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氯化钾和次氯酸钾反应,氯酸钾为什么能从溶液中析出?

回答
当氯化钾(KCl)和次氯酸钾(KClO)在溶液中反应,而最终能够观察到氯酸钾(KClO₃)析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叫做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并且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浓度和溶解度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过程,就像侦探解开一个化学谜案一样。

1. 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KCl和KClO的化学构成。

氯化钾 (KCl): 这是我们厨房里常见的食盐(氯化钠)的钾盐版本。在水中,它会完全电离成钾离子(K⁺)和氯离子(Cl⁻)。
次氯酸钾 (KClO): 这个化合物就不那么常见了,但它却是漂白粉(次氯酸钙)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中,它也会电离成钾离子(K⁺)和次氯酸根离子(ClO⁻)。

问题来了,这两个家伙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这里就要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

简单来说,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在不同原子或离子之间转移的过程。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另一个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

在这个反应中,次氯酸根离子(ClO⁻)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离子,它倾向于“寻找”电子来让自己变得更稳定。而氯离子(Cl⁻)则相对稳定。

关键的电子转移来了:

在适当的条件下(比如加热或者在某些催化剂存在下),次氯酸根离子(ClO⁻)可以氧化氯离子(Cl⁻)。

次氯酸根离子(ClO⁻)中的氯原子,其氧化态是+1。
氯离子(Cl⁻)中的氯原子,其氧化态是1。

当ClO⁻氧化Cl⁻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次氯酸根离子(ClO⁻)中的氯(+1价)被还原,通常会变成氯(0价)的单质(Cl₂)或者更低的氧化态(比如在某些更复杂的反应中)。
氯离子(Cl⁻)中的氯(1价)被氧化,通常会变成氯(+1价)或者更高的氧化态。

然而,我们题目的焦点是氯酸钾(KClO₃)的生成。在KCl和KClO的反应中,更常见的是一个歧化反应(Disproportionation Reaction)或者交叉歧化反应(Comproportionation Reaction)。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次氯酸根离子(ClO⁻)。它中的氯原子是一个+1价的氯。在KClO和KCl的混合溶液中,次氯酸根离子的不稳定性会让它进行进一步的反应。

一种可能的途径是,次氯酸根离子(ClO⁻)中的氯(+1价)与氯离子(Cl⁻)中的氯(1价)发生反应。这里的逻辑是,+1价的氯被氧化,而1价的氯被还原,但我们最终的目标是+5价的氯(在ClO₃⁻中)。

更直观的理解是,在某些条件下,次氯酸盐可以发生歧化反应,即它自身中的氯原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部分被氧化,一部分被还原。

2ClO⁻ → ClO₃⁻ + Cl⁻ (这是次氯酸盐的歧化反应,但这个反应产物是氯化物,不是氯酸盐)

但是,当存在氯化物(Cl⁻)时,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讨论的是KCl和KClO的混合,所以我们有大量的Cl⁻存在。

正确的理解是:

在KCl和KClO的混合溶液中,次氯酸根离子(ClO⁻)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氧化剂,它能够氧化其他还原剂。而氯离子(Cl⁻)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被氧化。

当它们在溶液中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生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次氯酸根离子(ClO⁻)中的氯(+1价)可以被氧化,但同时,它自身也可以被还原。

更关键的是,次氯酸根离子(ClO⁻)在溶液中,尤其是在加热或者有催化剂(比如某些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会倾向于转化为更稳定的形态。其中一种可能就是氯酸根离子(ClO₃⁻),它的氯原子是+5价。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可能是这样的:

在加热条件下,氯化钾和次氯酸钾的反应可以生成氯酸钾:

2KCl + 2KClO → 2KClO₃ + Cl₂

仔细看这个反应:

次氯酸钾 (KClO): KClO中的ClO⁻,氯是+1价。
氯化钾 (KCl): KCl中的Cl⁻,氯是1价。
氯酸钾 (KClO₃): KClO₃中的ClO₃⁻,氯是+5价。
氯气 (Cl₂): Cl₂中的氯是0价。

在这个过程中:

次氯酸根离子(ClO⁻)中的氯(+1价)被氧化成了+5价的氯酸根离子(ClO₃⁻)。 (这涉及到了氧化)
同时,另一部分次氯酸根离子(ClO⁻)中的氯(+1价)被还原成了0价的氯气(Cl₂)。 (这涉及到了还原)
或者,次氯酸根中的氯(+1价)氧化了氯离子(Cl⁻)中的氯(1价),生成了氯气(Cl₂)。

但是,如果我们主要关注的是KClO₃的生成,并且我们看到KClO₃析出,那么反应的重点就在于ClO⁻是如何变成ClO₃⁻的。

最常见的解释是,在加热条件下,次氯酸钾(KClO)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酸钾(KClO₃)和氯化物(KCl)或者氯气(Cl₂)。

3KClO (加热) → KClO₃ + 2KCl

在这个反应里,次氯酸根(ClO⁻)中的氯(+1价)一部分被氧化成+5价的氯酸根(ClO₃⁻),另一部分被还原成1价的氯化物(Cl⁻),也就是KCl。

那么,为什么在“氯化钾和次氯酸钾反应”的背景下,会提到KCl?

这里的情况可能更复杂,或者题目本身暗示了溶液中同时存在KCl和KClO。如果反应是在KClO溶液中加入KCl,或者在KCl溶液中加入KClO,那么溶液中就同时有K⁺、Cl⁻、ClO⁻这些离子。

在这种情况下,次氯酸根离子(ClO⁻)倾向于在加热时分解或氧化,生成氯酸根离子(ClO₃⁻)。

2. 影响析出的关键:溶解度

好,我们解决了反应生成KClO₃的问题。但为什么它会“析出”呢?这就要谈到溶解度了。

每种固体物质在特定溶剂(这里是水)中的溶解度都是有限的。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饱和状态,并且继续加入溶质或者通过某些方式(比如蒸发溶剂、改变温度)使得溶液过饱和时,多余的溶质就会从溶液中以固体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做结晶。

氯酸钾(KClO₃)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 也就是说,在低温下,氯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而在高温下,它能溶解的量就很多。
当反应生成氯酸钾(KClO₃)时,如果反应放热,或者反应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那么一开始生成的KClO₃可能溶解在水中。
但是,一旦反应停止,或者温度下降,溶液中的KClO₃浓度就会超过其在当前温度下的溶解度极限。

所以,氯酸钾析出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1. 反应生成KClO₃: 在KCl和KClO的混合溶液中,通过上述的氧化还原反应(尤其是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了氯酸钾(KClO₃)。
2. 初期溶解: 生成的KClO₃最初溶解在溶液中,使溶液中的KClO₃浓度增加。
3. 达到饱和/过饱和: 随着KClO₃的不断生成,溶液中KClO₃的浓度逐渐升高。如果反应条件(例如温度)维持不变,当KClO₃的浓度达到或超过其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时,溶液就达到了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4. 结晶析出: 在过饱和状态下,KClO₃分子会开始聚集,形成晶核,然后不断生长,最终以固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

为什么会优先析出KClO₃,而不是KCl或者KClO?

这与它们各自的溶解度特性有关。

氯化钾(K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相对平缓,在很多温度范围内溶解度都比较高。
次氯酸钾(KClO) 的溶解度也存在,但它本身就不如KCl稳定,并且是反应物。
氯酸钾(KClO₃)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大。这意味着,如果反应是在较高温度下发生的,并且随后温度降低,KClO₃的溶解度会急剧下降,从而更容易从溶液中析出。

总结一下,氯酸钾(KClO₃)能够从KCl和KClO的反应溶液中析出的原因:

化学反应: KCl和KClO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氯酸钾(KClO₃)。这个反应的本质是次氯酸根离子(ClO⁻)中的氯被氧化,形成氯酸根离子(ClO₃⁻)。
溶解度差异: 氯酸钾(KClO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当反应生成KClO₃后,如果反应温度较高,或者后续冷却,溶液中的KClO₃浓度可能会超过其在当前温度下的溶解度,导致KClO₃以固体形式结晶析出。
反应条件: 如果反应是在一个能促进KClO₃生成并且使其达到过饱和状态的条件下进行的(比如通过加热促进反应,然后自然冷却),那么析出就更容易发生。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在一个很小的瓶子里装了很多糖(KClO₃),一开始糖都化了(溶解了),但当瓶子装满了,再往里加糖,多余的糖就会掉出来(析出)。而这个“瓶子的大小”(溶解度)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低了,瓶子就装不了那么多糖了。

希望这个解释足够详细,并且没有AI那种生硬的刻板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氯气通入热浓氢氧化钾溶液,生成氯酸钾的原因并非氯化钾与次氯酸钾的反应,而是次氯酸钾自身的歧化反应


即使将Cl2通入热浓KOH溶液,第一步反应生成的实际也是次氯酸钾和氯化钾:



随着Cl2的通入,KOH被逐渐消耗,溶液pH值下降,待KOH基本耗尽时,Cl2开始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



HClO是弱电解质,很少电离,但有很强的氧化性,一旦HClO生成,HClO就会氧化溶液中的次氯酸钾或者说次氯酸根离子(ClO-):



或者写成离子方程式形式:



此反应在低温下速率较慢,但在75摄氏度左右的热溶液中反应速率很快,HCl或者H+一旦生成,就立即与KClO或者ClO-反应,又生成HClO:



或者写成离子方程式形式:



两步反应不断进行:



总反应就相当于KClO转化为KClO3和KCl:



HClO在上述总反应中,相当于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最终的总反应是:



因此,氯酸钾的生成是次氯酸钾在少量次氯酸催化下自身歧化的产物,氯化钾并不是反应物,只是生成物之一。


冷却后,氯酸钾结晶析出的主要原因是一条经验规律:大阳离子和大阴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往往会下降。钾离子是一种体积较大的阳离子,与体积较大阴离子生成的盐,很多虽然可溶于水,但在低温下溶解度并不高,试看一些常见较大阴离子钾盐在0摄氏度(不是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


硫酸钾:约7.4g

氯酸钾:约3.3g

重铬酸钾:约4.7g

高锰酸钾:约2.8g

高氯酸钾:仅约0.76g(所以一般可以说高氯酸钾难溶于水)

过二硫酸钾(K2S2O8):20摄氏度时也只有约4.7g:


因此,虽然总反应中,只有1/6的氯气转化为氯酸钾,但因为氯离子体积远小于氯酸根离子,低温下氯化钾的溶解度要比氯酸钾大得多,0摄氏度时氯化钾溶解度可达28g左右,溶液冷却后,还是氯酸钾优先结晶析出,如果考虑到氯化钾电解出钾离子的同离子效应,氯酸钾更容易优先结晶析出。但在实际实验中,应该使用冰水冷却反应物(尽量降温)才能尽可能多析出氯酸钾结晶。


很多大阴离子钾盐,低温下溶解度较低或者很低,工业上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很多钾盐的结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也容易通过重结晶的方法提纯,而钠盐却往往因为低温下溶解度也比钾盐大得多,导致不容易提纯。尽管钾离子成本比钠离子要高不少(氯化钠是最便宜的工业原料之一,而我国比较缺乏钾盐资源,甚至钾肥也需要进口一部分),但很多无机盐生产却生产钾盐,例如工业一般生产高锰酸钾而较少生产高锰酸钠。


甚至青霉素的工业产品也主要是青霉素钾(青霉素本身是弱有机酸,其阴离子也是一种大阴离子),因为容易提纯产量高,过去青霉素注射剂也主要是青霉素钾,钾盐肌肉注射时局部刺激性大,因此过去肌肉注射青霉素往往会疼痛难忍,现在的青霉素注射制剂需要将青霉素钾二次加工成青霉素钠盐,以减轻注射疼痛,口服制剂仍沿用钾盐,例如青霉素V钾片口服制剂。


很多钾盐相对钠盐不容易吸湿,也是钾盐溶解度比钠盐小的一种可能表现。钾盐析出时带有结晶水的,也比钠盐少。大学无机化学中的很多制备实验都是制备钾盐,例如氯酸钾、电解法制备过二硫酸钾等,都是利用了某些钾盐低温下溶解度较低,容易结晶析出这一特点。分析化学氧化还原滴定中,重铬酸钾可以制成基准物质,重铬酸钠则一般较难,同样是利用了重铬酸钾低温下溶解度低,容易重结晶提纯这一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