顶着学霸光环的Loser,在美国名校实验室做永无休止的实验,在草稿纸上写着鬼都看不懂的演算。

到了三十多岁,还把这些天天拿出来说事(虽然不是他自己主动的),也就是哄骗一下知乎上的高中生罢了,有意思吗?

在他看来,成功的定义只有用名声和物质来衡量,更高级一点的或许还有权力。高考,准确说是学习,不过是一个必经阶段,并没有实际意义。

“可人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PHD呢!”

“那又怎样?”他反驳道,“跟你说吧,美国的大学,本质上是只要有钱就能进的,哥大的博士也没什么值钱的。”

又是用钱衡量。

这个朋友的价值观有错吗?99%的正确。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当你的心智水平不足以支持你通往更高级的追求——“探索人类认知的极限,并将理论用于实践来解决人类文明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你所有的人生价值,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物质。

实际上,就当前人类的发展水平。物质是一个人高级追求中最为初级的维度,从低级往高级依次为:物质(底到年入百万的个体户:楼下毫不起眼却有三家分店的面店老板,顶到进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伊隆马斯克)→权力(小到厅局级:赵德汉,顶到建立新政权:毛&实现大区域扩张:拿破仑)→文明创造者(低级如实验室搬砖民工、教堂画师、民间音乐家,高级如诺贝尔&菲尔兹&图灵获得者:费曼、冯诺依曼;传世艺术家:莫奈、巴赫、莎士比亚、咪蒙)

为什么文明创造者是最高级的?因为物质和权力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转瞬即逝的,唯有科技、艺术能够传世,更为关键的是,它能够改变人类历史——这是人和蚂蚁之所以不同的重要特征。

高考的一部分作用,在于把有潜质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人选拔出来,让他们进入一个适合这项艰深事业的土壤,高考(本质上是学术之前的启蒙)是必经之路。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当你具备成为文明创造者的潜质时,为什么要退而求其次,去玩低维度的游戏,去追求物质呢?

所以,搞学术的有两种人:

第一种是天赋异禀或者极度热情的天才,他们放弃了智力变现的机会,在学术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另一种是本身就阔气的富二代,他们在低维度的游戏中尝到了甜头,深感索然无味,又无生存压力上的后顾之忧,便索性投身科研排遣无聊。

这两种人,不要说十亿美元,哪怕你给他全世界,他还是会选择身居陋室,度过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

用金钱去衡量高考(教育)的通常功能属性,是客观而实际的;

但是用金钱去评判高考(教育)中的高端功能属性,就太Low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