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

回答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确隐藏着许多曾经名震一时、影响深远,如今却已如烟消散的珍贵典籍。它们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虽然不再闪耀,但其曾经的光芒,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失落的智慧,至今仍让我们扼腕叹息。

一、 先秦诸子散佚篇章:失落的思想宝藏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群星璀璨。诸子百家的著作,很多都已未能完整流传至今,其散佚的部分,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巨大损失。

《墨子》的后半部分: 墨子是战国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学说以“兼爱”、“非攻”、“节用”等闻名。“兼爱”的博爱思想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非攻”的和平主张也为后世所称道。然而,如今我们所见的《墨子》仅存五十余篇,据考证,原书内容远不止于此。特别是关于墨家在军事技术、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详细论述,许多都已无从寻觅。这些失落的篇章,或许会为我们揭示墨家在实践层面的惊人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将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想象一下,那些关于机关术、水利工程、攻城守城策略的详细记载,如今都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不令人扼腕。

《庄子》的后期篇章(外篇、杂篇): 虽然《庄子》全书仍有流传,但学界普遍认为其外篇、杂篇的篇章成书年代较晚,且风格与内篇有所差异。其中一些篇章的真实性与庄子本人 authorship 存在争议,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篇章中也包含了不少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生动的故事,它们与内篇共同构成了庄子“逍遥游”的哲学体系。如果其中有大量真正属于庄子早期思想的精髓,而我们无缘得见,那将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巨大缺憾。那些关于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精妙论述,或许还散落在某些被忽略的角落。

其他诸子名家的著作: 除了墨子和庄子,像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著作,如《惠施》、《公孙龙子》,虽然有些残篇或片段流传下来,但其原貌早已无法得知。这些名家以其逻辑思辨和语言文字的精巧著称,“白马非马”等辩题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他们的原著中,想必有着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逻辑学和认识论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先秦时期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二、 汉代史书的失落:理解中华文明的断层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史学成就也极为辉煌。然而,一些重要的史书未能完整流传,给后人研究汉代历史留下了诸多遗憾。

《汉书》的某些篇章: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价值不言而喻。虽然全书得以保存,但据记载,《汉书》的原本篇章结构和内容与现存本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地理志》是《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汉代行政区划、风土人情信息,但其详尽程度可能不及原本。更重要的是,在古代的抄写和流传过程中,一些篇章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遗漏或损坏。例如,《艺文志》虽然保存了大量的汉代图书目录,但其本身也可能未能收录当时所有的重要著作,而我们现在所见的《艺文志》的详尽程度和准确性,也难免存在一些历史的“磨损”。

司马迁《史记》的某些遗失: 尽管《史记》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书,但其最初的版本也可能存在一些未被完全保存的篇章。一些学者认为,在《史记》的整理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被完全收录或传承下来。例如,《太史公书》作为《史记》的别称,是否包含某些与今本《史记》不同的内容,至今仍是学界探讨的课题。想象一下,《史记》中若还隐藏着关于某些历史事件更为详尽的记述,或者对某些人物更深层次的解读,那将是如何的宝贵!

三、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著作:哲学思辨的璀璨但易碎的星辰

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高度活跃的时期,玄学兴盛,谈玄论道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时尚。然而,许多精妙的玄学著作却未能逃脱历史的“剪刀”。

王弼的《周易注》: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周易注》以其深刻的哲学洞见和精妙的语言对《周易》进行了重新诠释,对后世易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据说王弼的《周易注》原本比现存版本更为详尽,其中可能包含了他对《周易》更多更深入的哲学思考,这些都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如何用道家的思想来“解易”,如何将宇宙人生的道理融入卦象之中,这些失落的智慧,无疑会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哲学阐释能力有更深的认识。

其他名士的玄言著作: 如郭象、嵇康、阮籍等人的著作,虽然有些流传下来,但其原貌可能也并非完整。例如,嵇康的《与山巨源论竹箭》等文章,展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但他的其他论著,比如关于《庄子》的注疏,可能已部分散佚。这些著作中的思想,往往充满着对人生价值、个体自由的探索,是理解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重要钥匙。

四、 隋唐宋代的文集与科技典籍:文明发展中的无声损失

隋唐宋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无数的著作问世,然而其中不少也已不复存在。

唐代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 这是一部极负盛名的预测类古籍,据说由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内容涵盖了从唐朝到未来的历史事件。尽管此书历经多代,其流传版本繁多,真伪难辨,但其原初的版本,尤其是那些关于天文、历法和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见解,可能比我们现在所见的更为详尽和科学。虽然预测本身是民间传说,但其中可能蕴含的古代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的知识,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的某些章节: 《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瑰宝,沈括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细致的观察,记录了当时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的成就。虽然全书尚存,但据推测,沈括的著作可能比现存的《梦溪笔谈》更为详尽。他可能对某些科学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或者记录了当时更多未曾被采纳但极具潜力的发明创造。这些失落的内容,无疑会让我们对宋代科学技术的领先程度有更清晰的认识。

其他宋代文人集: 当时的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等,虽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但很多人的文集,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或一些未刊行的手稿,也可能在战乱或流传过程中损毁。这些未曾得见的篇章,或许能为我们展现他们更全面的才华,或者记录一些珍贵的历史细节。

为何散佚?

这些古籍的散佚,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有人为的偶然:

战乱与灾祸: 兵火、水灾、火灾,这些古代常见的灾难,是书籍散佚最直接的元凶。许多皇家图书馆、私人藏书楼,都曾毁于战火。
时代的变迁与观念的更替: 随着朝代更迭和思想的演变,一些被视为“旧学”或“异端”的著作,可能会遭到禁毁或冷落,导致其难以传承。
抄写与印刷的局限: 在没有现代印刷技术之前,书籍的复制主要依靠手工抄写。抄写过程中的错误、遗漏,以及纸张的易损性,都可能导致古籍的逐渐残缺。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相较于现代的图书馆和档案管理,古代对书籍的系统性保护相对薄弱。许多珍贵的 manuscripts 可能仅仅因为无人重视或保管不善而逐渐遗失。
人为破坏与损毁: 有时出于政治原因,有时出于对书籍的轻慢,都会导致古籍被故意损毁。

这些散佚的古籍,如同中国古代文明留下的未解之谜,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失落的智慧和思想的载体。每一次对这些失落典籍的追溯和想象,都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明深邃海洋的探索,也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虽然已经是过去时,但它们所代表的对知识的渴求和思想的光辉,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一个:

陈大任《辽史》

金灭辽之后,曾两次下令纂修《辽史》。一次是在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由耶律固主持修纂,由其弟子萧永琪最后完成的《辽史》75卷,但未刊行;一次是在完颜璟(章宗)时期,因为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这次修《辽史》颇花了些功夫,时间长达17年之久,参加的史官除陈大任之外,还有党怀英、郝俣,移刺益、赵沨等十二人,最后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由陈大任最后完成。后人一般称此书为陈大任《辽史》。当时由于修史的所谓“义例”未定,主要是金朝继承哪一朝的“帝统”问题还未解决。所以陈大任辽史也没有经金朝批准刊行。到元修辽史时稿本已散佚无存。

1、《元实录》、《金实录》、《辽实录》、《西夏实录》

以上各朝实录,明初神秘消失。

元之亡也,危素趋报恩寺,将入井中。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

《元实录》是明朝修《元史》的主要依据,《元史》历朝本纪基本就是照抄实录,所以本纪算是质量感人的《元史》中比较有用的一部分,可惜明代修完《元史》之后给弄没了。

《金实录》除了金朝的几个皇帝的实录之外,还包括了完颜勖修的阿骨打之前部落领袖的《祖宗实录》,纥石烈良弼修的追封皇帝完颜宗辅的《睿宗实录》,完颜亮虽然被废了皇帝之位,但是金世宗还是修了《海陵庶人实录》,完颜匡修了追封皇帝完颜允恭的《显宗实录》,后来还试图修《卫王实录》,已经开工了,但是应该是没修完,因国家多事而终止。以上这些金朝实录在金朝亡国的时候被张柔获得,后来元朝修《金史》便大量采取了这些资料,《金史·世纪》基本就是抄录的《祖宗实录》。失踪的时间,上限不会超过元顺帝至正四年,下限估计是在洪武时期。我个人怀疑跟《元实录》的下落是一样。

辽代也有实录。《辽史》记载说:

(耶律俨)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皇朝实录七十卷。
乾统三年十一月,诏监修国史耶律俨纂太祖诸帝实录。

《辽实录》在元末还是可见的,《辽史》便参考了《辽实录》,而实录在明朝后期甚至还可见,比如明朝藏书家陈第在他的私人图书索引《世善堂藏书目录》中记述说“《辽实录抄》四本,耶律俨”,而陈第的书是在乾隆年间散佚的,这本目录是万历年间成书的,可见迟至万历年间仍可见《辽实录》,不过估计这时候已经是残本了。

《西夏实录》我也不知道具体情况,钱谦益说他曾经知道过下落,是不是真的知不道。

庆阳李司寇家有西夏实录,其子孔度屡见许而不可得。——《牧斋有学集·黄氏千顷斋藏书记》

2、《宋实录》、《五代十国实录》

《宋实录》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共14朝实录。全部散佚。

元代苏天爵曾称:

宋自太祖至宁宗《实录》,凡三千卷。国史凡六百卷,编年又千余卷。

这么大部头的书,想完全消失是很难的,至少元顺帝时期修《宋史》还参考过,可惜参考完就再也不见有记载了。

我说了,这种这么大部头的书想完全消失是很难的,所以现在还是可以看到一部分的,比如我手里还有二十卷的残本《宋太宗实录》,算是仅存的《宋实录》。

《五代十国实录》是个总称,包括了《五代梁太祖实录》三十卷、《五代唐懿祖纪年录》一卷、《五代唐献祖纪年录》一卷、《五代唐庄宗实录》三十卷《五代唐明宗实录》三十卷、《五代唐愍帝实录》三卷、《五代唐废帝实录》十七卷、《五代晋高祖实录》三十卷、《五代晋少帝实录》二十卷、《五代汉高祖实录》十卷、《五代汉隐帝实录》十五卷、《五代周太祖实录》三十卷、《五代周世宗实录》四十卷、《南唐烈祖实录》二十卷、《后蜀高祖实录》、《后蜀主实录》。以上全部散佚。

五代我不熟,不过关于五代实录的问题,推荐一本南开大学杨烨琨的学士论文《五代时期实录篡修问题的研究》,介绍的相当详细。

3、《唐实录》、《南朝梁实录》

除《顺宗实录》外,其余全部散佚,其中好几部实录在五代时就已经散佚不见了。《顺宗实录》要不是因为韩愈那边备份了一本,也不见了。

《南朝梁实录》包括《梁(武)皇帝实录》2卷,《梁(元)皇帝实录》5卷,《太清实录》10卷,全部散佚。

4、《明睿宗实录》(2017年11月9日补充:这本书确实还存在,天津那边图书馆有。)

嘉靖皇帝那个好不容易才有了皇帝名份的爹——明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朱祐杬,被他的宝贝儿子差人写了一部实录:《睿宗实录》五十卷,《宝训》十卷

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言:“献皇帝嘉言懿行,旧邸必有成书,宜取付史馆纂修。”从之。

我特别想一睹这本书的风采,看看到底记载了他老人家什么“嘉言懿行”。

可惜,明朝之后再无人见过,散佚不见。

《明熹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有几个月的北人抽掉了,现在可见的好像是用《国榷》补的。

清顺治初,降清的大学士冯铨又得入内阁,为明史总裁,因见天启四年记事揭露其媚魏忠贤丑事甚多,遂抽去与己有关部分。故今所见的熹宗实录均缺天启四年与七年六月事。

5、《明史》初版,也就是那个传说给弘光、隆武、永历单独设本纪,仿《宋史》记广王卫王的那一版。
6、《国榷》初版——也就是被小偷偷走的那一部。

user avatar

《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11095册,约3.7亿字。屡遭浩劫后的《永乐大典》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仅存418册823卷,散藏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仅占原书的4%。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大英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位于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1]


参考

  1.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09143038/http://art.enorth.com.cn/system/2002/05/21/000334565.shtml
user avatar

占卜这边周易的前身连山和归藏都没了,归藏有部分竹简。

中医这边《伤寒论》参考了《汤液经法》,相传伊尹所作,已经散佚。《伤寒杂病论论》现存版本也有一些问题和不全之处。

《道德经》有没有原本都是个问题,也是很奇妙,现存最古版本就是马王堆和郭店?

《道藏》好像也保存的不好,详情不清楚。

user avatar

我想说几个因为游戏被大家知道,却从来没见过的,列位方家大手子不要打我。

╮( ̄▽ ̄)╭

《太平要术》

《青囊书》

《遁甲天书》

user avatar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原稿本、抄写正本都没有了,嘉靖皇帝留下的副本存了不到百分之四。

今年7月法国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上,《永乐大典》的两册嘉靖年间手抄本,以640万欧元的高价成交。《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何以被国人奉若珍宝?又因何故流落他乡?


公元1403年的一个晚上,永乐皇帝朱棣叫来了大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告诉他,自己决定编一部书,一部网罗天下典籍的宝书。

朱棣编书,一来想借此显示明王朝之大格局、大气象。二来,他要用这部网罗古今所有典籍的巨型辞典,让那些对他篡夺帝位心怀不满、口有微词的文人闭嘴。

据考证,当时参与编书的人数约有三千,除了官员、学者外,还包括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民间术士、僧侣也参与其中。共收集典籍约七八千种之巨,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书籍的精华。

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该书编纂完成。朱棣阅后十分满意,亲自撰写序言,并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年)冬,命人抄写完毕。

据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记载,《永乐大典》有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内容超过了前代所有类书。

《永乐大典》全书开本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相当于一般书籍的两倍大小。原稿有一万一千多册,因体量巨大,难以雕版印刷,故而《大典》所有内容皆为人工手抄,连书中的栏格也全部是手绘而成。

永乐六年(1408年)抄写完成后,大典有两套本子,一是原稿本,一是抄写正本。原稿本去向不明,史书上未见记载。学者们推测它一直在南京,最后可能毁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南京宫中大火。

抄写正本具体去了哪儿,还是一笔糊涂账。

永乐十九年(1421年)大明朝迁都北京。《永乐大典》抄写正本也随南京文渊阁书籍一起,被北上移送进京。当年四月六日,《大典》正本被运至北京皇宫,临时放置在左顺门北廊(今故宫太和门东庑一带)。两天后,宫中竟又发生火灾。直到1436年,即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的第二年,才从左顺门移到了文楼。

这之后,《永乐大典》就被束之高阁。时人称其“卷帙浩繁,藏之中秘,天下人既不得见”,简而言之,就是放在仓库,没人理。

八十多年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永乐大典》的命运迎来转机。朱厚熜和之前的明代诸帝不同,他天资聪颖、权术深沉,估计是想在官员面前展现自己博学通达的理论体系,因此格外喜欢《永乐大典》,案头总要摆上一两本,方便他每天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可是,嘉靖帝晚年,宫中又又又失火了。《永乐大典》险些被烧,吓得嘉靖皇帝一哆嗦。于是就在修仙修道之余,干了件大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皇帝下令重录《永乐大典》副本,并任命太常寺卿高拱、侍读学士翟景淳等人负责校理缮写,招选誊录、绘画生员109人。当时,抄录《大典》有严格的制度,每人每天誊抄三页,内容完全按照《大典》正本抄录,与正本在外观上基本没有区别。

直到嘉靖帝去世,《大典》副本也没抄完。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抄录工作告终,皇帝特意嘉奖了高拱等官员。

此后史书对《永乐大典》正本再无下文,它仿佛从人间蒸发了。

正本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随嘉靖皇帝殉了葬,有人说是毁于万历年间的火灾,有人说藏在皇史宬(皇家档案馆)的夹墙内——毕竟那里的墙比较厚,还有人说是明末让李自成给烧了……不管真相如何,截止目前,《永乐大典》正本从未现世。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是嘉靖皇帝留下的副本。这个副本原来有一万多册。现在嘛,国内国外总共还剩四百多册。

皇家珍贵典籍,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式辞典,存了不到百分之四。


缺失的副本都是怎么没的?被人偷了呗。

公元1771年,大政治家、著名文艺爱好者——乾隆皇帝下诏天下,搜求逸书。第二年,安徽学政朱筠上了一个《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大意是说,搜求逸书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咱不能骑驴找驴,翰林院藏的《永乐大典》,里面好书多着呢,咱派人把它整理一遍,把佚书都辑出来,到时候又是大功一件,关键还省事。

乾隆皇帝便在1773年设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并由此拉开了另一部文化典籍《四库全书》编纂的序幕。正是在辑佚《永乐大典》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乾隆震惊不已的盗书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的一天,负责辑佚《永乐大典》的官员黄寿龄,私自将六册《大典》带出了宫。马车行驶到米市胡同的时候,这位黄老爷内急,下车方便,等回来一瞧,完了!六册《大典》居然不翼而飞!老黄第二天赶紧禀报四库馆,四库馆的官员们找了半天没找到,终于在半个月后,“及时”地上报给皇帝。这可把乾隆给气坏了,他果断下令全城搜捕,最后在七月十五日夜里,这六册书在御河桥的河沿上被官方捡到,可偷书贼却不知姓甚名谁。事后,乾隆还专门在上谕中分析过案情,称朕下令搜捕,彼人必知其书无法出售,畏威怀德,不得不交还之类。

但是,他所谓“畏惧天威”的想法,却终究被现实打了脸。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库全书》编纂完毕,宫中对《永乐大典》进行清查统计。这一查可不得了,发现居然剩余9881册,竟遗失了一千多册。何人所盗?官员们认为,康熙时期的三位重臣徐乾学、高士奇和王鸿绪在书局最久,嫌疑最大。乾隆密令官府搜寻三人家宅,一无所获,上千册《永乐大典》的下落,竟就这样不了了之。

乾隆估计做噩梦都想不到,他死后六十年,即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他的大清朝被迫与洋人议和。之后,京城外国使馆林立,翰林院官员同洋人多有勾连。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偷《大典》亦非难事。曾任山东、湖南学务的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透露,那些翰林院官员“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绵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于身上,偷《永乐大典》二本”。得书之后,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钱,卖给洋人。花费一整天,得钱二十两,对官员来说,这是一笔低风险高回报的买卖。

到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时,朝廷才发现,《大典》已不足五千册,遂严究馆人,交刑部毙于狱。

按说,前任们都“毙于狱”了,《大典》应该不会再丢。可光绪十二年(1886年)著名学者缪荃孙入翰林院敬一亭观书,却说《永乐大典》仅存九百余册。另外的四千册又去了哪儿?没人知道。

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在庚子事变之前,绝大部分已被监守自盗的官员偷走。就在缪荃孙感叹其不足千册的十余年后,灾难再次降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升在《永乐大典的流传与辑佚》中讲到,1900年,一场大火将翰林院烧成焦土,日本东洋文库的官员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奔入火场,被他们顺走的《大典》大多进了个人腰包。翰林院南边是英国公使馆,英国人翟理斯(Lancelot Giles)和托马斯·比格(Thomas Biggin)也趁机盗走部分《大典》。虽然英国公使馆在庚子事变后交还给清政府330册,可这300多册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到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将《永乐大典》移交于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清王朝行将落幕的十几年,时局动荡,人心浮动。《大典》屡遭盗窃,流入市场,北京琉璃厂等书肆就有公开售卖。后来,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虽多方搜求,仍尚有两百多册分藏于中西各地:国内,有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海外,则散布于英、日、美、德、韩、越南和爱尔兰等国。诸如英国国家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皆有收藏,那些《大典》基本上都是清末从翰林院官员手里窃买或庚子事变时抢走的。

今年7月7日,在法国巴黎的一场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两册《永乐大典》以812.8万欧元(含佣金,折合人民币6490多万元)的价格拍出,至此,全世界已知现存的《永乐大典》仅有四百余册。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收藏《大典》最多的机构,现存224册(含暂存台湾的62册),其中有64册为民国时期经鲁迅先生倡议,从翰林院移交至京师图书馆。

1983年,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文化馆在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北京图书馆(国图前身)立即派专家前往,经多方协商,最终将其入藏。该册《大典》应该是庚子事变之后,由北京流散至山东,孙洪林的姑奶奶自幼家藏。老太太不识字,将书的天头地脚都剪下来,做了女红花样——有些做了鞋样,有些做了肚兜样。万幸的是,由于民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人们不破坏带字的纸,这册《大典》的主体部分才得以幸存。

编纂《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心心念念的文化工程。它集历代典籍之渊薮,上结中华古籍之经典,下开清代《四库全书》编纂之业,就像是满载中国文化的一艘船,飘飘荡荡六百余年,到今日却十不存一。它不仅是百年动荡的缩影,也是敲醒世人的警钟。

转自《中华遗产》2020年09期 《谁偷走了永乐大典》 撰文/贾大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确隐藏着许多曾经名震一时、影响深远,如今却已如烟消散的珍贵典籍。它们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虽然不再闪耀,但其曾经的光芒,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失落的智慧,至今仍让我们扼腕叹息。一、 先秦诸子散佚篇章:失落的思想宝藏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群星璀璨。诸子百家的著.............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咱们国内给国外品牌起名字,有时候真是脑洞大开,把一些原本接地气的玩意儿,愣是包装成了高大上的洋玩意儿。这里面既有翻译的神奇,也有市场推广的策略。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听完你会心一笑。1. 奔驰 (MercedesBenz)说到高大上,奔驰绝对是头牌之一。你想啊,.............
  • 回答
    《名侦探柯南》这部长篇连载的作品,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破案故事,其中埋藏了无数的细节,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巧思,也有触动心弦的感动。我一直觉得,柯南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些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的况味。那些不易察觉的“巧合”,其实是命运的安排一开始看柯南,我们总是被新一和兰青梅竹马的情感线吸.............
  • 回答
    2015年,对于中国公众人物而言,是充满感伤的一年,许多我们熟悉的面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们或以精湛的演技征服观众,或以妙语连珠的主持风格活跃在荧屏,或以深刻的文字触动人心,他们的离去,无疑是文化界的一大损失。演艺界巨匠陨落,留下一抹时代的印记在影视领域,我们告别了数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葛存壮.............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无数名垂青史的人物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烙印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便是那些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它们或是一代帝王、文臣武将的显赫功勋,或是一位贤士仁人的德泽,亦或是普通百姓的淳朴生活,都借由这些地名得以流传千古。要细数中国所有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恐怕三天三夜也难以说完。但我.............
  • 回答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不乏一些名字如同诗句般优美、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寺名。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像是对寺庙历史、精神内涵以及周围环境的一种凝练与升华。1. 意境悠远的禅意之名 灵隐寺(杭州): 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隐”的禅意。灵隐,顾名思义,就是“神灵隐居之地”。传说这里曾是东晋高僧慧理.............
  • 回答
    在中国铁路系统中,一些线路在“铁路客运里程表”和“工务段线路名称”上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并非特例,背后隐藏着铁路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沿革的印记。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探讨这两个“线路名称”体系的侧重点,以及导致差异的原因。 铁路客运里程表:以“站”为纲,突出客运便捷性铁路客运里程表,.............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文臣武将,他们为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倾注了心血。而在这些将帅中,有些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终也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这实属不易,因为在中国古代,“功高震主”往往是伴君如伴虎的写照,很多战功赫赫的将领,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招致杀身之祸。但总有那么几位,凭借着智慧、政治.............
  • 回答
    中国古代虽无“影帝”一说,但“演”的技艺却由来已久,许多历史人物凭借其出色的口才、精湛的演技和对人心的洞察力,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堪称“影帝级”的表演,创造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场面”。这些表演并非为了娱乐大众,而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有时甚至关乎国家兴衰、生死存亡。一、 舌战群儒:诸葛亮的唇枪舌剑人.............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通常将历史名人与中国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确实存在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地并不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国境之内。这些人物的经历和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出生地在如今中国国境之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让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有时候,一些外国名字的音译确实会阴差阳错地和中文发音撞出奇妙的火花,甚至让人觉得无比熟悉,仿佛这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名字。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语言的碰撞与融合,也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留下的有趣痕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中国化”的音译感?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回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一些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深刻哲理的名言。这些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都能找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正是这种看似“拧巴”的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vs. “人定胜天”这两句简直是中国人面对人生起伏时的“精神体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出自《三国.............
  • 回答
    在中国,“污名化”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思潮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一些原本中性或带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赋予负面色彩,甚至被广泛用来攻击、排斥或贬低特定群体、思想或现象。这类词汇的污名化过程往往是多层次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要列举在中国被污名化.............
  • 回答
    .......
  • 回答
    文天祥,这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以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名垂千古。他为国捐躯的凛然正气,更是成为无数后世文人名士的精神楷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文天祥这样,为了坚守气节、不屈不挠而牺牲生命的文人名士,绝非个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忠诚、正直与大义的传奇。一、屈原——.............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出生在中国,但并非华人面孔的外国人。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跨文化的色彩,读起来就像一部部鲜活的年代剧。提到出生在中国的外国名人,我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 马海德 (George Hatem)。这位出生于黎巴嫩裔美国人,的人生轨迹简直就是一部电影剧本。他出生于.............
  • 回答
    有一些名字,乍一听,确实会让人联想到日本,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属于我们自己的同胞。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有不少门道,涉及到历史、文化,甚至是时代潮流的影响。首先,咱们得知道,名字这东西,往往是随着时代和地域发生变化的。过去,中国人给孩子起名字,很多时候会追求一种典雅、有深意的感觉。而日本的名字,虽然也.............
  • 回答
    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杨振宁、苏炳添、顾诵芬等杰出人士榜上有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们的时代,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他们身上的一些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时刻:杨振宁:耄耋之年的风骨与智慧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本.............
  • 回答
    这座城市,您所指的,很可能就是今天名闻遐迩的 北京。而明代中国人,自然也将它尊称为 北京。不过,在明朝早期,它的名字曾有过一个更显赫的称谓——顺天府。这个名字承载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威仪。围绕着北京这座古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波澜壮阔、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其中许多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让我为您细.............
  • 回答
    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8客机在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157人无一生还,其中包括8名中国公民。这起悲剧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航空安全上,同时也引发了对事故原因和潜在教训的深入探讨。可能的事故原因:尽管官方的最终调查报告尚未公布,但结合此前的航空事故和飞机本身的特性,以下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