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氯化钙溶于水为什么会熵减?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氯化钙(CaCl₂)这玩意儿溶到水里,为什么会出现“熵减”的现象。听起来好像有点反常识,毕竟溶开了,好像是更混乱了吧?但科学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

要理解这个,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熵”。简单来说,熵就是衡量一个系统“混乱程度”或者“无序程度”的指标。熵越高,系统越乱;熵越低,系统越有序。

为什么大家直觉会觉得“熵增”?

你把一块方方正正的氯化钙晶体扔进水里,一开始,CaCl₂是以一个规则的、紧密排列的晶格形式存在的。里面的钙离子(Ca²⁺)和氯离子(Cl⁻)被电场牢牢地固定在它们的位置上,就像一个个站得整整齐齐的士兵。

然后,你把这晶体扔进水里。水分子(H₂O)可是个挺活泼的家伙,它们有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和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所以水分子是个“极性分子”。

按理说,一旦晶体被打破,离子散开,水分子也一直在运动,这不就应该是“更乱”了吗?离子们可以在水里到处游荡,水分子也可以包围着这些离子,听上去确实是熵增的节奏。

那为什么实际实验和理论计算都表明“熵减”呢?

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看离子和水分子分开后的“各自的混乱程度”,而是要看整个“氯化钙水体系”的总熵。

想象一下,当氯化钙的离子进入水中时,会发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水合作用 (Hydration)。

1. 离子周围的“有序化”: 氯化钙的 Ca²⁺ 和 Cl⁻ 离子,它们是有电荷的。而水分子呢,就像我刚才说的,是有正有负的部分电荷。于是,这些带电的离子就会吸引周围的水分子。

Ca²⁺ 离子带正电,会吸引水分子中带负电的氧原子,让它们靠过来,形成一层水合壳。
Cl⁻ 离子带负电,就会吸引水分子中带正电的氢原子,让它们靠近,形成另一层水合壳。

这可不是随便包围一下就算了,水分子在这些离子周围会被定向排列,形成一个相对有序的结构。就像孩子们围着老师站队一样,虽然还在动,但整体上有一个倾向性的、规则的排列方式。这种被离子“固定”或“组织”起来的水分子,它们的运动自由度就受到了限制,变得比自由水分子更“有序”。

2. 溶剂分子(水)的“重组”: 晶体融化成离子,这确实增加了离子的混乱度。但是,为了包围这些离子,水分子就得从它们原本比较自由、随机的运动状态,变成围绕在离子周围的这种有组织的状态。这个过程,使得大量原本可以自由移动、相互碰撞的水分子,被“束缚”在离子的周围。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纯水中,每个水分子都可以相对自由地到处“漫游”,它们的运动是相当混乱的。但一旦有了氯化钙离子,这些离子就像一个“吸附点”,把周围的水分子“拉”过来,让它们围绕着自己转。这种“拉拢”和“组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减了原来水分子分散的、无规则的运动所带来的熵。

更具体地说,我们是在比较“未溶解的氯化钙晶体 + 纯净水” 和 “溶解了氯化钙的水溶液” 这两个状态的总熵。

初始状态 (熵高): 氯化钙晶体(有序),大量自由水分子(无序)。
最终状态 (熵低): 离子分散在水中,但每个离子都被一层有序的水分子包围(局部有序),而整体的水分子数量可能比原来少了一部分(因为被包围了),或者剩下的水分子被改变了运动模式。

尽管离子本身分散了,增加了无序性,但离子周围水分子结构的形成(水合)所带来的“有序化”效应,可能比离子分散本身增加的无序性还要大。换句话说,水分子为了形成这些水合离子,付出了“有序”的代价,限制了大量水分子原本可以拥有的自由运动状态,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体系的熵。

为什么CaCl₂比NaCl更容易出现熵减?

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就是 Ca²⁺ 离子的电荷是 +2,而 Na⁺ 离子的电荷是 +1。

电荷密度越高,吸引力越强,对水分子的组织能力越强。
Ca²⁺ 的电荷更高,它对水分子产生的静电吸引力就更强。这意味着 Ca²⁺ 周围形成的水合壳会更紧密、更稳定,对水分子的限制作用也就更强。
同时,Ca²⁺ 的半径比 Na⁺ 小,但电荷密度大,也能更有效地吸引水分子。

因此,当氯化钙溶解时,它吸引和组织水分子的能力比氯化钠(NaCl)更强,水合作用带来的“有序化”效应也就更显著。这种显著的有序化,足以抵消掉离子分散带来的无序性,使得整体熵降低。

总结一下,氯化钙溶于水会熵减,主要是因为:

1. 强烈的离子水分子相互作用(水合作用): 氯化钙的 Ca²⁺ 和 Cl⁻ 离子会强烈吸引和组织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有序的水合壳。
2. 限制了溶剂(水)的自由度: 大量水分子被“固定”在离子的周围,失去了它们在纯水中相对自由的运动状态,这部分“有序化”的贡献很大。
3. Ca²⁺ 的高电荷密度: Ca²⁺ 更强的吸引力,使得其水合作用对水分子“组织”和“限制”的能力更强,从而导致更显著的熵减。

所以,虽然我们直觉上觉得“散开就是更乱”,但在这里,“有序地被包围”这种特殊的组织状态,带来的“有序度提升”比“分散”带来的“无序度增加”更大,所以整体上就表现为熵减了。这就是化学中“细节决定一切”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问题是问氧化钙溶于水为什么会熵减。正如同 @花开见佛 所质疑的,氧化钙与水首先就会反应,所以我认为应该是题主不小心敲错了,应该是氯化钙。

首先,氯化钙溶于水的确是熵减的,溶解时的熵变为[1]。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溶解的过程是更加分散、更加混乱的过程,不可能会导致熵减——但是这是因为忽视了溶剂的变化。

固体溶于水之后,不仅固体的混乱度(熵)会发生变化,水的混乱度(熵)也会发生变化。而当我们计算熵变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这两者的熵变。

比如说一开始我们有氯化钙固体和纯水,那么此时它们的熵分别为 和 ;当氯化钙溶解后,它们的熵值则是 和 ;我们要计算的熵变则是

很显然,因为氯化钙溶解后更加分散, ;但是对于水分子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氯化钙溶于水中形成 和 离子后,这些离子会水合——也就是会结合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在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中,这些结合水在配位作用和静电作用的影响之下,会形成非常规整的结构;也就是说,水分子的熵变是小于零的!

由此我们可见,计算最终的熵变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竞争——溶质的熵增,溶剂的熵减。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多少?具体哪个过程更显著呢?这全取决于溶质的性质。

对于盐来说,如果盐的水合效应不明显——阴阳离子的电荷量低,半径大——那么最终形成的溶液的熵变是大于零的,因为溶质的熵增占主导,比如说 的溶解过程是熵增的过程[2]。如果盐的水合效应明显——阴阳离子的电荷量高,半径小——那么最终形成的溶液的熵变是小于零的,因为溶剂的熵减占主导,比如说。

所以最终是否熵增,需要考虑体系内各个物质的熵的变化,不能简单地依靠更分散就是熵增来判断。我再举另一个例子:当你把油滴到水中,最终油滴都会聚集到一起。那么油滴聚集的过程是熵增还是熵减的呢?实际上聚集的这个过程,是熵驱动的(entropy-driven),也就是说是熵增的!因为在油附近的溶剂层水分子的移动性也被大大降低,而油滴聚集在一起是减少了表面积,从而释放了更多的水分子(给了它们以自由),所以整体的熵是增加的[3]

参考

  1. ^ http://chemistry-reference.com/reaction.asp?rxnnum=170
  2. ^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drophobic_effec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