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氯化铁和亚硫酸钠反应后的溶液为什么是红棕色?

回答
氯化铁和亚硫酸钠反应后溶液呈现红棕色的现象,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对溶液中铁离子的存在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讲这个过程。

首先,我们得明白反应物本身是什么。

氯化铁(FeCl₃): 这是一个三价铁盐。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情况,氯化铁溶液通常是黄褐色的,这是因为Fe³⁺离子在水中会发生水解,生成一系列聚合的羟基铁离子,比如[Fe(H₂O)₅(OH)]²⁺,这些离子会吸收可见光的一部分,呈现出黄褐色。如果浓度很高,颜色会更深。
亚硫酸钠(Na₂SO₃): 这是一个钠的亚硫酸盐,在水中溶解后会电离出钠离子(Na⁺)和亚硫酸根离子(SO₃²⁻)。亚硫酸根是一个还原剂。

现在,我们来看看它们混合后会发生什么:

核心反应:三价铁离子的还原

氯化铁中的三价铁离子(Fe³⁺)遇到了亚硫酸钠中的亚硫酸根离子(SO₃²⁻)。亚硫酸根是一个比较强的还原剂,它有能力将三价铁离子(Fe³⁺)还原成二价铁离子(Fe²⁺)。

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大致表示为:

2Fe³⁺ + SO₃²⁻ + H₂O → 2Fe²⁺ + SO₄²⁻ + 2H⁺

在这个反应中:
Fe³⁺ 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 Fe²⁺。
SO₃²⁻ 作为还原剂,被氧化成 SO₄²⁻(硫酸根离子)。
反应还会生成水(H₂O)和氢离子(H⁺),表明这个反应可能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进行,或者会产生酸性物质。

为什么会出现红棕色?

这里就涉及到关键点了。单纯的Fe²⁺离子在溶液中是无色或者呈现非常淡的绿色(特别是在高浓度时,会显得比较浑浊)。但如果溶液中还存在Fe³⁺离子,情况就不同了。

1. 未完全还原的Fe³⁺: 亚硫酸钠的还原能力虽然强,但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并不是所有的Fe³⁺都能被瞬间完全还原成Fe²⁺。如果亚硫酸钠的量不足,或者反应时间不够,溶液中仍然会残留一部分Fe³⁺离子。如前所述,Fe³⁺离子本身在水中会水解,形成黄褐色的聚合羟基铁离子。

2. Fe²⁺与Fe³⁺的混合效应: 当溶液中同时存在Fe²⁺和Fe³⁺时,它们的颜色会叠加。Fe²⁺虽然颜色浅,但当它与黄褐色的Fe³⁺混合时,整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3. Fe²⁺的进一步氧化(可能): 尽管亚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还原Fe³⁺,但氧气(空气中的)也可能参与进来,对Fe²⁺进行氧化。尤其是在反应体系中有氢离子生成的情况下,Fe²⁺在酸性环境下更容易被空气氧化回Fe³⁺。

4. Fe³⁺水解产物的颜色: 溶液中Fe³⁺离子的水解产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聚合的羟基铁离子,是呈黄褐色的。当溶液中铁离子总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并且主要以Fe³⁺及其水解产物的形式存在时,就会呈现出明显的红棕色。

为什么“红棕色”而不是“黄色”?

“红棕色”这个描述比“黄色”更准确地反映了这种复杂的混合颜色。

Fe³⁺的颜色: 纯净的Fe³⁺溶液是淡紫色(在某些配位情况下),但在水中,其水解产物(如Fe(OH)₂⁺、Fe₂(OH)₂⁴⁺等)会使溶液呈现黄褐色。
Fe²⁺的影响: Fe²⁺本身是淡绿色,但其颜色非常浅,通常不明显。
混合与沉淀: 如果反应不完全,或者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例如,如果亚硫酸钠过量,会使溶液偏碱性,促进Fe³⁺的水解和沉淀),可能会形成一些更复杂的含铁物质。一些含铁的沉淀物,比如氢氧化铁(Fe(OH)₃)的形成,其颜色本身就是红褐色的。即使没有完全形成沉淀,溶液中的胶体状物质也可能呈现出更深的颜色。

总结一下,溶液呈现红棕色的主要原因在于:

三价铁离子(Fe³⁺)的存在: 即使反应发生,也可能存在未被完全还原的Fe³⁺。
Fe³⁺的水解: Fe³⁺在水中会水解,形成聚合的羟基铁离子,这些物质吸收可见光呈现黄褐色。
Fe²⁺的存在: 反应生成的Fe²⁺,虽然颜色浅,但也是溶液组分之一。
可能的Fe²⁺氧化: 在空气存在下,Fe²⁺可能被进一步氧化为Fe³⁺,加剧红棕色的出现。
pH和沉淀: 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可能导致Fe³⁺的水解加剧,甚至形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或胶体,从而使溶液呈现红棕色。

所以,这个红棕色并非单一物质的颜色,而是多种含铁离子(主要是Fe³⁺及其水解产物)以及可能存在的微量沉淀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中观察到的具体颜色深浅,还与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溶液的pH值都有很大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1016补充修改)


附注:查阅了一些资料,确实有三价铁离子与亚硫酸氢根离子生成络离子的记载,络离子可能是 :



————————————————————


关于三价铁离子与二氧化硫、亚硫酸氢根离子或者亚硫酸根离子的反应,笔者做过一些实验,初步结论是反应机制可能很复杂,双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甚至配位(络合)反应都可能存在,因笔者实验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仅将部分验证过的实验事实,以及一些推测列出,可供进一步研究者参考。


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甚至二氧化硫分子(水溶液中的“亚硫酸”实际是水合二氧化硫分子)在水溶液中都有一定的配位能力,能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络离子。以一价银离子为例,亚硫酸银Ag2SO3的溶解度很低,有文献报告Ksp可低到10^(-14)数量级,因此有在AgNO3溶液中通入SO2可以得到Ag2SO3沉淀的说法,如此低的Ksp,可能说明亚硫酸银沉淀如同草酸亚铁、草酸铜等沉淀一样,带有很大的络合物(共价化合物)性质,文献也报告一价银离子确实能与亚硫酸根离子生成可溶性的络离子,例如:



银亚硫酸根络离子 的稳定常数在10^8数量级,低于银硫代硫酸根络离子 ,但甚至略高于常见的银氨络离子 ,黑白胶卷柯达D-23微粒显影液配方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配方中仅使用对甲氨基苯酚硫酸盐(商品名米吐尔)作为还原剂,再加入大量的亚硫酸钠,让过量的亚硫酸钠部分溶解胶卷上的卤化银(主要是溴化银)颗粒,使得颗粒变小,最终显影后的银颗粒十分细腻,这种溶解即生成了银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的络离子。


从标准电极电势看,酸性溶液中的三价铁离子是有能力氧化二氧化硫中的+4价硫到+6价硫的:



但笔者在实验时出现过奇怪现象,在含有少量Fe3+的NaHSO4浓溶液(较强酸性)中通入SO2气体,未通入SO2之前溶液只有浅黄色(少量Fe3+),开始通入SO2后溶液颜色反而明显加深,从浅黄色变为明显的黄褐色,甚至接近红褐色,溶液并不存在pH值升高因素,这种颜色加深应该不是Fe3+水解所致。


经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初步的结论是:在较强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硫分子(水溶液中的“亚硫酸”实际是水合二氧化硫分子)、亚硫酸氢根离子(HSO3-)等,有作为配位体与铁离子络合的可能性,个人推测配位体可能是SO2分子或者HSO3-,配位体的配位原子有可能是带孤对电子的+4价硫原子,也可能是氧原子。


这种络离子颜色很深,很低浓度下就显示出黄褐色到红褐色,这种络离子很可能成为三价铁离子氧化SO2或者亚硫酸根离子的中间体,络离子颜色如此之深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络离子中心离子存在混合价态铁离子,即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同时存在于络离子中,与普鲁士蓝(铁蓝)颜色很深的机理相似, @想象中 的一个回答(包括评论)和 @Resazurin Lee 的一篇专栏文章中都提到了这种机理。


亚硫酸亚铜存在吗,为什么?

Resazurin Lee:30天化学巡航 - Day 18. 氢氧化亚铁的氧化


氯化铁溶液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后,经常得到红棕色的溶液,可能首先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生成二价铁离子:



反应生成的氢离子(也包括三价铁离子水解得到的氢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反应后可能得到亚硫酸氢根离子:



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等在溶液中共存的情况下,就可能生成前述的复杂络离子,使得溶液变成很深的红棕色到红褐色。


还有一个少见报道的实验事实值得注意,过量SO2在浓的酸性溶液中有能力氧化二价铁离子成为三价铁离子,反应可写作:



反应的发生,一般认为应该与强酸性环境中过量的H+增强SO2的氧化性,同时抑制Fe3+对SO2的氧化有关:



但酸性溶液中SO2(或者H2SO3)还原到单质硫,相对Fe3+还原到Fe2+,标准电极电势分别约为0.45V和0.77V,SO2的氧化性还是明显比Fe3+弱,那么是否也存在Fe3+与SO2以及HSO3-络合的影响因素?或者SO2以及HSO3-络合Fe3+能力更强的影响因素?这一点仅为个人猜测,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或者探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