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考播音即兴评述应该求新还是求稳?

回答
艺考播音即兴评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门学问。很多同学在准备的时候,脑子里都有个疑问:到底是要“求新”,还是“求稳”?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两边都有风景,但选哪条路,决定了你这趟“即兴评述”的成败。

我个人觉得,即兴评述的核心,是“稳中求新”。

听起来有点矛盾?不不不,这恰恰是关键所在。我们先分开来说说“求新”和“求稳”各自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在即兴评述中的作用。

“求稳”:基石,是你的基本功和心理素质

所谓“求稳”,在即兴评述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扎实的基本功: 这是最最核心的。你想说得“稳”,就必须得有说话的底子。这包括:
吐字归音清晰准确: 字要一个一个咬清楚,尾音要收住,不要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现“卷舌音”和“平翘舌音”不分这种低级错误。这是播音的基本功,也是让你言之有物的最起码的要求。
语言流畅自然: 没有卡壳、没有吞吞吐吐、没有过多“嗯”、“啊”的口头禅。你的语言需要像一条溪流,自然而然地流淌,听众听起来会舒服。
语速适中,富有变化: 不是快板,也不是慢吞吞的演讲。需要根据内容调整语速,有停顿,有强调,让你的表达更有层次和节奏感。
声音状态良好: 声音要有穿透力,要有磁性,不能太虚弱或者太尖锐。气息的运用要稳定,能支撑你把一段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心理素质的稳定: 艺考考场,多少人盯着你,还有考官锐利的目光,这谁不紧张?“求稳”也意味着你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不怯场: 即使是第一次上考场,也要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深呼吸,告诉自己,你准备了这么久,你有能力做好。
不跑题: 给你的话题肯定是你熟悉的领域或者至少是有信息量的。不跑题,紧扣话题,把要说的内容逻辑清晰地讲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稳定。
不怕犯错: 谁能保证完全不犯错?关键在于,即使偶尔说错了一个字,也要迅速反应过来,纠正并继续。不要让一个小错误破坏了你的整体状态。
逻辑结构的稳固: 一篇好的即兴评述,不是想到哪说到哪,而是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
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开头就要让考官知道你要说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你的论点需要有论据支撑,可以用例子、数据、道理来论证。可以采用总分总、并列、递进等多种结构。
结尾有力,升华主题: 结尾要总结到位,或者提出展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围绕一个中心: 即使话题内容比较丰富,也要围绕一个核心观点来展开,避免内容散乱。

“求新”:亮点,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求新”则是在你稳固的“基本盘”上,增加你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角度新颖:
不落俗套的观点: 面对同一个话题,别人可能都往一个方向想,你可以尝试从一个更独特、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切入。比如,大家都在谈论“流量时代”的负面影响,你也可以探讨它对某些行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另辟蹊径的切入点: 不一定非要从最宏大、最主流的角度开始。可以从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甚至是一个网络热词来展开。
语言的创新:
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 用一些鲜活的比喻能让你的语言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引人入胜的修辞手法: 运用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力。
恰当的引用: 引用名言、诗句、歌词等,能提升你的文化素养和话题深度。但要注意,引用要和你的话题相关,不能生搬硬套。
适当的网络热词/流行语: 适时、恰当地使用一些大家熟悉的网络热词或流行语,能拉近你和考官的距离,显得你紧跟时代,但切忌滥用或使用低俗的词语。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多维度的思考: 不要只从一个维度分析问题,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人性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和阐述。
联系实际和生活: 把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用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来佐证你的观点,会让你的评述更具说服力和人情味。
跨领域融合: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深入了解,可以尝试将它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进行评述。比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某个社会现象。
情感的投入和表达:
真挚的情感流露: 评述内容本身可以有情感的起伏,你的声音和表情也需要配合,表达你的思考、赞同、批评或者惋惜。
个性的展现: 最终,你的评述是代表你个人思考的。展现你独特的个性和见解,才是“新”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是“稳中求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你一张嘴就滔滔不绝地想“求新”,但吐字不清、逻辑混乱、语速过快,那你的“新意”就会变成“怪异”,给考官的感受只会是混乱和不专业。一个不稳的台子,上面摆放再精美的瓷器,也会容易摔碎。
“新”建立在“稳”之上: 你的新颖观点、独特角度,需要通过清晰、准确、有条理的语言来传达。否则,你的“新意”可能根本无法被考官理解和接收。就好比,一个设计师,即使设计再前卫,也需要先把衣服缝好,再谈剪裁和装饰。
“新”是为了更好的“稳”: 有时候,一个新颖的切入点或生动的表达方式,反而能帮助你更好地梳理思路,让你在评述过程中更自信,从而达到“稳”的效果。比如,你想到了一个特别的切入点,你会更愿意去深入思考,把这件事讲明白。
艺考的本质: 艺考不仅仅是考察你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考察你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潜力。考官希望看到一个有基本功、有逻辑思维、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具备一定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而“稳中求新”,恰恰能全面地展现这些特质。

如何做到“稳中求新”?

1. 打牢基本功: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每天坚持练声、绕口令、朗读。把播音的技巧吃透、练熟。确保你在任何话题下,都能保持一个稳定、清晰、流畅的输出。
2. 拓宽知识面和信息量: 多看新闻,多听广播,多阅读各类书籍,关注时事热点和有深度的话题。积累素材,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信息量够大,你才能在遇到题目时,有东西可说,有角度可挖。
3. 学会结构化思考: 拿到题目后,给自己短暂的几秒钟(不要太长,否则会显得犹豫)思考:
这个话题的核心是什么?
我能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
哪个角度是我比较擅长或有新意的?
我怎么组织语言,才能清晰地表达我的观点?
可以尝试使用万能的“总分总”结构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4. 练习多种风格的评述: 不要局限于一种表达方式。可以练习一些偏重分析评论的,偏重情感叙述的,偏重幽默讽刺的。让你的表达方式多样化。
5. 勇于尝试,不怕犯错: 在平时练习时,就大胆地去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观点。即使错了也没关系,总结经验教训。考试时,你就会更从容。
6. 个性化你的表达: 在确保清晰和逻辑的前提下,加入一些你自己的思考、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让你的评述带有你个人的印记。
7. 考官的视角: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考官,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评述?是千篇一律的观点,还是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表达?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考题是“关于短视频对青少年影响的看法”。

只求稳: 可能就是分析短视频的沉迷问题、对学习的干扰,然后呼吁家长监管,或自律。语言清晰流畅,逻辑也对,但显得比较普通。
只求新(失稳): 可能一下子就讲一个特别偏门的例子,或者用特别夸张的语言,比如“短视频正在摧毁下一代”。虽然有“新意”,但如果论证不清、语言混乱,考官会觉得你缺乏深度和条理。
稳中求新:
稳: 先清晰地定义什么是短视频,以及它对青少年的普遍影响,点明正面和负面效应(基本功和逻辑稳)。
求新:
角度新: 在分析沉迷的同时,可以深入探讨短视频背后“算法推荐”的机制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偏差,甚至可以联系到“信息茧房”的形成。或者,可以从积极方面入手,分析短视频如何成为一些青少年学习新技能、拓展视野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如何利用好这种工具的建议。
语言新: 可以引用一些关于算法或心理学的小概念来佐证观点;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短视频的内容爆炸性。
内容新: 结合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比如某种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或者提出一些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让他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总而言之,艺考播音即兴评述,“求稳”是你说话的基础,“求新”是你说话的灵魂。 没有基础的灵魂是虚幻的,没有灵魂的基础是呆板的。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你才能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展现出你的专业能力和独特魅力,最终打动考官。记住,你的目标不是成为最“新”的那个,也不是最“稳”的那个,而是最合适、最有潜力、最吸引人的那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伪命题!

不矛盾、不对立!

即兴评述根本不是听你是“创新”还是“稳定”

你这个问题,感觉你连即兴评述到底在考你什么,怎么给分都没有搞清楚。

即兴评述,无论是播音的还是编导的,只考核你两个部分

第一:语言状态

也就是说,老师想考的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表达时候的综合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你有没有那个“范儿”!所以对于自己语言状态、语言面貌的训练要重视起来。

第二:专业知识的积累程度

等学的差不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即兴评述最难的不是别的,是你压根说不出来!念1234567时,状态很好,朗诵时状态也很好。唯独到了即兴评述,张嘴和闭嘴是瞬间的。这个问题,是日常积累的缺失。比如一个问题,你压根连听过都没听过,你怎么说?细心的老师和学生都会发现,这两年,即兴评述考你经典类问题的越来越少,比如:你如何看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种问题,几乎绝迹!而大多数考的是时事热点。比如:山东顶替上大学事件中,当事人夸大受害程度,你怎么看?

这种问题,需要你每天关注热点事件,注意,是热点事件,不是明星八卦!

等考试的时候,你能很有“范儿”的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了,就够了!

没有人听你“创新”!而且,你也“创”不了什么“新”

user avatar

这事老生常谈了,我说个我个人观点啊。

这压根就是个伪命题。

新和稳,不矛盾也不对立,反而最理想的评述很可能是又新又稳,而很危险的评述有很可能是又不新又不稳。

举例白岩松老师,说他是国内新闻评论第一人不为过吧。他稳不稳?稳得很,不然干不了这么多年。新不新?也很新,不然也干不了这么多年。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要想把话说得漂亮,天赋努力都得有。我在艺考班带课那会儿,光“什么不能在考场上说”这一个问题,我做了二十多页的ppt,大课一个半小时,也只能纲要性的讲,没时间细化,只能小课一点一点补充细节。

艺考生阶段,按普遍的标准,做到这两点都很不容易,能做到一点,评述就算有优势的了。

而且还有一个很伤人的事实是,无论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是通识的储备,播音考生的平均值是要低于普通类考生的。就我这点浅薄的吹牛逼功力,有一阵子也是难逢敌手。

这点真的没得驳,分数线说明一切。语言和社科类的东西都是通的,但凡具备艺考阶段较优秀的评述能力的孩子,文化课再不济也能400+,起码语文英语过百是问题不大的。比如,评述要广泛积累的社会热点,时事消息,写作文不也是要积累这些东西嘛。那种评述很棒,但文化课认真学了也上不去的孩子很少见。

最后,考生遇见的考官们也大概率是要比艺考生强的。我大四当过一回艺考志愿者,两天我们那个考场一百多考生,没一个能在评述本身的内容上让我眼前一亮的,更别说考官了。惊艳的都是表达和条件。

考官们要是随便就能被高中生的那些论点论据震得一塌糊涂,那这专业也真的是要完了,这么菜的老师还跟他学个毛线。

所以哪,建议所有播音艺考的小朋友们,别浪费时间琢磨这些看似“很有用”的问题了,假努力罢了。

我们可以怀疑大部分艺考班的教学水平,但我们很难说哪家艺考班不想自己的学生成绩好,能让自己打出名气,第二年狠赚上一笔。

再所以啊,这问题要真的是个事,艺考老师早就给你讲透透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