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将稀硫酸和84消毒水混在一起生成了氯气?不是盐酸才可以的吗,这究竟是为什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只有盐酸和消毒水混在一起才会产生氯气,但实际上,稀硫酸和84消毒水混合也可能生成氯气,而且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点。别担心,我这就给你仔仔细细捋一捋,让你彻底明白这背后的化学道理。

首先,咱们得先认识一下你说的这两种东西。

84消毒水: 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NaClO)。这是它之所以能消毒的关键,因为次氯酸钠在水中可以释放出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根离子(ClO⁻),这个东西能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结构。当然,84消毒水里除了次氯酸钠,还会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成分,比如氢氧化钠(NaOH)来维持碱性环境,以及水。

稀硫酸 (H₂SO₄): 这是一个强酸。在水溶液中,它会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H⁺)和硫酸根离子(SO₄²⁻)。

现在,我们把它们混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

理论上,大家最熟悉的氯气(Cl₂)生成途径,是酸(比如盐酸 HCl)和强氧化剂(比如二氧化锰 MnO₂ 或高锰酸钾 KMnO₄)反应。这里我们没有直接的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但84消毒水里的次氯酸钠,本身就是一个强氧化剂!

那么,稀硫酸为什么也能“凑热闹”呢?

关键在于次氯酸钠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会发生歧化反应,或者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 (HClO)。

1. 次氯酸钠水解: 次氯酸钠溶于水后,会发生轻微的水解,生成少量氢氧化钠和次氯酸:
NaClO + H₂O ⇌ NaOH + HClO

2. 酸的存在(稀硫酸): 即使是稀硫酸,它提供的氢离子(H⁺)也会和84消毒水里的氢氧化钠(NaOH)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H₂SO₄ + 2NaOH → Na₂SO₄ + 2H₂O
这个反应会消耗掉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从而促使上面次氯酸钠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钠被不断消耗,导致平衡不断向右移动,生成更多的次氯酸 (HClO)。

更直接地说,酸的存在降低了溶液的pH值,使得次氯酸根离子(ClO⁻)更容易与氢离子(H⁺)结合,形成次氯酸 (HClO):
ClO⁻ + H⁺ → HClO

你可能会问,这和盐酸有什么区别?盐酸直接提供的是Cl⁻和H⁺,并且比硫酸更易于产生Cl⁻。但次氯酸钠的氯原子,已经是+1价了,它很容易被进一步氧化。

3. 次氯酸的进一步反应: 现在我们有了次氯酸 (HClO) 这个关键物质。次氯酸本身就是一个强氧化剂,而且它还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当溶液中的次氯酸 (HClO) 浓度升高,并且有其他的还原性物质存在时,就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 (Cl₂)。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的可能性:

次氯酸自身的歧化反应: 次氯酸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歧化反应,一部分被氧化成氯气,另一部分被还原成氯离子:
2HClO → Cl₂ + H₂O + 2[O] (这里2[O]表示氧化的能力)
或者更准确地写成:
2HClO → Cl₂ + H₂O + O₂ (在某些条件下)

更普遍的,在酸性条件下,次氯酸根离子(ClO⁻)和次氯酸(HClO)可以发生反应:
ClO⁻ + HClO + H⁺ → Cl₂ + H₂O

稀硫酸提供了H⁺,而次氯酸钠水解或与酸反应产生了ClO⁻和HClO。这几个东西一碰头,就给生成氯气创造了条件。

次氯酸氧化自身的氯离子(如果存在): 虽然84消毒水主要成分是NaClO,但即使有少量的氯离子(Cl⁻)存在(比如杂质或者反应副产物),次氯酸(HClO)作为强氧化剂,也能氧化氯离子:
HClO + Cl⁻ + H⁺ → Cl₂ + H₂O

为什么说“不是盐酸才可以”?

用盐酸和84消毒水混在一起,之所以产生氯气,是因为盐酸提供的是氯离子 (Cl⁻) 和氢离子 (H⁺)。84消毒水里的次氯酸钠(NaClO)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出次氯酸(HClO)。而次氯酸(HClO)和氯离子(Cl⁻)在酸性环境下(盐酸提供H⁺),反应生成氯气(Cl₂):
HClO + Cl⁻ + H⁺ → Cl₂ + H₂O

对比来看,用稀硫酸,它也提供了氢离子 (H⁺),但它不直接提供氯离子(Cl⁻)。所以,稀硫酸起作用的机制,更多是通过提供酸性环境,促使84消毒水自身产生次氯酸 (HClO),然后次氯酸 (HClO) 再进行歧化反应,或者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量氯离子反应生成氯气。

关键区别在于:
盐酸 + 84消毒水: 主要通过 HCl + NaClO → NaCl + HClO,然后 HClO + HCl → Cl₂ + H₂O(整体可以看作 2HCl + NaClO → NaCl + Cl₂ + H₂O)。这里盐酸里的氯离子直接参与了。
稀硫酸 + 84消毒水: 主要通过 稀硫酸提供 H⁺,促使 NaClO 水解或形成 HClO,然后 HClO 自身发生歧化反应 2HClO → Cl₂ + H₂O + O₂ 或 ClO⁻ + HClO + H⁺ → Cl₂ + H₂O。这里的氯气主要来源于次氯酸本身,而不是来自硫酸。

总结一下,稀硫酸和84消毒水混合之所以会产生氯气,不是因为硫酸“转化”了什么,而是:

1. 稀硫酸提供了酸性环境: 这种酸性环境促使84消毒水中的次氯酸钠(NaClO)分解,产生更活跃的次氯酸 (HClO)。
2. 次氯酸 (HClO) 的不稳定性: 次氯酸在酸性条件下很不稳定,容易发生歧化反应,分解生成氯气(Cl₂)和氧气(O₂),或者与溶液中其他可能的氯化物反应生成氯气。

所以,无论是用盐酸还是稀硫酸,只要是酸性条件,并且有次氯酸根或次氯酸存在,都有可能生成氯气。只是生成氯气的具体化学反应式和途径可能略有不同。

为什么我们更常听到“盐酸+84消毒水会出氯气”?

这可能是因为:
反应更直接: 盐酸直接提供了氯离子,反应过程看起来更“顺理成章”。
可能产生更多氯气: 相同浓度下,盐酸提供的氯离子和氢离子可能比稀硫酸更适合某些生成氯气的反应途径,或者反应速率更快。
历史和教育的普及: 很多人是从“盐酸+84”这个组合学到的危险性,所以印象更深。

无论如何,请务必记住:

“84消毒水”绝对不能和任何酸性物质(包括食醋、稀盐酸、稀硫酸等)混合! 这样做非常危险,会释放出有毒的氯气。吸入氯气会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胸闷、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导致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说明你对化学现象有好奇心,并且敢于追问。希望我这番详细的解释能让你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不妨先想想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可能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生产工艺一般来说有两种:


1、化学法


直接将氯气(例如可以利用氯碱厂、电化厂等尾气中含量不高的氯气)通入冷的稀NaOH溶液,这样制得的84消毒液实际是次氯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这种84消毒液中除了含有次氯酸根离子以外,还含有较高浓度的氯离子,只要遇到强酸,例如稀硫酸,酸性条件下次氯酸根离子转化为次氯酸,次氯酸在强酸性条件下就会氧化氯离子,或者说发生了“归中反应”,生成氯气逸出:



或者写成总反应:



2、电解法


一般中小型“次氯酸钠发生器”均采用此方法,大型氯碱厂、电化厂等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转产次氯酸钠溶液,方法是无隔膜电解冷的稀食盐水,氯化钠和水分子在水溶液中都发生电离:



电解时,阴极氢离子放电逸出氢气:



阴极氢离子放电逸出氢气后,阴极附近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加,在阴极附近生成了NaOH溶液,与之同时,阳极氯离子放电得到氯气,但由于食盐水浓度较低,氯气溶于水很少逸出,(aq)表示溶于水:



电解总反应与中学化学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反应基本相同,只是氯气溶于水很少逸出:



由于无隔膜电解,溶于水的氯气就与阴极附近溶液中生成的NaOH反应:



反应在溶液中生成了次氯酸钠NaClO,同时又生成NaCl,电离出的Cl-又在阳极放电,Cl-被反复循环利用,最终总反应相当于:



这种方法,能使得食盐中的氯离子几乎全部转化为次氯酸根离子,最终制得的84消毒液中几乎不含氯离子,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这种84消毒液遇到稀硫酸等强酸,主要生成次氯酸(HClO):



浓度较高的HClO溶液是黄色的,因此可见溶液变黄,HClO也具有挥发性,从溶液中挥发出的HClO有与氯气近似的强烈刺激性气味,也能使得淀粉—KI试纸变蓝,低浓度情况下容易与Cl2混淆。


市售漂白粉只要暴露在空气中,与水分和CO2反应,就能闻到与氯气近似的强烈刺激性气味,这种刺激性气味实际主要是挥发出的HClO(甚至HClO的进一步分解产物Cl2O)导致的。


顺便说说,如果无隔膜电解热的浓食盐水,即可制得氯酸钠溶液:



总反应相当于:



制得氯酸钠浓溶液后,可直接生产氯酸钠,作为制造二氧化氯(ClO2)消毒剂的原料:



也可以将氯酸钠浓溶液与氯化钾反应,并降温,低温下溶解度较低的氯酸钾即结晶析出:



这就是工业生产氯酸钾的方法,电解饱和食盐水生产氯气和氢氧化钠的氯碱厂很容易副产或者转产次氯酸钠、氯酸钠、氯酸钾等,因此工业门类上通常将次氯酸盐、氯酸盐甚至高氯酸盐的生产也统归到氯碱工业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