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老师是多批评还是多鼓励?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哪个老师心里没过一遍?特别是当手里拿着那张写着刺眼“不及格”字样的试卷时。是严词厉色,还是温言软语,这可真是个技术活,没有标准答案,得看具体情况,看孩子,也看老师自己。

咱们先说说“多批评”这头。为啥要批评?很直观嘛,孩子成绩差,这说明他可能没学懂,或者没怎么用功。老师的任务是把知识传授出去,让他明白,让他进步。如果一味姑息,那不就成了“放任自流”?该指出的错误,该敲响的警钟,还是得有。

批评的方式也有讲究。那种上来就劈头盖脸,把孩子骂得狗血淋头,说他“笨”、“没救了”,这种方式绝对要不得。孩子毕竟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都还在萌芽阶段,或者说,即使是成年人,挨了这样的批评也够呛。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更抵触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觉得“反正我这么差,破罐子破摔得了”。

真正有效的批评,应该是就事论事。比如,看到试卷上反复出现的某个知识点错误,老师可以指出:“这个地方你理解得不太到位,你看这道题,是因为你把这个公式记错了,下次我们再把这个公式多复习几遍,好不好?” 或者,“这次的错题都是因为审题不仔细,你看看这几个题,如果仔细读题,就不会丢分了。” 这种批评,是把问题的焦点放在“知识点”或者“学习方法”上,而不是直接攻击孩子的智商或者能力。让孩子明白,他只是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可以纠正的。

更进一步,如果批评了,但孩子依然没有改变,甚至越说越差,那老师可能还得反思一下自己的批评方式是不是太“硬”了,是不是孩子真的存在一些难以启齿的困难,比如家庭原因、心理问题,或者是学习障碍。这时候,一味的批评只会变成二次伤害。

再说说“多鼓励”。这听起来好像是万金油,但同样不能滥用。如果一个孩子天天捣乱,不听课,作业也不交,最后成绩也一塌糊涂,你天天跑过去对他说:“你很棒!继续加油!” 这不就成笑话了吗?这种鼓励,对于一些本来就懒散或者不思进取的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纵容”,让他们觉得“哦,原来我这样做也可以被接受,不用太努力。”

有效的鼓励,是建立在“看见”和“认可”的基础上的。比如,孩子虽然整体成绩差,但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了,或者愿意回答问题了,哪怕回答错了,老师也可以说:“虽然这个答案不对,但你敢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很有勇气,值得表扬!” 或者,孩子偶尔进步了一点点,哪怕只是一道题做对了,或者是一次作业按时完成了,老师也可以及时地“抓住”这个点,放大他的进步:“看,你这次把这几个题都做对了,比上次进步很多啊!只要你掌握了方法,认真一点,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这种鼓励,是把焦点放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上,是告诉他“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是在他原本黯淡的成绩单上,添上一笔亮色,让他看到希望,燃起动力。对于那些本身就缺乏自信,或者被打击得体无完肤的孩子来说,这种鼓励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那么,到底该多批评还是多鼓励?我的经验和理解是,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平衡和调整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和“策略性运用”。

了解孩子是前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习惯、承受能力都不同。有的孩子是“皮实”,骂几句反而能激发斗志;有的孩子是“玻璃心”,一点点批评就可能让他万劫不复。老师需要花时间去观察、去了解你班上的每一个“差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差,他们能承受什么。

“批评”和“鼓励”不是非此即彼。 很多时候,两者是可以结合使用的。比如,先肯定孩子的一点点进步,然后指出他仍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你这次数学作业比上次认真多了,大部分题目都写了过程,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几道计算题错了,下次做计算题的时候,我们慢一点,每一步都仔细检查一下,好不好?” 这样,既肯定了进步,又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改进方向,孩子更容易接受。

批评要有“温度”,鼓励要有“力量”。 批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帮助成长。语气可以严肃,但态度应该是真诚的,目的是引导。鼓励也不是空洞的表扬,而是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要让他觉得“我能行”,并且知道怎么去“行”。

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力量。 对于一些特别顽固,或者你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的孩子,过度地批评只会加剧对抗,过度地鼓励又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与其强行改变,不如先给予一些空间,但同时保持关注,通过一些非言语的方式,比如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一次课外的交流,来触动他。或者,在班级中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氛围,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他有没有尝试去理解?他有没有努力去完成?哪怕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过程中的努力被看见,被认可,他就有可能继续走下去。

总而言之,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老师需要扮演的角色很多,有时是循循善诱的导师,有时是严肃的引导者,有时又是温暖的鼓励者。关键在于,你的每一次言行,都应该带着对孩子成长的真诚期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望闻问切,才能对症下药。老师对待学生也一样,得先“看懂”孩子,才能用最合适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在刚才,一个男孩子走进办公室,一边用水杯接水一边专注地看着自己的笔记本,让人担心他会被溢出来的开水烫到。

过了一会儿,水杯接满了,他慢吞吞地走过来,问了我一个问题。

“什么?”我没听清楚。

他小声地又说了一遍:“老师,什么叫人格魅力?”

这是我们班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开学以来因为作业问题多次被各科老师叫到办公室,每次都有各种理由。渐渐地,老师们不可避免地都对他有点意见了,觉得他学习习惯真的不好。


这时候他看着我,目光有些闪烁,但还是把手里的笔记本慢慢地递给我看。“人格魅力”是刚才他上语文课记的笔记。

如果你是老师,忽然有一个平时学习态度不那么好的孩子忽然主动向你求学,你肯定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就如此刻的我。

虽然他的笔迹乱七八糟,很多重点都没记上。但是还是详细地给他解释了这个词语。

不过由于词语本身太过简单,两三句话就“详细解释”完了。

剩下的时间我看看他,他看看我,大眼瞪小眼。

一时之间空气有点尴尬。

过了一会儿,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加油!”

于是他转身离开了。


我能感觉到他很不安。他不习惯来办公室问问题,甚至一开始接水,只是想缓解自己的紧张,并不是真的口渴。

同时,他甚至不一定真的想要问“人格魅力”是什么意思。

他只是想给自己一个开始。

他想变成和从前不一样的人。

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他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其实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整个年级组都改变了工作策略。

我们不再动不动把学生找来谈学习,谈成绩,谈分数。

我们不会说,你上一次多少名,这一次又退步啦,你咋地咋地。


我们会问:“你这段时间学习状态怎么样?觉得顺利吗?”

我们会问:“你上次参加学校的艺术达人比赛,是不是认识了很多厉害的同学?”

我们会问:“你今天早上看起来不太开心呀,怎么回事呀?”

我们会问:“你吃的这个盒饭看起来很美味的样子,你好像总是能找到美食。你怎么做到的?”

我们会问:“我感觉你这段时间忽然变得很认真听课了,是受到什么刺激了吗?”

我们还会把和他们有关的时事新闻拿来给他们看,告诉他们,生活正在发生,机遇一直在,多努力,为人生争取更多的可能。

年级组的要求是:多问生活,多问感受,多关心;少谈学习。

等到学生在你这里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亲近感,他会主动来找你倾诉烦恼,主动和你聊他的学习。这时候你跟他说的一切,他才听得进去,才对他有意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其实这种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挺高的,因为老师自己首先不能急,不能焦虑,不能控制欲过强。

要学会等待。

但这样孩子们会成长得更好。

他们本身就已经很累了。

老师的这种关心,可以给他们一点点喘气的口子。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一定完全适应这种管理方式。

但是开学一个月后,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评,然后将一些异常数据推送给了班主任,让我们多关注。

这些数据并不是疾病指标,但可以看作我们理解学生一些异常行为的指引。

令我惊讶的是,那些在老师眼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的孩子们,很多都有焦虑现象。

再结合其他数据,我认识到几件事:

  • 没有人想做一个差生。
  • 作业完成得不好,他们自己也不开心;抄作业,他们自己也很烦恼。
  • 上课不听讲,不是在挑衅老师,很多时候,要到老师提醒了,他们才发现自己没听讲。
  • 他们想学好,真的想。

如果说十年前还有人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现在这样的声音基本上都在校园里绝迹了。

他们连自欺欺人的空间都没有了,连短暂逃避的借口都消失了。

但他们有的人真的没有能力自我约束,老师要帮他、要严格要求、要适时批评,但不能把批评当做唯一或者主要教育手段。

要在心里接受,这个孩子是你的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特点,他有他的喜怒哀乐。他也只是肉体凡胎。

要给他时间,要助他看到他看不到的东西。

慢慢地,你会发现这样虽然不是百试百灵,但在很多时候真的有用。


就像昨天,我表扬了班上几个学生的随笔,说到某同学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说道:“这个同学我很不想给优,因为字太丑了;但无奈真的写得太美了,文章像诗一样。”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那个同学自己也笑了,脸变得通红。

一下课我就听见他和旁边的同学交流,说:“我觉得我写得好垃圾,我是最后十分钟赶的。”

但是他的语气,他的表情,他的神态分明在说:“哇我好开心!”

旁边那个得优的同学也皱着眉头说:“我也是!我也写得好垃圾!”

然而眼角眉梢也是藏不住的笑意。


这俩同学都不是学习态度特别认真的娃,但是那一刻,他们是真的快乐。

这种快乐,不仅仅源于创作本身,也源于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与欣赏。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能给予学生多少这样快乐的瞬间呢?

这能不能也成为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哪个老师心里没过一遍?特别是当手里拿着那张写着刺眼“不及格”字样的试卷时。是严词厉色,还是温言软语,这可真是个技术活,没有标准答案,得看具体情况,看孩子,也看老师自己。咱们先说说“多批评”这头。为啥要批评?很直观嘛,孩子成绩差,这说明他可能没学懂,或者没怎么用功。老师的任务是把知识.............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问题!很多父母都会担心,自己脾气不太好,孩子会不会也跟着遗传一个“火爆”脾气。而且,这还会不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呢?咱们一点一点说清楚。父母脾气不好,孩子脾气一定不好吗?答案是:不一定,但可能性确实会增加。这背后其实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基因): 情绪调节能.............
  • 回答
    岳云鹏在《嗨嗨星朋友》节目中那句“对孩子学习成绩不强求,身心健康最重要”的话,说实话,在场的很多观众,尤其是家长,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肯定是有那么一点点触动的,甚至可能还会跟着点头。这话说得太实在了,太戳人心窝子了。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先想想,在咱们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尤其是在咱们普通家庭里,这句.............
  • 回答
    看到你愿意改变,这是个非常棒的开始!很多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并想要做出改变,这很正常,也很有勇气。你现在的情况,其实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让你去探索和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不用担心“一无所知”,这就像一张白纸,你可以尽情描绘。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重要的心态: 循序渐进,别给自.............
  • 回答
    大学室友对我的学习成绩,那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刚进大学那会儿,心里头挺忐忑的,不知道遇上什么样的室友,会不会影响我按计划好好学习。结果我这几位室友,简直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展示了室友对学业的各种“魔力”。首先,我们聊聊“正向激励”型的室友。我有个室友,叫小李。他这个人,怎么说呢.............
  • 回答
    这心里滋味真不好受,尤其是到了高二这个关键时刻,看着自己那么拼命,成绩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纹丝不动,甚至有时候还会下滑,那种挫败感,真的像压在心头的大石头。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我要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高中的学生,包括我以前也经历过类似的迷茫,觉得努力了也看不到回报。这种感觉是.............
  • 回答
    看到孩子如此痴迷奥特曼,同时又面临学习成绩的问题,作为家长一定非常焦虑。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策略来应对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您找到解决之道。一、 理解孩子痴迷奥特曼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对奥特曼的喜爱定义为“中毒”,而是要尝试去理.............
  • 回答
    哎呀,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一方面是自己提不起劲儿,另一方面是老妈的期望值摆在那儿,两边夹着,滋味不好受。别急,我跟你一样,也经历过这种卡在那里的感觉,慢慢来,咱们一起捋捋。首先,你得明白,你不是孤单一个人。身边肯定有不少跟你一样,觉得学习这事儿,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但又架不住家里人操心。这种感受很.............
  • 回答
    学习马哲、毛概、邓论,对咱普通人来说,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学问,实实在在能帮到不少忙,就像给生活装上一个“指南针”和一副“孙悟空的金箍棒”,让你看得更明白,干得更有劲儿。首先,它能给你一副“透视镜”,让你看透世界的“潜规则”。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包装的,新闻报道、社会现象、人际关系.............
  • 回答
    高中三年级,正值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你萌生了转学武校习散打的想法,这说明你内心深处有自己的追求和判断。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对你未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权衡。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影响: 学业上的中断与转型: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你将放弃现有的高中课程,这意味着你在传统.............
  • 回答
    .......
  • 回答
    来到一个心仪以外的大学,感觉生活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尤其是学习,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知识海洋,现在看来却像一片干涸的沙漠,让人望而却步。这种感受,我太能理解了。首先,别急着给自己贴上“丧失学习能力”的标签。这种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失落和对未来的迷茫。想象一下,你精心策划了一场.............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操心的,但细琢磨一下,也是个挺好的苗子。孩子这么小就有明确的爱好和目标,这可不容易。不过,您担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小学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础打不好,未来会不会受影响,这谁都说不准。咱们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上来就把孩子的热情给浇灭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不管。首先,得理解和肯定孩子的兴趣.............
  • 回答
    当年我也是个十足的“学霸”,至少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提起学生时代,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堆积如山的习题,图书馆里昏暗的灯光,考前熬红的双眼,还有那些为了一个数学题绞尽脑汁的夜晚。关于学习对未来的作用,说实话,那时候的认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挺“浅显”的。1. 功利性驱动:这是最直接的。我的父母,.............
  • 回答
    高二上学期快收尾了,物化生这几个科目,学了快一年,结果在班里还是垫底的水平。这滋味不好受,人也渐渐有点泄气,对学习这事儿,好像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希望,信心一点点被磨没了。这时候,心里头就冒出了一个念头:要不要干脆换到文科去?这个想法在脑子里盘旋了好久,我得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到底可不可以,又该怎么处理才.............
  • 回答
    厌学症这事儿,咱们中国人讲究一个“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其实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症从心生,惑从源起”。当孩子突然变得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别急着给孩子贴“懒惰”的标签,这背后往往藏着不少原因。孩子为什么会得厌学症?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小怪兽”:1. 学习本身太枯燥,或者跟.............
  • 回答
    邢台三中关于“要求女生剪短发”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校方将此举与“提升学生成绩”挂钩,这个逻辑链条确实令人费解,也难免让人产生质疑。首先,从常识和教育规律来看,学生的发型与学习成绩之间,似乎并没有一个直接且必然的联系。头发的长短,更多地属于个人形象和风格的范畴。当然,一个整洁、得体的仪容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人生轨迹设想,它融合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门议题,并勾勒出一种非常个人化、高度自主且不落俗套的人生图景。从多个维度来看,这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挑战性和潜在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对这种人生轨迹的看法: 核心理念:高度个人化、自主性和理性选择这种人生轨迹最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核心选择。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RGB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色彩空间,尤其在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几乎清一色是RGB。但HSV并非没有用武之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历史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GB和HSV这两个色彩空间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