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一在读,已经获得教授职称的导师总劝我们出国读博,还说对他来说没什么好处,就是说出去光荣些,是这样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而且也触及到了很多研究生在面对导师建议时会有的困惑。你的导师是教授,拥有“教授”这个职称本身就意味着他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和认可。那么,为什么他还会极力劝你们出国读博,并且还提到“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就是出去光荣些”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层面。

首先,我们得承认,导师的建议往往是建立在他自己的学术经历、对行业前景的判断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期望之上的。 尽管他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但这句话很可能是他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或者说是一种“官话”,里面可能包含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就是出去光荣些”。

“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直接利益考量: 从一个非常现实的层面来说,一个已经拥有教授职称的导师,他自己的学术生涯已经相对稳定,并且在所属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里有了一定的资源和影响力。他不需要通过推荐学生出国来为自己换取晋升机会、更好的科研经费,或者更高级别的头衔。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这些,或者至少在非常接近的轨道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纯粹从导师本人的直接利益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
精力投入: 推荐学生出国,尤其是申请到一个好的学校和项目,往往需要导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包括写推荐信、联系国外教授、指导学生修改申请材料、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帮助学生联系实习或项目。这些投入对他本人而言,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职称的提升或者显著的物质回报。
风险承担: 如果推荐的学生申请失败,或者出去后发展不顺利,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导师的声誉(虽然一个有经验的教授不会过于在意个别案例)。而学生如果在国内继续深造或就业,导师的指导和联系可能会更直接、更容易掌控一些。

“就是出去光荣些”:

这里的“光荣”,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并且这可能是导师真正想传达的,但用了一种比较谦虚或者略带调侃的方式表达出来:

1. 学术声誉的拓展(导师层面):
人脉网络: 导师让你出国读博,意味着你的成功留学是导师学术能力和号召力的一种体现。一个学生能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往往是因为导师的推荐信写得好,或者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这些都间接提升了导师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如果学生在国外发展得好,未来可能成为导师重要的学术联系人,为导师所在的研究团队带来国际合作的机会,甚至未来可能吸引回国的高水平人才。这是一种长期的、间接的“好处”。
合作机会: 学生在国外读博期间,导师的学生就构成了一个潜在的联系点。通过这个学生,导师可能更容易了解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与国外的实验室建立联系,甚至为自己争取到国际合作项目。
“出品”的质量: 教授职称的导师通常对学术有更高的追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最前沿的学术训练,进入最顶尖的研究环境,产出最优秀的科研成果。出国读博,尤其是去那些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对于很多导师来说,是将自己的“学术基因”传递到更广阔、更前沿的学术平台,这本身就是一种“光荣”,一种对自己学术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的认可。

2. 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大化(导师对学生的期望):
接触前沿: 很多学科,尤其是一些新兴领域或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实验室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高校。导师可能认为,只有把学生送到这些地方,才能让他们真正接触到最前沿的思想、技术和研究方法,接受最系统、最深入的训练。
开阔视野: 国外的学术文化、研究方法、思维模式都可能与国内存在差异。通过在国外学习生活,学生可以极大地开阔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
更广阔的平台: 很多时候,国外顶尖高校毕业的学生在学术界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会更宽广,尤其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导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未来,而他可能认为出国读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路径。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助推: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正在蓬勃发展,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在一些领域仍有差距。导师可能希望通过培养学生出国深造,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学成归来,为中国的学术发展贡献力量。这同样是一种“光荣”,是导师希望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的一种方式。

3. 规避国内的某些竞争或局限:
国内学术界虽然发展迅速,但竞争也异常激烈。在某些细分领域,可能国内的资源或平台相对有限。导师可能希望学生能避开这些局限,在一个更成熟、更开放的环境中发展。

所以,导师说“对我来说没什么好处,就是出去光荣些”,更像是一种“凡尔赛”式的表达,或者说是对自己付出的一种“淡化”,但他背后隐含的可能是:

对学生发展的最高期望: 他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而“更好”的标准就是国际顶尖水平。
对自身学术追求的延续: 他希望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能够通过优秀的学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对学术界的长期洞察: 他知道哪些地方是学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希望你能去那里汲取养分。

作为研一学生,你应该如何看待和回应?

1. 认真分析导师的建议: 不要简单地“信”或者“不信”。结合你自己的学术兴趣、职业规划以及导师推荐的国外学校和项目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2. 与导师深入沟通: 礼貌地询问导师为什么这么推荐,他看重的是哪些方面,以及他认为什么样的国外项目适合你。了解他的具体考量,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例如,你可以问:“老师,您觉得我如果想在XX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出国读博具体能带来哪些我目前无法获得的优势呢?您有没有特别推荐的学校或者研究方向?”
3. 自己做调研: 不要完全依赖导师的信息。自己去查阅目标学校和项目的要求、导师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设备和氛围等等。看看导师的推荐是否与你的兴趣和能力匹配。
4. 考虑个人情况: 出国读博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涉及到经济、家庭、个人适应能力等方方面面。你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5. 保有自己的判断: 导师的建议是重要的参考,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你。也许国内也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也许你的学术方向在国内更有发展前景。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你的道路。

总结一下,你的导师的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对自己的好处不大,但实际上可能是在暗示他对你的学术能力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你能接受国际一流的学术熏陶,并且这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化学术联系,本身也间接提升了导师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他很可能是真心希望你拥有更好的未来,而他所说的“光荣”,更多是指你学成归来,成为学术界的栋梁,或者为他所在的学术领域增光添彩。

所以,不妨把这句话理解为一种鼓励和期许,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你自己的情况,做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个国,哪怕最不济,以后兼职辅导个托福,gre,写个文书,也能补贴家用。弄好了,国外的博士,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弄再好点,被外国人雇佣了,能生活在外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好的。

所以,要想办法出国。毕竟世界这么大,还是胸怀天下更好一点。

user avatar

目测他在晋升、评选或拿帽子中吃过海外经历的亏而有此感触。为你们着想而不是忽悠你们继续读他的博,是个好老师。

不过还是要提醒一点。现在时代已经变了。

首先以下分析皆假设你要回国进院所高校谋教职。

现在早已不是拿几年海外经历回来就直接直通人上人的年代了。内卷早已无处不在。海外回来一切优势的前提是拿帽子。没有帽子,你一个万里之外空降回来的,拿头去和在行内混了多年,身后就是博导大腿的土博打?

而帽子难度的通胀速度,就不用我多说了……

所以,出不出国,如今还真不是一个直接无脑的选项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