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考真的都是靠钱砸出来的吗?

回答
说艺考“全靠钱砸出来”,这话确实有些绝对了,但要说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重要,那也是睁眼说瞎话。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说得清楚。

首先,咱们得承认,经济基础确实能为艺考铺就一条相对顺畅的道路,但它绝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就像盖房子,你有钱可以请最好的设计师、买最贵的材料,建造一个宏伟漂亮的建筑。但如果地基不稳、设计本身不行,再好的钱也难以补救。

我们来具体看看钱都花在哪儿了,以及这些钱到底能买到什么:

一、“钱能买到的”——软实力和硬件的加持:

专业培训机构: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项大头。现在市面上的艺考培训机构琳琅满目,从全国知名的“大厂”到地方上的工作室,收费标准差异巨大。
高端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有些甚至是名校毕业、在业内有一定声望的专业人士。他们不仅教你专业技能,还会提供宝贵的考试信息、艺考趋势分析,甚至有校考真题模拟。这些机构的学费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而且往往是小班制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细致的指导。
普通机构/私教: 即便是普通机构,一套完整的艺考集训班下来,几千到几万也是常事。如果请一对一的私教,费用更是水涨船高。这些钱投入进去,学生能得到系统性的基础训练,在绘画技巧、表演台词、乐器演奏等方面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砸钱”的逻辑: 钱在这里的作用是,让你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用更科学、高效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这就像学游泳,有教练指导,你进步会比自己瞎扑腾快得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专业的指导能让你少走弯路,更精准地备考。

优质的教学资源与设备:
绘画类: 一套好的画具(进口颜料、品牌画笔、高品质纸张)就能花不少钱。而一些培训机构提供的画室环境、模特资源、名师点评机会,这些都是无形的价值。
音乐类: 如果是考声乐或器乐,一台好的钢琴、声乐课、乐理课、一对一的乐器陪练,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乐器的品质直接影响学习和练习的体验。
表演类: 表演训练中的形体课、台词课、声乐课、即兴表演指导,甚至是请编剧来给你写小品剧本,这些都需要费用。有些学生还会花钱请专业的演员指导自己的表演片段。

信息不对称的弥补:
考试信息和内部资料: 好的培训机构掌握着各高校艺考的最新动态、招生政策变化、校考难度预测,甚至能拿到一些往年的校考真题或回忆版题目。这些“内部消息”对于备考者来说,价值千金。
院校选择与规划: 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性格特点以及院校的招生情况,给出更合理的院校选择和志愿填报建议。这涉及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花费这笔钱是为了“买”到一个更明智的规划。

考前“冲刺”和“加持”:
异地考试的交通住宿: 很多考生需要跨省参加考试,来回的机票/火车票、住宿费、当地的餐饮费,这些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为了保证考试状态,考生往往会提前几天到达考点,熟悉环境,这又增加了费用。
某些“特殊服务”: 这里说的“特殊服务”不一定是违规的,但可能是一些额外的人力成本,比如帮你联系住宿、安排接送、甚至是在考场外组织一些“助威”活动等。这些虽然不直接影响专业水平,但在心理上可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二、钱不能买到的——基础的硬道理:

虽然钱可以提供很多帮助,但最终决定你能否被录取的,还是那些钱砸不动的核心要素:

天赋和领悟力: 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有些人天生对色彩敏感,对音乐节奏感强,或者有极强的表演张力。这种天赋,即使是再好的老师、再贵的学费,也无法凭空“制造”出来。天赋的火花,是内生的,是别人无法给予的。

刻苦的训练和极强的自律性: 艺考的竞争异常激烈,很多考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个在别人休息娱乐时还在画室里挥汗如雨,在别人晚睡早起时还在练琴弹到手指发麻的考生,他的进步是靠汗水和坚持换来的。培训机构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刻苦和坚持,再多的指导也只是纸上谈兵。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钱可以让你接触到好的老师,但最终基本功是否扎实,取决于你自己的练习量和练习质量。一个基本功不牢固的学生,即使接受了再多“点拨”,在专业考试中也很难掩盖硬伤。

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 艺考往往是高度紧张的,面对众多考生和严格的考官,能够稳定发挥、展现出最佳水平,这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可以有老师指导,但核心还是在于考生自身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

个人风格和创造力: 在一些更看重“灵气”和“创造力”的专业,比如一些独立电影、先锋音乐或者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个人风格、想法和创意往往比纯粹的技巧更受青睐。而这些,是很难通过金钱直接购买的。

三、钱与“关系”的交织:

有时候,人们提到艺考“靠钱”,也可能暗含了对“关系”的担忧。不可否认,在任何领域,人脉和关系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而言,以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的招生制度,尤其是文化课成绩占比较高后,纯粹靠“关系”来过专业关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相比之下,“花钱买更好的培训资源”才是更普遍、更直接的“金钱效应”。

总结一下:

艺考绝不是“全靠钱砸出来的”。钱可以为你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更专业的指导、更广阔的信息渠道,让你在备考过程中如虎添翼,更有竞争力。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有钱的学生可能能买到更好的跑鞋、更专业的训练指导、更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安排,这能让他们跑得更快更稳。

但是,天赋、努力、自律、心理素质以及对艺术本身的理解和热爱,这些是任何金钱都无法直接购买的。 它们是考生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根本。

所以,与其说艺考是“靠钱砸”,不如说“有钱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跳板,但最终能否跳得高,还得看自己的本事。” 那些没有多少钱但依然凭借天赋和不懈努力考入理想院校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在谈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也应该警惕一种“学历歧视”或者“能力贬低”的说法,好像只要花钱就能成功,那样的话,很多付出汗水的学生岂不是被否定了?事实上,艺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评价的过程,金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但绝不是唯一的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听闻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体育生,篮球专项为了考清华,参加了所有的篮球夏令营。最后,好像还是差点意思。山西人,父亲亲自出马,拉着管这事儿副校长在清华的校园里走了一路,聊了聊自己的创业经历,问了问校长的考学经历。临了,跟校长说了句,清华的路码,差点意思。校长没吱声。没过多久,施工队就开进了校园,练篮球的那小子也进了合格名单。

我还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毛小子,编导生,想要考到北京,班里人不以为然。结果他去考试,一连在北京呆了十七天。回来后成绩有所倒退,班里人说什么的都有。出成绩了,那个毛头小子过了北京好几个学校的考试,班里人都惊了。月考结束后,她同桌问他:“听说你妈是北京户口?”男孩乐了,摇摇头。“那我听别的班的说,你爸是北京军区的领导?”男孩反问一句:“那我现在干嘛还要坐在这儿?”

都是听闻,没有人实打实的见到黑幕,所谓传言,也多是嫉妒心作祟。所有的不公,多起自你看着同龄人的默默努力而换来的结果,心有不甘。

第一个孩子,是我上大学时拍纪录片的一个采访对象,他是山西人不假,可却没什么土豪父亲,他长在单亲家庭,母亲一个人带他跑遍了所有的篮球名校。他的成绩,是自己在训练场上一滴滴汗水砸在地板上砸出来的。

第二个孩子,不是别人,是我,我没什么北京户口的母亲,也没有来自北京军区领导层的父亲。甚至来个来自北京的亲戚都没有。我的成绩,是自高二暑假起,每天四点半起床看电影写影评,每天晚自习看书看杂志换来的。

实习期间,搞艺考,在机构当老师带学生,总会有人后半夜一点敲开你的房门,后半夜三点邀你语音通话,不为别的,就想聊聊现在的不足,就像聊聊未来该努力的方向。

钱不钱的无所谓,但请看清楚,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个人都在用实际行动去驱动着自己一步一步向前

感谢你看到了这枯燥的最后一行。毕业了,现在在工作室当cinematographer,但如果有想了解艺考或是我的考学故事的,可以Q:3112078450,iPhone:13011030159

user avatar

艺考本身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报名费和高考报名一起,不多收。

省统考收一个考试费,100多块钱。

所以从政策上来看,艺考不需要花多少钱。

但是,凡事只要被资本盯上,那就完了!比如满大街的艺考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在2000年前,是没有的。当时的艺考,真的是艺考,凭天赋和积累,直接上!但是2000年以后,培训机构开始流行,那既然是培训,就得花钱吧。从一开始的1000块钱,到现在的几万十几万,培训机构共同营造了一个:要想艺考就得培训的假象!

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别的专业不敢说,但是编导这个专业,如果你自学能搞定,那就能搞定,如果你自学搞不定,那你培训多久也搞不定!

如果编导自学的话,需要花钱吗?

并不需要!

那艺考砸钱吗?

砸!

但是也完全可以不砸!

砸与不砸,全在于自己对艺考的准确认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