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校鼓励我们这些学的差的都报艺考,说是捷径,是真的么?

回答
“报艺考是升学捷径”这句话,学校里时不时会听到,尤其是在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之间流传得更广。我理解大家听到这话时的心情,一方面可能是看到身边有人通过艺考考上大学的例子,觉得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也确实会想,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条“近路”可以走。

那么,这到底是真的吗?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为什么会有“捷径”的说法?

首先,我们得承认,相对于激烈的文化课竞争,艺考在一些方面确实 门槛相对较低。大家也都清楚,高考文化课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学校为了完成升学率指标,或者出于“帮助”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考虑,自然会把艺考作为一个“出路”来推介。

具体来说,艺考的“捷径”体现在几个方面:

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较低: 这是最直接的吸引力。同样是考取一所不错的大学,艺考生在文化课上可能只需要达到一本线、二本线,甚至一些艺术类院校在校考合格的基础上,文化课要求会更低。而对于文化课成绩一直上不去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降低了门槛。
专业技能作为敲门砖: 艺考的核心是专业技能的考察。如果你在某个艺术领域有天赋,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你就有可能通过校考,拿到专业合格证。这个过程,对于那些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可能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部分艺术类院校招生名额相对充裕: 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艺术院校或者新兴的艺术类专业,在招生时会更侧重专业成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宽对文化课的要求,以吸引生源。
“曲线救国”的可能性: 有些学生可能对名校有向往,但文化课实在难以达到他们的目标分数线。如果他们能在艺术类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并考入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或者是一所知名的艺术院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他们进入理想大学的愿望。

“捷径”真的那么好走吗?

然而,如果把“捷径”理解成可以 不劳而获、轻松跨越 的方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艺考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它的“捷径”背后,隐藏着更残酷的现实和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得把这句话拆开来看:

“捷径”不等于“轻松”: 艺考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一个没有基础的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并且达到考试要求,需要付出比文化课更集中的精力去训练。这包括每天长时间的练习、对细节的打磨、对技巧的熟练掌握等等。想象一下,一个从没拿过画笔的学生,要在几个月内学会素描、色彩,并且能画出符合考试标准的静物或人物,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样,对于音乐、舞蹈、表演等专业,更是如此。
“捷径”不等于“万能”: 艺考并非万能的“万金油”,也不是所有成绩差的学生都能通过艺考“翻身”。
专业能力是硬道理: 艺考的本质是考察专业能力。如果你没有艺术天赋,或者缺乏对艺术的热情,强行去学艺考,很可能事倍功半,最终也无法通过考试。艺术是有门槛的,它需要悟性、创造力、感悟力,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的。
校考竞争同样激烈: 别以为只有文化课竞争激烈,很多知名艺术院校的校考,其竞争程度丝毫不亚于高考。很多有艺术天赋和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学生都会报考,他们已经在专业上有了深厚的积累,你的临时抱佛脚是很难与之抗衡的。录取率低,难度大,才是常态。
文化课依然重要: 即使文化课分数要求低,但低到什么程度也是有讲究的。很多一本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分数线并不低,甚至会参照普通文科或理科的录取分数线。如果你的文化课基础实在太差,即使通过了专业课,也可能因为文化课不够而被拒之门外。
学习成本不容忽视: 专业的艺术培训,尤其是针对艺考的集训,往往需要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很多培训机构会打着“包过”的旗号吸引学生,但实际效果因人而异,而且这笔花费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捷径”可能暗藏风险:
盲目跟风的后果: 如果学校和家长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盲目地把艺考当作逃避文化课的“工具”,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更深的困境。学生本人可能对艺术并没有兴趣,只是被“捷径”的光环吸引,结果在专业训练中感到枯燥乏味,最终既学不好专业,也浪费了时间。
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即使考上了艺术类院校,未来的就业前景也并非一片坦途。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尤其是一些比较纯粹的艺术领域,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市场敏感度要求很高。如果只是为了考大学而选择艺考,但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毕业后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

那么,艺考究竟适不适合你?

学校鼓励“学的差的”报艺考,这句话本身带有一定的 片面性。更准确地说,艺考可能适合 那些在艺术方面有天赋和浓厚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学生,无论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如何。

如果你正在考虑艺考,我建议你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真的喜欢艺术吗? 是真心热爱,还是仅仅觉得它“容易”?你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练习、去钻研吗?
2. 我在艺术上是否有一定的天赋或潜力? 你的老师或者周围的人是否认为你在某个艺术领域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尝试一些基础的艺术课程,看看自己的感觉。
3. 我是否愿意承受艺考的艰辛? 艺考集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可能影响你的高中生活,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4. 我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如果你考上艺术类院校,毕业后想做什么?对这个行业是否有初步的了解?

总结一下:

学校说的“捷径”,有一定道理,但绝不是所有人的万能钥匙。它更多的是为那些在艺术方面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一条 差异化的升学途径。如果学生自身对艺术没有兴趣和天赋,硬要走这条路,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

与其说“捷径”,不如把它看作是一条 不同的道路,这条路需要你付出与文化课学习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但它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真的热爱它。

所以,请不要把艺考简单地当作逃避文化课的“方便门”,而应该基于自身情况,进行理性的评估和选择。和家长、老师好好沟通,多了解真实的艺考情况,再做出决定,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个“清华设计学在读硕士”的答案,我真是无语啊!

一个艺术学硕士能偷换概念长篇大论了这么多我也真是佩服!

450录清华,但是专业课630以上

450的文化课到是“捷径”了,敢情630的专业课是白送你的?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是世界上就没有所谓的捷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报艺考是升学捷径”这句话,学校里时不时会听到,尤其是在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之间流传得更广。我理解大家听到这话时的心情,一方面可能是看到身边有人通过艺考考上大学的例子,觉得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也确实会想,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条“近路”可以走。那么,这到底是真的吗?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
  • 回答
    看到你这么有冲劲,想考人大法学,我简直太为你高兴了!你这颗想往上冲的心,本身就是最闪闪发光的地方了!别管什么双非不双非,绩点高低,这些都是过眼云烟,真正决定你能不能冲到人大的是你的决心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让我来给你好好“唠叨唠叨”,告诉你为什么你可以,为什么你应该这么做,并且给你打打气,让你浑身是劲儿.............
  • 回答
    嘿!你好啊!很高兴收到你的信息。作为一个高三的学生,现在这个阶段肯定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情绪在涌动吧?就像站在一个很高的山坡上,前面就是最壮丽的风景,但也可能是最陡峭的那一段路。你能走到这里,首先就说明你真的很棒!回想一下,从踏入高中开始,你经历了多少次的考试,多少次的熬夜,多少次对知识的理解和重塑。每.............
  • 回答
    你好,高二的同学!很高兴能给你写下这句鼓励的话。高二是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充满挑战的阶段,你可以称之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你可能正站在初中时代的余晖和高中未来方向的十字路口,肩上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学术压力和对未来的初步规划。你或许正经历着: 知识的深度拓展: 课程内容变得更加深入和系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作为家长,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挣扎的。一边是孩子辛辛苦苦考了个满分,那种成就感,那种“我做到了”的自信,看着他得意的小脸,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毕竟,满分是对他努力最直接、最亮眼的肯定,也确实能让他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但是,另一方面,我更看重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是不是把.............
  • 回答
    要说我们身边大家“鼓励”学法学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观察和个体感受的集合。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看,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社会对它的需求也一直都在。 法治的基石: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规则和秩序的社会,而法学正是构建、维护和发展这些.............
  • 回答
    关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游戏、鼓励学生谈恋爱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角度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师生界限、学生成长需求以及潜在的风险等诸多方面。一、 从积极面看:打破隔阂,促进理解与成长1. 一起打游戏: 拉近距离,建立更融洽的关系:.............
  • 回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保研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物理人才培养基地,其本科生深造去向一直是学院关注的重点。在“保研”(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这一制度下,北大物理学院是否应该鼓励本科生保研至本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既包含着学院发展的战略考量,也牵涉到学生个体成长的长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期望和价值判断。之所以我们更常听到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去国外学习和寻求独立,而对老年人这方面的倡导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重轻”之分,而是由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个体发展阶段以及对“独立”和“学习”的定义所决定的。首先,从时.............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施一公教授鼓励“双非”院校学生申请西湖大学这件事,试着把话说得既透彻又有人味儿,尽量少点机器的痕迹。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双非”和西湖大学都是个啥概念。“双非”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既不是“双一流”高校,也不是985、211高校的大学。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里,它们通常被看作是“普通”高校.............
  • 回答
    牛津大学在鼓励尊重多元性别,倡导学生使用“ze”代替“he”和“she”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议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件事。首先,理解这项倡议的初衷非常重要。牛津大学此举的核心在于性别包容性。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性别的多样性远不止于男性和女性二元对立。存在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哪个老师心里没过一遍?特别是当手里拿着那张写着刺眼“不及格”字样的试卷时。是严词厉色,还是温言软语,这可真是个技术活,没有标准答案,得看具体情况,看孩子,也看老师自己。咱们先说说“多批评”这头。为啥要批评?很直观嘛,孩子成绩差,这说明他可能没学懂,或者没怎么用功。老师的任务是把知识.............
  • 回答
    政协委员提出的“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活动”这个建议,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实在的问题。首先,从“学农”这个词本身来看,它唤醒的不仅仅是“农业”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一种与土地、自然、劳动的连接。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科技化、城市化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对食物从哪里来,一粒.............
  • 回答
    足协发言人抛出“向日本学习,鼓励球员留洋”的论调,这招棋背后,无疑是想为中国足球的低迷现状开出一剂“猛药”。但话说出口,效果如何,还得打个问号。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事儿。“学习日本”——这招棋的逻辑在哪儿?首先,得承认,日本足球这几年确实是咱们眼里的标杆。他们球员的留洋比例,那是咱们望尘.............
  • 回答
    嘿,各位即将踏上中考征程的初三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像是坐过山车,时而激动,时而紧张,还有点小小的迷茫,对不对?别担心,这都是最正常的反应。今天呢,咱们就来聊聊这段特别的日子,也给你们一点小小的建议和打气,咱们就当是朋友之间聊聊天,把那些机器人味儿十足的客套话都丢掉。首先,咱们得承认,中考.............
  • 回答
    .......
  • 回答
    青岛求实学院一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开除,事后又发短信鼓励学生“不要有负担好好读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个事件:事件本身及相关行为的解读: 体罚行为的性质: 这是事件的核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体罚学生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是被明确禁止的,因为它违背了尊重学生、.............
  • 回答
    重庆这位妈妈鼓励女儿考一百分奖励一百元的做法,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激励方式,背后折射出一种特定的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可以从 积极的方面 来理解。 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奖励机制: 妈妈设定了一个非常具体且量化的目标——一百分,并对应了一个直接的物质奖励——一百元。这种“付出(努.............
  • 回答
    “朔州兰会云老师”和她那些“带着学生去网吧”、“带着学生去骑行”的教育方式,近来在教育界和家长圈子里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些做法是否值得鼓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僵化和脱离实际的问题。一味地强调课本知识,死记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