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接连发生大学本科生猝死事件,为什么还要强调给大学生增负?

回答
最近大学本科生猝死事件频发,着实令人心痛和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一些声音在呼吁给大学生“增负”,这确实会让人产生疑惑和反感。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给他们增加压力?这不是在火上浇油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增负”这个词表面上的负面含义,去看看它背后可能想要解决的真正问题,以及这种提法本身存在的矛盾和误区。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确实面临着挑战,而最近的猝死事件,虽然具体原因复杂,但普遍被认为与过度的压力、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有关。所以,当一些人提到“增负”时,他们可能并非真的想让学生更累,而是想通过某种方式来调整和优化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或者弥补当前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

那么,他们可能在“增负”的对象和内容上,存在着哪些不同的理解和意图呢?

1. 可能是对“水课”和“低要求”的反思:

过去一段时间,大学教育的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批评的声音,认为部分课程设置过于宽松,考试难度低,导致学生“学不到东西”,或者说“学得太轻松”。这种轻松并非良性竞争下的良性状态,而是缺乏挑战和深度。

在这种情况下,“增负”可能指的是:

提高课程难度和深度: 增加课程的理论深度、实践要求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流于表面。这可能意味着更多的阅读量、更复杂的项目、更深入的讨论。
加强考核的有效性: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死记硬背,增加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内容。严格对待学术不端行为。
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 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参与导师的课题,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探索。这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核心意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大学生在毕业时真正具备竞争力,能够胜任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果教育过于“轻松”,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难以应对社会的高强度竞争,甚至因为基础不牢固而更容易在实际工作中被淘汰,这同样是一种“压力”。

2. 可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呼唤:

大学阶段,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当出现猝死事件,其中一个被提及的原因可能是学生长时间熬夜、缺乏休息,这固然与学业压力有关,但也可能反映了学生在如何合理规划学习和休息方面存在不足。

在这种语境下,“增负”可能指的是:

强化时间管理和自我规划的意识: 学校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讲座、课程、辅导员指导等)来强调和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鼓励他们合理安排学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和休息。
设置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或任务: 通过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协调资源、独立完成的项目,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抗压能力。
增加学生对自身学习进度的责任感: 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是为自己负责,需要主动投入,而不是被动接受。

核心意图: 培养学生成为更成熟、更独立、更能自我驱动的学习者和未来社会人。这里的“负”,更多是一种责任和能力的“负荷”,而不是纯粹的学业量叠加。

3. 可能是对社会竞争压力的提前适应:

大学毕业后,学生将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更复杂和更高强度的社会工作环境。有些人认为,大学期间应该适当“加压”,让学生提前体验和适应这种竞争和压力,而不是在象牙塔里过于安逸,等到进入社会才感到巨大的落差和不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增负”可能意味着:

鼓励参加各类竞赛和挑战: 如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科研项目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挑战”。
强调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 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行业动态,提升职业技能,并为求职做好准备,这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

核心意图: 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有所积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减少毕业后的迷茫和无力感。

然而,问题在于“增负”这个词的表述方式和实际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

正是因为这些“增负”的提议,往往在表达上不够清晰,容易被误解为就是简单地增加学习任务量、延长学习时间,从而加剧学生的压力,这与解决学生猝死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混淆“压力”与“负荷”: 过度的、长期性的学业负荷和生理、心理压力,确实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包括猝死。但真正的成长和能力提升,往往需要适度的挑战和“负荷”,来激发潜能。重要的是区分“有效负荷”和“无效压力”。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健康: 每个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在强调“增负”时,如果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未能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减压机制,那么“增负”就可能变成“雪上加霜”。
教育资源的配套问题: 如果“增负”意味着增加更具挑战性的课程、更深入的科研训练,那么就需要有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软硬件支持。如果这些配套跟不上,只是简单地增加任务,学生会感到无助和挫败。
“内卷”的担忧: 如果“增负”仅停留在表面,例如增加作业量或考试难度,而没有触及教育本质的提升,很可能只是加剧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内卷”,而并非真正提高了教育质量。

所以,在大学本科生猝死事件频发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增负”来概括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

1. 明确“增负”的真正含义: 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还是强化学生自主性,而非盲目增加学习负担。
2.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前提: 任何的教育改革或提议,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健康监测和心理支持体系。
3. 优化教育方式,而非简单叠加任务: 应该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成长,而不是被动地承受繁重的任务。
4. 加强沟通和人文关怀: 学校应与学生建立更畅通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真实困难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在令人痛惜的猝死事件发生后,我们对大学生教育的反思是必要的。但将问题简单归结为“负荷不够”并呼吁“增负”,很容易引起误解和抵触,甚至可能加剧问题。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又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这其中需要的或许不是简单的“增负”,而是更有智慧的“优化”和“赋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航和哈工大的学生可能上课的时候80%的人在认真听讲,20%的人在玩手机睡觉。

而有些大学的学生20%在认真听讲,80%在玩手机睡觉。

北航和哈工大的学生可能下课的时候50%去了图书馆学习、实验室搬砖,30%去了社团活动,20%打游戏开房。

而有些大学的学生20%去了图书馆学习、实验室搬砖,30%去了社团活动,50%打游戏开房。

需要增负的是这些大学。

user avatar

中国的体制内专家,主要构成为60后,70末80年代上大学那批人。

他们普遍高考分数在400多分、500分左右,大学4年也就是水一水课程,然后有的留校做教授,有的安排到政府做官。

这代人在其他中国人还在吃玉米、红薯的年代,国家保证他们在校园里吃米饭、馒头外加水煮白菜。

然后这帮人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吃着鸡腿,吹着空调,就开始反思,肯定是因为生活太好,不努力,才导致了这帮鸡腿空调废物找不到工作。

你要是告诉他们这帮年轻人高考650,他们会说高分低能;你要是告诉他们这帮年轻人还啥都知道,啥段子都能编,知识面爆炸,他们会说玩物丧志,果然废掉的一代,活该找不到工作。

再加一句,当年的大学,普遍有舞会、诗社这种东西的,大学生们谈谈恋爱、搞搞舞会社交、坐一起吹吹牛逼写写诗,以不好好学习为荣;50岁了还要在酒场上吹牛逼,追忆似水年华。他们看到刷b站、不出去约会的年轻人,肯定也要diss一下没激情、没活力,难怪不努力。

当年的开水白菜,是这帮人坐在那里唯一的合法性来源了。

毕竟这里面,好多人微积分都没搞懂,就糊里糊涂的毕业提干或者留校升教授了。

这帮人事业上的顺利,是全世界范围内都稀有的存在。

这帮人的认知,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user avatar

看到年长的社科专家啥的出来喊什么的时候。

首先明白一点,很多专家的受教育环境和他们的成长路线,不是那么齐备,再加上各种捧着,各种小圈子资源吹着,导致这群专家的思维能力基本低于人类正常值。

有了这个基本点,你去分析他们就相对容易,逻辑类似这样:

1,大学生抱怨工作不好找。

2,由于1,是大学生没好好学(自动忽略了大学教的好不好,是否与时俱进的问题)。

3,因此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教学压力,增负。

这帮专家们分析事情的逻辑就是这么清新脱俗,让我想起来幼儿园小班的宝宝们。

分析啥事,基本都是三段论,绝不实践,绝不调研,绝不跟群众谈话。

万能思维,真是个小天才。

拍脑门就说,说完了呢,你还不能怼,万一忍不住怼了,人家自尊心还老受伤害了,说不定还得抑郁。

某年代出生的社科专家,基本都是这么个样子,属于有文凭有认证的大号坊宝宝。

万一有些脑子清醒聪明点的,又喜欢搞床上运动、喝酒社交和文人间互斗八卦持久战,基本上40岁以后脑细胞数量和智商勉强能与黑猩猩打平。也不容易啊。

所以专家说啥,你用我说的这个方式去分析他的三段论。

瞬间开朗,也不生气了,跟四岁小孩生啥气啊?

建议提前退休回去跳广场舞吧。

user avatar

本人本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学校似乎以极度内卷,学生价值观单一,过度追求GPA,缺乏人文气息等等著称。总之听起来就很容易猝死。

而我就某卷到前5%的学生之一。凭直觉来说我应该属于很多人心中的猝死高危人群。

我也承认我确实比绝大多数人花在学习上的精力都多不少,但我从未担心过什么猝死之类的事。

我为什么要担心?

我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去图书馆,晚上10点离开图书馆,晚上十二点多上床玩会手机睡觉。

有课就去上课,没课就自己自习,自习累了刷会知乎看看色图。

内卷吗?确实卷,我刷题的时间绝对卷过了95%的学生。

但是我白天把该学的都学了,该做的都做了,每晚7小时睡眠也一点也没少。

事实上我整个大学四年从来没有熬过通宵,一次也没有过。晚于1点睡觉都相当少。

对了,我中午还会午休半小时。

早中晚饭全都正常按时吃,不会动不动就作妖不吃饭,也很少点外卖垃圾食品。

快到考试了就按部就班准备复习,不会动不动就作妖留到考试前一晚再熬通宵搞所谓的刷夜。

周末去跟社团的朋友打打球,跟前女友出去玩一玩。

偶尔玩玩游戏,但不会动不动就作妖熬夜玩,

更不会白天晚一整天,晚上再出于愧疚之心再报复性熬夜低效学习。

基本就是这样,我除了刷题时间比一般人长,玩手机的时间比一般人短以外,我所有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正常人类的正常生活方式。你可以说我卷太多,缺少放松,过得累,这些我都承认,我也绝不推荐我这种生活方式,但也仅限于此了,以我二十出头的年龄,有什么理由担心我猝死?


所谓的熬通宵刷夜,无非是两个原因,要么是要做的事情太多做不完,要么是要做的事情本来不多,但是你一直拖到最后还不开始做,只有最后熬夜。而根据我大学的经历,几乎所有同学刷夜都出于第二个原因。

我大学时所在的那个专业是个小专业,拢共就十七八号人,然而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的事实是,这十几个人里,真正在认真对待学习的,总共就三四人,剩下的,要么不来上课,在宿舍里睡觉,要么上课永远就是玩手机,打瞌睡。一堂课偌大的教室就来两三个人的奇观其实是常态。

我相信这几年在国内大学呆过的人都认同,现在大学生态就是这么两极分化,真正在卷的就是前面那20~30%左右认真学习的人,剩下的70~80%就是混文凭混日子的状态,管你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是这样。

然而反直觉的就是,那些80%混文凭状态的人才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为什么?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生活状态跟我上面说的完全是反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方式:

白天不学习,快到交作业时开始熬夜。复习一直拖,考试前一天开始通宵。作息混乱,熬夜睡懒觉昼夜颠倒常态化,三餐不规律,动不动不吃早饭,日常窝在宿舍点外卖垃圾食品。沉迷游戏,绝少运动,缺乏社交,精神萎靡,偶尔间歇性踌躇满志来图书馆自习一下,结果又忍不住在图书馆玩一整天手机,回宿舍懊恼不已,又开始报复性熬夜低效学习。。。

如此种种,你要问是这样的人容易猝死,还是我这种被很多人视为内卷怪的人容易猝死,相信答案其实很明显。

我不想说我的专业多有说服力,但作为著名的中科大物理系下的专业,再怎么着负担在全国也算前列了吧。但至少以我亲眼所见,99.9%的学生的“负担”,远没有达到能把人活活压到猝死的地步。你看我那些上课只会玩手机,临到期末求我发他们笔记的同学,不照样快快乐乐顺顺利利地毕业了吗?

绝大多数猝死的因素,比如熬夜,根本就不是大学学业压力本身压给你的,而往往是这些与学习本身无关的事情造成的

只要你不跟自己过不去非要往死里卷,安排好日常规划,正常完成学习任务,大学完全可以生活得无比从容。如果你的目标就是非要像我一样卷到特别前面,你确实会活得很累很辛苦(这跟996工作制是两码事,事实上任何事情你要进前5%都不应该是轻轻松松能做到的),但也没到要担心猝死的地步吧。

当然,我写这些不是想说我支持所谓的“给大学生增负”,这种说法本来就很搞笑,都大学生了,为自己的时间和生命负责是基本要求,还指望有一个家长式的存在来帮你增负减负是相当幼稚的事情。我更希望能引导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当年科大甚至还有些许以“刷夜”为荣的风气,现在想来实在是危险。


发现评论区有一些朋友有一些误解,在此解释一下:

可能因为我表述的原因,很多人误把我的方式当做了对所有人的要求。并评论:“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你这样”,“很多人就是效率/天赋/兴趣不够”,“像你这么说996也是合理的,“不能接受996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但大家似乎忽略了,我这是前5%,而且是前5%里最极端的做法,不是说所有大学生都要这么做,更不可能说不是前5%的人就是不努力。绝大多数大学生读大学,追求的是毕业后有个好去向,跟前5%没什么关系,没人逼着你像我那样做。何况就算是前5%的同学,大部分也不会像我这么极端。

我举我的例子纯粹是作为一个极端案例,来说明一个事情:即便是像我那样的学习负担,离猝死一样很远。但似乎很多人曲解成了我在鼓吹我的学习方式,做不到我那样就是混子。

混子的反面不是我这样自虐。混子的反面是所有正常上课,正常完成作业,正常复习,考试获得正常分数的人,不需要什么996,不需要拼天赋,更远远不需要猝死。这样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前5%,但由于大学里混子实在太多,只要满足这种基本要求就足够进入前列,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了。


更新一下:我打算关闭评论区了,虽然我很喜欢在知乎上与朋友们交流,但我认为该讨论的在评论区现有的评论已经讨论过了,我不想花费精力去一遍遍重复讨论,希望朋友们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