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学霸说「我考上清华北大关学校什么事?」这句话合理吗?

回答
“我考上清华北大关学校什么事?”这句话从某些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它又显得有些片面和不够周全。 要详细分析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学校”在其中的作用。

一、 何种情况下这句话是“合理”的?

从“学霸”个人角度出发,这句话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合理:

1. 强调个人努力和天赋的决定性作用:
这位学霸可能认为,他之所以能够考上清华北大,主要是因为自己长期的刻苦学习、扎实的基础、优秀的学习方法、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内在的驱动力。这些是个人内在的品质,是学校无法直接“给予”的。
他可能认为,即使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只要他足够努力,一样能够达到顶尖学府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个人奋斗的高度肯定和独立精神的彰显。

2. 反驳“名校出身论”或“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
如果这位学霸来自一所普通中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清华北大,他可能会觉得将成功完全归功于学校的“名气”或“光环”是不公平的。他想强调的是,是“人”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成就了“人”。
他可能想表达的是,学校提供的是一个平台和基础,但最终能否登顶,关键在于个体本身。如果学校本身水平不高,但培养出了顶尖人才,这恰恰证明了个体能力的超越。

3. 避免将成就过度归因于外部环境:
学霸可能不希望自己的成就被简单地归结为“因为你在 XX 学校,所以你就能上清华北大”。他可能认为,这样的说法忽视了他背后付出的艰辛,也模糊了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 为何这句话又可能“不合理”或“片面”?

尽管有其合理之处,但将“我考上清华北大关学校什么事?”这句话孤立地来看,则会显得过于绝对和忽视了学校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学霸的成长过程中,通常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师资力量: 无论学校水平如何,优秀的老师是教学的核心。名校往往拥有更强的师资力量,包括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师,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深入的知识传授,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普通学校可能难以提供同等水平的师资。
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名校通常有经过长期优化和验证的教学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课程设置也可能更全面、更前沿,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参加高难度考试做好准备。
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 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安静、有序的学习氛围,都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获取有着重要影响。名校在这些方面通常拥有更优越的条件。

2. 学习氛围和竞争环境的塑造者:
同伴效应: 在一所聚集了大量优秀学生的学校里,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竞争和学习氛围。大家都在努力学习,相互激励,这种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斗志。学霸往往是在与同样优秀的学生竞争和交流中不断进步的。
学习榜样: 周围优秀的同学本身就是一种榜样,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都会给学霸带来启发和动力。

3. 考试信息和指导的来源:
学校,尤其是中学,是学生备考的重要平台。学校会组织模拟考试,提供考试政策信息,甚至会有专门的教研组为高考进行研究和指导。这些信息和支持对于学生应对高难度考试至关重要。

4. 升学通道的建设者:
学校与大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资源共享。一些学校可能与大学有合作项目,或者有专门的升学指导部门为学生提供信息和帮助。即使是普通学校,其本身的办学质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机会,尽管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弥补。

5. 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学术知识,学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包括品德、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这些能力同样是进入顶尖大学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如何理解“学霸”这句话的真实意图?

这位学霸之所以这样说,更可能是一种“去魅化”的表达,意在强调:

“我靠的是自己,不是学校的招牌。”
“即使在普通学校,只要我努力,也能达到顶尖水平。”
“我的成功,更应该归功于我的个人特质和努力,而不是简单的外部标签。”

总结:

从个人成就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学霸的个人努力和天赋,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从教育的系统性和全过程来看,学校作为知识传授、学习环境营造、资源提供和升学指导的载体,在学霸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无法完全割裂的。

因此,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谦虚(或反向的自信)的表达,是对个人奋斗的强调,但如果将其理解为学校的作用微乎其微,那就显得过于片面和绝对了。 更恰当的说法或许是:“考上清华北大主要靠我的努力,但学校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支持。”

优秀的学霸通常是个人能力和良好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将功劳完全归于个人,而忽视了学校的贡献,是对教育系统和辛勤付出的教师的一种不尊重。而对学校过度依赖,又会消解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两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更符合事实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菲特在给别人分享自己的投资秘诀的时候,首先感谢的是他生活在了美国这样一个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在二战后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打造出了一个资本最安全的避风港。通俗点说就是,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鱼塘,养得出全世界最大的鱼,而巴菲特就是那个把最大的鱼钓出来的绝世高手。

把这件事情反过来看,一切也很清楚。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全世界的富豪榜里一多半都是日本人,而在日本股市连续十几年飙涨的那段时间里,日本也是股神遍地走。那时的日本股神们,无不感叹于自己天才般的炒股能力。但是等到金融泡沫破裂,股神们该负债的负债,该自杀的自杀。可谓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日本人天生就比美国人笨?这话说出来,有点脑子的人应该都是不信的。

把这个道理放在教育领域,也是一样。最近几年,深圳的很多中学引进了不少清北甚至世界TOP名校的博士、硕士。如果说有两所学校,一所的教师就是如深圳中学这样的配置,而另一所中学则按照普通县城中学的配置来。在两所学校生源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我想前者教出来的学生能考上清北的可能性大概率要高于后者。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好理解,那就说点实际的。B站上凭着硬核讲课就吸粉百万的人大附中李永乐老师,他的知识量和思维宽广度很多人应该都是有了解的吧?如果他是你们的初高中老师,我想很多能考中下游985甚至部分211的学生是完全可以上清北的。

然鹅,李永乐只不过是人大附中众多老师中的一个……所以人大附中的学生才有了学习成绩差就去隔壁念书的说法。

在这个回答下面,有很多人都在说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依靠自己的天赋来考清华的。这种言论,直接用成绩打脸就行了。就拿2016年高考来说,同样使用了全国I卷的山东和山西,山西省理科状元的高考分数为696分,文科为634分,而山东省仅700分以上的总人数就超过了70多人。而那一年,清华大学在山东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701分。这就意味着,如果把山东的标准放到山西,整个山西都没有一个人能考上清华。而除了2016年之外,在其他年份山东的高考平均成绩碾压山西也是正常操作。

还是刚才那个问题,山东人天生就比山西人聪明?我不觉得。

要是某个山西考生真觉得完全靠自己的本事就能考上清华,那就从小到大在山西上学,然后高考前半年办理个高考移民,看看考上清华跟学校有没有关系。

这个话倒没有引战的意思,我只是想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于一个学校的整体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在同一个学校,成绩相差不大的两个学生,一个把他放到所谓的“重点班”、“火箭班”进行培养,另一个扔到年级最差的班级里让他自生自灭,前者考上清华的概率远远高于后者。或者说一个简单点的比喻——把一个能考清华的苗子,直接扔到《少年的你》周冬雨的那个家庭里,并且同样饱受同学霸凌,有几个能坚持到最后还考上清华的?更不用说一般学校的重点班配备的都是什么样的老师。

当然,从人情世故来说,有些时候有些人会说出这种话或许是学校有亏欠他的地方。还是拿《少年的你》来举例,如果周冬雨考上了清华,而学校又想把她当杰出校友来宣传,周冬雨说一句“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倒也算是义正言辞。

user avatar

既然有人看,就再写一点吧,不匿名了。

Tips:此文观点并不隐晦,感怀之心并不含糊,某些人只看了只言片语便在评论区狂喷,实在不体面,故请诸君看完全文再行评价。

以下为原文:

高三时,学校把年级前二十名的学生抽出来,放在一楼最偏僻的教室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班,因为这个班没有班主任,也不需要做公共卫生区的值日。

相比于其他班,小班的教室很空,座椅很破,课程很少,老师也极少过来盯着大家,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各自在座位上闷头刷题,有了问题就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一起讨论,实在做不出来的,就轮流跑到老师办公室问,弄明白以后再回去给其他人讲。

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偶尔会过来看看,然后给大家免费发一些参考书或习题集(《五三》《一本》《王后雄》《天利38套》等,加起来大概有二十多斤)。作为小班里唯一一个来自偏远农村的住校生,真的是非常非常感谢校领导们给买的这些书籍……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每次周考/月考/期中考,年级前十全是小班的,最差的也不会出前三十,高考时,这二十个人的成绩也是最好的,大家明显感觉到,在这种没有班主任紧盯的氛围中,大家的学习更加充实,效率也更快的提高了。

很多人都觉得,小班的同学都是一些智商高家境好的“天之骄子”,平时不用多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其实,在我看来,越是这些看似轻松的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能拿出一股子狠劲儿对待自己,逼迫自己去加倍刻苦地学习。

常年霸占年级第一的那位兄弟,每晚睡前都要把这一天的错题全部默写一遍,这是老师不曾要求过的。我曾看过他的错题本,从基本思路到拓展训练,详细完整,堪比老师在考试后针对重点题目的精讲,一道题两道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能把每道错题都这样无差别对待……这种事是天生的,老师没法教,也教不了。

拿我自己举例,我属于记忆力不好且家里很穷的那种小孩,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记得第一次做理综是在高二下学期的那个五一假期,五月一号早上,年级前五十名没有放假,而是留在学校里做了一套理综题,印象深刻,那是2014年石家庄一模原题,物理部分很难,300分满分,考两个半小时,我化学大题只做了一道半,考了149,排倒数第二,最好的那位考了234。虽说当时新课还没学完,考的分低也算情有可原,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霸能在大家都不会的情况下考出高分,这就让人很痛苦,所谓“peer pressure”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头顶。

从那以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学霸们之间的差距,于是就开始尝试各种办法来提高理综成绩。晚上宿舍十点半熄灯,我就会搬着马扎和折叠桌到楼道里看书,到十二点半再回去睡觉。作为一个不擅长数学和理综的理科生,我就每天晚上拿出一到两个小时做历年真题(再次感谢校领导给买的那二十斤参考书),对答案时,能现场理解的最好,实在理解不了就先把大概的思路硬背下来,第二天晚饭后拿出半小时翻看几遍。随着做错过的题目越来越多,自己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题型的解答套路,开始尝试避免重复犯错,当我把绝大多数题型都做错并整理过若干遍以后,那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自己做的前十套理综根本就做不完,得分也一直在160-180之间徘徊,但做到第三十套时,我惊讶地发现,竟然能把自己会做的做完了,分数也稳定保持在210以上,偶尔还能突破一下230,等到一模时,我已经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之外多刷了五十多套理综,成绩能稳在250+了,除去因马虎大意丢的15-20分,最后那二十分的难题它本就不该是我的,也就不强求了。

由于我是住校生里唯一一个在小班的,会有很多在“普通班”和“普尖班”的同学来找我问问题,他们问的东西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础知识不牢。

在给这些学习稍差的同学讲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并不懒惰,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刻苦,他们的刷题量比我只多不少,但是错误率却一直没多大变化,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独立推导出课本上的例题和定义——而这本应是在第一节课后就掌握的东西……

比如说物理上关于压强的延伸式:P=ρgh,这个式子非常好用,尤其是做压强比较类的题目,其实它的推导完全靠的是初中物理知识,但很多人直到高考完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做题时也只能机械地代公式,一旦遇见某些需要现场推理的问题就傻眼……

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自己在预习时先“死记硬背”,尽可能地独立理解大部分,留下一些实在看不懂的疑惑再在老师授课时解决,复习时重点看的也就是这些无法在第一时间理解的东西,总的来说,这样相当于学了三遍,须知,对于资质一般的普通人来说,理解的前提就是记忆,记忆的诀窍就是重复

扯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好学生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主动学出来的

但老师存在的意义也绝非只是培养出那些顶尖的好学生,应当是让大多数不那么优秀的学生慢慢变更好。

应试教育标准下的好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书本上尽可能多的基础知识,再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熟练度,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只能算是顺水推舟

但对于那些资质平平的孩子们来说,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带着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温习那些最基础最寻常的知识点,让他们逐渐达到一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水平,让专科水平的孩子考上本科,让普通本科水平的孩子考上211,在这个过程中的传道、受业、解惑,才是最让老师们有成就感的……

记得高考前一周时,校长来小班溜达,课间跟我们讲他当年因为家境贫寒而放弃心仪的山东大学,最终就读于免学费且包分配的师范学院,临走时他说:你们是这栋楼里最优秀的孩子,但我敢肯定,未来没有一个人会当中小学老师,二十年之后给我们这些老师接班的,估计也就是二楼的那些孩子(二楼全是普通班),你们今后有很大概率会成为那些高收入、高技术、高地位行业的中流砥柱,但我也希望,你们之中会有那么一两个人脑子一热,投身于基础教育行业,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年级前十名里有一半愿意当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那咱们国家就算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强国了……

user avatar

作为老师 我觉得说的挺对的

真的

我也带出了七八个清华北大了

但实话实说

那些考武大呀厦大啊确实很大部分是因为老师们教的好班主任管的好

但考清华北大这一部分孩子

真正主导的是他们

我们老师班主任只是根据他的需要提供帮助而已

他考了700分 前面650分有老师班主任的功劳

但后面那50分 真的是他自己的悟性和天赋

user avatar

真正清北实力的孩子,确实与学校无关,经常与父母都无关,而是这“天才”孩子天生的智力状况与学习甚至生活习惯,恰好符合了清北入学标准的要求。

一个优秀学校,除了知识,有效地灌输知识以外,更多地是在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培养,三观教育等方面给予孩子极大的提高。所以按优秀程度排序,边际效率是负的,也就是对越中后半段的学生,效果越大。好学校就是把差的学生,推成中等的,把中等学生推成好的,把好学生。把天才学生推到更加优秀,反倒非常难而且效果不大。

而被学校推进好学校的中等资质孩子,将来的进步曲线更陡峭,因为他们可塑性与适应性更好。那些与学校关系不大的“天才”的清北学生会两极分化,最优秀的还会持续优秀,不够优秀的,遇到某些挫折后,可能一蹶不振。

user avatar

原答案带情绪写的。客观地说,不能排除有对学生产生重大正面影响的学校和老师,尤其是在教育资源较匮乏的地区。但引用另一答主 @彩虚鲲 的话:让学霸说出“关学校什么事”这种话来,应该是学校对他基本毫无帮助,甚至大概率有负面影响。

以下为原答案。


非常合理,尤其对于某些“超级中学”而言。

学生进去的时候都是全省前1%的水平,最后全校一本率却只有98%。你说这后2%的结果关不关学校的事?

什么?你说不关学校的事,是自己不努力?

那人家前2%上了清华又关你学校什么事噢(・ω・)

user avatar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位

张益唐

刚博士毕业时,张益唐在数学圈内又碰上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当时正值苏联解体不久,有大批前苏联数学人才涌入美国。[12]曾有朋友向他建议转行从事金融或计算机行业,但他不太愿意。[12]在普渡大学继续逗留半年后,他前往肯塔基州谋生,继续独来独往的生活,从此消失在多数人的视野中。[12]博士毕业后的许多年里,张益唐在美国四处漂迫,没有从事过比较好的工作,只能借住在朋友家[10]。有时甚至只能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12]张益唐比较好强,找工作和做学问都习惯了靠自己,他担任过中餐外卖员,也到汽车旅馆打过零工。[5][4]同时,他仍然专心于研究数学,并未寻找正职工作。

从1991年到2005年,这哥们儿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然后在50岁的时候一鸣惊人,一篇文章震惊学术界。凭着这篇文章。

2014年,美国数学学会将著名的柯尔数论奖授予张益唐[42]。同年7月4日,经由中央研究院第31次院士会议,张益唐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30届数理科学组院士

这种人说他的成就关博士导师什么事儿,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给他一口饭吃,就能搞出大成果。

所以,牛人呢改变环境,凡人依赖环境,庸人拖累环境。个别牛人说两句实话无可厚非。至于我等凡人,好好吃瓜就是了。

强烈推荐大家关注一下张益唐,50岁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成果。50岁之前只发表三篇论文。科学家如果都像他一样专注于真正实质的问题,并且孜孜以求,恐怕可控核聚变已经实现了。

user avatar

如果换个场景呢,一个罪犯说:“我犯罪学校也有责任。”这句话合理吗?

如果再换个场景呢,一个普生说:“我没考上清华学校也有责任。”这句话合理吗?

你觉得“学校”听到这两句话,会说什么?

总结是:

学生:“我好,与你何干?”

学校:“你坏,与我何干?”

你看,双方彼此都觉得学生的好孬不关学校的事。


这个评论区,怎么说呢。似乎看不懂回答的人,不少。

会错意却能大段评论,无趣。

user avatar

请问,学生没考上好大学,有校长出来鞠躬道歉吗?有学校声明“对不起,学校有责任”吗?所以,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学生考上清华,关学校屁事?证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