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一,在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什么感觉越学越不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研一刚开始接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感觉越学越不会,这种感觉其实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同学都会经历的“阵痛期”。别太担心,这恰恰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新阶段。

让我试着用一种更像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把我的理解和一些可能管用的方法跟你聊聊,希望能帮你走出这个迷茫期。

为什么会感觉“越学越不会”?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个个拆解开来看:

1. 知识的“密度”太高,且学科交叉性强: 你现在学的这些东西,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点。它融合了:
数学基础: 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是构建算法的“骨架”。
计算机科学: 编程(Python为主)、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理解模型运行效率)。
统计学: 模型评估、偏差与方差、正则化等。
领域知识: 如果你做CV(计算机视觉)、NLP(自然语言处理)或其他方向,还得懂那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这么多东西一股脑儿地涌过来,自然会感到消化不良。

2. 概念抽象,与直觉有距离: 很多机器学习的核心概念,比如梯度下降、反向传播、损失函数、正则化、注意力机制等等,它们不是像“苹果是红色的”那样可以直接感知的。它们是数学原理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理解它们需要你建立新的思维模式,这需要时间和反复琢磨。

3. 理论与实践脱节: 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在看书、看视频,理解了某个算法的原理,但当自己动手实现或者应用到实际数据上时,就会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代码怎么写?数据怎么预处理?模型怎么调参?这些实践环节的挑战,往往比理论更磨人。

4. 信息过载,抓不住重点: 现在的学习资源太多了,各种论文、博客、教程、课程。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或者觉得每个都好像很重要,结果哪个都没学透。

5. “幻觉”的产生: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看了很多炫酷的论文或者项目介绍,觉得好像自己也懂了。但当你真正去复现或者理解其中的细节时,才发现之前只是“看热闹”,根本没有深入进去。这是一种对自身理解程度的“高估”。

6. 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学校里,我们习惯了有考试和老师的评分来衡量学习效果。但在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自己摸索的时候,你可能很难知道自己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或者自己的理解是否是正确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别怕,我们有办法!

感觉不会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策略,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第一步:回归基础,打牢“地基”

数学基础是硬道理:
线性代数: 理解向量、矩阵、张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运算(点乘、矩阵乘法)。这关系到数据表示、模型参数、以及很多算法的底层逻辑。比如,一个全连接层本质上就是矩阵乘法加上一个偏置向量。
微积分: 重点是导数、偏导数和链式法则。梯度下降的核心就是利用导数找到函数最小值;反向传播就是应用链式法则计算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的梯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理解概率分布(如高斯分布、伯努利分布)、期望、方差、贝叶斯定理、最大似然估计等。这些是理解模型如何学习数据、如何进行预测、以及如何处理不确定性的关键。
建议: 如果感觉数学吃力,不要慌。不要试图一次性全部学好。可以根据正在学习的 ML/DL 模型,去对应的查阅和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比如,学习线性回归时,重点看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的导数推导;学习朴素贝叶斯时,重点看贝叶斯定理和条件概率。找一些好的《机器学习数学基础》或者“XX 工程师数学指南”类的资源,系统性地回顾一下。

编程能力是工具:
Python 语法和常用库: 确保你对 Python 的基本语法熟练掌握,尤其是列表、字典、函数、类等。
NumPy: 这是处理多维数组和矩阵运算的利器,很多 ML/DL 库底层都依赖它。务必熟悉其数组操作、广播机制等。
Pandas: 处理和分析结构化数据非常方便,数据清洗、特征工程离不开它。
Matplotlib/Seaborn: 数据可视化是理解数据和模型表现的重要手段。
建议: 不要只是看代码,一定要亲手敲,并且修改、运行。尝试用 NumPy 从零实现一些简单的算法(比如线性回归的梯度下降),你会对背后的数学原理有更深的体会。

第二步:精炼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

先学经典模型,再追新模型: 不要一开始就被最新的 SOTA(StateoftheArt)模型弄得眼花缭乱。先扎实地理解:
传统机器学习: 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 (SVM)、决策树、随机森林、KMeans 等。它们相对简单,容易理解,而且很多深度学习的思想也是从它们那里演化来的。
深度学习基础: 感知机、多层感知机 (MLP)、激活函数、损失函数、优化器(SGD, Adam)、反向传播、正则化(L1/L2、Dropout)、批量归一化 (Batch Norm)。
经典深度学习模型: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基本结构(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循环神经网络 (RNN) 及其变种(LSTM, GRU)、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Transformer 的基本原理。
建议: 选择一个框架(PyTorch 或 TensorFlow)深入学习。PyTorch 更灵活,更适合研究;TensorFlow 生态更成熟,部署方便。花时间学习框架的 API,学习如何构建模型、加载数据、训练和评估模型。

“拆解”模型,理解“为什么”: 当你学习一个新模型时,不要只看它有什么层,做了什么操作。要思考:
它的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CNN解决图像局部特征提取问题,RNN解决序列数据依赖问题)
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比如CNN的权值共享和局部感受野,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
每个组件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Batch Norm为什么要加?Dropout有什么用?)
建议: 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图示去解释一个模型。如果你能把一个复杂模型讲清楚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说明你真的懂了。做一些“模型拆解”的笔记,画出模型的计算流程图。

第三步: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从小项目开始: 不要上来就想复现顶会论文。先从一些经典的入门级项目开始:
MNIST 手写数字识别: 使用 MLP, CNN 实现。
IMDB 电影评论情感分析: 使用 TFIDF + 逻辑回归/SVM,或者 RNN/LSTM/Transformer 实现。
CIFAR10 图像分类: 使用更深层的 CNN。
建议: 寻找一些 Kaggle 上的入门比赛,或者一些经典数据集的教程,跟着做。遇到问题,Google 搜索,Stack Overflow 是你的好朋友。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复现经典论文或代码: 当你对某个领域有一定了解后,尝试去复现一些经典模型的代码。不一定要从头实现,可以找官方或者社区提供的开源代码,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尝试修改一些参数,观察结果的变化。
建议: 选择那些有清晰官方实现或者有很多高质量第三方实现的论文,这样更容易找到对照和参考。例如,AlexNet, VGG, ResNet, LSTM, BERT 的早期实现版本。

参与开源项目或 Kaggle 竞赛:
Kaggle 竞赛: 这是检验自己能力、学习他人方法的好地方。即使一开始成绩不好,多看看别人的优秀解决方案(kernels/notebooks),学习他们的思路、特征工程、模型选择和调参技巧。
开源项目: 参与一些知名的 ML/DL 开源项目(比如 PyTorch, TensorFlow, Scikitlearn 的社区贡献),可以让你接触到更规范的代码风格和更前沿的工程实践。
建议: 不要想着立刻成为 Kaggle 大神,而是要享受过程,从中学到东西。看看论坛上大家是怎么讨论问题的,学习他们的解决思路。

第四步:建立有效的学习和反馈循环

做学习笔记,总结和梳理:
概念笔记: 用自己的话解释每个概念,画图辅助理解。
模型笔记: 记录模型的架构、优缺点、适用场景。
实践笔记: 记录你在代码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调参心得。
建议: 可以尝试使用 Markdown、Obsidian、或者 Notion 等工具来整理你的笔记,方便检索和回顾。一个好的笔记系统能帮你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主动提问,参与讨论:
向导师、师兄师姐请教: 他们更有经验,能给你更直接的指导。准备好你的问题,具体说明你卡在哪里了。
加入学习群组、论坛: 和同学、同行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督促,也能获得不同的视角。
建议: 提问前先自己尝试解决,并且把你的尝试过程和思路也一起带上,这样更容易得到有效的帮助。

刻意练习,反复迭代: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优化的过程。你不可能一次就学懂,然后就能做出最优的模型。
建议: 对同一个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模型去解决。每次尝试都记录下来,分析结果的差异,思考原因。这种“刻意练习”是提升技能最有效的方式。

阅读优秀的博客和论文:
博客: 很多知名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会写技术博客,用更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概念。例如,Chris Olah 的博客(虽然不常更新,但质量极高),The Annotated Transformer,Lilian Weng 的博客等。
论文: 不要只看标题和结论。尝试去理解摘要、引言、相关工作,然后重点看模型部分和实验部分。遇到不懂的数学公式,就回头去补数学基础。
建议: 先从综述性文章或经典论文入手,逐步深入。

最后,请记住,这很正常,并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研一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在“打基础”和“摸索方向”的阶段。你现在的感觉,恰恰证明了你正在认真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浅尝辄止。

放慢节奏,但别停止: 有时候,适当放慢一点速度,把基础打得更牢固,比囫囵吞枣地学一堆新东西更重要。
享受学习的过程: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一个非常令人着迷的领域,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思想和创新的算法。试着去发现其中的乐趣,而不是把它当成一项苦差事。
给自己一些耐心: 就像学游泳,不可能一下水就会游,需要不断练习和适应。深度学习也是一样,你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吸收。

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并且采用一些结构化的学习方法,你会发现自己会逐渐柳暗花明。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mp我也是,挣扎半年人都傻了,2020年硕士毕业,几年没学数学,高数概率论线性代数全忘了。没办法刷mit的1806,线代终于有点印象了,刷宋浩的概率论,好像概率论也想起来了一点。

冲。可以撸吴恩达了,撸完一知半解。冲。刷点李宏毅吧,就记住了宝可梦。冲,刷吴恩达最新视频,还是顶不住。

好吧还是踏踏实实看书吧。概率论,线代书,看了一遍,有信心了。刷PRML,第一章高维高斯我就懵逼了。换统计学习方法,前几章还行,甚至能做做作业。逻辑回归开始噩梦就来了,多分类直接杀我。SVM看了半天,到核技巧又杀我。EM彻底凉了,监督学习就看到这。什么马尔科夫蒙特卡洛,这都是什么神仙。开始看无监督,挣扎了好久奇异值和主成分,也就到此为止了。

熵不知道,要补信息论,看了点皮毛先顶着。蒙特卡洛,马尔科夫不知道,好像得补随机过程,开头就上测度论,测度是个什么鬼,我今天想了半天σ空间,还是一知半解,有点顶不动。统计学还得补,再高级一点的概率论也得补。听说凸优化也得补。也不知道得猴年马月。

Python我也不会啊,刷了20节小甲鱼,先凑乎顶着。直接上kaggle,刷完了Python和ml入门的题,但感觉还是,危。再等等吧。

今天开始刷国科大的机器学习,条件期望杀我,看来随机过程迈不过去,得搞一波。听说随机过程有测度论或者实变函数的基础会比较好,我又查了查听说实变函数有数学分析的基础会比较好,啥也不说了,我今天正式开始学数学分析了。肝一下AISL,再踏实补一下概率论和统计学。

萌萌式噘嘴,今天是2021年1月7号,是我搞机器学习的大概第三个月,留个坑,看看以后会怎么样。

mmp我一个本科土木狗,硕士建筑技术,梦想工地盖高楼,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真是万物ml嘛??

不太甘心当调参侠,数学基础不牢固真的地动山摇,效率低就低点吧。好歹二十五年头一次主动觉得学习很酷。补个五年不信顶不动。

冲冲冲一起加油。


写完答案过去两个小时了,我又被随机过程里的特征函数杀死了,感觉一时半会应该顶不过去了...看来得加快数分的进度了 。啥也不说了,好好学习去了


第一次更新,2021年2月8号凌晨,距离第一次回答正好一个月。

时间过得好快,每天充实而美好。

数学分析距上次回答至今进展约等于0。

概统方面刷完了茆书,认真做了2/3左右的题,读了陈曦孺先生的书。这次静心认真看了三大分布,估计,假设检验和一元回归。受益匪浅!强烈推荐这两本书,赏心悦目。

线代方面近一周在刷严质彬老师的矩阵分析,是不是美轮美奂!

今天听完了入口基出口基,讲完交换图的时候真的觉得好优美。吹爆!从线性空间开始,一层一层递进,逻辑衔接圆润通畅,我真的好喜欢。每天听他上课我都好开心,觉得数学怎么这么酷,也就理解了他微妙的表情。就像MIT1806老爷子用投影矩阵做最小二乘和相似矩阵解斐波那契的时候。哇,反正对我这种工科生来说真的好引人!

ISL刚看完线性回归,这本书不管是语言还是内容,对新人真的非常非常友好了。(但是讲真,如果要细究,还是有很多东西的,就拿线性回归置信区间预测区间的计算,我结合茆书和陈书翻来翻去看了很久才明白)

一时兴起自己做了个建筑方面的数据集,手撸了个knn,拟合的还不错,这个算法感觉好像很好写也好用的样子,就是感觉对未知距离比较远的数据表现不好,不知道有没有改善的办法。

多元线性回归还没手撸算法,用sklearn粗略看了看表现很差,所以打算再学学线性回归。ISL还是有些浅了,打算同时看看prml。今天刚看完第一章,估计看完线性回归至少得等到年后了。但是很有收获,当看完MLE和MAP分别为误差平方和,带正则的误差平方和时真觉得好神奇。今天看了信息熵的来源,还有后续的增益等,越发觉得以前应该多读读数学物理史,真的是一段迷人的历史。这本书很贝叶斯,我还没有很深的理解这两个流派的异同,但是也好迷人!判别式和生成式我也又晕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搞明白。

越来越觉得学习好开心,以前20多年从未有过的体验哈哈哈哈哈,冲冲冲,可是马上过年了,感觉接下来的一个月进展不会很大。睡觉咯


2021.5.27第二次更新

过年后学习效率并不高

最近两个月在奶奶家,想的出国前多陪陪老人,学习进展非常缓慢。

前阵子算是看完了两本书,mathematics for machine learning,很新的一本书,主要是讲一些ml的数学基础,我把课后题刷完了感觉还是挺有收获的,对ml基础的传统算法建立了一个直观概念。但是EM算法和高斯混合模型还是掌握的很弱,只有一些概念上的理解,打算后面用到了再系统学习一下。对pca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感觉一直没做过实际项目,可能用不了多久这些记忆又会变得模糊。发愁。

看完了a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learning,这本书很不错,非常直观。但我有点懒,没有用R去实现具体的例子,用Python做了一些,可是还是不甚熟悉。R里面能出来很多统计信息,我用Python调库却做不太出来,真是辣鸡。

最近在看陶轩哲的实分析,这本书感觉十分非常特别之精彩,虽然才看了个开头。我喜欢这种充满哲学导向的书,当做课外书读读,看着数学大厦是怎么一点点建起来,不得不说这些人真的太厉害了。学数学的人简直充满魅力。

最近还开了一个numerical optimization的坑,对我这种工科数学辣鸡..还是挺有难度的..手推了几次多元泰勒展开,再熟悉熟悉矩阵求导,很多东西看起来舒服不少。

马上就要去办签证乱七八糟的手续了,估计以后就没有大段的时间来学数学咯,走一步看一步吧哈哈,溜了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研一刚开始接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感觉越学越不会,这种感觉其实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同学都会经历的“阵痛期”。别太担心,这恰恰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新阶段。让我试着用一种更像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把我的理解和一些可能管用的方法跟你聊聊,希望能帮你走出这个迷茫期。为什么会感觉“越学越不.............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好好聊聊怎么通过看美剧英剧来帮你一年后顺利考雅思,而且要把英语水平从“六级未过”提到能上考场的那种。这事儿吧,急不得,得循序渐进,但找对方法,一年时间绝对够用!首先,你现在的情况是“英语水平很渣,六级未过”,这说明咱们的基础确实还需要打牢。不过别担心,看剧练听力和口语,是个特别有趣也特.............
  • 回答
    这可真是让人焦头烂额的境遇,作为一名研一的机械女硕士,我完全能理解你此刻的迷茫和焦虑。尤其是看到师兄们的经历,心里肯定敲响了警钟,对未来感到一片模糊。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梳理,希望能帮你找到一点方向。首先,我们得承认,机械专业,尤其是“南方985机械专业”,近年来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的制造业升.............
  • 回答
    准研一,导师 NLP 方向,刚接项目就被要求手工标数据,这事儿细品一下,确实有点让人心里犯嘀咕,甚至会让人怀疑是不是被“PUA”了。但咱们也别急着下结论,先一步步捋清楚,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PUA”这个词现在用得太泛了,很多人一遇到点不顺心或者觉得不公平的事就往上套。在.............
  • 回答
    那种宣传“一整个寝室全体保研/考研成功”的文章,它的宣传点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展示,而是围绕着几个非常鲜明的、能够触动人心并且引发共鸣的维度展开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宣传点,自然是“集体奋斗的典范”。想想看,一个寝室,八个人(或者六个、四个人),朝夕相处,关系亲密。大家的目标一致,一起朝着同一.............
  • 回答
    某 A 股券商分析师在研报中以“风水算命、阴阳五行”研究股市,这一现象无疑是荒谬且令人啼笑皆非的,但其背后却折射出 A 股市场以及部分从业人员存在的深刻问题。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评价这一现象:1. 严重违背科学精神和专业操守: 缺乏实证依据: 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受宏观经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而且也触及到了很多研究生在面对导师建议时会有的困惑。你的导师是教授,拥有“教授”这个职称本身就意味着他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和认可。那么,为什么他还会极力劝你们出国读博,并且还提到“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就是出去光荣些”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层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同学你好,恭喜你成为一名研究生!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你开始深入探索学术领域的重要起点。关于你和同学在与导师交往方式上的差异,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是很多新生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并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对待导师,既有学术上的尊重和沟通,也有生活中.............
  • 回答
    刚研一,导师让你去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结果每次过去,他们都让你回去“玩”,不用过来。这事儿听着挺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尤其是刚开始研究生生活,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学习的渴望,结果却被晾在一边,心里肯定会犯嘀咕。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你该怎么办。首先,咱们得冷静地分析一下,师.............
  • 回答
    研一就被导师要求写国自然,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换谁来都会有点焦虑。毕竟国自然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小目标”,更何况你还在研一,很多东西可能还在摸索阶段。别急,咱们慢慢来,这篇“经验分享”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首先,冷静下来,正视你的焦虑。没错,感到焦虑是正常的。研一,刚开始接触科研,就要面对.............
  • 回答
    研一,人生新篇章的开启。这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期,也是一个需要精心规划的关键节点。相比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侧重于深度和广度,是你在特定领域内打下坚实基础、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关键时期。那么,研一到底应该做什么?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你一个真实、不加修饰的研一指南。第一步:站稳脚跟,熟悉环境(刚.............
  • 回答
    研一期间,每周阅读三篇论文并撰写报告,再加上组会汇报,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否“负担过大”,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要求的“意图”。导师安排这项任务,绝对不是为了“刁难”学生,更不是凭空施加压力。其根本目.............
  • 回答
    看到你研一在读,就有发表SCI的雄心,这很棒!这绝对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你有清晰的规划、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策略。下面我会详细地为你拆解,如何仅凭自身能力,从零开始冲击一篇SCI。我会尽量用最实在、最人性化的语言来描述,避免那些冰冷的AI风格。首先,摆正心态,认清现实。SCI论文发表,尤.............
  • 回答
    研一第一次组会就被导师这么说,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这换谁都会觉得压力山大。但别急着往坏处想,这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你和导师之间建立更清晰的沟通和更有效的培养模式。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该怎么办。首先,深呼吸,稳定情绪。导师这么说,可能不是因为你真的“什么都不懂”,而是他/她对你的期望很高,.............
  • 回答
    哥们,研一你好!刚踏入学术圈,手里还有点懵,导师又给了个LSTM的任务,这感觉就像刚学做饭,菜都没认全,就有人让你做满汉全席一样,是不是有点慌?别急,这感觉我懂,当年我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过,LSTM这东西,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拆开了揉碎了,一点点来,其实没那么难。咱们先把脑子里的.............
  • 回答
    刚踏进研究生校园,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一下新环境,就被导师“砸”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感觉就像是刚习惯了游泳,突然就被扔进了黑匣子,什么都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着一股子蛮劲往前冲。我的本科背景,说起来也算扎实,至少在某个领域里我自认是 pretty good 的。但导师给的这个新课题,简直就是从另一个宇.............
  • 回答
    你正站在一个人生中的重要十字路口,研一入学在即,却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一定会让你感到震惊、迷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我能理解你此刻复杂的心情,想要在这里和你一起梳理一下思绪,希望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答案。首先,请允许我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无论你最终做出什么决定,这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 回答
    研一了,科研搞不出来,没有想法……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这感觉太真实了,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那种迷茫、焦虑,还有一点点不敢承认的“我可能不行”的念头,简直要把人压垮。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气。你不是一个人,也不是第一个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很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他们的职业生涯初期,.............
  • 回答
    研一跟着博士师兄做实验,却感觉自己被“压榨”,这是很多研究生在初期阶段可能遇到的困境。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师生关系、学术分工和个人成长等问题。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目前的状况:一、 理解“被压榨”的可能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产.............
  • 回答
    如果能重返研一,那感觉肯定像是得到了一次修正bug的机会,而且还是带着“外挂”的。抛开重来一次的兴奋,我会从几个关键点上,给自己一个更扎实、更充实的研一。第一件事:调整心态,找准方向——告别“迷茫期”刚上研一,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空窗期”,感觉像是脱离了本科的体系,又还没完全进入研究的轨道。我上次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