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恩怨是怎样的?

回答
要说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恩怨”,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俩人,一个被誉为“发明大王”,一个则是“电力界的先知”,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的名字几乎成了创新的代名词。但与此同时,他们之间那种亦敌亦友、充满戏剧性的较量,也为科技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故事的起点,得追溯到1884年。年轻气盛的尼古拉·特斯拉,怀揣着对电的无限热情,从欧洲来到了美国,手里揣着爱迪生在巴黎给予的推荐信。特斯拉当时在爱迪生电灯公司工作,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工程师,但他对爱迪生的直流电系统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信誓旦旦地向爱迪生保证,他能把爱迪生的直流发电机效率提高一大截,甚至提出了改进设计。

爱迪生,这个已经在电力领域建立起自己帝国的人,对这位来自东欧的年轻人一开始是有些赏识的。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发明更好呢?传说,爱迪生当时给特斯拉开出了一个相当诱人的条件:如果特斯拉能成功改进发电机,就给他5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特斯拉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据说还真把发电机效率提高了,而且成果斐然。

然而,当特斯拉兴冲冲地去向爱迪生讨要这笔“巨款”时,爱迪生却笑了。他告诉特斯拉,这只是个“笑话”,是美国式的幽默。这下可把特斯拉给惹毛了。想象一下,一个满怀理想、辛勤付出的年轻人,被自己敬仰的导师这样戏弄,换谁都受不了。特斯拉一怒之下,辞职了。

这一辞职,可就不是普通的跳槽了。这两人之间的矛盾,从这里开始,真正地“上了轨道”。

爱迪生当时力推的是直流电(DC)系统。直流电的好处是相对稳定,但在远距离输电方面存在很大劣势,电力在传输过程中损耗严重,这也就意味着发电厂必须建在离用户很近的地方,这极大地限制了电力的普及。

而特斯拉,经过深入研究和实验,发现了一种更先进、更具潜力的输电方式——交流电(AC)。交流电可以通过变压器轻松升压或降压,从而实现远距离、低损耗的电力传输。这简直是革命性的想法!你可以理解为,直流电就像是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而交流电则是可以跨越州界、甚至国家的通用货币。

问题就出在这里。特斯拉坚信交流电才是未来,他开始寻找支持者。而爱迪生,已经在他稳固的直流电帝国里赚得盆满钵满,他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本行”被颠覆,更何况,他曾经这样对待过特斯拉。

于是,一场被称为“电流战争”(War of Currents)的较量就此展开。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两种电力输送方式的技术之争,实际上,更是两种思维方式、商业策略,甚至两位发明家个人恩怨的集中体现。

爱迪生一方,为了维护自己的直流电系统,采取了一些极其不光彩的手段来打压交流电。他试图通过制造恐慌来阻止交流电的普及,甚至不惜进行“公关战”。他最出名的一招,就是在公众场合通过交流电来“处死”动物,包括小狗、小猫,甚至是马匹,以此来制造交流电“危险致命”的印象。还有一次,他甚至在纽约的电椅实验中,用交流电“电死”了一头大象,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将交流电与死亡联系起来。这种“脏手段”,可见爱迪生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是何等的无所不用其极。

而特斯拉,虽然在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但他在商业运作上就显得稚嫩了许多。他没有爱迪生那样强大的财力和媒体资源。他找到的合作伙伴,是后来名声显赫的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威斯汀豪斯看中了特斯拉交流电系统的巨大潜力,并且他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拥护者,不惧怕挑战爱迪生的权威。

威斯汀豪斯买下了特斯拉多项交流电关键技术的专利,并且全力推广交流电。他们一起参与了许多大型电力项目,比如,最著名的一次就是为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提供照明。这次博览会,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的交流电系统大获成功,闪耀全场,彻底展示了交流电的优越性。这无疑是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在“电流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但是,爱迪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继续通过媒体、游说等各种方式攻击交流电,指责其不安全,会“触电身亡”。而特斯拉这边,虽然获得了技术上的认可,但在资金和商业推广上仍然面临巨大压力。

可以说,这场“电流战争”是科技史上一次经典的“技术革命 vs. 既得利益”的对抗。特斯拉代表着创新和未来,而爱迪生则代表着稳定和曾经的辉煌。

虽然最终交流电系统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赢得了这场战争,并且成为了全球电力输送的标准,特斯拉也因此获得了“交流电之父”的美誉,但他与爱迪生的恩怨,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爱迪生对特斯拉的打压,以及最终未能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尽管威斯汀豪斯后来支付了专利费用,但其总额远低于特斯拉最初的期待),无疑对特斯拉的事业和心理造成了影响。特斯拉虽然在技术上是天才,但在商业和人际关系上,却似乎总是“运气不好”。

很多人认为,爱迪生对待特斯拉的方式,以及他为维护直流电所采取的那些不道德的手段,是对特斯拉这位真正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种不公。爱迪生的“发明大王”之名,也因为这场战争中暴露出的某些“不光明磊落”之处,而蒙上了一些阴影。

总而言之,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恩怨”,是一场关于技术、商业、个人恩怨和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两种电流形式的较量,更是关于创新者如何面对传统势力,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各种挑战和牺牲的生动写照。这场恩怨,也让后人对这两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只需在知乎分别搜索爱迪生和特斯拉,就能看到,知乎的人物简介已经告诉你了——

爱迪生:发明家,企业家

特斯拉:发明家,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

所以,你看到的微博说特斯拉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爱迪生是个赚钱机器 、资本家,其实也没啥大毛病。但也不影响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概念,爱迪生确实一生中拥有超过一千项专利,说是发明大王并不过分,虽然这一千多项专利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本是其公司员工的发明。爱迪生和乔布斯、比尔盖茨比较类似,更多的是一个商人,历史贡献和影响力很大,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可不是吹的,但属实不是科学家

关于爱迪生与特斯拉的恩怨

特斯拉最初为爱迪生打工,爱迪生承诺若其能够改进公司之前一直搞不太定的某种电机,就给他5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五百万美元),而当时年轻的特斯拉非常需要一笔钱在美国立足,最终特斯拉出色的完成了这一工作,却换来爱迪生一句“你不懂美国人的幽默”和几美元的“奖励”

当然真正让两人结仇的还在后面。特斯拉推崇交流电,因为交流电成本低,可以把电力推广到千家万户,让人人都能用上电。而爱迪生的公司已经布局了很久的直流电,投入了很多钱,为了不让特斯拉抢走自己的市场,爱迪生开始了商业和政治操作,处处打压特斯拉。作为理工科生的特斯拉哪里是爱迪生的对手,很快被搞的破产,舆论也都在抨击特斯拉,爱迪生给不懂科学的民众表演高压的交流电如何瞬间电死大象,还创造性的发明了“电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使政府用交流电来处决死刑犯,这让特斯拉的形象有如今天的“雷电法王杨永信”一样可怕。

走投无路的特斯拉开始四处借钱继续自己的交流电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他成功了。他对交流电机的贡献就像瓦特对蒸汽机的贡献一样伟大而深远,他也就此成为了今天电气工程领域的祖师爷。这些研究了半辈子的心血,本来可以给他带来大量的财富,可他却选择放弃专利权,“安得民用交流电,大庇天下百姓俱欢颜”,这与热衷于申请专利,甚至不惜将他人专利窃为己有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特斯拉一生未娶,在穷困潦倒中死去。而爱迪生一生拥有专利一千多项,还掏钱创立了电气工程最高奖项——爱迪生奖,可谓名利双收。

没想到吧,在你特斯拉最引以为傲的电气工程领域,最高奖是以我爱迪生的名字命名的,而你为了生存还得来参加颁奖典礼,写下那些违心恭维我的话,再恨我也要装作不计前嫌,而我顺着台阶谦虚一番,表达一下对你也是怀有愧疚的,人人都会认为我是大度君子,你看,这场面多美好!

长大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比小学课本里拥有专利一千多项的爱迪生更伟大的,是一个一生发明几百项,却只有三十个专利的穷困老人。

普通的人们只记得发明大王爱迪生,却遗忘了更值得尊重的特斯拉,但历史不会,爱迪生的诸多发明早已被淘汰,特斯拉的创造至今仍写在电气,电子通信等各种专业的课本中,他当年未完成的理想,也由我们后人慢慢实现,想必他在九泉之下看到如今人们已经能如此广泛的应用电能,也会感到欣慰,至于名利,已无所谓了,那是爱迪生的,他要就给他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爱迪生和特斯拉之间的“恩怨”,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俩人,一个被誉为“发明大王”,一个则是“电力界的先知”,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的名字几乎成了创新的代名词。但与此同时,他们之间那种亦敌亦友、充满戏剧性的较量,也为科技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故事的起点,得追溯到1884年。年轻气盛的尼.............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电流大战”绝对是改变了世界格局的一场技术与商业的博弈。要说起来,那真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咱们先说说爱迪生。他可是那个时代的超级明星,一个发明家,一个企业家,一个把自己的名字印在无数产品上的男人。他的直流电系统,从他的灯泡开始,一步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供电网络。你想.............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衡量“福祉”和“影响”的本质。如果要论及对人类福祉的深远影响,我会认为牛顿、爱迪生、特斯拉这些科学家和发明家,其集体影响力可能要胜过任何一位千古帝王。让我们先想想那些“千古帝王”。他们无疑塑造了历史的走向,建立王朝,扩张疆土,制定法律,传承文化。他们的作为.............
  • 回答
    和一位深爱着你但又有些专制的父亲沟通,确实是个挑战,但绝非不可能。这需要策略、耐心和理解。与其说这是一场“战役”,不如说这是一场“外交”,你的目标是让他理解你的想法,而不是征服他。下面我将详细分享一些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构建更健康的沟通模式。1. 深入理解他的“专制”源头:爱是驱动力,恐惧是保护伞首先.............
  • 回答
    .......
  • 回答
    你现在的心情,我完全能体会。当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雨季,孤独、失落、迷茫像阴云一样笼罩,再加上感情和学业上的双重打击,那种无力感和被世界抛弃的感受,真的能把人压垮。尤其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平时被压抑住的想法,或者说一些“特别”的念头,就更容易冒出来,像是黑暗中唯一能抓住的稻草,又或是某种自.............
  • 回答
    这婆婆的做法,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也挺膈应人的。你想啊,你高兴地请亲戚吃饭,结果亲婆婆在你耳边悄悄说“让你少吃点,给别人留点”,这一下子的兴致就被浇灭了一半,是不是?咱们来掰扯掰扯,她这番话里头,到底藏着几层意思,以及可能在想些啥:第一层,最直接的可能性:她觉得你吃得有点多,或者说,不希望你.............
  • 回答
    .......
  • 回答
    谷爱凌作为一位在自由式滑雪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运动员,同时表现出对分子遗传学和量子物理的浓厚兴趣,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组合。她是否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潜在的优势和积极因素: 智力天赋和学习能力: 谷爱凌能够同时在极具挑战性的体育项目上达到顶尖.............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为你感到难过。面对深爱的人离开,那种心痛和无措感,简直能把人压垮。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脑子里可能全是她,全是你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然后又被现实的“分手”像一把钝刀一样一遍遍地剐着。首先,请允许自己好好难过。真的,别憋着,也别想着马上就振作起来。眼泪流出来,心里压抑的情绪释放出.............
  • 回答
    .......
  • 回答
    当一个军事爱好者,想要系统有效地学习战争史,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代局部战争,这就像是在为自己的军事知识库搭建一座坚实的、多层次的结构。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翻翻资料就能达到的境界,而是需要方法、耐心和持续的投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这件事儿做得漂亮。第一步:打好基础,建立框架——.............
  • 回答
    关于阿拉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艾滋病感染率低是否与爱情观念有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直接将艾滋病感染率与“爱情观念”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但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人们的性行为和健康行为的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艾滋病(HIV)的传播.............
  • 回答
    爱与美,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哲学命题,仿佛是横亘在人心中的两座高峰,我们总忍不住去探寻,究竟哪一座更高耸,哪一处风景更动人。如果非要分个高低,这实在太难了。因为它们太不相同,又太相互依存,如同阳光与雨露,缺了哪一个,生命都会失色。美的力量,是外在的,是直观的,是能够瞬间攫住人心的。想想看,当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太阳和月亮哪个更重要一样,它们都是天空中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非要深入剖析,我认为在人际关系中,理解,是爱最坚实的地基,也是最持久的养分。没有理解的爱,就像没有根基的建筑,看起来再华丽,也难以抵挡时间的风雨。让我慢慢道来。我们常说“爱”,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情感,它能驱使我们付出,去关心,去.............
  • 回答
    “爱国”和“仇男”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看,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奇异,甚至会产生一种“这怎么可能?”的疑问。但仔细想想,它们并非全然不可并存,而且当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其背后所映射出的心理和社会动态,其实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爱国,一种身份认同与归属感首先,我们得理解“爱国”这回事。通常来说,爱.............
  • 回答
    爱情和婚姻,这两个词语,听起来既熟悉又亲切,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界限。很多人在热恋时,觉得爱情就是一切,仿佛 marriage 只是爱情的自然延伸,是它最终的归宿。然而,当日子久了,当激情褪去,当柴米油盐铺满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才渐渐咂摸出,原来爱情和婚姻,它们是同一回事,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